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旅行

雄獅包下阿里山小火車─用林業鐵道說故事 看見不一樣的嘉義

By 2021/08/19
article cover

再現半世紀前經濟版圖的重大命脈─阿里山林業鐵道的經典風華:臺灣首處「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包括人與歷史、自然與林業共生的聚落型態文化景觀。2021年「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首度與雄獅旅行社合作包列專車遊程。 「我保護阿里山鐵路,因為他是台灣的和氏璧。」阿里山鐵道世界紀錄發現者,綠色奧斯卡得主 蘇昭旭曾說道。 讓我們一起感動嘉義這座城市的輝煌,從平地到山間~認識日治四大經濟都市成形的繁華背景,從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口中聽見回憶裡的阿里山,親睹每個小站的產業遺跡,欣賞隨著海拔升高而轉變的林相生態,重新認識超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標準(海拔最高點、海拔落差)」,體驗媲美世界遺產的林業鐵道工程!

再現半世紀前經濟版圖的重大命脈─阿里山林業鐵道的經典風華:臺灣首處「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包括人與歷史、自然與林業共生的聚落型態文化景觀。2021年「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首度與雄獅旅行社合作包列專車遊程。

「我保護阿里山鐵路,因為他是台灣的和氏璧。」阿里山鐵道世界紀錄發現者,綠色奧斯卡得主 蘇昭旭曾說道。

讓我們一起感動嘉義這座城市的輝煌,從平地到山間~認識日治四大經濟都市成形的繁華背景,從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口中聽見回憶裡的阿里山,親睹每個小站的產業遺跡,欣賞隨著海拔升高而轉變的林相生態,重新認識超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標準(海拔最高點、海拔落差)」,體驗媲美世界遺產的林業鐵道工程!

 

北門站是阿里山林業鐵道的平地起點,海拔30公尺開始出發。(照片拍攝:葉禮維)

 

嘉義不只雞肉飯,記憶裡的北門站

“先別問我為什麼嘉義人喜歡吃雞肉飯”,領隊一開始就賣了關子。曾是世界級都市的「木都嘉義」,許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雞肉飯,再來就是噴水圓環的嘉農KANO投手雕像;對於阿里山或有所聞甚至搭乘過欣賞日出的列車,卻對臺灣發展最重要的林業歷史感到陌生。

的確,與林業無法切割的歷史共業說法,讓林業蒙上灰暗面紗。禁伐的歲月裡,大家都聽過日人濫伐臺灣檜讓森林貧瘠的都市傳說。產業轉移讓都市繁榮褪去,嘉義成為了臺灣第一個人口負成長的城市。因此阿里山小火車在轉型載客後,林業文化資產缺乏管理乏人問津,頹圮在軌道旁。留下的現今林森路即為當時的「木材街」,周邊林務機關群區域則被稱為「檜町」,難以想像過去巨商仕紳雲集,鱗比櫛次的木材行帶動其他服務業發展,到處和式木房及精美木作的美麗街廓已不復在。

 

由紅檜建成的北門站,重新修復後再度開放停駐。(照片拍攝:葉禮維)

 

所幸,前往阿里山的列車未因此而停駛。收回臺鐵鐵道業務重新經營的「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將林務機關檜町區域重新整理開放,產業轉型為文化需求推進到生活各個層面,從西式檜木建築的北門站整修活化後再出發。雄獅合作的班次在每周一及周五行駛,途中停留特別開放的鹿滿車站及第三觀景平台,讓參加的旅客可以下車走近這兩處重要的文資據點觀察,認識阿里山鐵道在工程及產業經濟的貢獻及偉大之處。

 

西化的日式車站風格,無論是木造外觀或是時鐘都保留著當時的原貌。(照片拍攝:葉禮維)

 

看見世界級的阿里山鐵道,開啟台灣鐵道旅遊新視野

“來~雄獅的貴賓請上車!”每節車廂一位隨行領隊發送紀念車票、搭乘證書,全程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抵達奮起湖站剛好可以享用午餐。乘坐的鐵路平地段歷經多年虧損,曾經差點因為委外經營而面臨拆除的困境,在中日雙方鐵道協會及林務局的奮力發聲,讓國際社會注意到阿里山鐵路的文化資產地位,被列為世界遺產登錄潛力點加以保留。

 

經典的阿里山列車保留自80年代以來,中興號車頭拉駛的樣貌。(照片拍攝:葉禮維)

 

這段當初由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選定的路線,原先是參考在奧地利留學時見到的薩瑪林鐵道(世界遺產),設計與奧地利登山鐵道相同的軌距及車廂,希望是成為世界級登山鐵路載人看見阿里山的美麗,在總督府策略下將目標設為取得阿里山的林業資源。

如今夢想終於在百年後逐漸成形,沿用窄軌特性在山谷或溪流間蜿蜒繞上一圈180度大彎,可由車窗望見自身火車的路線在林相的變化中逐漸攀升海拔,像是這樣的旅行風景不用遠赴歐洲就可以在台灣見到。

 

車上隨行的林務局導覽志工, 除了講解鐵道也分享自己與林鐵的私人故事。(照片拍攝:葉禮維)

 

將導覽耳機戴上,聽著林務局導覽志工說著鐵路營運由盛轉衰,過程中政府與地方協力合作到今日再度開放,感受這趟彌足珍貴的車程體驗:平地海拔30公尺到奮起湖站1403公尺,與沿途招呼站林務局工作人員、鐵道邊的居民跟商家們相互招呼揮手。在過去,特規的窄軌登山鐵道將沿線山地資源帶到平地,與嘉南平原的豐饒物產共同出口到世界;鐵道不只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拉近了人與人的心。

 

雄獅與林鐵合作的限定紀念車票及證書,車上另外提供竹崎名產草仔粿品嚐。(照片拍攝:葉禮維)

 

鹿麻產車站與獨立山第三觀景台─雄獅停駐限定

鹿麻產車站是列車進入山地前的平地最後一站,也是最具日本特色的一個站點,留有站長宿舍及大阪式菸樓。

自從民國71年停駛後僅為少數停靠,這次作為導覽的重點特別開放臨時駐留,下車欣賞歷史的阿里山人文鐵道風情。又名「鹿滿」的這個小村在過去一直都是嘉義縣的商業重鎮,早期擁有豐富的梅花鹿資源以出口鹿皮得名,後來普遍種植菸草,許多菸農在此交貨買賣,至今車站對面仍有一片菸草田,可以窺見嘉義地區物產多元的樣貌,留下的木造車站也是阿里山林鐵僅存的三座之一。

 

特別開放的鹿麻產車站臨時月台,讓旅客下車親自感受嘉義縣的人文風土。(照片拍攝:葉禮維)

 

阿里山鐵道是河合博士的夢想也是他的畢生之憾。在日治時期,民營修築的阿里山鐵道瀕臨破產,總督府收回主導並修改設計才完工,最主要就是這個工程複雜度僅次於瑞士阿布拉螺旋線的獨立山段獨螺旋式鐵道設計將預算消耗殆盡。

後來大家熟悉的阿里山之字形鐵道工法則為總督府接續完成,是相對的折衷作法,也讓阿里山鐵道工程在百年前領先世界,成為唯一使用180度彎道、螺旋型、之字形三種工法綜合修築的軌道。在停靠的「第三觀景平台」由上往下看,導覽志工說明如何螺旋上山沿線穿越隧道。平台下方正是臺灣最後的折返式車站「樟腦寮」。火車出發後以垂直方式原地爬升,也就是「螺旋式」的技術工法,觀賞火車繞獨立山三圈的路段,沿途你可以在左方窗口看到樟腦寮車站兩次,在右方窗口看到一次,相當有趣。

 

第三觀景台下車後,導覽講解獨立山螺旋形軌道,並從上往下親睹運行的樣貌。(照片拍攝:葉禮維)

 

阿里山林業鐵路,可以在竹崎至木屐寮間,看到一個典型的180度大彎。(照片拍攝:葉禮維)

 

阿里山鐵道的百年風華,可以在各個站名中窺見曾經的產業故事,木屐寮、樟腦寮、梨園寮等不同海拔溫度順應而生的林相產業非常豐富,透過導覽認識阿里山脈獨特地理造就的一方人文,最後抵達海拔高度1403公尺的奮起湖車站,也是此趟列車的終點。“奮起湖沒有湖”已是老生常談,過去許多人乘車上來已是中午,所以享用的奮起湖便當特別有名,豐盛的雞腿戰斧排骨雙主菜撫慰上山遊客的腸胃。

舊名畚箕湖的盆地位置讓這個車站周遭發展成老街的樣貌,自古以來許多的物產交易都在這邊進行,吃飽後到停有蒸汽車頭的車庫看看,或是在有「最高海拔老街」之稱的街上晃晃都別有滋味。

 

奮起湖車站是本趟列車的終點站,鐵道末端車庫停有蒸汽車頭與大井川鐵道締結姊妹鐵路紀念。(照片拍攝:葉禮維)

 

叫人胃口大開的雙主菜奮起湖便當是許多人的阿里山回憶之一。(照片拍攝:葉禮維)

 

奮起湖老街與九份山城有幾分近似,分別見證著南北兩地產業的變遷歷史。(照片拍攝:葉禮維)

 

歡迎回嘉!從阿里山林業村開始鐵道都市旅行

自從阿里山小火車開放載客以來已經超過50個年頭,當林業不再後,作為一般交通工具的列車實在難以彰顯過去阿里山林業所帶來的文化榮景。很少人聯想的到,臺灣在日治時期的開發下,用鐵道串起的一連串重要建設,其實是歷史留下的最大寶藏。尤其林業揭開台灣的深山面貌,豐饒的物產讓日人理解到這塊寶島必須作為彈丸之地經營著,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完成的阿里山鐵路,間接舒緩了當時總督府財政緊張的處境,在當時被視為與縱貫線同樣重要的交通命脈而存在。

 

12輛保有世界僅存的登山車頭設計,其中25號蒸汽車頭被使用牽引檜木列車停在嘉義車庫園區。(照片拍攝:葉禮維)

 

嘉義製材所曾有東亞第一製材所之稱。欣賞壯觀的遺址,從製材過程認識林業的原貌。(照片拍攝:葉禮維)

 

所以阿里山林業鐵道就是一個很完整的觀光鐵道資源,臺灣正是有這樣的本錢發展鐵道觀光。

透過鐵道故事的深度旅遊方式將成為趨勢,打破傳統的走馬看花打卡旅遊印象;同時不只是一條鐵路的觀光,這趟旅行是人對於地方風土的深刻體驗。就像隨團領隊所說的,先來感受阿里山的林業文化,再吃雞肉飯,你會覺得這趟旅行更有味道!

 

==========

採訪撰文/葉禮維

 

 

看更多林業鐵道行程!

 

欣旅誌 第27期 ▶▶《森林共生:木質生活新體驗》

-台灣最有故事的寶藏「林業文化」看林務局如何讓森林變得更有趣!

-為瓶蓋工廠注入臺灣林場記憶—專訪「森林木人」郭恩愷

-森林職人的故事─造林40年取得FSC森林認證:正昌製材廠

-如果城市有年輪─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帶路百年歲月

 

?相關行程推薦【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