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欣旅誌專訪—藝術導覽講師洪秀華/精準化客群 藝術節才有產值

By 欣建築2020/09/23
article cover

你,喜歡藝術嗎?
嚮往美好事物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心靈需求,近年來以藝術節為名的活動逐漸成為人們旅行的主題,當藝術走出美術館或是藝廊,彷彿也褪下了高冷的外衣。而地景藝術節結合了藝術、地方特色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故事,這樣的元素是否能成為旅人們願意一而再地造訪,成為地方創生及觀光的新引擎呢?欣傳媒專訪了文化部、策展人、藝術創作者和觀展人等多位,用不同的角度看「藝術季在台灣」,哪些指標性的個案正在摸索成功的道路?而在怎樣的條件下才更有機會扎根永續而不會淪為一次性的煙花?

藝術季重度參與者兼導覽講師洪秀華;圖片提供/欣傳媒

Q:最印象深刻(推薦)的海、內外藝術祭?
以日本來說,印象最深刻、最令我感動的藝術祭是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冬天。越後妻有這個地方每年超過半年的時間處在雪地之中,雖然曾是餵養日本最大的糧倉,但大部分青壯人口流往都市,讓這個地方被漸漸遺忘。第一次去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時是我自己一個人去,當時遇到非常大的風雪,所有交通工具都停駛,費盡千辛萬苦抵達後,迎接我的是當地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所展現對家鄉的認同與自豪,並以對待家人的方式接待每個遠道而來的旅人。雖然現在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四季皆有舉辦,但我覺得冬天去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能體會到北川富朗老師策展大地藝術祭的初衷。北川老師所策展的第一個藝術祭辦在他的家鄉新潟,因為他不忍心看到他的家鄉因人口外流而逐漸凋零,希望透過藝術祭讓新潟外的人重新回到當地,看見真實的環境景象,體會當地嚴苛生活條件下強韌的生命力;當地的老人家也因為外地人的來訪讓他們的生活多了新鮮感與重心。我覺得藝術祭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交流所產生的感動。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跨越國境?潮》;圖片提供/達達創意

Q:參觀這些藝術祭之中,最令你感動的參觀經驗與作品?
台灣藝術家林舜龍老師的《種子船》系列。2013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林老師在豐島沙灘上所創作的作品,因為海灘的安全問題、當地無力維護,後來這件作品已經被移走了,現在則成為高松港的地標。2016年我因為看了相關書籍,想要親自到豐島體驗種子落在沙灘上的情境,當時我錯過了一小時一班的公車,呆坐在公車站,我身旁的日本婆婆開始和我搭話,因緣際會下得知我認識林舜龍老師後,她們非常熱情地拿出葡萄與我分享,並和我分享當時她們如何參與林老師的創作過程。上車前她們和我合照後也特別叮囑我要將照片拿給林老師看,並說道:「我們年紀都很大了,希望林老師能撥空再回到豐島來看看她們。」四年過後回想起這段回憶都還十分令人動容。藝術可以穿越距離的藩籬,外地藝術家到當地創作,他的藝術品連接起藝術家與當地居民的情感,而且這份聯繫不因分離的距離而疏遠。美術館裡的作品表達比較單向,而大地藝術祭因為結合當地的環境與人文,讓它的藝術能量更有渲染力。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林舜龍老師的《跨越國境?波》;圖片提供/達達創意

Q:近年來日本地方藝術祭有什麼樣的轉變?
直島很早就開始邀請藝術家來現地製作,以藝術作品為路標,吸引旅人來到荒島。近年來這些概念有了更廣的昇華,而北川老師所提出的「藝術祭」是連接了當地的文化、飲食、民俗活動等的永續性活動。針對重度藝術愛好者,我會希望他們聽到在地人親自講解作品並體驗在地生活;另一方面來說,重度日本愛好者不以藝術作品為目標,我反而會帶他們看台灣藝術家在藝術祭展出的作品,他們回到台灣後也會繼續關注這些藝術家,重新認識台灣。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跨越國境?山》;圖片提供/達達創意

Q:相較於室內博物館或美術館的觀展體驗,一個成功的地方藝術節要給旅客什麼樣的體驗或感動?
去美術館看的藝術作品是單向的,是個人和作品的互動。藝術祭的所產生情緒擴散廣大,影響的漣漪也更廣闊。我們在藝術祭的場域中移動,一路上與當地人、作品、藝術家、環境所累積的連結與感動、情緒能量是豐富而巨大的,去過日本藝術祭的朋友回台後也會常常想起當地有血有肉的人事物。簡而言之,人的互動因素是成功藝術祭中最重要的一環;不只是創作與當地的對話,還有如何強化藝術祭與參訪旅人之間的連結。後疫情時代,策展成功與否的關鍵來自於體驗後感動的強度。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跨越國境?村》之一;圖片提供/達達創意

Q:台灣如何效法日本藝術祭強化「人」的連結?
日本藝術祭背後的志工團十分龐大,而他們也將藝術祭定位為國際藝術祭。國際視野的定位與其所產生的效應,讓整個藝術祭同時撐起規模與深度。台灣近年來藝術節的品質有所進步,例如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有開放工作室讓大眾參與部落工藝。台灣已經開始學習日本的藝術節經驗,不過如何系統化去推廣則有待進步,而日本三年一次的藝術祭相對於台灣一年一次的藝術節則能醞釀更強的藝術厚度,讓旅人到了現場不只是看作品而已,這也是台灣藝術節該去思考的部分。

旅人到了藝術節現場不只是看作品;圖片提供/洪秀華

Q:台灣目前有哪幾個藝術祭(環境地景型)是成功、有深度的?
我最推薦《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範圍不大,但舉辦地「池上」本身有豐富的物產與人文涵養,滿足旅人的身心靈。近年來台灣好基金會更在池上成立穀倉美術館,應驗北川老師所說的:藝術祭是讓建築與藝術打頭陣的祭典,藝術活動在建築場域裡發生,漂鳥197更將作品發生的場域深入當地生活,產生更強大的在地連結。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相對成熟,累積作品量多,反而我認為不一定要今年參加。另外我也推薦《綠島人權藝術季》,綠島和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大島都是有傷痕的島嶼,本來《綠島人權藝術季》是對內的,今年開始對外開放,將綠島上不為人知的故事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漂鳥197》作品;圖片提供/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Q:日本藝術祭能持續運轉的關鍵因素?
商業模式。翻開日本瀨戶內藝術祭或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收入來源,護照佔很大的比例。《南方以南》辦得很好,卻因為申請不到經費無法辦下一屆,當初的作品也無法被維護。大部分台灣的藝術節都是免費的,他們並沒有把商業行為放進藝術節的經營中,造成永續經營上的困難。藝術節不能一直跟政府拿錢,必須規劃健全的商業模式,藝術節才能永續經營。就像旅人前往日本藝術祭前會買好藝術祭護照及相關的周邊商品,那是一種參與的榮譽感,並進一步與當地產生連結。

Q:藝術祭/節或多或少必然帶來觀光,觀光與藝術(或是保護原鄉)中應該怎麼取得平衡?我們該如何從旅客的角度維持藝術祭品質?
這個平衡很難拿捏,但不是做不到。近期澎湖觀光人潮爆滿,在地人都買不到漁獲,對當地人來說是觀光浩劫;但日本瀨戶內海有些小島比澎湖更小,在藝術祭舉辦期間島上的觀光人潮卻不會過量?因為官方和當地居民已達成船班適量的共識,控制上島人數。另一方面來說,吸引對的人來參與,藝術節才會有產值,錯的人來參與會讓藝術節耗損當地的能量。如果由官方提出小旅行,邀請適量而精準的客群來到當地,傳達主辦單位最真實的策展理念,反而比吸引大批網紅來到當地拍照打卡、走馬看花,對在地活絡及藝術價值更有幫助。台灣人對使用者付費的認知薄弱,造成很多藝術節的亂象。但現在的疫情限制也可能讓台灣的藝術節在今年開始收費,讓消費者習慣使用者付費,願意付費來的人也會是被篩選過的精準化客戶。

洪秀華採訪現場;圖片提供/欣傳媒

【延伸閱讀】

> 只欠東風?台灣藝術觀光潛力股
> 非政府不可? 藝術季的政府運作學
> 藝術節不可缺少之重 熱誠志工團隊
> 藝術季的成功 來自於重新推動「人」的鏈結

> 欣旅誌創刊號「藝術,觀光新引擎?」
> 欣旅誌No.2—原鄉原生東海岸藝術節

==========
採 訪/林芳怡
撰 文/Florence Kao
校 閱/楊詠鵝

更多風格旅遊觀點,請上【欣旅誌—跟著藝術節去旅行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藝術季導覽講師洪秀華藝術節欣旅誌瀨戶內越後妻有日本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