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海洋影像力】黑糖導演黃嘉俊 透過《男人與他的海》帶領群眾重拾身為海島國家的驕傲

By Jimmy2021/01/08
article cover

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島嶼,圍繞我們的是一片又一片的蔚藍,本應與海洋為伍的我們卻被困於長久的迷思與限制,讓人們與海洋之間彷彿被名為恐懼的高牆分離,在台灣,海洋文化鮮少被大眾所關注(反而大眾對於海鮮文化比較有興趣),海洋的寬廣原是要帶領人看得更遠,但當今台灣卻被海洋框限了。

藉著電影將海洋意識傳遞給大眾(圖提供/黑糖)

藉溫暖的視角 連接人與海洋的情感

人稱「黑糖」的黃嘉俊導演,曾以《飛行少年》、《一首搖滾上月球》等溫暖佳作打動人心,這次導演將鏡頭拉入水中,拍攝鮮少被關注的海洋景象,透過新作《男人與他的海》呈現人與海洋之間的連結與感動。《男人與他的海》描述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海洋作家廖鴻基,以及台灣首位水下拍攝鯨豚的攝影師金磊在理想與家庭之間的拉扯,對於兩位討海人來說,海洋代表的是理想,但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往往會被銬上現實的枷鎖,如何取得平衡便成為了男人們藏在心裡難開口的共同課題。

而《男人與他的海》的誕生,起因於一次與廖鴻基的側拍過程,2016年8月,廖鴻基策劃的「黑潮101漂流計畫」以一艘無動力塑膠筏,從台東大武外海,隨著黑潮向北漂流300公里,一路以文字書寫黑潮光景,讓台灣的文學視野更增添了蔚藍氣息,而《男人與他的海》的概念便是在此時萌芽,後來也與同是黑潮漂流計畫的金磊相談盛歡、一拍即合,於是兩個男人與海洋的記錄片架構也隨之形成。

黑糖導演於東加王國幸運地捕捉到大翅鯨母子共遊的畫面(圖提供/黑糖)

作為人父的情感投射 改變了電影的整體風格

《男人與他的海》的拍攝耗時2年、後製1年,不同於劇情片依照腳本拍攝,紀錄片的拍攝就是隨時「接納」與「吸收」,將各種不同的畫面納入到電影中,因此即使徜徉於海洋的拍攝充滿不確定性,但對有豐富紀錄片拍攝經驗的黑糖導演並不陌生,真正的瓶頸則是三年之間人生心境的變化,後製剪接的那段期間黑糖導演的女兒出生了,新身分的降臨讓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更需要花費心思拿捏,導演與奶爸雙重身分集於一身也讓後製作業拉長不少,而身為人父的心境轉折也賦予了電影不同的詮釋角度,也因此電影的呈現從最初自由浪漫、更哲學、更形式的《漂島》改為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做掙扎的《男人與他的海》,導演也將電影中的兩位男主角作為借鏡,一窺未來的自己如何在掙扎中走出一條路。

藉著鏡頭 細膩地道出男性的心裡話

談起為何成為紀錄片導演,導演說道,從電影科系畢業後,抱著年輕氣盛的心原打算追隨李安導演的腳步到過外深造,但人生的轉捩點卻先來到,九二一大地震改變了黑糖導演的想法也打開了導演的心,見證了生命的無常,進而會更去珍惜與社會上不同角色的相處,因此開始關注在社會上不同生活環境的人事物。

聚焦台灣男性的情感一直是黑糖導演作品的共通點,導演指出,在《男人與他的海》中除了海洋元素,台灣男性在社會中面對的框架也是他想溝通的議題,現今時代趨勢的變化讓男性的立基點愈來愈左右為難,台灣的傳統思想使得男性缺乏抒發的管道,習慣隱藏自己的情緒,而《男人與他的海》則將廖鴻基與金磊面臨的問題突顯,藉由現實與理想的拉扯道出男性在社會上的徬徨。導演也提到,《男人與他的海》中的「海」未必是實質上的海洋,也代表著夢想,既然知道海的方向,必須得啟程駛出港口才有機會抵達,希望藉著電影鼓勵著大眾勇於跨出第一步,或許過程中會有掙扎與犧牲,勇敢邁向心中的藍海才能贏來新展望。

廖鴻基的「黑潮漂流計劃」以無動力方式藉著黑潮一路向北漂流(圖提供/黑糖)

擁抱海洋後 才能實際看到它的美麗與哀愁

「每個能力都會誕生一個可能」黑糖導演說道,培養一些不為工作的能力是個可以豐富人生的投資,潛水就是一例,在接觸潛水之前,導演與大部分人一樣對海洋充滿恐懼,直到揹著氣瓶跳入大海後,才對海洋世界豁然開朗,進而發現海洋的魅力與感動,導演認為「世界很大,如果沒有親自到訪,對你來說都是不存在的」,若不是縱身入海,不會發覺台灣四周海域的現況,原本應為生機盎然的海中世界,因漁業濫捕也逐漸步入荒蕪,站在水面上的人們看到的只會是一望無際的海平線、美麗的日出與日落,或是屹立於遠端的小島風光,但卻忽略了海平面下發生的一切,唯有親臨,才會更加珍惜。

每一部紀錄片的拍攝都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因《男人與他的海》的拍攝,也讓黑糖導演對於海洋更加深入地了解,藉著自身專業將海洋的魅力傳遞到大螢幕,因此廣義上也成為了海洋的代言人,為其發聲、為其呼籲,而人與自然的情感也不會止步於一部電影,電影只是一個媒介,但其所激起的陣陣漣漪將會綿延不斷。

近年戶外活動興起,海洋活動如潛水、獨木舟與立槳SUP等蔚為風潮,黑糖導演則提出他的想法,凡事先有「量」才有「質」,只要能夠讓民眾親近、接觸海洋的立意都是好的,當實際體會海洋的美,才會進而保護與珍惜,人潮或許會帶來亂象,但亂象的產生也是讓人們回頭檢視、修訂相關法令的機會,若人們始終與海洋保持著距離,相關的政策與法令則無法落實,進而導致破壞者毫無節制的榨取海洋資源。

黑糖導演認為唯有透過親身體會,才會更加珍惜(攝/吉米)

將電影化成養分 向下紮根 

值得一提的是,《男人與他的海》在後製期間運用了「群眾募資」,並且突破一千萬成為台灣電影集資史上達標金額第一名,但黑糖導演坦言,一開始其實是抗拒募資的,直到與團隊夥伴溝通後,才認為募資管道也是讓電影的理念提早宣揚出去的機會,讓人們提早認識到《男人與他的海》的核心價值,也提早讓人們關注到海洋。而為什麼會有這麼熱烈的迴響呢?黑糖導演推測「海洋議題在台灣實屬小眾,關注海洋的相關作品很少,因此在集資一發佈,吸引了同溫層踴躍地幫忙。」即使最初設立的五百萬門檻已到達,但導演認為《男人與他的海》真正想影響的是那些對海陌生、與海洋無關的人們,因此上修門檻,並且增設「海洋之子」公益巡迴放映計劃的目標,欲募集一萬名國、高中生至戲院免費觀賞,藉著電影讓海洋意識向下紮根,讓這群社會上的種子能夠帶領台灣一步步迎向海洋的擁抱。

兩本書分別記載著《男人與他的海》的拍攝過程以及黑糖導演的人生感悟(圖提供/黑糖)

身為一頭鯨魚 就該四處遨遊

儘管台灣四面環海,看似與海洋密不可分,但卻對海洋議題以及規劃相對落後,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且應當善加運用,可惜的是當今台灣社會只對漁業資源感興趣,「讓台灣以海為傲」導演強調,自古以來人們對海洋有太多的限制與迷思,包括過去政策上的制定、民俗信仰等,我們需要將對海洋的恐懼扭轉,認同自身是個海洋民族,「台灣不是一顆不會動的地瓜,而是一頭悠遊於海洋的鯨魚」當鯨魚真到自己身處海洋,才能四處遨遊。

海洋是天然的屏障,也是迎來晨曦的大道,在全球被新冠肺炎疫情鬧的不得安寧時,藉著台灣人自律的防疫措施以及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成功贏了一場對抗病毒的勝仗,也看到台灣人難得的自信,這份自信也應當延續,讓人們以自身為傲。「讓自己先擁有一個海洋的能力吧!」黑糖導演鼓勵著,這就像是一張入門票,如果對海洋依舊保持的畏懼的心態,要如何為其發聲呢?親身接觸海洋才能開闊視野,才能注意到海平面下的各種議題,導演感性地表示「若疫情消退後,台灣能夠保持著自信,能夠用海洋當作展向未來的新道路,那將會是值得期待的!」

《男人與他的海》海報(圖提供/黑糖)

※補充:

《男人與他的海》原訂於2020年4月上映,因疫情影響故決定延後上映,目前已確定將於2021年4月1日登上大螢幕。

《男人與他的海》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whaleislandfilm/

欣旅誌 第33期 ?? 水面下的藝術博物館

- 躍入海洋,一窺海平面下的美麗與哀愁

- 蔚藍之中的鏡頭,以影像守護海洋生態的水下攝影師-專訪吳永森、蘇淮

- 《水下三十米》挑戰標竿 為你呈現水下原色美景-專訪金鐘獎製作人李景白

- 透過《男人與他的海》帶領群眾重拾身為海島國家的驕傲-專訪黑糖導演黃嘉俊

====

文/吉米

海洋電影導演鯨魚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海邊潛水水下攝影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