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北美館年度大展「掘光而行:洪瑞麟」 睽違35年再現「礦工畫家」的尋光之旅

By Jimmy2022/04/29
article cover

「法國有米勒畫農民,臺灣則有洪瑞麟畫礦工。」睽違3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年再度為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舉辦了「掘光而行:洪瑞麟」個展。1987年,北美館曾舉辦「洪瑞麟的藝術世界─礦工與裸女」個展,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冥誕,「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出的展品也更加完整。展覽以洪瑞麟之子洪鈞雄於2020年捐贈的逾150件作品作為基礎,結合館外佳作,展出350餘件精彩原作及文獻,包括早年嶄露才華的大稻埕時期作品、留日受到普羅藝術影響之作、返台後記錄採礦生活點滴的大型油畫與礦工日記速寫,以及晚年在加州不同的一片陽光風景,完整梳理洪瑞麟一生的創作脈絡與精華,看見洪瑞麟畫筆下勞動者的韌性與堅毅。

《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洪瑞麟1912年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從小藝術啟蒙來自擅於畫梅的父親洪祥海, 12歲時的臨摹之作〈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顯示其早慧的繪畫天賦,16 歲時加入致力推廣台灣美術的畫家倪蔣懷所出資設立的「臺灣繪畫研究所」,成為第一批學生,師承石川欽一郎,並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展覽便以此時期的作品〈自畫像〉、〈父親像〉為開端,藉由多件水彩寫生作品,回望早期臺灣風土。


《自畫像》,1932(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1932年,洪瑞麟入學帝國美術學校(現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此時洪瑞麟接受了不同藝術思潮的洗禮,獨鍾札根風土民情、關注勞動階級的普羅美術,從表現東京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便能略知一二;另一幅巨幅畫作〈山形市集〉呈現出洪瑞麟對於「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感動之情懷,描繪在冰天雪地中,山形當地農民艱辛維生的情景。

《日本貧民窟》,1933(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山形市集》,1937(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1938年,洪瑞麟回到臺灣,為了擔負家計,也感謝倪蔣懷資助後期留日學費,至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在礦場的歲月一待就是30年,在這些年裡,30餘年的工作生涯中,記錄礦工的生活點滴成為礦工日記,以〈坑內工作〉、〈敬業勤勞的阿坤伯〉或經典的〈礦工頌〉等畫作,透過畫筆勾勒礦坑中最真實的人性光輝,呈現勞動者樸實率真的精神,傳遞「陽光照射不到」的生命尊嚴。

《長凳上的四位礦工》,1957(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除了著墨於礦場,原住民也是洪瑞麟畫中的題材,早在1930至1970年他便曾至屏東探訪排灣族人、造訪蘭嶼雅美族(達悟族)藝術,並在東海岸原住民部落旅遊寫生,如〈蘭嶼原住民〉、〈原住民婦女〉。此外,洪瑞麟1964年受邀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素描、水彩、油畫,藉由東方水墨與毛筆,加上西方的粉彩,運用中西合璧的媒材描畫裸女,他曾說:「畫裸女的心情跟畫礦工不一樣,一邊是很激烈的,裸女則是比較寧靜、安靜的實體,是很大的對照。」


《原住民婦女》,1972(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晚年的洪瑞麟定居於風光明媚的美國加州,從作品〈彩霞滿天〉或數張親手繪製賀年卡可見他離開黝暗地底後的天光雲影,明顯看出洪瑞麟心境的轉換與蛻變。本展透過洪瑞麟的眼與筆,結合文獻、照片、影音紀錄及首次播出的自述影片(1990年代錄製),延續洪瑞麟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絡,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

《彩霞滿天》,1982(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圖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掘光而行:洪瑞麟

展期|2022/03/19?2022/07/3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

==========

文/Jimmy Lin

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台北展覽台北景點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