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重溫現代建築脈絡 一探《思辨與思變》現代建築大師作品剖析展

By 欣建築2015/12/04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思辨與思變》展場呈現;攝影/王進坤


《思辨與思變》一展位於松菸的S6空間,展覽空間雖不大,白色系的空間及模型十分素雅內斂,但呈現出來的能量卻很澎湃。展場空間分為兩進,第一進為簡單的過場空間,呈現出本展的主視覺海報資訊,第二進則為本次的展場空間。進門首先印入眼簾的即為建築人常說的「素模」,即單純用紙板的原始顏色,呈現出原建築的外型及內部空間,是建築人與業主或學生與老師來回討論的模型,其優點在於使觀者可以不受顏色跟材質的影響,直接看建築體本身的空間,當建築確定之後才會開始加入顏色、材質等的表現。本次展覽副標為「現代建築大師作品剖析」,其剖析兩字帶有幾個涵義,其一是藉由本展覽剖析,將同時期的現代建築大師的經典作品呈現,使觀者瞭解現代建築發展的脈絡。其二則是採用剖模的方式製作模型,模型可拆解讓觀看者看到內部空間的變化,瞭解不同樓層、虛實空間間的變化關係。

圖片說明:《思辨與思變》展場呈現;攝影/王進坤


展場牆上清楚展示本次兩位策展人褚瑞基、王至毅對本展的定義,但是對於不同的觀看者其給予的感受卻大不相同。

“這一個展覽傳達的訊息不是對於「過去」的緬懷,而在於透過對於大師作品的認識,而積極地面對建築這角色的意義及價值。…”

對筆者來說這個展覽最大的意義在於策展人將他認定的建築經典介紹給所有觀者,以及製作模型的學生在製作過程中,藉由實際的閱讀圖面,能有機會較清楚的瞭解該建築師對空間的設計意念,未來能有些許機會轉化成學生自己對空間的想像。

圖片說明:《思辨與思變》展場呈現;攝影/王進坤


相對於展覽台上的針對單一作品的素模,牆上的每段文字都是瞭解建築師及現代建築發展的線索,從建築師的創作生涯、成名作品到聚焦展出作品的介紹,全文精要易讀,使我腦內能自動地將遺缺的資訊補足,如建築作品的圖面、外觀顏色及材質,而不足的地方也因有建築師及作品名稱,而能很快地上網搜尋,通過此方式補足自己缺漏增長見聞。而對其他建築系學生來說,這是認識瞭解現代經典建築的機會,是補足課堂上可能遺漏認識的機會。

圖片說明:《思辨與思變》展場呈現;攝影/王進坤


而在這些建築模型上,也能讀出學生為了製作模型所付出的心力,及兩位策展人在有限的時間、經費及空間上,做出最大的努力,因而展現出獨特的能量。但也不免貪心的想,若能有一張清楚的綜合作品年表,及每件作品幾張重要的圖面,說不定能使觀看者更易讀出這些經典作品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更瞭解現代建築的脈絡系統,但除此之外此展誘人十足,是回味重溫的好展覽。

圖片說明:《思辨與思變》展場呈現;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Richard Meier《史密斯之家》;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L.Mies van der Rohe《范士俄宅》;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F.L.Wright《落水山莊》;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F.L.Wright《魯比之家》;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Le Corbusier《拉圖瑞修道院》;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 John M Johansen《Mummers Theater》;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L.I.Kahn《理查醫學中心》;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L.I.Kahn《理查醫學中心》;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L.I.Kahn《理查醫學中心》;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Marcel Breuer 《惠特尼美術館》;攝影/王進坤


活動地點|133號合作社 S6開放藝文空間
活動期間|2015/11/27 - 12/08 (週一休館)
入場方式|自由入場
活動網址|www.facebook.com/events/412381082287341/
主辦單位|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CATPOT工作室

[延伸資訊]
CatPot_貓鍋工作室
https://www.facebook.com/catpot.workshop/

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https://goo.gl/QwlwuK

銘傳大學建築系
http://web.arch.mcu.edu.tw/

====================
圖、文 /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更多國內外建築脈動及作品介紹請上【欣建築】
http://www.xinmedia.com/archi-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