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大稻埕故事專題4—理想|完整熱情與動力發源的催化劑

By 欣建築2014/01/31
article cover

撰文/顧庭歡 Tiffany Ku,照片提供/凌宗魁,攝影/顧庭歡 Tiffany Ku

談到大稻埕區的興衰與改變,目前正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擔任助教的凌宗魁,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台灣的街道、老屋以及巷弄間的故事,於是決定向他請教他眼中的大稻埕,是否與我們想像中的一樣。在沒有見到凌宗魁本人以前,只聞他是一位相當博學的學者,訪問當天反倒是被自己對於「博學多聞的學者」的刻板印象開了很大的一個玩笑!穿著直挺、深藍色風衣的凌宗魁,年紀很輕加上與生俱來的書生氣息,乍看之下其實很像小說裡寫的文青男主角。在接受採訪之初凌宗魁就首先提到大稻埕區是當時的台灣建築團隊到日本學習的結晶,我們現在看見的都是當時所謂「現代化的街道」。凌宗魁有點害羞地說,自己對於大稻埕的記憶幾乎都是從歷史課上得到的資訊,他認為自己有點像一個客人,直到高中時期看到長老教會要開始改建的新聞,稍稍了解原委以後發現原來是教會害怕被指定成古蹟後就不能重建,於是趁夜拆了一部分,當時他很震撼,因為晨間新聞的畫面中清楚地拍到龍應台坐在被拆下的瓦礫堆哭泣,所以他就決定走一趟,親眼見證這個時刻。

圖片說明:凌宗魁


圖片說明:長老教會外觀


凌宗魁說,因為花很多時間走訪、繪圖、蒐集資訊,也花很多時間聽老師們訴說這些建築的故事,在認知裡所有迪化街最美的洋行都拆掉了,現在只剩下當時的淡水英國領事館。然而,以前從大橋頭捷運站到西門町附近其實是有很多美麗的洋行建築。最美洋行們都聚集在南京西路到迪化街北端的這一區,但都在民國六十幾年就被拆除,這些美好的建築照片李乾朗老師有記錄,也許還能從李老師的蒐藏中整理出這些寶貴的資產。凌宗魁也指出日治時期是財閥政治,跟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大稻埕洋行本來是在做茶的生意,後來在歐美外商退出台灣後,洋行就都被賣給當地的富豪之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家所有的德國領事館。


對於台灣保存老建築的方式,凌宗魁認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歐美國家有信託機制保存老建築,最有意義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樂透收入,皆列為修復古蹟的經費,這是從民生生活落實文化教育的一個好主意,讓人民從日常開銷直接支持古蹟保存,讓人民理解他們在進行的是很有意義的事情,能夠位未來子孫留下的不只是財富,而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資產。再拿日本來說吧,姬路城的修復計畫非常透明,從教育訓練到公開展示都讓人民親眼見證、了解進度,因為認識政府的想法而進而認同計畫。凌宗魁說:「這些台灣其實都做得到,很可惜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這樣的階段,對於熱衷於古蹟保存的人、學者甚至團體而言,若是能受到更多認同或是支持,一定能更順利的保留下許多意義非凡的建築物。」

雖然老建築們命運多舛,但是也是有好好被保留、又被珍惜使用的案例。位於「屈臣氏大藥房」舊址二樓的「爐鍋咖啡」,正是背負著屋主對老屋的滿懷珍愛而經營著。擁有獨特名字的店主--盧郭杰和,在關渡、台南還有三家店的店主,他的人生真的與「爐鍋」緊密「結合」了,與其他三間店的經營思考都不同,位於迪化街的這家分店,不位在一樓、更不容易被過路客人發現,只有識途老馬以及願意為一杯高水準咖啡走遍天涯的人會發掘這間獨一無二的咖啡店。

圖片說明:爐鍋咖啡一隅


盧郭先生表示,兩年前第一次見到這個空間就深深地被吸引,他也發現這一區缺少了一個可以讓大家好好坐著品嚐咖啡、休息聊天的好空間。當房東告訴他「為了等待一個好的房客,我寧願看緣份,但絕不隨便租出,因為這個空間曾是我家的客廳也是家族團聚的場合,我希望能夠被好好利用,就算已經要搬離,也絕對不出售…」,盧郭先生就決定,一定要尊重房東賦予這個特別的店面不同的風貌。就連營運的時間都為了體貼鄰居而設定程早上十一點到晚上七點,盧郭先生希望這間店可以成為迪化街的客廳,吸引當地客人也培養常回來坐坐的常客。由於這間咖啡店是兩年前進駐大稻埕區,當時很多創意工作者正紛紛注意到這一區也許是開店或是成立工作室的好所在,於是都紛紛約在爐鍋咖啡討論開店事宜,這樣的聚會反倒是將爐鍋咖啡變成了創意發跡的基地、新血進駐前的籌備處。

圖片說明:店中擺設


圖片說明:盧郭杰和


盧郭先生說:「屋主已經是曾住在這房子裡家族的第四代了,八十幾歲的奶奶現在還是會打扮考究、手拿扇子、戴著帽子手套,很悠閒的來喝咖啡。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肯定…」,因為這正是代表雖然空間變成咖啡店,但是仍然存有回憶例的風韻與樣貌。至於店面位置在二樓,是不是會影響生意?盧郭先生有他的一套想法:「我這間店本來就不希望吸引過路的客人,我希望來訪的客人都能與我聊聊這裡的故事、聽聽這間店的由來。路過的人們,不會有這樣的耐心。」盧郭先生對於大稻埕的老屋有著深深的期許,認為即使過去曾有的風華已經過去,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老屋們注入新的生命力,在這麼有歷史性與味道的這個區域,是該被重視並好好規劃,也渴望在不久的將來看見更多的文創工作者來這邊一起努力、成長,讓大稻埕成為懷古的氣質文藝區。

同樣有著「傳承」理想的大稻埕新住民,還有目前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去年加入大稻埕文創家庭的他,正是爐鍋咖啡店主人在北藝大的學弟,目前從事舞台設計也參與影像短片製作、導演。張哲龍想起第一次走入「思劇場」的空間,馬上被原本是世代文化辦公室的這個空間給擄住了目光,認為挑高的空間簡直是完美!於是一口答應下來要好好經營、運用這個位於老屋最頂端的空間。

圖片說明:思劇場的書牆



投入劇場圈工作了約莫10年,張哲龍說他看見好多沒有好背景的年輕人所散發出的韌性堅持,但卻因為環境嚴苛的考驗很難讓他們出頭,也看見好多潛力被埋沒。於是張哲龍便以「邊境共築」(在環境的邊境組成團隊)的想法為出發點,延伸出「境外集思」(將創意者聚集,發揮最有效率的團隊合作,刺激創意火花)理念,劇場的名字也是取自「境外集思」的「思」。張哲龍表示:「現在的生活有太多因子令人停止思考,但是思考是創作最重要的一環,你很難說你碰到的瓶頸在別人眼中是否只是個小問題,別人的想法總是不同,新的交流很容易讓靈感迸發。」於是,張哲龍秉著要讓思劇場成為一個滋養創意基地的堅持,努力規劃活動,使收支平衡,也成立了擁有六位成員的「摺子劇團」,他認為戰友是很重要的夥伴,總是能在讓快要稱不下去的其他人重獲能量。他定義中的思劇場是一個透明的空間,不會賦予表演任何框架並且給創作者思考、組織並實驗、發表的一個空間。


圖片說明:張哲龍


對於生在嘉義、長在台中、求學時期搬到台南,最後卻落腳台北的張哲龍而言,大稻埕區一直對他有著深深的吸引力,他一開始說不出來到底是什麼,於是參加了導覽、大量閱讀並深入了解後,他發現大稻埕的一切都有跡可尋,這才恍然原來自己一直都是渴求資訊並且渴望將安全感建立在對地域的認知上。過去的人生總在奔走、轉換環境中度過,只有在大稻埕感受到充滿養分,在接受採訪以前他仔細思考為何對此區有著一種依戀,後來驚覺自己從出生到國小二年級前都在嘉義阿公的中藥店中生活,而中藥店的氣味,竟是自己與迪化街最緊密的連結。張哲龍也說「文化」其實就是日常生活,倘若將充滿美學、哲學的生活傳承下去,也就是將富有創意的文化傳承,所以他會更加努力將這一切的想法讓更多人明白。

大稻埕的多元性從一百年前就引人注目,無論是夜生活、進出口貿易或是建築物都在一百年後的今天被大家寫入當地歷史最風光的那一頁,曾經存在的美好現在被當做抽象的意念傳承。這樣的傳承甚至被再度調整,成為新風華的起端,正在為了這一切努力著的人們,是令人讚賞的,這些看似微小的堅持卻因為彼此的串聯而成為不可忽略的力量,在不久的將來,大稻埕一定會因為這些理念而更臻美好。

凌宗魁
現任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夏鑄九「建築導論」課程助教、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徐裕健「古蹟保存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助教、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設計規劃師、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建築研究社」指導老師、中華世界遺產協會《世界遺產雜誌》產業遺產專輯特約編輯以及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案「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分區服務中心」一區專案研究助理。

============
盧郭杰和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對於咖啡有著強烈熱愛與執著。用心經營的爐鍋咖啡目前在關渡、大稻埕以及台南已經有四間分店,盧郭杰和也致力於專業咖啡烘焙、沖煮教學課程,希望能夠輔導更多咖啡狂熱份子在台灣開店、成長。

============
張哲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講師、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講師。現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劇場藝術系講師及思劇場藝術總監。渴望用空間聚集更多創意者、激盪出更多不同的思考模式與想像。

大稻埕顧庭歡TiffanyKu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