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大師系列演講〕?文彥vs.團紀彥 代謝派源流的世代交替

By 欣建築2013/09/20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左方:團紀彥,右方:?文?

撰文/高心怡 攝影/高心怡、何?融、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9月7日緊接著登場的代謝派國際大師系列演講,由具有師徒關係的?文彥與團紀彥,除了分享參與代謝派的過程,以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重要建築計畫外,也從不同世代觀點來探討代謝派的影響力。

?文彥的社群式概念
曾榮獲1993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以及多項國際獎項肯定的?文彥,談到在1960年代代謝派理論被提出後,包括同為代謝派主要提昌建築師丹下健三的主要著名弟子黑川紀章的中銀膠囊銀行以及農業城市(Agricultural City);菊竹清訓的海洋城市設計;以及磯崎新的作品,皆為當時受到全球矚目的相關建築作品計畫。而?文彥認為代謝派理論就像是一艘大船一樣,容納負載著當時的各國際名建築師如:科比意、萊特等及團隊如:Team ten、Archigram,各自在這艘代謝派的大船上努力創造著。


而同為丹下健三主要弟子的他,在1965年結束在哈佛大學的教學生涯、回日本從事建築產業期間,曾花了二年多的時間至全世界的主要城市參訪,包括香港、新加坡、印度、中東、伊朗、愛琴海等全球各地的城鎮,產生了一個很大的感觸,他認為:「建築是為人而建的,因此只有人的具體使用,才能判斷建築設計的好壞,而非由建築師或是學者來判定好壞。」

?文彥提出集合建築及都市設計的三個原則,認為現在的都市是結合了他所提出的三種原則,都市是由無數的元素所形成的整體,並非只是由核心形式所構成,而是一種集合的結構物,其中包括了:Group Form、Mega Form、Compositional Form。例如他在秘魯低所得區的一個住宅競圖案提出的成長住宅的設計概念,整個系統結構在1970年代完工之後,每一戶能依照自己的需求及喜好再去增加自己的元素,例如從三層擴建為四層,或增加倉庫、色彩、牆面等元素,而這個案子正是建築會有機、生長、變化概念的集合體最佳範例。


以都市而言,空間可以分為:Local charateristics 以及Humanism of Empathy。例如他在台北車站以台北未來的門戶為概念設計的台北車站站區雙子星大樓,即是以具有不同個性的綠帶空間市民聚集地,串連起基地周邊不同特性的城市區塊。他更以尼采曾說過的:「孤獨是我的故鄉。」來說明都市裡的公共空間除了可以是連結市民的中心外,也可以是讓人能享受孤獨的地方;也經由開放空間的更多可能性來讓都市更豐富、帶給人們更多喜悅與記憶。


團紀彥的異種交配概念
團紀彥回憶起當年自己成為?文彥的學生,覺得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尤其當時從身為老師的?文彥,學習到都市能容納多種東西共存、拼貼而存在的概念,對他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例如代官山集合住宅「Hillside terrace」案的1、2、3期計畫,即有著如同爵士樂般,即興且具有相互對話的起承轉合,呈現出豐富多樣且具整體意義的面貌。因此他在34年前的展覽中,開始了偶像破壞的概念,認為簡潔的形體或原形,反而關閉了人們的生活、破壞了整體性,更產生許多衝擊。提出了他以「沒有中心的和平」理念;各種元素共有共存的觀點。在設計上他將不同元素之間的關係,分類為:分離、同化與調停;他特別關注的即是「調停」的觀點,而這也是他1981年碩士論文的「Urban Epistemology」的主要論點。在設計上以圓形的拼貼設計作為共存的調停圓心,而非如同君士坦丁堡或基督教建築的中心軸線設計,並以共存的正面空間概念消解圍牆式的界線對立衝突。
而團紀彥也提到相對於丹下健三的整體簡潔完結性設計概念,丹下健三的弟子黑川紀章與?文彥分別以不同的設計形式,同樣地都在表現都市中未完結性的不斷改變、不斷變化、聚落編織概念。他更將建築設計分為異種交配與單性發信二種不同模式,異種交配結合了建築家個人詮釋以及場域文脈,因此在不同場所就會有不同的文化內涵;而單性發信則為以建築家個人為主的全球性的壓倒性想法出發而形成爆炸性的發展。他在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的設計,即是結合地形特質與建築獨特性的這種異種性的展現;而桃園機場一航廈整建案則是結合舊結構體與新設計之間的異種對話;另一個位於表參道的設計則以與基地旁建築的相互對話及關連性展現。


圖片說明:左方:團紀彥,右方:?文?

師徒對談

當團紀彥問起老師?文彥,對於自己所提出的「異種交配」與「單性發信」的看法時,?文彥談到:「的確在1960年代之前,也是我年輕的時候,舉凡日本、法國、義大利等各國的建築師作品都具有各國自己的不同的明確的系列性與主體性;然而在近年,由於全球公開競圖的盛行,讓全球化更明顯,可能在義大利的競圖案卻是由愛爾蘭的建築師獲得,因此原本的在地性以及主體性就不見了。」以日本而言,在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於受到美國的影響,因此如何將日本原有的自然、友善的特質與建築調和、融合便成為重要的課題。就像在日本文字上,通常漢字傾向於理性及意識型態的,而假名則為感性及民族性的,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則更能在語言上展現各種活上的實際狀態;而設計上的「異種交配」與「單性發信」亦然,可以藉由偏邏輯理性的「異種交配」與感性「異種交配」的同時表現及互動、調和,達成一種協調的整體性。




更多報導訊息請上【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專題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news/Metabolism


相關活動網站:
代謝派代謝派團紀彥?文彥?文彥團紀彥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