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玩戶外

【人物專訪】馮俊凱的職業車手心得 - 那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國家

By 莊家庠2021/09/17
article cover

接續上回"歐洲選手、歐洲的競賽路線和我們有什麼不同"的內容,筆者在訪談的過程中也問了一些有關於"建立職業競賽制度"的問題。 在台灣,練就一身實力的有志青年如果想朝著「職業競賽」發展,其實馬上就會發現......台灣沒有一個固定的舞台可以發揮。在歐洲,他們的有志青年如果有意願把「騎自行車」作為職業來發展,簡單的說,他可以先從地區性的比賽開始發展、不斷的往上挑戰更高規格的賽事、加入職業車隊繼續征戰,但是在台灣,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目前是完全不存在的。 ▲照片拍攝於 E3 Saxo Bank Classic 經典賽。   請問亞洲地區有哪個國家有比較完整的賽事制度嗎? 如果以「職業隊」來說,

接續上回歐洲選手、歐洲的競賽路線和我們有什麼不同的內容,筆者在訪談的過程中也問了一些有關於"建立職業競賽制度"的問題。

在台灣,練就一身實力的有志青年如果想朝著「職業競賽」發展,其實馬上就會發現......台灣沒有一個固定的舞台可以發揮。在歐洲,他們的有志青年如果有意願把「騎自行車」作為職業來發展,簡單的說,他可以先從地區性的比賽開始發展、不斷的往上挑戰更高規格的賽事、加入職業車隊繼續征戰,但是在台灣,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目前是完全不存在的。

▲照片拍攝於 E3 Saxo Bank Classic 經典賽。

 

請問亞洲地區有哪個國家有比較完整的賽事制度嗎?

如果以「職業隊」來說,日本比較有制度。

如果是以「聯賽」來說,中國辦的也不錯。

其實中國的聯賽是很有規模的,在正常的情況下,他們的獎金和一些隊伍給出的薪水條件都很優渥。不過中國的聯賽偶爾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導致比賽取消,但整體而言頗具規模。

日本的職業賽就很有系統,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都有自己國內的職業聯賽,也承辦很多UCI的職業賽事,在亞洲是賽事制度相當完善的國家。

 

有沒有可能複製日本的經驗,把日本那一套制度搬進來台灣發展呢?

可能有點困難......因為台灣的參賽隊伍不多。日本當地的職業聯賽,參賽隊伍全部加總可能有20支以上,參賽隊伍夠多可以活絡整個賽事的發展。

台灣可以組織參加競賽的隊伍數量不多,想發展一套完整的賽制還是有點困難。這一陣子台灣依然有團體在發展聯賽制度,把幾場比賽結合在一起,這個想法很不錯。

在台灣,把騎腳踏車做為日常休閒很容易,但如果要往體育競賽發展,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小編註解】
如果對日本的聯賽內容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日本自転車競技連盟(JCF)WEBサイト ,這個聯盟還不只有公路車一種類別,還有登山車、BMX、CYCLOCROSS、INDOOR、場地賽,這個組織辦理的項目,純粹是以「競賽」為導向。

台灣目前(2021年)正在運行的「聯賽」主要有【96聯賽】、【RIDEAWAY 輪動台灣公路系列賽

 

台灣這幾年有其他和你一樣加入UCI職業隊的選手嗎?他們是否也有晉升到World Teams隊伍的管道呢?

其實近幾年還有彭源堂、黃文忠曾經加入的高士特職業車隊,以及「小黑」陳建良加入了瑞典米捷亞職業車隊Memil Pro-Cycling Team

再更早之前,台灣的前勁車隊也曾經登記為UCI的洲際車隊Action Cycling Team,並且也參加過亞洲的巡迴賽事。

還有杜志濠也加入過 Team Sunweb 成為車隊的培訓車手。

盧紹軒也曾經待在高士特職業車隊,在台灣高士特車隊於2017年解散之後她也轉往盧比安納高士特Xaurum車隊Ljubljana Gusto Xaurum,並且在斯洛維尼亞待過一陣子。

所以,台灣一直以來都不斷有選手加入UCI認可的職業車隊。

進兩年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響,職業賽事停擺,也使得這些選手在職業隊發展的計畫停滯。去年疫情剛爆發的時候,歐洲的賽事幾乎全面停擺。目前除了亞洲之外,歐洲各級賽事已經陸續回到正軌,但目前要前往歐洲還要卡在簽證的問題,所以發展又受到限制。

 

▲拍攝於 東京奧運 公路賽。

 

筆者的有感而發

阿凱說到台灣有興趣參與競賽的人數不夠多,確實成為無法建立職業競賽制度的一個關鍵因素。

如果參加的人數不多,自然也無法建立起一個固定運作的制度,某種程度上這也跟「運動的風氣」是扣在一起的。如果今天大多數的人都有興趣參與各項運動,各個種類的運動都蓬勃發展,自然也會發展出一套固定的流程,讓有志之士可以不斷的向上挑戰。

或許,回歸到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要先營造出一個大家都願意投入運動的環境。

 

延伸閱讀

馮俊凱的職業車手心得 - 我們和歐美人的差距

馮俊凱的職業車手心得 - 職業車隊的大小事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