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音樂專訪│跟著電影去音樂旅行─朱約信

朱約信,從水晶唱片時期的《朱約信的音樂-現場作品貳》出道,簡單卻有力道的音樂,寫著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後來又以「豬頭皮」藝名打滾唱片圈,不但登上美國告示牌雜誌封面故事,也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的殊榮。近年來,他更當起朱老師,研究電影也投入教育,在真理大學帶了8年的通識課,講述電影欣賞與流行文化。你可能看過這樣的描述「電影圈最懂音樂的人,音樂界最懂電影的人-豬頭皮」,但沒聽過朱老師的演講,你可能不知道原來他懂這麼多的雜七雜八,不僅雜且深 ,還很有意思。 看電影與聽音樂 「怎麼看電影?怎麼聽音樂?」這是我近期常演講的題目方向,過去我也講過像「法國的電影與流行文化」、「台灣歷史與音樂脈絡」、「台
朱約信,從水晶唱片時期的《朱約信的音樂-現場作品貳》出道,簡單卻有力道的音樂,寫著當時許多社會現象。後來又以「豬頭皮」藝名打滾唱片圈,不但登上美國告示牌雜誌封面故事,也獲得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的殊榮。近年來,他更當起朱老師,研究電影也投入教育,在真理大學帶了8年的通識課,講述電影欣賞與流行文化。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描述「電影圈最懂音樂的人,音樂界最懂電影的人-豬頭皮」,但沒聽過朱老師的演講,你可能不知道原來他懂這麼多的雜七雜八,不僅雜且深 ,還很有意思。
看電影與聽音樂
「怎麼看電影?怎麼聽音樂?」這是我近期常演講的題目方向,過去我也講過像「法國的電影與流行文化」、「台灣歷史與音樂脈絡」、「台灣抗爭音樂歷史」等這類題目。我在真理大學教了8年通識課,一開始是因為收到邀約,就開始準備電影與流行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我自己也愛看電影,看出一些心得,常有許多電影特映場次會找我去看寫影評,像我就才剛看完一部《私法爭鋒》,也還蠻好看的。我看電影不會設限類型,藝術片、音樂劇、歌舞片我看,很大場面的動作片我也都看,有時候明明知道他們就是打來打去的片子,但還是會被吸引去看續集。
在電影中我只要聽到不錯的音樂,就會去找這音樂最早是誰做誰唱的,有誰也唱過這曲子,或是還有在哪些地方也出現過,追根究柢做交叉分析,這是很有趣的。我看電影都會坐最後一排,聽到好的音樂就馬上記下來,沒聽過的歌曲會當場用手機找歌軟體搜尋,所以我也常被工作人員罵,他們會以為我在偷錄音錄影,就只好再拿手機給他們解釋是在找歌。
現在資訊爆炸,大家能很輕易找到自己要的資訊,尤其是這兩三年,有許多應用程式推出,像是 Shazam 或是 SoundHound,無論你在電影、廣告或廣播中聽到某一首歌,甚至你自己用哼的,都可以直接用手機找到這是哪首歌、誰唱的,很方便、正確率也蠻高的。以前就沒有那麼方便了,要找一首沒聽過的歌,可能得花很大的力氣找資料,做很多功課才能知道。除了音樂、電影也是,你可以在一些網站直接觀賞,Youtube 也能找到許多片段,甚至有墨西哥的電影,這些在一些知名的網站都找不到,可是在 Youtube 上卻有完整的電影檔案,即使沒有字幕,但你能透過這些來源去聽裡面的音樂。
如果要問聽音樂怎麼聽,去唱片行看到那麼多音樂要怎麼選,我也曾說過一個講題「音樂怎麼聽?亂聽就對了」。但也因為資訊更新的很快,以電影來看,現在每個禮拜上映的片子數量和以前就有很大的差距,要全部都看完很難,不知道聞天祥有沒有把它都看完,不過他厲害的是,每次影展上百部片,他全都如數家珍,每一部片是哪國製作、哪個導演、劇情是什麼,他都能知道。除了電影本身以外,演員的背景資料也是,去年我去宣傳《命運狗不理》,舞台上一排大小演員,每一位的背景、過去演過什麼,他全都能介紹的清清楚楚。
現在大家要找東西太方便了,像聞天祥或是馬世芳這類的專業評論人,聞天祥從高中就開始寫影評,馬世芳則是把週記當樂評寫,國外還有專門的音樂或是電影評論系所,現在不知道還有這些科系嗎?時代進步很快,大家隨處都可以找到自己要的資訊,人人都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這變得不是一門學問,許多人覺得不就是看電影聽音樂嗎,這可以說是學問嗎?
但反而也因為他的複雜、變動與難預測,能使它成一門學問,這個領域一直都有新的東西冒出來,研究不完。產業上也一直在變動,看電影的人數增減可能會受到景氣影響。景氣好的時候,大家會選擇出國旅遊,看電影的人少;景氣不好時,大家可能就傾向於看電影來消遣。音樂產業上更有它的難預測性,很難精準的判斷每個階段的趨勢。大家在說它是不是門學問,其實是或不是講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演講這回事
我們看電影聽到歌曲有所悸動,有時候是你聽過這首歌而有共鳴,例如《500 Days of Summer/戀夏五百日》,如果你事先沒聽過 The Smiths的《This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電影中男主角因為這首歌而愛上女主角時,你可能就不會像我一樣激動。所以如果我演講都會從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主題開始,如果要談音樂與社會,那就會從五月天談到巴奈等人;要談電影與音樂,就會先挑現在近期播映的電影,再一路談到我要說的。我也有去社區大學教課,碰過年紀比較大的情況,我可能就會從電影《搖滾吧!爺奶》開始,跟他說你看這些阿公阿嬤年紀七八十歲,唱了哪些年輕人的歌。
▲《500 Days of Summer/戀夏五百日》電影片段
這些年,純聽音樂的很少,像你聽音樂也會配著影像,例如MV,所以很多時候不光只有聽音樂,也需要很多的影像刺激。在演講中我會講很多首歌與電影,但如果只有講過而已,大家不會有印象,所以我花很多時間在找資料、下載影片,其實我現在每天都在剪輯整理影片,還自己加備註,一場1-2小時的演講,我可能要準備好幾個月。演講和講課作法又不同,講課可以放長一點的片子,每個禮拜有不同的主題,每堂課又有兩個小時,可以慢慢講;演講的話就不同,我會把很多影片剪在一起,每一部片一小段,讓大家有所刺激,回去再自己找。
從大氣科學到做音樂
我研究所念了四年,但後來已經專心在做音樂,就無心繼續往學術研究走。大氣科學是很複雜的科學,我們老師常說數學公式可以經由推導而有一個定律,但大氣每年都在變,每次預測的都不一定準,沒有一個準則可以每次套用。我們大一第一堂課就是上混沌學,我那時候想怎麼會有一個課叫混沌學,以前交報告,我們一群人算了好久交出來,結果有些人隨便寫的都比我們預測的準,也有「運氣」成分在,但這種複雜性與難預測性跟音樂這領域也很像。
當然在那個時代,志願是照分數排名填下來的,我也不知道最後會上哪裡,大家都不一定照自己的興趣在填,我們班最後還在做大氣相關的也只有1/3的人數,有人跑去做音樂,有人做管理,很多選擇。不過有一次很有趣的是,我們辦了大氣科學同學會,有一個場次是找來6個人來討論,3個是還在本行的,另外3個人是非本行的,有我、黃舒駿和另一個走做經濟的同學。我們3個都談了現在工作和大氣科學的關係,黃舒駿說,因為大氣,讓他創立了「蝴蝶效應」這個名字的音樂工作室;另一個學經濟的則是說,以前在大氣所學的計算模擬、預測,對他以後對於經濟趨勢的預測也有幫助。所以也很有趣,在不同行業都還是有所關聯。
要一給八,永遠要做得更多
不論是做音樂、演電影、教書等各類型的工作,其實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今天一場演講可能放3部短片,時間就夠了,但是我會想把內容加多,把10幾部片都剪在一起,講深一點、講多一點。如果有老闆要我寫一首歌,我會東想西想,這個可能可以做,那個可能也可以,然後弄個8個版本給他選擇,我是這樣的一個人。
印象深刻的電影歌曲片段
法國香頌天后琵雅芙最紅的歌《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2003年,由瑪莉詠 柯蒂亞主演的電影《Jeux d'enfants/敢愛就來》裡面,出現《玫瑰人生》的不同時期版本,音樂盒版、手風琴版、許多他人翻唱版,總共出現十幾次,搞得柯蒂亞後來不演《玫瑰人生》不行。
▲Edith Piaf - La Vie En Rose
近期推薦的國內與國外搖滾電影
2012年的《Good Vibrations/龐克 槍火 唱片行》(按:中文片名為高雄電影節翻譯)。今年高雄電影節「年度主題:變奏國度」單元,講述一個北愛爾蘭傳奇唱片行 Good Vibrations/龐克廠牌公司的故事。
▲Good Vibrations/龐克 槍火 唱片行
後記
從朱約信到豬頭皮,音樂中我們即可以聽到許多跨界的聯想,有很純粹的鄉土音樂、說故事的,也有很趣味的音樂實驗。看到朱老師不僅持續有音樂的創作,也有深入交叉分析的電影研究,更進一步透過教育與更多人分享故事。訪談中我們也深刻感受到朱老師豐富的內涵與知識,還有那種渴望與大家分享互動的態度,這些都是值得後輩好好來學習、挖掘一番的。
近期講座資訊
《電影、音樂與流行文化》
日期:2013/10/13 (日)
時間:14:30-16:30
地點:永康人文空間(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207號3樓)
採訪、攝影/張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