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長邱正生專訪|運用數位科技 為未來文化風景鋪路

如何建構桃園專屬的文化風景、甚至是台灣印象?欣傳媒專訪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長邱正生,一窺他眼中的未來藍圖。
最適合形容桃園的語彙:多元
桃園文化現象關鍵字:宮廟
桃園航空城 看見百年歷史發展縮影
累積數位科技之力 為未來藝術展演方式打下基礎

最適合形容桃園的語彙:多元
局長為我們梳理這片土地:文化由人而起,談起桃園,大家直覺聯想到的是由閩南、客家、眷村、新住民及原住民等族群所組成的多元文化,交織出豐富生活色彩,散落在日常風俗與飲食習慣之中,而歷史因素也帶來傳統眷村與別具特色的滇緬孤軍「忠貞新村」等眷村文化。

桃園文化現象關鍵字:宮廟
邱局長說,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現象性格,當然在台灣會有一些共通性影響的層面,例如都有歐美文化、中華文化、日式文化、原住民與台灣社會融合後的文化特性。
城市間的文化差異性便在於宗教信仰與獨特族群的生活經驗,而桃園的宮廟文化就特別發達,桃園景福宮是早期十五街庄剛開始聚集時的信仰中心、中壢則有仁海宮作為核心,桃園更是全台土地公廟密度最高的地方,雖然主祀神明不一樣,但是都跟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局長指出,市政府因此於文化局內設立全台唯一的「閩南及民俗文化科」,每年舉辦的「閩南文化節」、「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位於八德的八塊厝民俗藝術村,都是在用心深耕在地文化。
近年桃園十分關心老城區的發展與活化,如桃園與中壢兩個老城區,以及桃園市各地的古蹟、歷史建築,甚至是修復完成的城市故事館群,也是目前文化局非常重視的部分,同時積極推動城市的既有空間轉型,如馬祖新村、太武新村及憲光二村等閒置場域注入活力,改變有目共睹。而備受注目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今年4月3日正式試營運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還有預計2026年完工的桃園市立美術館,都是凝聚桃園藝文能量的重要場域。

桃園航空城 看見百年歷史發展縮影

如火如荼進行中的大規模桃園航空城計畫,也將與文化發展息息相關?
局長分享早期桃園機場曾是軍用機場,過去也有很多部隊駐紮,因此有許多相關歷史遺留,現在正在進行各種調研,未來航空城計畫在機場特區完成商業、產業性布局時,也會催生出「航空城博物館」,呈現當初的歷史,目前已經逐步對黑貓中隊的停機坪、機艙等古蹟做修復保存、調研文史紀錄,讓大家來到桃園不僅看到現代化的一面,也看到城市過去一百多年來歷史發展的縮影。
累積數位科技之力 為未來藝術展演方式打下基礎

其實邱局長非常擅於文創品牌經營,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理事長等職,更曾是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不僅幫霹靂布袋戲品牌整合行銷,也很了解元宇宙和NFT產品。
隨著時代的不同,文化傳承的工具也跟著不一樣;局長說,運用多種多媒體科技技術、無人機、各種投影技術,都能在藝術作品呈現很大的不同,而桃園本身已連續7年主辦「桃園科技藝術節」,讓科技融入藝術創作裡,展現城市獨特文化層面。
邱局長也希望趕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積極推動「藝遊桃園文化行旅數位平台」,希望讓民眾在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中,能透過數位平台來收集數位印章或憑證留下記憶;這也是線上線下整合行銷的概念,這些收藏的NFT都會成為數位收藏,是未來WEB 3.0的時代中可能會有的藝術展演呈現方式,局長笑著說「我們從現在開始,逐步累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