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安徽“十三五”文化和旅遊發展成就

By 欣中國2020/12/08
article cover

2020年12月2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安徽省“十三五”文化和旅遊發展成就新聞發佈會。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袁華,副廳長張健、周明潔到會,介紹全省“十三五”期間文化和旅遊發展成就,並回答記者提問。

?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 袁 華

?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 張 健

?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 周明潔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 袁華

“十三五”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扣高品質發展要求,文旅融合深入推進,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繁榮向好態勢,文化產業和旅遊業占全省GDP比重分別達到4.52%和5.47%,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旅遊業對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功能全面凸顯,創新型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 一是藝術創作成果豐碩

圍繞藝術為民,藝術創作展演豐富多彩。主題創作成績斐然。以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為題材,戲劇創作孵化計畫等藝術培育工程結出碩果。5年來,全省新創舞臺藝術作品500多部,淮北梆子戲《永遠的大別山》等139個專案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舞劇《石榴花開》等2個劇碼榮獲國家劇碼獎,黃梅戲《鴨兒嫂》等60餘部作品參加國家展演,《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等入選國家美術創作專案。展演展示惠民樂民。舉辦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全省優秀新創劇碼展演、全省地方戲曲匯演、全省惠民巡演鄉村行、全省美術書法作品聯展等活動,走進校園、社區、鄉村,藝術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民營院團蓬勃發展。全省共有民營院團3900多家,數量全國第一,成為藝術繁榮發展的生力軍。

?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建設有力推進,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出臺《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為我省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法制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與2016年相比,全省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面積分別增長54%、42%、21%、21%。鄉鎮文化站實現全覆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覆蓋率從不足30%提高到96%。服務效能大幅提升。組建“三館一院”聯盟。在全國率先建成安徽“文化雲”,網上監管服務,更加便捷高效。基層文化隊伍不斷壯大。通過政府購買基層公益文化崗位,招募2800多名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發展群眾文化輔導員16000多人,各類群眾文藝團隊13000多個。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省1795個公共文化場館實行免費開放,年服務超過1億人次。連續兩年“鄉村春晚”舉辦4000多場。“文化扶貧·攜手小康”惠民巡演累計超過1萬場。“送戲進萬村”年均演出2萬多場。

? 三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準穩步提升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取得實效。新增47處國保單位,總量達175處,居全國第10位。新增省保單位207處。壽春城等5處大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省66個縣(市、區)進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名單。實施了劉家畈劉鄧大軍高幹會議舊址、王步文故居等一批重點革命文物修復利用展示工程。肥西縣三官廟、濉溪明清釀酒作坊等遺址入選省重大考古發現。《安徽革命史陳列》《“我”與安徽改革開放四十年》等展覽獲得國家文物展陳獎。31個紅色旅遊景點納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大幅提高。非遺保護制度和工作體系更加健全,非遺代表性專案煥發生機。全省有縣級以上非遺5500多項,其中世界級3項,國家級88項。有縣級以上非遺傳承人7000多名,其中國家級119人。省級非遺傳習基地(傳習所)87個。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全國僅7個)。舉辦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等活動,廣泛開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等“五進”活動,全社會保護傳承非遺的氛圍更加濃厚。

? 四是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品質發展富有成效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8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537億元,占GDP4.52%,高於全國0.04%。2019年全省旅遊總收入8526億元,年均增長19.9%。旅遊業增加值占GDP 5.47%。十三五期間,全省旅遊項目預計完成投資1萬億元。旅遊人均消費首次突破1000元。旅遊強省“五個一批”重點工程建設有效推進。建成一批旅遊精品景區、精品線路、新興業態、特色商品和領軍企業。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特色民宿、研學旅行、文旅小鎮、旅遊演藝、夜間旅遊等新業態不斷湧現,融合發展效應顯現。全省文化產業法人單位8.13萬個,其中全國30強2家。旅遊生產經營單位3.3萬個,其中全國旅遊集團20強3家,A級景區618家,星級飯店302家,旅行社1519家。區域發展取得突破。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深入推進。黟縣、霍山縣等5個縣(市、區)獲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半湯溫泉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亳州榮獲首批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綜合帶動作用彰顯。文旅產業對住宿、餐飲、民航、鐵路客運業等貢獻超過80%,文旅從業人員占全省就業總人數的10%以上。扶持了333個重點旅遊扶貧村,34個鄉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旅遊累計帶動脫貧40萬人。4個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合肥、蕪湖入選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

? 五是安徽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

安徽文化走出去成效明顯。圍繞講好安徽故事、傳播安徽聲音,組織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專案122批次,接待“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訪109批次。舉辦“歡樂春節”、“安徽文化旅遊年(周)”、“美好安徽海外推廣”等彰顯徽風皖韻的品牌活動,促進了安徽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互鑒和民心相通。深入推進安徽與港澳臺文化旅遊界交流合作,在促進人員往來、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好安徽”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策劃舉辦了安徽國際文化旅遊節、自駕遊大會、民宿大會等品牌活動。開展了“春遊江淮請您來”百家媒體、百家民宿、百家鄉村旅遊示範村等系列旅遊品牌推介活動。推出了文化旅遊系列叢書《山水人文》、《安徽文旅》畫報。圍繞長三角產品互聯、市場互動、遊客互送,策劃打造“七名”國際旅遊精品線路以及美食、休閒、高鐵+等專項產品,長三角旅遊市場一體化成效初顯。

? 六是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管能力不斷提高

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深入開展“春季行動”、“暑期整頓”、“秋冬會戰”等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全省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23萬人次,檢查文化經營單位和旅遊企業86萬家次,文化旅遊市場平穩有序。安全防線進一步築牢。制訂了旅遊行業安全應急聯動機制,啟動了文化旅遊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與公安、交通、衛健、應急、消防、市場監管等部門密切協作,應急回應和處置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今年疫情爆發以來,第一時間響應,立即暫停各類文化旅遊活動和場所經營,全力配合開展疫情摸排和資訊報告,有力阻斷了疫情通過文化旅遊活動傳播的管道,全省文化旅遊市場安全穩定。管理服務走向“數位化”。全省旅遊景區、互聯網營業場所視頻監測平臺建成,實現即時監測和流量調度。“遊安徽”App上線運行,“一機在手,暢遊安徽”。服務品質不斷提高。打造了“你是最美的風景”安徽文明旅遊工作品牌,旅遊志願服務專案和團隊數量全國第一。在全國首創設立“安徽旅遊誠信日”(11月11日),發佈“誠信品質榜”,累計推出28家服務品質標杆單位。發佈實施省級文化和旅遊地方標準96項,初步形成了安徽文旅標準體系。

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是創新型文化和旅遊強省建設的關鍵時期,全省文旅系統將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要求,以及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將文化旅遊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為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貢獻。

答記者問

記者:請介紹一下戲劇創作孵化計畫實施4年來取得的成果?

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周明潔:

戲劇創作孵化計畫實施4年來,我省共孵化劇碼127個。一批優秀作品脫穎而出,6個劇碼獲國家藝術基金等專案扶持,9個劇碼參加國家級展演,10個劇碼獲省“五個一”工程獎,調動了全省文藝隊伍的創作積極性。

一是聚焦時代主題開展創作。結合重大時間節點,以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為重點,推出謳歌党、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全省新創反映紅色歷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鄉風文明、文化傳承等主題的舞臺藝術作品500餘部。今年,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等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碼展演”,我省4部劇碼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參演劇碼均為我省孵化項目。其中,11月11日—12日,黃梅戲《鴨兒嫂》進京參加了全國集中示範演出(全國進京展演共10部)。

二是助推地方戲曲傳承保護。孵化專案實施4年來,入選專案覆蓋全省16個地方戲曲劇種和4個跨省劇種。截至2020年,全省共扶持新創戲曲專案103個,其中黃梅戲項目47個,廬劇項目14個,泗州戲項目9個,其他各類劇種項目33個,有力地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是關注青年創作人才成長。高度重視本土青年藝術人才隊伍的培養,為省內青年編劇、導演、演員等成長提供支援,入選國家戲曲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班的青年人才申報孵化專案不受名額限制。明確要求孵化專案的編劇、導演、作曲、主演、舞美等主創人員應以我省創作人才為主,鼓勵院團培養新人。2020年度孵化的30個專案中,有9個專案由我省“80後”青年編劇編創(2大7小),占總量的30%。

四是激發民營藝術院團創作活力。戲曲孵化計畫實施以來,全省民營院團入選孵化計畫項目54個(大型專案6個,小型專案48個),占孵化計畫專案的43%,充分激發了民營院團創作熱情。針對民營院團入選項目,我們進行重點業務輔導和支持,在劇本投排前組織專家進行論證研討,幫助提高創排水平

-----------------------------------------------------------------------------------------------

記者:鄉村旅遊是一個產業鏈長、對促進農民增收脫貧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致富產業,請介紹一下“十三五”以來,我省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的情況。

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張健:

好的。“十三五”以來,全省文化旅遊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等一系列決策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密切溝通協調,出臺政策措施,不斷夯實鄉村旅遊發展基礎,壯大鄉村旅遊產業,進而帶動群眾增收脫貧。5年來,扶持了333個重點旅遊扶貧村,旅遊累計帶動脫貧40萬人。我們主要舉措是: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省級制訂了全省鄉村旅遊扶貧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組織旅遊規劃編制單位公益認領21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的旅遊規劃編制,全省333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全部編制了旅遊規劃或行動方案。

二是投入真金白銀。每年從省旅遊發展資金中安排不少於40%投入旅遊扶貧,5年來,省旅遊發展資金共安排旅遊扶貧資金2.07億元,占同期資金(4.42億元)比例達46.83%。

三是著力夯實基礎。持續推進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八個一”工程,到2018年底,333個重點村“八個一”工程全部完成。2019年、2020年,堅持補短板、促提升,對200多個重點村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停車場、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再提升。

四是推介提升品牌。2019年、2020年我省推出34個鄉村旅遊重點村進入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11個為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有效擴大了鄉村旅遊扶貧的影響力。

五是創新扶貧模式。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的新途徑、新模式,宣傳推出“兩帶兩加”(即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一批典型。

霍山縣陡沙河村、堆谷山村和金寨縣小南京村、漁潭村等4例旅遊扶貧做法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減貧100案例。

-----------------------------------------------------------------------------------------------

記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文物保護利用的重點,請問我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

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袁華:

目前,我省現有淩家灘、壽春城、明中都、雙墩、禹會村等5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數全國第五位(並列),“十三五”以來,建設進展情況如下:

一是規劃和立法取得新成果。省政府公佈了淩家灘、壽春城等五大遺址的保護規劃。省人大頒佈了《淩家灘遺址保護條例》,這是我省第一部大遺址地方性法規。

二是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圍繞大遺址建設,我們爭取了國家專案58個,經費近4億元。淩家灘、明中都、雙墩等一批環境整治、本體維修、展覽展示項目順利實施。

三是考古發掘取得新發現。與故宮合作,設立明中都考古工作站。明中都外金水橋考古發掘入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禹會村遺址發現了目前淮河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有力地證明了安徽在淮河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四是遺址功能作用得到彰顯。淩家灘、明中都兩大遺址公園對外開放,遺址公園建設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明中都遺址公園不僅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也成為廣大市民日常遊覽、學習、休憩的重要場所。淩家灘與安徽大學等5所高校合作,建立研學旅遊基地,研學活動蓬勃開展,兩處遺址公園年接待遊客約60萬人。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爭取專案資金,大力推進遺址公園本體保護、展覽展示、環境整治等項目建設,開展考古發掘研究,把遺址公園建設提高到新的水準。
-----------------------------------------------------------------------------------------------
記者:請問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要從哪些方面對徽州文化生態區進行保護和建設?

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周明潔: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2008年設立,2019年通過驗收,成為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

一是制定科學規範的制度保障。編制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是全國第一個實驗區規劃。出臺《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持續推動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二是挖掘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區內共有國家級非遺專案24項,省級專案107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35人,省級傳承人213人;省級以上非遺傳習基地(所)44個。國保單位49個,省保單位211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1處,世界文化遺產2處,中國傳統村落297個,是安徽文化、旅遊、生態最優質資源的聚集區。

三是形成全民參與的保護氛圍。注重非遺與當下社會生活的融合。支持鼓勵一批傳承人投資建設非遺展示館,如徽派雕刻博物館、新安國醫博物館等。培養非遺特色人才,實施“名師帶徒”工程,在中小學校開設非遺教學課程。

四是培育特色鮮明的品牌活動。推動傳統工藝振興,建立故宮博物院駐安徽黃山市徽派傳統工藝工作站。整合各類資金近60億元,實施徽州古建築保護工程。舉辦了四屆中國非遺傳統技藝大展,扶持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徽菜美食文化旅遊節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活動。

五是實現共建共用的建設目標。將保護區建設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相銜接,促進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以非遺資源為依託的研學游已成為旅遊轉型升級的新業態、新亮點。

-----------------------------------------------------------------------------------------------

記者:党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剛才,袁華廳長在發佈時提到,我省已建成安徽文化雲平臺。請問安徽文化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什麼,目前使用情況如何?

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張健:

近年來,省文化和旅遊廳圍繞“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積極運用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推進安徽文化雲建設,並於2019年7月上線面向社會服務,標誌著我省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邁入“雲時代”。

安徽文化雲集數位服務、場館管理功能於一體,覆蓋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有力推動了公共文化資源融合、服務融合和使用者融合。功能上可即時查看場館活動項目、接待人數、設施利用等情況,可面向公眾提供公共數位文化服務、面向場館提供績效評價服務、面向管理部門提供監管支撐。管理上明確了“協同共建、分級負責、行業指導、資料共用”的工作原則,建立了月報告、假日報告的資料監測分析制度,並依託文化雲平臺開展服務績效評價。參與上使用者可從活動類型、服務方式、環境設施、員工素質、服務態度、專案設置、開放時間等多個角度對場館進行滿意度評價。

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建設,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在更大範圍讓人民共用文化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安徽文化雲將分散在全省16個市、圖文博美4個行業360餘家免費開放公共文化場館的活動資訊和數位資源,彙聚在同一個服務介面,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從以“場館”為中心向以“群眾”為中心服務升級。截至目前,安徽文化雲平臺已發佈活動資訊18156條,彙集數位資源容量近800GB(約5300個視頻),發佈監測報告70多份。下一步,我們將推進安徽文化雲橫向融合、縱向延伸,完善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讀好書等服務功能,將優質公共數位文化資源輸送到基層,不斷提升安徽文化雲吸引力、影響力。

最近安徽文化雲開通了小視頻、電子地圖等功能,歡迎大家掃描關注、下載和使用。

?責編:釋戒明
?審核:馬 峰

?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以上文章/圖片來源:安徽文旅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
---------------------------------------------------------------

安徽黃山2020安徽文旅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