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走讀大同區「老屋新用」舊房子裡的新價值

By 欣建築2021/07/05
article cover

width=999走讀巷弄,發現老屋新價值;攝影/楊昱維

週日下午雨過天晴,是個適合走出家門認識在地的好日子。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有著豐厚的人文故事地景,巷弄窄小曲折、紋理破碎,難以以大規模重建做都市更新。許多現存老屋的經營者,參與「老屋新用」計畫整理出在地的生活連結與經營模式,結合經營者的觀點與專業,突破建物更新,擴展「老屋新用」的定義。今天就讓我們跟著欣建築與老屋新用計畫主持人劉建億,一起走進北大同的「老屋新用」......

width=999讓我們一起走進北大同的「老屋新用」;攝影/楊昱維

空間未定形「孖空間」
「孖」空間(孖,音ㄗ)申請老屋新用前其實不清楚要改造什麼,因為在孖空間游純真的眼裡,老屋原本的一切都很有溫度,包括一樓門面那扇關不太起來的老舊紗窗門。經過多方討論(當然還有電費考量),孖空間決定整建「窗面」、「門面調整」,彰顯老屋在大龍峒聚落的原始質地。游純真分享附近的舊街區因為租金低廉與獨特氛圍,吸引許多藝術創作者進駐,她自己本身也是以藝術家的眼光轉譯大龍峒,藉地方策展連結周遭的藝文能量與社區。游純真與劉建億不約而同地表示:新舊的去留常讓我們反思「價值」與「進步」的定義;北大同這片場域新舊交疊,各個老屋經營者對於在地也有各自的詮釋,多元的發聲不論好壞,但終會有其對於在地的啟發性!

width=999孖空間;攝影/楊昱維

width=999游純真;攝影/楊昱維

width=999一樓門面那扇關不太起來的老舊紗窗門;攝影/楊昱維

行走過程 閱讀北大同
看過孖空間的電影畫報立面,劉建億帶領我們走進大龍街,一路上分享大龍峒的發展與整宅更新過程,蘭州市場、樹德公園、各式廟宇、昌吉街33巷的新舊路網,建構大龍峒直至北大同區域的歷史脈絡。

width=999老屋新用計畫主持人劉建億;攝影/楊昱維

width=999行走閱讀北大同;攝影/楊昱維

街區店家串連者「慢慢生活美」
謝德蘭與李宜亞,一位製陶、一位作畫,兩位藝術家申請老屋新用計畫的初心是希望讓自己的創作空間與鄰居有更多的互動。相較於孖空間附近的藝文創作聚落,慢慢生活美周遭有許多甜點咖啡廳;所以經營團隊以自身專業出發,製作餐飲空間中的鍋碗瓢盆與店面視覺與各店交流,改造以前的防空避難地下室,以陶作工作坊邀請在地店家體驗手捏陶,在手作過程中彼此了解,連結不同的店家故事。

width=999街區慢慢生活美;攝影/楊昱維

width=999團隊製作鍋碗瓢盆與各餐廳交流;攝影/楊昱維

width=999謝德蘭與李宜亞;攝影/楊昱維

認識在地日常「藝風巷」
心理學背景的麥志綱,以藝術治療切入經營「藝風巷」的咖啡輕食,配以二樓表演藝術空間與一樓視覺藝術展演,維持老屋原有的空曠挑高,凸顯北大同區域的日常感;吸引外地人來參與藝術之外,引導居民慢慢建構在地認同。我們在大同區走讀這三站老屋新用的參與建物,經營者以多元方式,打開、連結、互動在地價值,讓我們反思新舊都更的範疇與目的。劉建億:「老屋新用」計畫不只期待把房子的殼修好,更希望空間的經營能夠和當地產生對話。

width=999藝風巷;攝影/楊昱維

width=999麥志綱與參與者對談;攝影/楊昱維

width=999「藝風巷」二樓表演藝術空間;攝影/楊昱維

width=999「藝風巷」一樓視覺藝術展演;攝影/楊昱維

width=999經營者連結在地價值,讓我們反思新舊都更的範疇與目的;攝影/楊昱維

老屋新用《居所本事》專書介紹: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
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昔日空間紋理(Urban fabric)與生活型態,面對都市發展東移、產業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驟變的挑戰下,臺北如何驅動都市再生便尤顯重要。

面對超過半數屋齡達數十年以上的房屋,臺北從門戶計畫到行政區再生計畫為核心,發展出多元的都市再生行動,無一不是為了提供民眾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好的生活品質。

面對舊市區特有人文、歷史紋理,臺北多年來更致力於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與「社區營造」政策的改革,並期望透過更多元的環境再造方式,在延續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或取得新的空間使用同時,仍能保有在地故事性以及社會網絡間互動的可能性,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即是如此。


以「老屋新用」共創富有溫度與人情味的城市
以臺北「老屋新用計畫」而言,在作為社區經濟與街區再生實驗行動定位下,一方面藉由空間改造滿足使用者需求與探討「硬體修繕」技術增加整建維護政策操作彈性,另一方面則透過輔導團隊機制促成政府、專業者與民眾的多方合作促使在地社群重新思考單一空間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更為重要的,空間進駐者作為都市再生推廣夥伴,無論是將新用途植入既有建築物乃至與周邊空間、組織共同策畫活動倡議「空間共享」概念的過程,都有助於都市更新制度朝向更多元、更具公益性的光譜發展。

總的來說,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就是希望藉由不同族群的觀點與行動,為冰冷的都市規劃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方,共同「找回臺北巷弄間的人情味」。

專書看點:
1.老屋新用空間故事
2.整建維護小知識
3.臺北市老舊街區發展脈絡故事
4.特別收錄:老屋活化國外案例

專書試閱:
1.專書大綱及摘要
2.案例介紹
3.臺北老屋新用地圖

專書訂購: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030
五南網路書店:https://www.wunanbooks.com.tw/product.php?isbn=9789865464714


【延伸閱讀】
>台北「老屋新用」過去式與現在式成果座談:讓市民看見整建維護的新想像

>台北都市更新「整建維護」政策理念II/以「老屋新用」引領民眾認識、了解接受因而「進入狀況」

>走讀萬華區加蚋仔「老屋新用」空間硬體改造串聯街區

【延伸資訊】
> 老屋新用 臉書粉專

==========
撰  文/Florence Kao
攝  影/楊昱維
校  閱/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台北老屋新用計畫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台北老屋新用計畫老屋新用整建維護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劉建億孖空間慢慢生活美藝風巷大同區意點創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