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講究建材質樸之美+自然元素,5大代表作品一次看

2025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為中國建築師劉家琨,他是繼2012年王澍之後,第二位獲得殊榮的中國建築師,也是繼貝聿銘之後,第三位獲獎的華人建築師,他的建築設計風格融合傳統與現代,注重材料的質感與環境的關係,現在快來看看他的5個代表作品吧!
劉家琨的建築風格:材料、建築與環境共生
1.西村大院:富有層次感的縮小版城市
2.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館:建築就是一件雕塑
3.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在地紅砂岩創質樸美感
4.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磚牆與光影看工藝之美
5.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災區老建材重生
劉家琨的建築風格:材料、建築與環境共生
劉家琨是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他出身於四川,其設計理念身受川西民居、傳統木構建築以及地方工藝技術的影響。他注重材料的質感與環境的關係,像是他喜愛使用當地材料,如磚、竹、木、混凝土等,認為建築不只是冷冰冰的結構,而是 時間、工藝與人文記憶的載體。

空間營造則擅長運用院落、灰空間、斜屋頂、內外景觀融合的手法與傳統建築相呼應,有人認為在劉家琨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道德經》中「無為而治」建築和環境的和諧共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他投入災後重建,更進一步塑造了他關注社會與環境的建築哲學。整體來說,他的作品充滿地域性、工藝美學與人文關懷,使他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也讓他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肯定。

1.西村大院:富有層次感的縮小版城市
西村大院位於中國四川,原址是一片工業區,但經過劉家琨的改造計畫,這裡成為文化、藝術、辦公、居住與公共空間集於一體的縮小版城市綜合體。他在設計時保留了老建築的結構,如老廠房、紅磚牆、鋼結構等元素,使其與現代設計結合,形成新舊融合的視覺效果。空間上,將傳統四川街巷「院落」結構融入,提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整體看來,裸露混凝土與錯落有致的幾何結構,呈現出樸質剛毅且富有層次感的現代工業美學。




2.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館:建築就是一件雕塑
作為雕塑系的建築,劉家琨將大樓設計得像一件大型雕塑作品,有著簡潔的幾何形態,強調空間的塑造性,就像是雕塑作品一樣,可以透過體量、光影和材料來營造整體氛圍。大樓設計考慮了周遭山地地形,把建物巧妙地融入環境之中。空間上則有開放的天井與平台、錯落有致的樓梯,使光線、風、雨能夠進入建築,也能促進學生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


3.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在地紅砂岩創質樸美感
鹿野苑石刻博物館位於四川省安岳縣,這裡以豐富的石刻文化聞名。劉家琨的設計考慮了當地環境,利用當地的紅砂岩、混凝土與磚牆,讓建築與周圍自然地貌無縫融合,同時又營造出樸素、厚重、接近大地的質感,與傳統石刻藝術的氛圍相輔相成,且這裡的長廊與庭院多以半開放式空間設計,也注重自然通風與採光,讓人在欣賞石刻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空間與時光的深度。


4.蘇州禦窯金磚博物館:磚牆與光影看工藝之美
「御窯金磚」是明清時期專供皇宮建築鋪設的高品質地磚,其燒製工藝極為講究,而這座博物館就是要向傳統燒製工藝致敬。這裡的建築外觀與內部空間皆體現出劉家琨慣用的「粗獷又精緻」的設計風格,簡潔的幾何造型再加上質樸的材料,營造靜謐、內斂但卻又富有力量感的空間氛圍,尤其磚牆透過光線形成豐富的光影層次,如詩般的空間讓旅人能體會到工藝之美與文化的厚度。



5.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災區老建材重生
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鐘博物館位於四川成都,館內設計強調鐘的元素,不僅在外觀上有鐘的意象,內部也有與時間和聲音相關的設計,像是內部利用光影、迴音和空間層次來加深旅人對歷史的沉思。尤其建築材料主要來自地震災區或老建築拆除後的回收舊磚、舊木與舊石材,在在都呈現了對歷史記憶的尊重,劉家琨還利用大量的磚牆與混凝土塑造出莊重與沉穩的氛圍,使這裡不僅是一座展示鐘文化的博物館,更是一座充滿歷史記憶與人文思考的建築作品。


【普立茲克建築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