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玩戶外

實踐大學建築系與台灣大學土木系 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

By 欣建築2015/03/23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第二組作品;蘇琨峰攝


在此屆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中,非常可以感受到參與工作營的同學們那種自信,以及作品所表現出結構更加穩固的氛圍。相較於以往的橋樑1:1的實作方式,今年特地將結構的計算也納入作品發表前的步驟之一,在學生的創意下,更能讓同學們了解在盡情的想像空間下,經過實際的力學計算,才能有美學與力學平衡下的最佳作品。當然,最後評定的標準還是需由全組同學共同站在橋上以測試橋的載重強度,並不能讓橋垮掉為主要目標。而這屆的票選項目中,更增加至7項,分別為:1.跨距最長又堅固的橋 2.最有美感的橋 3.行走最優雅的橋 4.概念極佳的橋 5.最有創意的橋 6.最具詩意的橋及7.最具意義的橋。 

圖片說明: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時間為2/27-3/24;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第一站依舊由校門口開始;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此屆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主持人許棕宣老師;蘇琨峰攝


「老師可以安心地站上去喔,不會倒的!」從第一組學生開始就非常有信心地請老師站上他們的作品,或許這就是此屆預先加入結構計算的結果,使得學生們的作品更加地具有實用性與安全性。如同第一組的曲線型橋樑,不但具備了原本設想的美麗曲線,也穩固地能讓全組學員站上作品上。除了力學計算過程的加入外,評審之一的莊豐賓老師也表示,這次的橋樑工作營可注意與以往不同的是,作品與環境的對話以及在基地的選擇上都值得嘉許,可感受到同學們在設計時也開始將人與環境的因素逐漸納入考量之中。

圖片說明:最後成果需由全組同學站在作品實測作品往下位移量;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第一組作品模型;蘇琨峰攝


這樣的設計概念也明顯地呈現在第二組的作品中。橋樑作品特地規劃在人來人往上下樓梯樞紐處,就是希望能讓作品直接與人產生互動,讓作品成為生活中實用的一部份。雖然橋樑面上的不規則及孔洞狀供行走用的木板也許不被評審老師所讚同,但也卻是同學們在樓梯的網狀構造中看見光與風可自由流動的意象轉換,也算是種美學與四周景物配合下的運用,值得鼓勵。

圖片說明:第二組作品;蘇琨峰攝


其餘三組的作品同時也展現出同學們對於選址的考量及想法的發揮。如第三組選在圖書館一樓最顯眼的樓梯處,利用了樓梯與柱做為懸空橋樑的支撐;而第四組則選在圖書館大樓更顯眼的中間樓層開放中庭裡,從遠處便可見到高處一座如盤旋狀的橋樑懸浮其上;最後一組則位於八樓頂,其三角型的造型如同是呼應了四周遠山的山勢。

圖片說明:位於圖書館一樓樓梯處的第三組作品;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第三組作品模型;蘇琨峰攝


此次的作品儘管還是有失敗而倒下的案例,但就如同評審老師所說的,失敗不見得是不好的,這更是重要的經驗,讓同學們了解到在1:10模型放大到1:1實品時要考慮的是更多的因素,在校內作品倒了才會記取教訓,爾後真正成為設計師時才會有所警愓。其實在過程中,同學們並不會完全依指導老師的建議而設計,因為學生們更想設計出想像中的造型與做法,之後在成功與失敗中去驗證。但評審老師之一來自台大的卡艾瑋老師也鼓勵同學們在經過設計與結構計算後就要相信自己能做出理想中的作品,但在失敗時也要避免以為小模型放大成實品時就會產生像是不同的受力等等而失敗的籍口,而是要即刻加以討論並找出原因。

圖片說明:位於圖書館大樓高樓層開放中庭的第四組作品;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第四組作品;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第四組作品的實測過程;蘇琨峰攝

圖片說明:位於八樓頂三角造型的第五組作品;蘇琨峰攝


最後許棕宣老師也表示,這次要求同學們也把力學計算納入實作中,雖然會導致作品同質性偏高的現象,但在與台大土木系的合作之下學習著將基本的要素、材料特性與結構等等一併考量進去,訓練同學們更務實的做法,在創意美學與結構力學考量上相互平衡,在安全下才能儘情發揮想像。在每屆的進步下,許老師也表示學生們的作品在相較前幾屆較傳統的設計下已有著更多的想像力,作品也呈現出與整體空間的考量、行走的意義,以及作品與人、環境與故事的連結,而這正也是指導老師們一開始教導同學們在學習時需加以考量的因素,並且要呈現出「對人的關懷」,並「在空間中產生意義」,這才會是好的作品。 

圖片說明:中華科大建築系一年級同學們在翁彩瓊、莊士賢老師的帶領下也到發表現場見習;圖片提供/翁彩瓊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科大建築系一年級同學們在翁彩瓊、莊士賢老師的帶領下也到發表現場見習,過程中讓同學們從主題構思、圖面設計、模型探討到實體構築等進行一趟全面性的見學與交流,同學們從五座實體橋面利用學校的各角落誕生,評圖過程中的全組上橋載重檢驗,並利用儀器量測結構變化,學習到設計與結構組合的重要性,在過程中了解趣味與實務結合的設計魅力,也進行了一場富知性的見習之旅。



[活動資訊]
<橋樑:接連兩地的一條線>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 成果發表

>指導老師:
台灣大學:卡艾瑋老師、周中哲老師
實踐大學:許棕宣老師、莊豐賓老師、鐘昀青老師、方尹萍老師、朱弘楠老師、蕭琇方老師
結構電腦輔助測量:中興測量有限公司 阮英彥經理、健行科技大學 吳建廷博士

>參與同學: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及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大二同學

>跨校合作營時間:2015.2.27?3.24

>作品發表
實踐大學:2015.3.17?3.20
台灣大學:2015.3.24?3.31

詳細資訊: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臉書粉絲頁
https://m.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5287379624049

更多建築旅遊資訊,請上【建築行腳】專輯
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台大土木跨校合作橋樑工作營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