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欣觀點

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一)/空間治理政策方向

By 吳宜晏2021/12/14
article cover

新竹市都市空間的建構與發展,在經歷多次不同時期的建設,由舊城區向外散發的都市景觀因此呈現多元價值觀並陳的樣態。而在經過近幾年的整合與環境的整理,目前新竹市在面對都市空間態度上,已建立起一個共同的價值觀,讓城市美學回到身體上的經驗,把重點回歸市民的生活空間,創造舒服適切的生活環境。

2021新⽵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一)/空間治理政策方向;攝影/劉人傑

而這樣的價值觀,並非單一或幾個公共建設即可達成,勢必是需要地方政府從上位的「空間治理政策方向」;「都市空間架構與系統」一直到「都市空間的改造」,在不同尺度與層級上,都有一以貫之共識,方能讓整個都市空間朝向同一個方向努力,創造整體和諧的城市風格。也因此,近年新竹市景觀總顧問計劃案的執行,配合每週重大建設會報,無論是市長、秘書長與專家學者顧問,以及各局處的協助下,方能累積許多優質環境的案例。

透過本場論壇,討論新竹市是如何建立共同價值觀並實踐在都市空間與地景環境上,藉以討論這樣的歷程所形塑的「新竹經驗」的關鍵,作為未來能持續與傳承的核心基礎。

以下是「討論一、空間治理政策方向」分別由林智堅、林盛豐所發表的演說及由蕭有志主持的座談紀實,讓有興趣的讀者得以透過文字及圖片回顧當天精采分享及座談內容:

從「新竹模式」到「新竹經驗」的三個堅持:以人為本、相信專業、公大於私/林智堅

新竹市長林智堅;攝影/劉人傑

隨著「新竹市跳級生」專書的出版,新竹市府將過去7年來所推動的「新竹模式」累積而成的「新竹經驗」做整理及分享。最近我常收到一位住在新竹,跟我一樣熱愛建築的朋友分享新竹照片給我,他說他常常帶著家人依循著我的臉書,無論是開車、步行或是騎著腳踏車去看新竹近年來完成的建築及景觀等公共建設,分享過程的發現及感動,同時也建議我後續可以將近年陸續改造完成的公園、校園、活動中心等公共建設整理起來,讓市民得以按圖索驥進行城市建築旅行。

從「新竹模式」累積而成的「新竹經驗」的成果從我朋友的反應中令人感到欣慰,首先過程要感謝林盛豐監委及王俊雄老師等顧問,及過程參與其中的建築師及設計團隊。對我來說「新竹經驗」最重要的核心有三個堅持,第一個堅持是「以人為本」,任何公共建設計畫都以市民需求為優先來考量。過去我們常見到各地方政府,在進行公共建設的時候常以如何留下僅代表政績的「曠世巨作」,如果與市民需求相近結果就還好,如果與市民需求不符那就會是噩夢一場。我常跟市府團隊說,市民的小事就是市府的大事,所以市府團隊啟動的相關計畫,大都是從市民的需要來發想,看是很小的建設,如果得以將他串聯在一起,就會成為很大的計畫。例如「步行城市」及「微笑水岸」等。

第二個堅持是「相信專業」,近年來市府相關公共建設計劃,盡其所能的邀請到全台灣最好的規劃設計團隊來參與,在有限的時間內設定好目標後,同時展開各相關公共建設計劃,才有辦法逐年累積,在此時看到目前豐厚成果。「相信專業」除了指規畫設計團隊外,更要相信市府同仁,並創造平台讓這兩群專業者合作將事情如期如實的完成。

最後一個堅持是「公大於私」,市府在進行任何公共建設推動時都要「以公共利益為優先」,以多數人利益為優先來考量,不能只滿足少數人的權益。而這項堅持對城市的治理者,也就是市長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每次的選舉市長團隊都需要各方的資源協助,不可諱言的當各方協助選舉時,後續城市治理都會有所期待及目的,當無法滿足時就會失去後續的支持,例如我擔任市長7年來,朋友就越來越少(笑)。但是沒關係,我知道我所做的事情大部分市民是支持且肯定的就好,而這也是我擔任市長應該做的目標。

如果能做好以上「以人為本」、「相信專業」及「公大於私」三個堅持,我相信城市治理及改造就能很快看到成果,而這從「新竹經驗」中也得以感受到。另外我想最重要的是堅持後所看到的「累積」更是關鍵,因此我很期待的是將目前的「新竹經驗」成果留下紀錄、規範及守則,更重要的是留下精神及文化。我常跟市府團隊科長及承辦等同仁說,市長的任期是有限的,各位都是透過國家考試進入市府團隊的成員,透過各位將「新竹經驗」成為機制進而傳承將更加重要,這樣「新竹經驗」的未來才會走得更加踏實。

新竹經驗的三個堅持:「以人為本」、「相信專業」及「公大於私」;攝影/劉人傑

新竹地域景觀的微觀經營及宏觀視野:由新竹公園談起/林盛豐

林盛豐監委;攝影/劉人傑

新竹市政府每周都有一個重大工程會報,聽取各項重大工程專業的簡報,會議都有林智堅市長親自主持,這是我跟市長的約定,而市長這7年來也都有履行,我想現在直接頒發建築碩士學位給市長也已經沒有問題了(笑)。

在我看來「新竹經驗」是由各專業團隊的設計投入,加上林智堅市長帶領市府團隊的政治努力下完成的,「政治」也是一門專業,過程中林市長透過政治專業所進行的努力其實是不輸給設計專業者。一位好的政治專業者對各關係人的臉孔、個性等細節都非常清楚,我覺得林市長就是一位好的政治專業者,當他需要做政治決策時,林市長所下的決定都非常精準,因此當我們看到市長為了下任何決定在猶豫時不要不耐煩,要能平衡各方權益做最佳的決定是極為不容易的。當每次在參加新竹重大工程會報總覺得像在建築系評圖一樣,這對執行公共工程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公共工程成功的條件」是我過去參與「宜蘭經驗」所得到的公式。其中條件一「縣長、議會、地方民眾永續經營決心及地方主體意識」、條件二「高品質的空間行政官僚」及條件三「任務編組之營建小組、重大工程會報」等,對照「新竹經驗」就是由市長率領市府團隊成員主持的重大工程會報,目前看來新竹的表現在此條件更加亮眼。條件五「重大工程選擇及定義」,這部分就是我剛才所提的是政治專業來判斷,選擇不對就會導致結果落空。條件四「高品質的專業顧問」,就如同我、王俊雄、蕭有志、林靜娟及新竹環境景觀總顧問團隊等在新竹的角色。對照過去只有我在宜蘭擔任顧問的經驗對照,「新竹經驗」更加完整及凶悍(笑),我這個表是給縣市政府看的,對照目前其他縣市可能有些縣市連一個顧問都找不到,因此我常建議縣市政府應與顧問公司或資深建築師簽定長期總顧問約,協助形成長期都市發展策略,界定問題尋找適當專業者。條件六「尋找優良專業服務的機制」,重點在要找對的評審進入專業服務評選機制。

條件七「提供建築師及規劃師合理的工作環境」,其中建築計畫的費用及時間,主要說明任何計畫都需要有前置作業,更需要有合理的費用及時間讓優秀的專業服務團隊加入執行。台灣常因為四年一次的選舉導致專業服務時間被壓縮,或因首長換人而導致解約,這些不正常的干擾都應該加以避免。其中「合理的討論回饋」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對的顧問協助市府團隊,與專業服務團隊進行良性溝通,才能有助於設計發展。反之我們常看到的是顧問與政府部門在這個階段無論是用壓縮時間、預算及不合理的討論機制等,讓專業服務團隊對政府公共建設為之卻步。最後就是條件八「監工,高品質工程的堅持」及條件九「管理維護的堅持」。這九點「公共工程成功的條件」是很基本的公式,但是台灣目前很少政府機關辦的到,我相信剛才分享的過程在座的新竹市長及市府團隊應該已經瞭若指掌。

林盛豐監委提出的「公共工程成功的條件」;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接下來「新竹經驗」的關鍵是有細膩的前置計畫。新竹在重大工程會報的經營管控下,大異於台灣一般公共工程,新竹市的重大公共工程都有半年到一年的前置作業,在基本設計定案過程中,還是不斷的調整及優化,專業服務團隊在這過程中也與市政團隊一同成長及學習。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當過程中有諸多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市長總能適時做出負責任的決策,這一點最為參與的專業者所稱道,也是「新竹經驗」的核心關鍵。

我舉一個例子,新竹市立動物園當初在規劃時,因為是希望能呈現類棲地的公園樣貌,但因為動物空間容納不足無法達到預定目標,過程中園長及建築師團隊為了如何挑選留下來的動物種類討論了好久,過程中也有了許多因價值觀差異所造成的衝突。我記得我也多所猶豫無法協助做建議,最後是市長決議就照建築師的建議減少動物的種類,才會讓新竹市立動物園計畫得以繼續推進完成至今,得到目前的結果。除了新竹市立動物園外,經過上述管控後也陸續出現的許多優質的環境景觀規畫設計作品,如由郭中端「南寮魚鱗天梯」、陳永興「賞蟹步道」、林聖峰「波光市集」、黃聲遠「關埔國小」、林柏楊「三民國小及幼兒園」等作品,都是「新竹經驗」公共建設的重要代表作品。

回到新竹公園,新竹公園原是一處典型的台灣小型都市公園,建築;植栽雜亂無章且空間混亂。動物園乘載了許多新竹市民的共同記憶,但設施與理念完全過時。記得當時在尚未決定規劃設計的建築師之前,重大工程會報的專業顧問群及市府團隊就展開一年的前置作業,委由日本象集團分別就公園與動物園的再生策略進行非常廣泛的專業諮詢。尤其是動物園,過程遍詢台灣的動物園專家,更遠赴日本取經並邀日本專家來新竹診斷,終於形成今日融合歷史記憶與新型動物「類棲地」,將人與動物關係對調的新竹市立動物園規劃。

新竹公園委由日本象集團進行整體規劃,新竹市立動物園由學習力強的邱文傑建築師擔任設計團隊,都是台灣最強首屈一指的專業規劃設計團隊。我之前有提到,遴選出最適合的專業團隊是所有工程項目成敗關鍵,加上市府的重大工程會報平台,讓市府團隊、專業顧問及專業服務團隊展開非常高密度、高專業的夥伴關係與相互學習歷程,讓最後得已有美好的結果。其中市府的顧問群、一級主管與專業服務團隊,在不斷互動之間形成的許多共識,而這些共識,也成為大家得以往前推進的基礎。

其中有幾點是在進行新竹公園的關鍵概念,第一點是「減法設計」。在完成整個公園的建築物與空間盤點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數十年來新竹公園缺乏整體觀的零碎增改建,將新竹公園切割的零碎不堪。因此當時新竹公園的主要規劃策略就是恢復公園的整體景觀,移除不必要的加建,市府果斷將麗池畔的游泳池拆除後,原有池畔空間及料亭等日式建築古蹟群就顯露的出來,原來的新竹體育場也是拆除大部分的座位區等,以減法的再生原則,移除障礙打通空間,公園的遼闊感進而恢復。

第二點是「保留老樹森林」,這一點就要感謝環藝工程顧問的潘一如老師,他對整個新竹公園的植栽進行一次總體檢,幾乎是每一棵樹都做了登記,這應該是台灣地區首次對一個都市公園進行如此完整的調查、評估及記錄。過去營建過程,經常為了硬體而犧牲的樹木,新竹公園再生計畫的植栽調查,把老樹當作主角,也因此發現了許多明星老樹與其形成的空間。

新竹公園裡有許多老樹被圍牆包圍,拆除圍牆及人造物後樹形因此完整展現。其中有一株蓮霧老樹是新竹最大的列管老樹,也有一株新竹市第二大的茄苳就站立在日式庭園旁,因此開展出龐大的枝幹及樹冠。獨立大樹、群樹進而成林的森林都被一一指認,而這些都是新竹公園原來被忽視的寶藏,透過這次計畫被恢復進而呈現在眾人眼前。這是台灣難得的經驗,可能比國外都還來的進步,非常值得進一步來推廣。

第三點是「歷史感」。新竹公園經過整體調查及規劃後,得到的專業建議是新竹公園最需要的並非大興土木,而是修復原有環境,讓公園更加開放,讓每一個新竹人能在公園找到自己的記憶和意義。新竹公園再生計畫採取像是博物館內修復文物的作法,從縝密的調查著手,包含全台第一座動物園、日治時期的日式園林麗池及湖畔料亭、充滿歷史記憶的館舍、熱鬧的觀光市集、珍貴的老樹及生態資源等。解讀百年公園的植物、土壤、地形、建築等空間密碼,找出淹沒其中的人文與自然寶藏,就成為造就新竹公園的核心理念。因此我們透過目前的園中老樹及老建築,及經過整理重新編織公園的空間及路徑,則可看見一個有歷史感整體感的空間,及一處被時間孕育的百年公園。

第四點是有關新竹市立動物園,就是「擴大動物園動物棲地,打造類棲地的環境」。剛才我有提到,經過市長果斷決策,將動物棲地最大化是新竹動物園的當務之急。透過空間整體盤整與重新配置,減少動物園展示物種,進而創造出許多動物的棲地空間。同時改變原來以鐵籠為主的規劃邏輯,設計出自然的屏障,讓動物能有較為自在的生活,也讓遊客得以如在公園裡與動物同樂。

當決定要採最大化動物棲地後,專業服務團隊將園區分成幾類大環境,例如高草疏林或是濱水動物區,再依各別動物的習性打造棲地環境。細部設計則結合了國內外動物專家與新竹動物園園長的寶貴經驗,才得以完成,而負責規劃設計的邱文傑建築師,經過新竹市立動物園的經驗後儼然成為動物園設計的專家,近期也獲得了高雄壽山動物園的設計競圖,也因此得以證明新竹重大工程會報平台的重要性及意義。

第五點是「自然優先原則」,當時在進行動物園規劃時,如果人的參觀動線與動物的棲地衝突時。我們選擇讓人們退讓。在動物面前我們的空間設計必須謙卑,對於植物也是如此。所有新建的建築都必須對現況樹木有所回應,當建築物與樹木位置衝突時,建築必須退讓。對動物及植物退讓的態度,表現在空間設計上,就會成為最好的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據調查新竹市立動物園目前一年約有200萬人次,這等同於故宮訪客的數字對我來說格外不可思議。

「新竹地域景觀宏觀視野的建立」是新竹每周一次重大工程會報中常被觸及的課題。討論的範圍包括新竹市長期發展願景、區域地理及空間架構、海岸及河川生態景觀、都市空間及交通系統、歷史街區整理、城區水圳及公園等。以上高層次的專業討論,相對一般台灣中央及地方政府由官僚主導,以工程進度及預算控制為主的控管,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整理這段期間在新竹市的大規模實務操作經驗中,空間專業者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識,這些共識是大家的Hidden Agenda(隱藏的議程),而這些也就是造就「新竹經驗」的經營區域地景的六個核心價值,而這六個核心價值在新竹公園中就有完整體現:

一、 空間感

二、 架構性

三、 步行城市

四、 生態優先

五、 減法美學

六、 歷史感與時間感

關於「空間感」,我們從這張由陳永興建築師當時在象集團,參與過去我擔任政務委員時推動全國鄉村規劃時所繪製的台南區域鳥瞰圖。我認為台灣各地方都應該畫一張這樣的圖,非常生動的描繪出台南區域由近海、海岸、農村、山麓、淺山所組成的地理結構與空間秩序。圖中的遠方是中央山脈,有曾文溪、烏山頭水庫及曾文水庫等重要河川及水利設施,也展現台南沖積平原、汐湖及水岸空間等地景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聚落等,充分看到台南鑲崁在大地景中所形成的宏觀空間美感。這樣的一張圖,要讓參與及經營整體景觀的每一位成員,包括景觀總顧問、景觀建築師、建築師、土木技師、都市規劃者、縣市首長、空間相關一級主管都必須瞭然於新,才能形成宏觀的視野與空間感。過去「宜蘭經驗」陳定南縣長他在自己的縣長室就有一張全宜蘭的大地圖,他每天看,也因此對宜蘭的現況及未來願景有所概念。

由陳永興建築師所繪製的台南區域鳥瞰圖;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關於「架構性」,也就是在完成一張全區的願景圖之後,接下來要發展「景觀綱要圖」,針對未來的宏觀視野進行區域布局及景觀整體觀照。台灣的區域空間常被人為的行政區劃切割而無法有宏觀視野。例如新竹區域的行政管轄,就被頭前溪一分為二,這樣是不利於新竹的整體發展。雖然目前局限於頭前溪一側,利用重大工程會報平台,我們還是討論出區域布局的圖,景觀法草案中的景觀綱要計畫的基礎,也就是呈現以上願景的概念圖,這張圖須涵蓋新竹轄區的空間、次空間等基本架構,由河、海、漁港、水圳網絡及城區等具架構性所定義的景觀綱要圖。這些圖的用意是讓相對複雜的議題,透過圖說整理出進一步推動的優先順序及相互整合的依據,後續在實際推出相關公共建設前也優先將串聯起來,而這也就是覺得新竹近年的公共建設有隱藏一種秩序感的主要原因。

新竹景觀綱要圖-綠地系統;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新竹景觀綱要圖-河海廊帶;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新竹景觀綱要圖-藍綠整合;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新竹景觀綱要圖-水環境系統框架;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新竹市的主要地景經營,都依循著上面各主題架構圖推動。每一個計畫都在建構區域空間感,而不是零碎、破碎及孤立的個案。也因此新竹市在前瞻計畫終於水環境所提出的重樣方案,也都在這個架構的指引下進行規劃發展。進入城區後我們就縮小尺度,但還是堅持架構思維,每一個方案都在城區及次城區的架構下逐步成形,而城區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就是「步行城市」。

執行新竹「步行城市」架構的潘一如老師,是新竹團隊中非常關鍵的景觀建築師,將城區內的公園綠道、圳道水路與歷史街區等,透過步行空間的佈設串聯加以落實。新竹「步行城市」的架構以鐵路南北兩大區塊為主。北區塊內有一公里X一公里的歷史街區,幾條水圳及公園綠帶形成的環帶。南區塊則有新竹公園、新竹市立動物園及南區的護城河、隆恩圳、經國路綠園道等公園綠帶所形成的環帶。

城區「步行城市」環帶以新竹車站為中心連接,也因此新竹車站成為被鐵道切割的城市中心集結點。也因此提出未來新竹車站將規劃「跨站平台」,未來前站及後站空間將以一大型跨站平台完成整合,這個跨站平台將整區新竹車站所有交通機能,在擁擠的市中心創造出一個大型的都市空間花園廣場,進而將鐵道南北兩個步行系統合而為一。

台灣過去因城市連通及步行需要碰到鐵道,不是地下化就是採高架,費用高且曠日廢時。當新竹跟交通部提出要做跨站平台時,交通部表示全力支持,同時只有新竹市的腦筋是清楚的(笑),除了跨站平台的費用比一般鐵道高架費用低約1/5外,對於城市交通的衝擊也較小,時程短施工也較容易,期待後續跨站平台的完成,將讓車站南北兩個步行環帶得以相接,全台灣第一座落實「步行城市」的概念城市就更加成型。

新竹「步行城市」規劃圖;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新竹「步行城市」規劃圖;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大新竹車站想像圖;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生態優先」是以田園城市作為空間發展策略目標,將新竹所有綠意生態進行完整盤點,包括「自然生態系統調查建構」、「都市邊緣開發界定與綠資源緩衝延續」等,以達到自然環境營造與維繫,同時讓地景風貌得以保全及管控。其中針對新竹左岸有提出如「還地於河」等進一步的規劃原則,希望在保留現況生態、有限人為介入等條件下創造新生荒野,另外在「河海廊帶」地景上則強化濕地保全管理及維護、河海岸景觀自然的提升與棲地營造、自然化親水遊憩空間建置,以及水岸綠地廊帶串連與補強等,綜上所述為的就是讓「生態優先」理念得以進接落實。

台灣一般在思考河川水岸空間時,優先順序通常是:

1、親水空間;2、防洪安全;3、景觀設施;4、自然生態。

「新竹經驗」在討論地景規劃設計,尤其是在遠離城區自然度較高的地方,思考且試圖扭轉的優先順序是:

1、自然生態;2、防洪安全;3、景觀設施;4、親水空間。

國外先進城市都是用這樣觀念在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甚至在自然生態及防洪安全上都是一起考量,也就是表示水利及土木都有生態優先的設計的觀念。因此台灣如果要做這樣觀念上的扭轉,就需要有強大的政治智慧及耐壓力才得以進行,如果選擇「生態優先」的觀念,這將會是政府永遠都需要面對的艱困課題。

新竹田園城市「生態優先」空間發展策略目標;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接下來是「減法美學」。減法美學的指導原則可以說是「新竹經驗」的重點核心,如上述的新竹公園就是在此規劃檢討下所落實。台灣的景觀雜亂無章,美其名說是「生猛」。把自然環境經營成人造環境,在國家風景區或是國家公園內大做人工設施,把植物的解說牌做的跟植物一樣大。都市環境中公私部門競相加添設施,商店招牌五顏六色、爭奇鬥艷,公部門設施也常以拙劣的設計爭相表現,如會變顏色的路燈、造型突兀的入口意象、各單位大門的跑馬燈、水泥仿竹欄杆等,景觀雜亂無章造成心靈紛擾,讓人心浮躁。

而在「新竹經驗」參與新竹建築與景觀設計的設計團隊都共同努力推動「減法美學」。無論在大自然或都市中進行人為的介入,都力求謙虛謹慎。努力觀察理解原有的秩序並予與尊重,任何一個添加物都不可破壞原有秩序,更應當使原有秩序更加明朗。在台灣這個視覺超荷、景觀混亂的環境中,我們應謹守「以退為進、以少為多」的原則,以寧靜為意境,營造我們的城市與自然景觀。

最後是「歷史感與時間感」。一個誠實的城市空間或景觀設計,假以時日便會有歷史感及時間感。老樹、老屋都會透過時間留下的痕跡,進而出現耐人尋味、雋永的意境。這些經過時間的洗鍊之後留下的品質,無論是古蹟、舊聚落、老樹、有時間感的磚石木材料等,以及城市的歷史及故事,都是一個城市的寶藏。也因此「新竹經驗」將新竹的歷史街區中,畫出一個一公里長寬的範圍,命名為「1kmX1km」,全力保存古蹟,並且整理佈置人行空間。這「1kmX1km」方塊中,古蹟及歷史建築密度極高,透過細膩整理及維護,進而有機會創造高品質的都市空間。

最後我將提供兩重要建議做為結語,首先是「修景取代新建」。

「修景」是在日本景觀規劃實務中常見的一個名詞,其是指在一個既存的環境中,指認出已經存在的某些結構與秩序,然後將不能融入此一結構與秩序移除。若要添加一個新的元素,須避免破壞原有的結構與秩序,需與原有的元素相輔相成。設計者在環境中每添加一個物件,都應該向上思考兩個層級的整體感。例如在「1kmX1km」的歷史街區巷弄裡設計一個街區角落或是街道家具,就必須觀察整條巷弄的面貌,並且心中有整個歷史街區的整體風格。

每一個設計者在整理空間時,若要加入自己的設計都必須確認這個設計能謙虛地融入這個街區,無法融入街區的物件都應逐步移除。透過這樣「修景」的行動,假以時日城市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將相互呼應,而城市就成為一個統一卻又豐富多元的有機體。在自然環境中,我們也應利用每一個機會進行「修景」,修復河川、海岸、樹林、鄉村的景觀生態,回復大自然應有的本色。

第二個建議是「obiect vs field:場域意識之強化」。「obiect vs field:物件vs場域」這是兩個非常關鍵的概念,「obiect」(物件)的觀念我們必須除去,而「field」(場域)的觀念則必須強化。

「obiect」是設計師以自我為中心,以物件為中心的思考,缺乏融入環境的意識。台灣大都是以「obiect」意識為出發點的設計,充滿符號、五顏六色,晚上發光而通常造型突兀醜陋,還會抄襲希臘風、巴黎鐵塔及名師作品等,問題都出在於無法從地點、地區風土地理條件中發展出具有深刻意義的空間形式與功能。

「field」意識是設計師的「場域思考」。一個場域,是一個有歷史、生態、有關係脈絡的多維度空間。在這空間中的每一個個體與其他個體都有關係,都有對話,都相互依存及共生。一個生態體系必然是一個場域,一個地區的地方文化。不是單以人為主體形塑而成,而是與風土加上空間互為主體形塑而成。所謂「風土」是某地的氣候、地質、地區風味、地形、景觀等的總稱,有地方文化,有風土歷史的地區,必然是一個「場域」。

若是場域,必有「地點感」。

討論一、空間治理政策方向

與談人|林盛豐、林智堅、王俊雄

主持人|蕭有志

蕭有志:

今天第一場分享及座談的主題是「空間治理政策方向」,在座的各位無論是空間設計專業者、市府的團隊成員都是「空間治理政策方向」這個主題的參與者或是關心這個主題的各界人士。我想先請教的是林智堅市長,在您剛才所提的「以人為本」的概念。在您尚未擔任市長前是議員及市民,新竹是您從小生長及生活的地方,在有機會擔任市長後並與如王俊雄老師、林盛豐監委等空間專業界邀入市政團隊「結緣」之後,您是如何思考將過去對新竹的盼望納入新竹「空間治理政策」之中進而落實?

蕭有志;攝影/劉人傑

林智堅:

我常常在媒體專訪及演講中提到,我非常喜歡日本社造界大師西村幸夫所說的:「感覺、思考、行動、創造、交流,進而一起感動」。在我擔任市長前從事公共事務工作已經有14年的時間,在加上我是土生土長的新竹人,我從小就是會去感受周遭環境,並去想像人的行為及想法為何,當我因從事政治工作參與公共事務時,這樣對於人的觀察及行為的想像就更加強烈。例如當每到選舉時我們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也會從每個人的表情中判讀到他在這個場合裡的關係。

因此當我擔任市長之後,我就常常去感覺空間與人的關係,以及市民的需要,進而行動。我剛剛看到林盛豐老師提到在新竹歷史街區的步行城市架構才在想說,不知不覺中我們都以已經完成,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從這裡看到行動所創造出來的結果。透過這樣的結果接下來需要的就是如今天這樣座談的交流。因為我相信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如何透過交流記取錯誤的經驗,下一次不要再犯錯。但我最盼望得到的就是行動完成創造及交流後,進而得到的感動。就如同剛剛我在進到會場時看到外面的展覽模型有點流連忘返,讓我回憶起當時是如何思考這些計畫?過程有哪些問題我們一一克服等過程。對我來說每周一次的「重大工程會報」就是讓我對家鄉的熱情轉換成想像,透過多方的參與、行動及交流後進而得以創造感動的過程,因此我自認為我是在這過程受益最多,同時也是最幸福的人。

林智堅市長(右)及林盛豐監委(左);攝影/劉人傑

蕭有志:

有沒有那一個計畫是您擔任市長後覺得第一次非做不可的計畫?

林智堅:

新竹公園及新竹市立動物園是我競選市長時提出的政見,也是我之所以會投入市長選舉的原因之一。我在擔任議員時就強烈疾呼新竹公園及新竹市立動物園應該要重新整理,正視其與新竹城市間的關係成為更好的環境,尤其是新竹市立動物園,他是我兒時記憶的一部分,可惜的是當時這個呼籲並沒有得到重視。也因此當我選上市長後就首先最想改造的就是新竹公園及新竹市立動物園。

任何一個公共建設的啟動其實都來自於一個發想,透過預算的爭取、市府同仁、各方專業的努力執行才能有所成果,而提出這個夢想的人常常只是一個人,他的工作就是要去說服更多的人,進而讓一群人一起來「行動」進而「感動」。

蕭有志:

我們剛才林盛豐老師個簡報裡看到一張新竹的城市規劃願景圖,如水岸、綠帶、藍帶及中間的歷史街區等,想請問林盛豐監委以您過去參與「宜蘭經驗」與「新竹經驗」的對比?在您看來有那些關鍵性的差別?這30年來台灣是否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導致新竹做到但當時宜蘭沒有做到?

林盛豐:

首先投入「新竹經驗」的建築師及規劃設計團隊的數量比宜蘭更多,然後各方專業能力也更加成熟,30年前在座的各位包括我在內都還很嫩沒什麼經驗(笑)。各位看我剛剛分享的成果是林市長上任7年來的結果,「宜蘭經驗」的累積是歷經近20年,在我看來「宜蘭經驗」在新竹是被濃縮了。我認為林市長很厲害,他的政治手腕很有敏感度。例如當時提出步行城市時我們建議他騎樓一定要打通,他回我們等我第二任再做好不好(笑),而到了他第二任之後就真正去執行。像這樣的事情在宜蘭也是有出現過,如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後還曾經回到羅東跟當時徵收土地開闢羅東運動公園的鄉親道歉,他說當時徵收你們的土地是我心中的痛,而這就是剛剛市長分享時提到的,為了大的公共事務所做的決策,有時候會傷到市民朋友。

因此在我看來宜蘭跟新竹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最大的差異在無論是政治的治理觀念及空間規劃設計人才等專業上越趨成熟,總歸一句台灣這30年來是有在進步。

蕭有志:

從我個人的觀察,猶記當時林盛豐老師從實踐大學退休時,我們辦理一系列活動及論壇來回顧您在台灣參與有關空間治理的過程中可以看到,921災後重建的「新校園運動」是另一波引動台灣空間建築專業提升的關鍵時刻,而這場行動影響的不只在宜蘭,連非災區的學校甚至是現在都還在影響。因此在我看來,於其說「新竹經驗」是「宜蘭經驗」的濃縮,也算是以空間建築設計改變城市環境治理的脈絡過程,並將這30年來空間建築專業較為美好的觀念,透過新竹經驗進而得以濃縮且實踐。景觀設計在「宜蘭經驗」對比台灣當時算是開啟先例,如冬山河親水公園的分期整治、羅東運動公園等,讓民眾得以享受到高品質的環境設計成果。

另外我認為「新竹經驗」中有看到「以硬帶軟」、「以軟帶硬」,也就是僵硬體設施改造完成後,導入系列活動來使用進而讓市民得以想像及運用等策略。例如我有參與到新竹辦理2019台灣設計展時有觀察到,市長依照其政治敏感度當時決定將孔廟前廣場納入台灣設計展區,進而有預算及機會完成孔廟前廣場及景觀整理,完成了新竹公園改造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成功將台灣設計展的能量蔓延到新竹舊城區。

就如同市長所提到的,「政策的制定需要從市民的角度出發」及「公大於私」,而剛才林盛豐老師所舉例的騎樓打通議題剛好就是與上述兩點有著無限糾纏的關係(笑),騎樓高高低低的變化正也反映新竹三百年來的歷史軌跡及糾纏的議題。我記得每次「重大工程會報」,市長在討論有關步行城市時都會提到要讓娃娃車能平順的在城市裡行走這個想法,也因此可以看到市長關注城市治理的細膩程度。

接下來我請問新竹市政顧問的首席王俊雄老師(笑),在接棒於林盛豐老師後,「新竹經驗」之於您在參與台灣其他地方的公共事務上,有哪些是讓您很感動?以及新中想做但還沒做的?

王俊雄:

剛才林盛豐老師所分享的可以說是其一生所經歷過的秘笈,跟著林盛豐老師參與這個多計畫,透過這次分享更加知道林盛豐老師不只是嘴巴說說,而是心手一致招招到位。回應蕭老師的提問,對我來說「新竹經驗」最重要的是學習的精神。現在回看好像所有事情有所成就,但過程中在討論每個案子其實心中都沒有答案,我們在想的是我們應該要怎麼辦,過程的障礙其實非常多,例如預算不夠、時間太短,更多的問題是不知道方向該往那裏走才對。現在講起來好像頭頭是道,其實這些都是事後看才感受的到。

「新竹經驗」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市長的初心及意志。對比我同時參與協助的台北及基隆,新竹的成果算是超過我的想像。猶記當時剛認識林市長時我提到,從過去台灣政府的體制看來。如果能在8年內能完成新竹公園及新竹市立動物園就已經不錯了,現在看來想不到我們做了這麼多其實還挺可怕的(笑),也讓我們常覺得自己的專業已經越來越不夠用,也因此市長就提供機會讓市府同仁、設計團隊及顧問團隊,透過實踐過程來找答案,也因此我覺得「新竹經驗」最重要的是讓參與其中的各方專業有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如果進一步看這學習過程,其實是起於一個很正直的初心,這個初心讓大家意識到需要認真看待,同時也要用心認真的去找到答案來回應這個初心。

另外的關鍵就在林盛豐老師經驗,就我觀察林老師在過程中都將所有流程規劃的非常穩健,也提醒我們需要按部就班的逐步完成。林老師最常提醒的就是「企劃」,每個階段要做什麼?找誰來做?那一個重點一定要做?這都是過程中透過企劃進而思考且行動出來的。因此在我心中林老師就如同台語所說的「師傅」,林老師已經起了一個很好的開始,只要我們不要偷懶按部就班,就能有一定的成果,只要每件事都好好去做,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最後我想「新竹經驗」最重要的學習是在如何「收頭」。我想在座各位如有經歷到新竹公園及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完工啟用就知道箇中辛苦(笑),總會看到有人會捲起袖子任勞任怨接下那些整合整理的事情做,而這個就要感謝秘書長所帶領的市府同仁團隊。

總而言之,對我來說,「新竹經驗」最重要的是在一個市長正直的初心,透過跟隨過去林盛豐老師的經驗所累積的企劃執行,及市府同仁認真負責的收頭貫徹下所得到的學習歷程,所有計畫都不知道答案在哪裡,過程中我們只能努力的去找,也讓「新竹經驗」有目前這樣些許的成就。

王俊雄老師;攝影/劉人傑

蕭有志:

從我個人參與「新竹經驗」中也深刻體驗到這個學習的歷程,我過去也都只會以建築的角度出發思考設計,透過參加「重大工程會報」之後,現在看建築也都有多了許多層次的角度思考。例如「低維管」,這是大部分建築師心中比較少在意的部分,不會放在思考建築設計的重點之中,經過參與「重大工程會報」之後,我目前也會將「低維管」做為建築設計的重要參考因子,因為後來我也意識到「低維管」並不一定與設計有所衝突,這反而是考驗台灣建築師們的設計水準。

也因此我們回看「宜蘭經驗」,他代表的是台灣面臨經濟起飛所提供的空間治理政策推動機會,但因為觀念及經驗不足,因此當時的公共工程品質尚為堪慮。經過30年後的「新竹經驗」,因為各方專業經驗越趨成熟,加上有更多新世代投入參與的集體經驗下有較為提升的成果,但是還是可以看到有許多空間議題需要大家持續學習及累積。

我最後想要請教市長,您歷經兩任8年已經到了市長任期的倒數階段,有沒有哪些事情如果再給您多些時間,您想要繼續去努力進行且改變的?

林智堅:

隨著市長任期即將到來,心中的焦慮感也越來越重。焦慮的事情有幾個,一個是進行中未完成的工作、一個是進行中的工作,最後的是已完成能否持續維持的工作….

林盛豐:

不會的,換了人事情一定會變,你放心(笑)。

林智堅:

林老師您要對我們市府同仁有信心(笑)。

蕭有志:

林盛豐老師是有感而發,因為冬山河現在就變成….(笑)。

林智堅:

因為我們市府同仁們都還很年輕,我們上周已經告訴他們,我雖然卸任但還是會一直盯著他們(笑)。言歸正傳,剛才我所提的就是我目心中的焦慮。從更上位來看,這7年來所展現的是新竹的潛力。新竹發展已久,在民國71年因故與新竹縣分治,端看新竹縣市未來的發展看來持續分治下將造成更多問題,這樣的觀察也是來自於這7年城市治理政策推動過程中感受到新竹縣市發展息息相關,其中有許多民眾的問題也應該一併去考量及討論進而解決的,因此我在9月才會提出大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倡議。

所以接下來的日子我會持續將未完成的工作逐步完成,須推動但尚未進行的則努力讓事情進而啟動,明確知道來不及啟動的則是進行完整規劃讓他得以交接,無論未來誰擔任市長,都得已接手有成熟的計畫得以進行。當然我還是衷心希望大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倡議能得以促成,也讓我們得以有機會繼續為新竹城市治理付出心力,為新竹市民做更多事。

說到這裡要回覆王老師所提我擔任市長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要讓市民有更好生活,讓環境更好,讓新竹成為宜居、創新及永續的城市。而這些都是需要有經驗,而且是一群人扎實的去做才能完成。這7年來我想透過「新竹經驗」我們已經是一群有經驗的人,對新竹這個城市也已經相對熟悉,因此如果有機會能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後的大新竹來服務,那就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當然終究一切還是由老天爺來決定,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最後400多天的日子裡努力過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事。

這就是我目前的心境,有許多的期待,就我從事20年的政治工作經驗看來,其實不需要有太多的規劃,也不要太多的計算,其實只要將你心中的想法誠實的說出來,就會有人願意幫你完成。

就以騎樓打通這件事來說,其實從我上任後就很想做這件事,只是當我每次在我的核心幕僚會議中提出這個想法,都說服不了我的同仁進一步執行,現在回看這個過程我發現市府幕僚同仁的建議是對的,因為當時我的政治能量是真的還不夠,城市治理政策的推動,有時候要端看市民對你的信賴度如何才得以推進,進而水到渠成。

回到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倡議,當時我要在媒體採訪提出時還是有許多幕僚覺得時間點不對,但當時我就說這只是一個因為過去城市治理經驗後所得到的觀察,初衷很簡單,過程要努力,結果如何就讓老天爺來決定。但如果連提出的勇氣沒有,那這件事就不會有任何機會。這就如同我剛才提到的,夢想開始來自一個人,接著他要說服一群人,進而號召更多人一起行動,最後一起感動。

討論一「空間治理政策方向」四位座談人蕭有志、林盛豐、林智堅及王俊雄(由左至右)合影;攝影/劉人傑

【活動資訊】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

時間:民國1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10:00-16:00

地點:實踐大學 N棟B2國際會議廳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70 號 N棟圖資大樓地下2樓

主辦單位:新竹市政府

協辦單位:實踐大學建築系

承辦單位:中原大學建築系、木喬音像整合製作有限公司

直播連結:

>上午場/空間治理政策方向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o0527/videos/431489001701632/

>下午場/都市空間架構與系統&都市空間的改造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go0527/videos/402464918009416/

【延伸閱讀】

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

>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一)/空間治理政策方向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300238

>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二)/都市空間架構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300239

>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三)/都市空間的改造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300250

==========

2018新竹新校園運動國際工作營&論壇

>新竹新校園運動國際工作營成果 為新竹學童塑造生活「遊樂地」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997-hccg

>手塜貴晴「自發學習」展新意 新竹新校園運動共創學童「美樂地」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787-hccg

>新竹新校園運動國際論壇 市府設計營建三方合作共創優質生活場域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784-hccg

>新竹「城市美學新校園運動」工作坊啟動 手塜貴晴共創發想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648-hccg

2018新竹市城市美學國際論壇暨工作營

>「2018新竹市城市美學國際論壇暨工作營」正式展開 延續「 新校園運動」精神呈現美學力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5761-hccg

>「2018新竹城市美學國暨論壇暨工作營」成果發表 為新竹「新校園運動」提出「微整型」願景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6094-hccg

>「2018新竹市城市美學國際論壇」城戶崎和佐分享「邁進新建築空間」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5795-hccg

2018新竹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

>2018新竹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 建立人本宜居城市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1036-hccg

>2018新竹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 以在地「建造」反映地域性構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1054-hccg

2019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

>2019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一〉/國際化的城市發展與在地性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4836-CitiesforPeople

>2019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二〉/亞洲城市的未來進展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4838-CitiesforPeople

>2019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三〉/城市建築與歷史的正面回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74841-CitiesforPeople

==========

撰文、編輯/吳宜晏

攝影/劉人傑

截圖來源/2021新竹經驗的建構歷程論壇直播(上午場)

新竹建築論壇
No author...
VIDEO
法國型男&瑞士美女愛上宜蘭#海鮮披薩🍕~#米其林 綠星主廚不藏私教你煮~
本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