logo
logo
Follow Us

享受吧!環遊世界,勇敢歸零去冒險,踏出夢想的第一步。一點勇氣,一點熱情,一點快樂,一點挑戰

訂閱電子報

 
  1. 首頁>
  2. 藝術文化

看懂奧斯卡3大獎《粗獷派建築師》!什麼是粗獷派主義?跟包浩斯現代主義有何關係?

By 許家禎2025/03/06

test

《粗獷派建築師》2025年奧斯卡上囊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最佳原創配樂,影片敘述了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在戰後來到美國展開新生活,卻發現與自己想像截然不同。其實,真實世界裡並沒有男主角這號人物,但其歷史背景,卻有著許多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影子,影片中也能一窺包浩斯設計風格與粗獷派建築樣貌。

文章目錄
close category list
  • 《粗獷派建築師》旋風橫掃各大電影獎項

  • 《粗獷派建築師》男主角拉斯洛托特真有其人?

  • 什麼是包浩斯現代主義?

  • 《粗獷派建築師》真實演繹戰後美國夢

  • 粗獷主義代表作「馬賽公寓」

  • 粗獷主義「混凝土怪獸」爭議

  • 台灣也有粗獷主義風建築!

《粗獷派建築師》旋風橫掃各大電影獎項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由布萊迪·寇貝特執導,片長3小時35分鐘,是部史詩級劇情大片,獲得2024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2025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3項大獎,2025年奧斯卡上也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最佳原創配樂,以《戰地琴人》出名、飾演男主角的安德林布洛迪,更是睽違22年後再奪影帝。

《粗獷派建築師》男主角的安德林布洛迪,睽違22年後再奪奧斯卡影帝。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粗獷派建築師》影片敘述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的故事,他在戰後納粹大屠殺中倖存下來並移民到美國,等待妻子到來希望在這片土地上一起展開新生活,但事與願違,他很快發現許多歷史、種族、階級等現實問題,他的「美國夢」也面臨諸多挑戰。

《粗獷派建築師》男主角拉斯洛托特真有其人?

看完電影大家都想問誰,男主角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是誰?真有其人嗎?答案是真實世界並沒有拉斯洛托特這位建築師,但他所經歷的時空背景,卻是當時許多歐洲藝術家與建築師的真實故事,電影中看得到包浩斯學校講究簡潔、幾何造型與實用性的設計理念,也能窺見粗獷派建築的特色。

《粗獷派建築師》男主角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是誰?答案是真實世界並沒有拉斯洛托特這位建築師,但他所經歷的時空背景,卻是當時許多歐洲藝術家與建築師的真實故事。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電影中的拉斯洛受教於德國包浩斯學校,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爭導致德國經濟嚴重衰退、社會動盪,因此人們渴望革新,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設計理念。工業革命的發展,也讓機械生產成為主流,而包浩斯的核心理念正是「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Art and Technology: A New Unity)。

什麼是包浩斯現代主義?

包浩斯學校主張設計就應該與機械化生產結合,因此學校不僅教授藝術,還融入建築、設計、工業技術,打破傳統藝術與工業生產的界限,建立「綜合藝術」的教育模式。

包浩斯講究簡潔、幾何造型、富有設計感、注重實用與機能性。在電影當中都看得到這些元素。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在這裡包浩斯,講究簡潔、幾何造型、富有設計感、注重實用與機能性,並善用鋼、玻璃和混凝土,使包浩斯成為現代主義在設計與建築領域上的核心推動力量之一。包浩斯後來雖然因為納粹政權迫害而關閉,但師生流亡到美國等地,也將現代主義思想傳播到全球。

《粗獷派建築師》真實演繹戰後美國夢

像是包浩斯創始人兼首任校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後來受邀至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教,代表作品為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代表作為伊利諾理工學院,也確立「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設計理念;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代表作為惠特尼美術館、聖約翰修道院教堂,且他以「布勞耶折疊椅」與「管狀鋼管家具」聞名於世。

包浩斯講求極簡、實用,成為現代主義在設計與建築領域上的核心推動力量之一。圖片來源|環球影業

不過,片名是《粗獷派建築師》,不免讓人好奇主角拉斯洛的設計理念如何從現代主義轉變到粗獷主義?其實,粗獷主義常被視為現代主義的延續,兩者之間有相似、有繼承,也有反動的關係。

像是兩者都拒絕過多的裝飾,講求實用性與結構,且強調材料本身的表現與應用,都常使用簡潔的幾何形狀來設計建築。現代主義著重「輕盈與開放」,常使用玻璃與鋼材,但粗獷主義強調「力量與重量」,強調原始混凝土的粗糙質感。

粗獷主義代表作「馬賽公寓」

當然粗獷主義(Brutalism)的崛起也跟二戰之後,需要快速重建住宅與學校等公共建築有很大的關係,粗獷主義提供了一種實用耐用且可快速建造的解決方案。其中,代表建築師有柯比意,他的「馬賽公寓」被視為粗獷主義代表建築。

粗獷主義(Brutalism)的崛起跟二戰之後,需要快速重建住宅與學校等公共建築有很大的關係,其代表建築師有柯比意,他的「馬賽公寓」被視為粗獷主義代表建築。圖片來源|建築師朱沛亭授權

其他擁有粗獷主義元素的代表建築還有建築師事務所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 於1950年設計的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Kallmann, McKinnell & Knowles設計的波士頓市政廳(Boston City Hall)、Denys Lasdun的皇家國家劇院、丹下健三的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以及史密森夫婦的倫敦羅賓漢花園,另外保羅·魯道夫(Paul Marvin Rudolph)的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廈也是代表建築之一。

建築師朱沛亭指出,關於粗獷主義,他們當年在學時稱「蠻橫主義」,為現代主義衍生而來,說穿了就是針對「方盒子」的無趣做一些改良,粗獷主義或蠻橫主義有一個重要美學理念就是利用量體「穿插」來創造許多有趣的變化,比起從前的「方盒子」有更多實體和虛體空間交互穿插,有光影變化、表面也有粗糙及細緻的對比,藉此改良現代主義的枯燥及純粹只注重功能的缺點,因此他認為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廈最能代表粗獷主義。

波士頓市政廳。圖片來源|Daniel Schwen 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廈是美國最早,最著名的粗獷主義建築之一。圖片來源| Sage Ross

粗獷主義「混凝土怪獸」爭議

只是關於粗獷主義的爭議也不少,未經修飾的風格被許多人認為是「混凝土怪獸」太過冷酷,甚至被批評醜陋或是過時的技術,這樣的言論隨著都市更新,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時代下的產物,它也代表一種誠實與功能主義的建築哲學,也因此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它的價值。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圖片來源|Aurelien Guichard

台灣也有粗獷主義風建築!

忠泰美術館2020年就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會場中展出超過百件粗獷主義案例,其中包含台灣粗獷主義建築,像是陳仁和建築師於1960年代設計的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現場分別以1:20與1:50的兩種模型尺度,呈現波浪型全貌與細節。

忠泰美術館2020年就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圖為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官網

粗獷主義在現代影響還是很深遠,尤其在某些年輕群體中又重新流行起來,主要是在數位設計當道的時代中,這種無裝飾、粗糙與當代環保意識相契合,也讓這種非主流、冷峻與超現實的美感風格再度受到青睞與關注。

《粗獷派建築師》馬賽公寓粗獷主義現代主義
接下篇文章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媲美「日本瀨戶內藝術祭」的馬祖絕美藝術節,逾50件藝術作品、登島攻略一次看

By 林芳如2025/09/08
article cover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自9/5~11/16展開,旅人可深入馬祖四鄉五島,在南竿、北竿等展區感受被藝術喚醒的島嶼。馬祖承載戰地記憶與壯闊海景,更是孕育創意、承載文化的靈感之島。歷屆深獲大眾好評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有什麼亮點?帶你搶先看看。

文章目錄
close category list
  •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什麼?兩年一次的盛典

  • 10秒了解!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基本資訊、必買周邊商品

  • 馬祖「拍楸」: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

  • 馬祖國際藝術島 兩天一夜建議參觀順序

  • 其他精選亮點作品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什麼?兩年一次的盛典

馬祖國際藝術島宛如台灣版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旅人搭船跳島,在一個個寧靜的小島之間,體驗以島嶼為展場,結合大自然與當代藝術,特地策畫的感官盛宴。

《鄉公所廣播》。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鄉公所廣播》。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10年為願景的馬祖國際藝術島每兩年舉辦一次,結合藝術、教育與建築,透過策展與地方創生,活化四鄉五島與海洋文化,並將藝術融入島嶼的日常。

所謂的四鄉五島,指的是北竿鄉(島)、南竿鄉(島)、莒光鄉(東莒島/西莒島)、東引鄉(島),及數十座島嶼所構成的範圍。因此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以「跳島旅遊」的形式展開,讓參觀者欣賞作品之餘,也能體驗馬祖獨特的風土人情。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9/5~11/16於四鄉五島展開,展期有73天,為歷屆展期最長;帶來超過50件作品,將醞釀已久的美好,轉化為精彩的創作。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北竿。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北竿。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南竿。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南竿。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東引。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東引。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莒光。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作品地圖-莒光。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10秒了解!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基本資訊、必買周邊商品

  • 日期:9/5~11/16

  • 參觀門票:登島免費參觀作品

  • 參觀時間:每日09:00 - 16:00

  • 東引作品開放時間:每日13:00~21:00,每週二公休

  • 東引《群星》作品開放時間:每日18:00~22:00

  • 戶外作品全日開放

  • 店家計畫作品,需預約用餐及配合店家營業時間

  • 最夯必買周邊商品:馬祖國際藝術島 × 臺虎精釀海波浪皮爾森啤酒,一共3種包裝,貓咪的被大家搶翻天!展覽期間於全家馬祖門市&馬祖在地店家販售。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人氣周邊商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人氣周邊商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人氣周邊商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人氣周邊商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人氣周邊商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人氣周邊商品。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馬祖「拍楸」: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

第一屆以「島嶼釀」為題,帶領人們探索馬祖文化底蘊;第二屆以「生紅過夏」,象徵能量累積與蛻變。

今年第三屆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策展主題。「拍楸」(閩東語 pha-jiu)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需全村動員,連續十多天在海中立下竹樁為漁網定錨,象徵與海共生的智慧與信仰。策展團隊以此為名,傳達馬祖人面對大海的韌性與集體記憶。邀集來自台灣、日本、韓國、美國、澳洲與西班牙等地共計55組藝術家參展,將南竿、北竿、東引、莒光等島嶼轉化為藝術舞台。

透過地景裝置、錄像、聲音藝術與社區共創,演繹島嶼的邊界文化、歷史記憶與當代表達,讓遊客漫步於聚落巷弄或軍事遺構間,皆能與藝術作品不期而遇,體驗「島嶼即展場」的獨特魅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 兩天一夜建議參觀順序

第一天

想體驗一趟全方位的藝術之旅,不妨可以這樣安排參觀遊程:第一天先走進八八坑道,欣賞韓國藝術家鄭然斗以聲光影像創作的《第88號記憶的顫音》,將軍事遺跡與酒甕記憶交織成多重感官體驗。

《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接著在梅石軍官茶室,觀賞彭雅倫以《白馬非馬》轉化女神信仰與女性生命力,而曹筱玥的VR作品《藍眼淚》則結合在地傳說與沉浸式科技,帶領觀者進入馬祖特有的海洋浪漫。

《白馬非馬》。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白馬非馬》。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藍眼淚》。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藍眼淚》。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午後行程走訪完工後首度開放的77據點,由藝術家林銓居以陶土花朵創作《菊花五千朵》,在曾經肅殺的炮口坑道中營造療癒氛圍;馬祖日報故事館展出吳柏葳的《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透過公眾參與以大型照相館影片連結世代記憶。

《菊花五千朵》。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菊花五千朵》。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二天

第二天行程轉往北竿,首先登上大坵島,與野生梅花鹿群近距離互動,體驗島嶼純淨的徒步慢旅。接著造訪芹壁聚落,欣賞許家維的《鐵甲元帥三部曲》與《御甲戲園》,真實記錄當地素人京劇團的排練故事,展現信仰、藝術與社區力量的結合,並沉浸於石頭屋聚落與海景相互輝映的氛圍。

《鐵甲元帥三部曲》。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鐵甲元帥三部曲》。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壓軸行程則來到北竿發電廠,參觀阮義忠的《時間行者》、一隱照明設計團隊的《軍魂之光》等作品,見證工業遺構在當代藝術詮釋下的全新風貌。

《時間行者》。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時間行者》。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軍魂之光》。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軍魂之光》。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其他精選亮點作品

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

  • 地點:南竿山隴舊體育館(連江縣南竿鄉介壽村374-2號)

  • 費用:免費

  • 本作品採預約制,並實施人數限制。預約連結:https://lihi.cc/KXfKO

  • 預約時段:09:00、09:30、10:00、10:30、11:00、11:30、13:00、13:30、14:00、14:30、15:00、15:30(中午12:00–13:00不開放預約)

  • 演出時間:約30分鐘/場次

  • 人數限制:20人/場次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海嘯導致發生核電廠事故,令人聯想電影中由太平洋氫彈試驗催生的怪獸哥吉拉所帶來的末日場景。電影中的哥吉拉自太平洋現身,襲擊並摧毀東京;而現實中,為供應東京電力而興建於偏遠地方的核電設施,卻同樣被來自海洋的巨大力量摧毀,象徵人類對核能控制的侷限與對科技過度信賴的墜落,如現代的伊卡洛斯(Icarus)神話再現。

在柳幸典的詮釋中,哥吉拉眼中不斷映現的原子彈與氫彈的蘑菇雲影像與爆炸聲,化為從太平洋迴盪而來的幽靈之視,是對當下人類社會的深刻提問。

《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命之網

  • 地點:山隴排練場(連江縣南竿鄉介壽村330-5號)

  • 費用:免費

  • 本作品採預約制,並實施人數限制。預約連結:https://lihi.cc/Pfa

  • 預約時段:09:00~16:00(中午12:00~13:00不開放預約),每15分鐘一場。

  • 演出時間:約15分鐘/場次

  • 人數限制:10人/場次

本作品是一件以釣魚線為媒材、透過紫外線光照產生互動的現地裝置創作。作品讚頌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的緊密連結,特別聚焦於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並喚起人們對這份連結及其深遠影響的尊重與省思。

《生命之網》。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命之網》。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命之網》。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命之網》。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漁光 2.0

  • 地點:馬祖民俗文物館(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村135號)

  • 開放時間:9:00~17:00

延續上屆藝術島獲得馬祖漁人們廣泛迴響的《漁光》,此次移地南竿《十人十海》展覽設置2.0版全新創作。

作為展場中的大型裝置作品,營造如同身入潮水之中的觀展體驗,觀者視線仿若漫遊水下,在光線交錯與腳步移動之間,感受魚蝦群游與潮水的律動,試圖回應產業脈絡之外,更形象化了漁人與海洋之間的生活經驗,以及深刻的互動關係。

《漁光 2.0》。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漁光 2.0》。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築巢

  • 地點:珠螺海灣長堤

  • 時間:全日開放

繁衍是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客觀的條件下,衍生出各種形態的生存模式,在這個質樸的小島上風雲際會產生了許多本不屬於這個島嶼的物件,軌條砦的反登陸功能,隔絕了這個小島本就不多的生存方式,在人的天性生存本能下,在現有的條件下重新誕生孕育出一種獨特的生存表現,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相互交織。

這不僅僅是一件雕塑,更是對生命韌性與不屈的禮贊,提醒我們無論遭遇何種挫折,都能如這鳥巢一般,在困難中重建迎來新生,完成生命的華麗轉身。

《築巢》。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築巢》。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夢之亭

  • 地點:復興路涼亭(12據點到福澳馬祖酒廠二廠之間)

  • 時間:全日開放

「夢之亭」透過潛意識的夢境,映照出馬祖島嶼的自然與歷史。作品以一座在地建築為載體,由漁網、黃昏彩霞般的鏡面貼膜、與繪畫進行空間介入,創造一個讓人們能與海洋同夢、也讓海洋能與人們共眠的場所。

《夢之亭》。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夢之亭》。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解編那回返之徑

  • 地點:半月形玻璃小屋(連江縣南竿鄉復興村158之1號,牛峰境五靈公廟後,玻璃帷幕構成的半月形室內空間)

  • 時間:9:00~16:00

作品探討馬祖漁村女性的勞動與知識,聚焦於傳統手工紡製麻繩與編織漁網的技藝,這曾是維持家庭生計的基礎。透過社區參與編織與手塑的痕跡,共同創造出一條記憶回溯之路,呈現消逝與重生的辯證,向女性勞動史致敬,如同漂浮海中的漁網,作品成為一種關於生存、延續與變化的視覺檔案。

《解編那回返之徑》。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解編那回返之徑》。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漁夢

  • 地點:山隴澳口

  • 時間:全日開放

馬祖漁民迎潮出海,於礁岸間撒網捕魚,漁火點點,映照出與海共生的世代記憶。本作品以機械動力形式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融合太陽能與風力驅動拍楸漁網、浮球、船槳、魚型與風力裝置等元素,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機動城堡景象。在裸露的機械結構中,展現純粹物理動能的節奏與美感,體現工藝與自然之間的動態對話。此作象徵著海上捕魚生活的軌跡,寄託對故鄉的深情思念,亦承載著對移動家園的詩意想像。

《漁夢》。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漁夢》。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漁夢》。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漁夢》。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等待美術館-馬祖77據點改造

  • 地點:南竿 77據點

  • 時間:9:00~16:00

77據點曾為前線軍用設施。在不損及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原則下,擴大既有牆面開口引海景入室;地下坑道則保留現狀,修復並加裝照明後對外開放,為訪客帶來不同的觀展體驗。

有別於傳統美術館的典藏與展示模式,藉由結合藝術家創作現場及空間場域性,成為坐擁海景與歷史遺跡、等候藝術與訪客的「等待美術館」。

《等待美術館-馬祖77據點改造》。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等待美術館-馬祖77據點改造》。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等待美術館-馬祖77據點改造》。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等待美術館-馬祖77據點改造》。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最大特色,是將藝術帶進坑道、據點、聚落、港口與自然景觀,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走進島嶼的歷史與日常。這種「與場域共生」的展覽模式,不僅展現馬祖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旅人在旅途中自然融入藝術氛圍。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活動行事曆。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活動行事曆。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10月活動行事曆。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10月活動行事曆。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11月活動行事曆。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11月活動行事曆。圖片來源|馬祖國際藝術島 Facebook

馬祖國際藝術島輕鬆走訪.推薦行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北竿馬祖國際藝術島
Follow Us

享受吧!環遊世界,勇敢歸零去冒險,踏出夢想的第一步。一點勇氣,一點熱情,一點快樂,一點挑戰

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