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郭俞平《中山高》

By 欣攝影2016/03/09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錄像截圖。圖/郭俞平 提供

那條長長直直的路將開往哪裡?開向我們所想像的未來:關於人性、生態或是台灣?「只能說沒有盡頭。」她這麼說。四目交接的即刻,那股淡淡的嫻靜氣息,成了一種舒服的熟悉感;尤其是思考中的她。然而,作品中的郭俞平卻是十分陽剛,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讓我充滿了好奇。「常因為作品以及名字的關係,使得大家都誤以為我是男生。」

圖片說明:展場即景。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展場即景。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展場即景。圖/郭俞平 提供

繪畫、錄像、裝置,這看似條理且完整的文件式規劃,卻只為了探索:政治、社會結構的變遷對地方發展的影響。「《中山高》的發想最早是在2014那年,其實一開始也沒有想很多,單純想由車子後座的角度,紀錄自己與爸媽開車出遊的過程。」連接西部各大都市城鎮,身為首條高速公路的中山高,直到現在都依然是台灣的重要道路。遙望窗外,過往情景變換快速,它或許是1980年代台灣蓬勃起飛的時刻,也可能是時代刻畫出的相互對話。「我於是著手畫了下來。」這也是《中山高》最開始的雛形;細碎交疊的筆觸,紀錄般的細膩描繪出她腦海中的過往記憶,掏出再掏出,分鏡排列。只能說時間更迭,影像交錯,人來人往,彼端的未來不一定充滿光亮,直到零件逐一拆解,才能知道結果?或許自展場中,扭曲且散落滿地的車體能夠得到那預知的答案。

從美術、雕塑的學經歷程,到如今的藝術專職,郭俞平的影像視界從來都不是那麼「正常」。對電影著迷的她,大學時期還曾以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的電影作為創作題材,結合裝置及影像物件再造一條《大路》。「雖然只是個不太成熟的作品,但對我來說『影像造型』本身,帶給我相當大的吸引力。」於是乎,在單純的雕琢塑造早已趕不上思考速度的情形下,她便開始進行場景的再造計畫;猶如導演般的一步步建造她眼中的藝術國度。生活還是生活,無論是殖民歷史的撕裂與無奈,還是對自身處境的低喃,郭俞平的視野總對焦於真實所感,並無多餘矯作,也沒有華麗包裝,有的只是反芻過後的深刻體悟。

圖片說明: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圖/郭俞平 提供

圖片說明:圖/郭俞平 提供

而這樣的改變,實際上其來有自。就在循著西方電影脈絡的過程中,廣獵藝術電影的她卻驚覺自己的不足。「這些西方藝術家們的作品,多是取材於自身文化,那為什麼我們不行?」慚愧地,我們總是慣於從西方世界的角度來看待台灣。一路走來,憑藉造型語彙的敏銳度,有著美術硬底子的她,從平面的視覺空間,逐步來到立體的創作形式。不光是揉合過往記憶這麼簡單,面對未來她大膽假設卻是小心求證,觀察再觀察,而素描、雕塑及解剖學的操練,使得她能隨「心」變換創作媒材,可以是繪畫、錄像更可以是雕塑。她不忘結合在地文化,同時也透過藝術文獻持續交疊著,使得她的創作出發點,就猶如麵引子般的缺一不可,單純概念卻能發酵出難忘的滋味。

那是對家鄉的無盡思念,更是直視過往的個人經驗;涉足在實驗動畫與當代藝術之間,郭俞平仍舊在試探生命的無限可能。而眼前鋪陳出的作品《鵝》、《魔鬼岬》、《地之景》、《延遲與凹洞》一直到《中山高》,即是她竭盡所能抓取那時的變換此刻,關乎國家、政治、社會同時也觸發了內在的矛盾情緒;至於郭俞平,我們期待著。北美館「2015臺北美術獎」最後展期 報你知!

本文授權範圍僅限欣傳媒,不得轉載

2015台北美術獎 相關專文報導出爐完畢: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林泰州《我的身體就是空汙監測站》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張永達《相對感度N°1 [ver.2]》
2015台北美術獎 藝術家專訪:致穎《無聊現代生活》




郭俞平2015台北美術獎中山高延遲與凹洞藝術家專訪酸鼻子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