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Into the arms of stillness-擁恆的彼端

By 蘇琨峯2021/04/15
article cover

即將於4/27於台中「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所展出以林友寒建築師與清水工坊合作完成的建築作品為主題的「Into the arms of stillness-擁恆的彼端」建築展,也將以「混凝土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為座談主題,探討在建築設計價值下鋼筋混凝土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Into the arms of stillness - 擁恆的彼端 展覽海報;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以下為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Oliver Elser及本次策展人吳光庭對於此次建築展講評:

Oliver Elser 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

一重一重的樹冠狀屋簷,精確地用混凝土澆灌而成,它與左鄰右舍,如果不是最醜陋的,至少看來也是最可笑的房子,相互呼應。一座只用玻璃圍繞的浴缸,孤伶伶地立在另一間房子的正中央。一座市場的大廳,它的彎曲弧度,就像是賽馬場的跑道。一條貫穿透天住宅的坡道,就如同一條帶有坡度的隧道:在這條隧道裡面,屋主可以開著他的骨董汽車,直接駛入地下室的車庫;同時,在這條隧道的背後是設計成台階,而女主人則在此處擺設了她的收藏精品 - 來自東德邁森的瓷器人偶。

林友寒於台中私宅作品;圖片提供/雄獅旅遊

這些經驗,全部都是在一趟跑遍台灣的行程中獲得。而且這些所有的經驗,都是來自林友寒在當地所設計的房子。它們帶給人的強烈印象,不禁會讓人感覺當中每一棟建築都有非常鮮明的個性。堅強的性格造就了這些環境,對於即使是初次造訪台灣的人來說,這也是再明顯不過的事,而且這些環境充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鮮明印象,包括聲音、氣味以及品味,同時在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中,都還會記得這一切。

當林友寒以筆電做簡報,來展示他各種尚待興建案子的同時,其中還包括幾棟宗教建築,在他的行李箱內就存放多張參考用的圖片,而這也透露出他常往返於德國與台灣兩地之間的事實。他秀出了Emil Steffann以及Rudolf Schwarz這兩位大師在1950年代所設計的宗教建築,即使是在德國建築師之間,他們兩位也不只是享有很崇高的地位而已。他們兩位都被認為是信奉傳統觀念以及地域色彩的大師。他們絕非只是抱持一種迷戀過去、無知的品味,而是將自己定位為抵擋耽溺在只求變化這股風潮的中流砥柱,而且至今這股風潮在建築領域中仍未歇止。林友寒也是這一類的中流砥柱。他深信混凝土所具有的力量,深信雕塑結構所表現的筋肉之美,也深信繁複的室內空間。這些被刻畫出來的模樣,而且是用模型做過測試,可以很圓融、很敏銳地嵌入到左鄰右舍當中,就像在屏東那棟有多重樹冠狀屋簷的房子一樣。你很少有機會能遇到這種場合,就是一棟建築能讓你不禁大聲笑出來,但是,這棟房子卻能非常尊重地將左鄰右舍讓人感覺非常可笑、而且狂亂粗暴的一堆屋頂,搖身一變成為全新的風貌,因此它帶有的這種幽默,會讓你更想在建築的世界中經常與它邂逅。當年,林友寒曾參與設計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有一位專門繞行該館的和尚,甚至連他也帶有這種同樣木訥、內斂的幽默。

林友寒展示了他在台北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所置身的背景,多少都會讓人聯想到房中有房,而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建築博物館裡的那棟房子在建造時,正是根據這種宏偉的概念:在展覽的空間裡,還有一棟抽象的房子。它是由上面印有各種圖案與照片的瓦楞紙板所構成。但它並不是一棟普通的房子,而是一座廟宇,因為它是漂浮在花朵怒放的植物上面 – 至少當初的計畫是如此。即使是從德國來的人,也只有很少人能有機會看到它的模樣。理所當然,林友寒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位。即使冠狀病毒依然在流行中,但他還是經常往返於兩地之間。兩個星期的隔離檢疫真的是讓人感到極度放鬆,他如此說到,因為你絕對不會再有機會,能讓你如此集中精神,完全投入自己的工作。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在戰後臺灣的建築建造的研究觀點及發展議題上,以「鋼筋混凝土」為建築構造及結構系統,所形成之建築實體,是當下臺灣建築發展歷程研究中一個即成事實般的重要研究課題。對社會大眾而言,建築與鋼筋混凝土在觀念上所呈現的混淆狀態,這種態度使得臺灣戰後建築發展歷程研究上,除了在工程面向上,基於現實因素,深化研究鋼筋混凝土種種防災、耐震、施工等相關工程及安全規範上的實質提昇之外,無法清楚揭露建築師在專業創作上對大量使用選擇鋼筋混凝土為建築主要構材的態度,普遍呈現中性或無意識狀態,也就是說,建築師面對工程面向上鋼筋混凝土的構造實體,相對少了建築師在建築設計面向上,有意識的追尋及探索工程與設計合一且與時俱進的「建築」。

從歷史發展的過程而言,法國建築師柯必意(Le Corbusier)於1914年發表的以「Mason Dom-Ino」為名的鋼筋混凝土預鑄住宅單元/框架原型構想,對於以建築回應一次戰後,解決當時社會對住宅大量需求,柯比意的構想在建築設計的社會價值上,在探討了工程面上大量生產(預鑄) 的可能性的同時,對於以新工程構想引領突破建築設計的態度,確定了在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結構系統上,較之過去具有平面、立面等建築空間設計上更大的自由度及新型式美感,以此做為1927柯必意發表「新建築五要素」 (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 ) 宣言基礎,「Mason Dom-Ino」扮演了現代建築史上塑造及延續「建築設計價值」重要的里程碑。

儘管在臺灣面對「建築設計價值」所應呈現的社會共識仍有待提昇,但亦並非毫無鼓舞人心的前例,臺中東海大學校園內,由貝聿銘設計,張肇康、陳其寬共同參與完成的「魯斯教堂」(1963) 及陳其寬設計的「藝術中心」(1963),等二件案例,「魯斯教堂」在結構/構造、空間及型式三位一體合一的建築表現,及「藝術中心」在結構/構造,表達「現代中國」的空間文化性,皆是引領延伸戰後臺灣現代建築發展具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主體的「建築設計價值」代表作品。

延續「建築設計價值」並非單一個人建築師所能及,上述的例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且關鍵在於「有意識」的團隊合作共識才會形成有意義的建築設計價值,而非身份地位,這也是本展的策展背景與主題。林友寒建築師與清水工坊合作完成的建築作品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例子,做為展覽的形式呈現,不僅呈現林友寒在臺、德兩地平行時空條件上建築設計意識上的差異,也對比表現出林友寒在臺灣的建築設計意識的探索,有意識的逆轉及專注於鋼筋混凝土板牆構造在建築設計空間的主體性表達,也同時激活了建築本身及所在地點的生活文化轉化及探討,分別以「居住的地理型態」、「公共的時間性」、「儀式的地域實踐」三個分類主題,展出自2003開業以來迄今,林友寒在臺、德兩地主持負責完成或目前正進行中的20件建築設計作品。

最後,我認為「建築設計價值」的追求是一個建築設計領域的「Open Problem」(開放問題,意指尚無解決方案的已知問題)。從策展的角度來看,建築的核心問題是「人與空間」的問題,看似容易理解的問題,卻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更何況價值的形成及延伸。確切的說,本展是有意識的選擇20件建築設計作品,來檢視常態下的中性或無意識狀態,並冀透過觀展而保有對現有價值觀的討論、質疑及自省的觀點。

林友寒
於美國哈佛GSD 畢業後, 先於彼得威爾森事務所工作,後來與德國同門 (behet &bondzio)在林友寒偏愛的德國開業,並一舉拿下建築圈的大案─萊比錫大學競圖案。目前在台灣台中也設有分公司,德國、台灣兩地奔走。喜愛做料理,覺得下班後為兩個小孩準備食物是既辛苦又美好的事情。

林友寒建築師;圖片提供/雄獅旅遊

【展覽預告 Upcoming Exhibition】

? Into the arms of stillness - 擁恆的彼端 ?

展 期 |2021/04/ 27 (二) — 2021/07/17 (六)

展 覽 地 點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 業 時 間 |週二至週六10:00 -18:00

(週日、週一及例假日休館)

開幕座談會|2021/4/25 下午3:00~4:30

(FB 粉絲專頁 線上直播 )

座談會主題|混凝土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

與 談 人|林友寒 Yu Han Michael Lin

     吳光庭 Kwang-Tyng Wu

龔書章 Shu-Chang Kung

王俊雄 Chun-Hsiung Wang

曾瑋 Wei Tseng

主 辦 單 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

清水建築工坊

協 辦 單 位|太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十彥建築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媒 體 協 力|欣建築 實構築

【延伸閱讀】

[林友寒]與居住者共同沈澱對生活的看法

[林友寒]一個專屬於建築師與業主的愛情故事

==========
編  輯/蘇琨峰
圖  片/雄獅旅遊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Into the arms of stillness擁恆的彼端清水工坊林友寒吳光庭欣建築實構築behet_bondzio_lin_architekten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