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奧斯卡3大獎《粗獷派建築師》!什麼是粗獷派主義?跟包浩斯現代主義有何關係?
《粗獷派建築師》2025年奧斯卡上囊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最佳原創配樂,影片敘述了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在戰後來到美國展開新生活,卻發現與自己想像截然不同。其實,真實世界裡並沒有男主角這號人物,但其歷史背景,卻有著許多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影子,影片中也能一窺包浩斯設計風格與粗獷派建築樣貌。
《粗獷派建築師》旋風橫掃各大電影獎項
《粗獷派建築師》男主角拉斯洛托特真有其人?
什麼是包浩斯現代主義?
《粗獷派建築師》真實演繹戰後美國夢
粗獷主義代表作「馬賽公寓」
粗獷主義「混凝土怪獸」爭議
台灣也有粗獷主義風建築!
《粗獷派建築師》旋風橫掃各大電影獎項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由布萊迪·寇貝特執導,片長3小時35分鐘,是部史詩級劇情大片,獲得2024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2025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3項大獎,2025年奧斯卡上也拿下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最佳原創配樂,以《戰地琴人》出名、飾演男主角的安德林布洛迪,更是睽違22年後再奪影帝。

《粗獷派建築師》影片敘述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托特的故事,他在戰後納粹大屠殺中倖存下來並移民到美國,等待妻子到來希望在這片土地上一起展開新生活,但事與願違,他很快發現許多歷史、種族、階級等現實問題,他的「美國夢」也面臨諸多挑戰。
《粗獷派建築師》男主角拉斯洛托特真有其人?
看完電影大家都想問誰,男主角拉斯洛托特(László Tóth)是誰?真有其人嗎?答案是真實世界並沒有拉斯洛托特這位建築師,但他所經歷的時空背景,卻是當時許多歐洲藝術家與建築師的真實故事,電影中看得到包浩斯學校講究簡潔、幾何造型與實用性的設計理念,也能窺見粗獷派建築的特色。

電影中的拉斯洛受教於德國包浩斯學校,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爭導致德國經濟嚴重衰退、社會動盪,因此人們渴望革新,追求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設計理念。工業革命的發展,也讓機械生產成為主流,而包浩斯的核心理念正是「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Art and Technology: A New Unity)。
什麼是包浩斯現代主義?
包浩斯學校主張設計就應該與機械化生產結合,因此學校不僅教授藝術,還融入建築、設計、工業技術,打破傳統藝術與工業生產的界限,建立「綜合藝術」的教育模式。

在這裡包浩斯,講究簡潔、幾何造型、富有設計感、注重實用與機能性,並善用鋼、玻璃和混凝土,使包浩斯成為現代主義在設計與建築領域上的核心推動力量之一。包浩斯後來雖然因為納粹政權迫害而關閉,但師生流亡到美國等地,也將現代主義思想傳播到全球。
《粗獷派建築師》真實演繹戰後美國夢
像是包浩斯創始人兼首任校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後來受邀至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教,代表作品為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代表作為伊利諾理工學院,也確立「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設計理念;馬塞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代表作為惠特尼美術館、聖約翰修道院教堂,且他以「布勞耶折疊椅」與「管狀鋼管家具」聞名於世。

不過,片名是《粗獷派建築師》,不免讓人好奇主角拉斯洛的設計理念如何從現代主義轉變到粗獷主義?其實,粗獷主義常被視為現代主義的延續,兩者之間有相似、有繼承,也有反動的關係。
像是兩者都拒絕過多的裝飾,講求實用性與結構,且強調材料本身的表現與應用,都常使用簡潔的幾何形狀來設計建築。現代主義著重「輕盈與開放」,常使用玻璃與鋼材,但粗獷主義強調「力量與重量」,強調原始混凝土的粗糙質感。
粗獷主義代表作「馬賽公寓」
當然粗獷主義(Brutalism)的崛起也跟二戰之後,需要快速重建住宅與學校等公共建築有很大的關係,粗獷主義提供了一種實用耐用且可快速建造的解決方案。其中,代表建築師有柯比意,他的「馬賽公寓」被視為粗獷主義代表建築。

其他擁有粗獷主義元素的代表建築還有建築師事務所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 於1950年設計的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Kallmann, McKinnell & Knowles設計的波士頓市政廳(Boston City Hall)、Denys Lasdun的皇家國家劇院、丹下健三的東京聖瑪利亞大教堂,以及史密森夫婦的倫敦羅賓漢花園,另外保羅·魯道夫(Paul Marvin Rudolph)的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廈也是代表建築之一。
建築師朱沛亭指出,關於粗獷主義,他們當年在學時稱「蠻橫主義」,為現代主義衍生而來,說穿了就是針對「方盒子」的無趣做一些改良,粗獷主義或蠻橫主義有一個重要美學理念就是利用量體「穿插」來創造許多有趣的變化,比起從前的「方盒子」有更多實體和虛體空間交互穿插,有光影變化、表面也有粗糙及細緻的對比,藉此改良現代主義的枯燥及純粹只注重功能的缺點,因此他認為耶魯大學藝術與建築大廈最能代表粗獷主義。


粗獷主義「混凝土怪獸」爭議
只是關於粗獷主義的爭議也不少,未經修飾的風格被許多人認為是「混凝土怪獸」太過冷酷,甚至被批評醜陋或是過時的技術,這樣的言論隨著都市更新,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時代下的產物,它也代表一種誠實與功能主義的建築哲學,也因此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它的價值。

台灣也有粗獷主義風建築!
忠泰美術館2020年就與德國建築博物館(DAM)共同籌劃《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會場中展出超過百件粗獷主義案例,其中包含台灣粗獷主義建築,像是陳仁和建築師於1960年代設計的高雄市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現場分別以1:20與1:50的兩種模型尺度,呈現波浪型全貌與細節。

粗獷主義在現代影響還是很深遠,尤其在某些年輕群體中又重新流行起來,主要是在數位設計當道的時代中,這種無裝飾、粗糙與當代環保意識相契合,也讓這種非主流、冷峻與超現實的美感風格再度受到青睞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