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走讀萬華區加蚋仔「老屋新用」空間硬體改造串聯街區

By 欣建築2021/07/05
article cover

width=999px「台北老屋新用計畫」整建維護,走讀萬華區加蚋仔;攝影/王彤

陰雨綿綿也不澆熄我們的熱情,讓我們跟著老屋新用計畫主持人劉建億的腳步,一起走進萬華加蚋仔街區回憶當年繁華榮景。老屋新用計畫活動邁入第四年,都市更新除了重建之外,「整建維護計畫」也是由都更處所推廣的行動,讓老屋經過整理後還能繼續使用,並延續他的價值。過去承載著台北濃厚文史故事的萬華區是「台北老屋新用計畫」輔導補助的重點區域,透過「整建維護」面向生活課題進而達到建築空間改造及街區串聯的具體想像。

家香味食堂-空間升級 美味依舊

width=999家香味食堂;攝影/王彤

劉建億介紹:「家香味食堂是民國106年第一年投件的案子,位於富有歷史氛圍的長泰街街道,轉角有座廣照宮,廣照宮由當時泉州人來台所供奉,主神為飛天大聖,民國92年翻修為目前的樣貌。因此長泰街屬於廟前街區,是一個在地生活的街區,家香味是一間家傳小吃店,附近多為商店街。由二代接班人女兒周孟儒提出『門面調整』、『隔間』等整建維護。也有許多的萬華區青年在返鄉後,透過他們的創意,慢慢將加蚋仔街區進行串連。」

width=999px劉建億介紹長泰街道上的廣照宮;攝影/王彤

width=999px攝影/吳宜晏

周孟儒分享:「做為一個不是空間設計背景的素人,一開始的想法是希望提供好一點的環境給客人用餐,也想給鄰居有不一樣的街區體驗。我們不是設計本科,不會畫設計圖,最多只能為改造提供丈量圖,一路上有劉建億他們的協助,後來甚至請到一些建築系的學生來幫忙,當時父親直到工班進來的那一天,都還是保持著不要整修的保守觀念。」

width=999px周孟儒與周爸爸分享家香味食堂「門面調整」、「隔間」等整建維護改造過程;攝影/王彤

周爸爸補充說:「當初不贊成改造是因為附近的這個地區很保守,曾是陸軍、南機場的區域,相較於艋舺、西門町,這個地區算是偏僻的地方。舊時這邊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以較單純的農家為主,但在國宅、果菜公司進駐後,整體環境就變得比較複雜。改造後初期老客人看見門面變了,擔心食物賣得很貴而不敢來,但後來看到還是相同的老闆,就漸漸回歸。孟儒用年輕人網路的方式去推廣,也吸引新客戶上門。」

data-alt=家香味食堂店面樣貌;攝影/吳宜晏

width=999px劉建億解說加蚋仔街區背景;攝影/吳宜晏

劉建億補充:「萬華地區是庶民的生活區域,傳統小吃的傳承以及青年返鄉都會面臨老顧客適應的問題。牆上掛的空照地圖上可見當年的空軍戰備基地,家香味所在的這個區塊是不同族群共同生活的地區。」

width=999空照地圖上可見當年的空軍戰備基地;攝影/吳宜晏

width=999px於家香味食堂合影;攝影/吳宜晏

新舊介面交織 喚起加蚋仔街區記憶

沿途劉建億帶著大家認識加蚋仔的街區樣貌,原先還沒有萬大路這條路,直到民國61年政府為了執行萬大計畫所新開闢。一路上我們經過水谷藝術、國宅區、東園市場等。國民政府來台後,形成新居民跟原本居民的生活空間錯落,沿路上不難發覺建築物的新舊介面及空間尺度的差異。劉建億也強調「老屋不是都市計畫的老屋,而是陪伴我們生活記憶的老屋。」

width=999px水谷藝術;攝影/吳宜晏

width=999px水谷藝術店內;攝影/吳宜晏

width=600公教國宅區;攝影/吳宜晏

青田中室內制作-美學空間提案 街區改變新契機

width=600位於二樓的青田中室內制作;攝影/王彤

青田中室內制作位於萬華區東園街,是由洪舜文以及沈永鑫兩位室內設計師所經營的工作室,他們的進駐,讓這個區域有了改變,不僅開啟了南萬華改造,也因此帶動這個區域改變的契機。傳統公寓住宅改造,前半部為工作與接待空間,藉由整建維護將房子後半部從建材堆放的空間轉變為展示間。

width=999px攝影/王彤

width=999px建材展示間;攝影/王彤

洪舜文分享:「一開始進駐時我們只改造了前面工作室的區域,而房子的後半部有壁癌的問題,雖然老房子難免遇到這種狀況,但壁癌對人身體的影響很大,因此利用老屋新用計畫去解決這部分的問題,將防水處裡好,並重新貼上磁磚。當初是為了找尋新的工作空間來到加蚋仔,會選擇這裡是因為房屋的租金比台北市相對合理,並且這間房子保留了街屋難得的前後陽台,屋齡雖將近60年,但區域氛圍舒服。在老屋新用的回饋計畫中,提供我們的專業能力協助老屋諮詢、丈量,以及生活化的家飾佈置講座。」

width=999px洪舜文設計師分享整建維護中,解決壁癌及防水等問題;攝影/王彤

width=999px攝影/王彤

width=999px攝影/王彤

width=999解決廚房區壁癌,重新貼上磁磚;攝影/王彤

width=999青田中室內制作設計師洪舜文及沈永鑫;攝影/吳宜晏

家吶子台式居酒屋-編輯記憶 串連在地認同感

width=999px家吶子台式居酒屋位於東園街;攝影/吳宜晏

家吶子台式居酒屋是老屋新用計畫民國106年的案子,位於街區重要道路的東園街,同是青年返鄉,周盈君在回饋計畫中以出版社區刊物「東園誌」,找回家鄉記憶與認同感。

周盈君介紹:「迪化街、東園街是台北兩條百年老街,東園街過去有10間銀樓、3間戲院、訂做西裝店,可想而知過去的繁榮景況。街屋的形式是樓上為住家,樓下為店面,加蚋區為學區、住宅區,加蚋原是凱達格蘭話「沼澤」的意思,說明了此區域氣候濕潤的特性,也因此出產的三寶有茉莉花、竹筍以及豆芽。也因為務農人口居多,所以加蚋的歷史文獻保留的非常少,只能透過訪問在地店家及老人家,去拼湊過去的歷史軌跡。我們創業開設的家吶子屬於台式居酒屋,雖為居酒屋但不賣日本貨,我們賣台灣產的南投梅酒、小米酒、甘蔗汁等飲品,以推行在地認同感的核心理念。

width=999px周盈君解說開設家吶子理念與加蚋區歷史軌跡;攝影/王彤

width=999px於家吶子台式居酒屋合影;攝影/吳宜晏

width=999px家吶子台式居酒屋店面樣貌;攝影/吳宜晏

在本次的老屋新用萬華區走讀中,我們看見這三個案例「家香味食堂」、「青田中室內制作」以及「家吶子台式居酒屋」,以空間硬體設備的改造進而串聯活化街區,並藉由各種不同的方法交換回饋,增加在地認同、連結街區情感,也讓更多人一起認識加蚋仔街區的歷史記憶。

老屋新用《居所本事》專書介紹: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從社會網絡角度引動空間再生
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昔日空間紋理(Urban fabric)與生活型態,面對都市發展東移、產業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驟變的挑戰下,臺北如何驅動都市再生便尤顯重要。

面對超過半數屋齡達數十年以上的房屋,臺北從門戶計畫到行政區再生計畫為核心,發展出多元的都市再生行動,無一不是為了提供民眾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好的生活品質。

面對舊市區特有人文、歷史紋理,臺北多年來更致力於都市更新「整建維護」與「社區營造」政策的改革,並期望透過更多元的環境再造方式,在延續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或取得新的空間使用同時,仍能保有在地故事性以及社會網絡間互動的可能性,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即是如此。


以「老屋新用」共創富有溫度與人情味的城市
以臺北「老屋新用計畫」而言,在作為社區經濟與街區再生實驗行動定位下,一方面藉由空間改造滿足使用者需求與探討「硬體修繕」技術增加整建維護政策操作彈性,另一方面則透過輔導團隊機制促成政府、專業者與民眾的多方合作促使在地社群重新思考單一空間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更為重要的,空間進駐者作為都市再生推廣夥伴,無論是將新用途植入既有建築物乃至與周邊空間、組織共同策畫活動倡議「空間共享」概念的過程,都有助於都市更新制度朝向更多元、更具公益性的光譜發展。

總的來說,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就是希望藉由不同族群的觀點與行動,為冰冷的都市規劃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方,共同「找回臺北巷弄間的人情味」。

專書看點:
1.老屋新用空間故事
2.整建維護小知識
3.臺北市老舊街區發展脈絡故事
4.特別收錄:老屋活化國外案例

專書試閱:
1.專書大綱及摘要
2.案例介紹
3.臺北老屋新用地圖

專書訂購: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6030
五南網路書店:https://www.wunanbooks.com.tw/product.php?isbn=9789865464714


【延伸閱讀】

>台北「老屋新用」過去式與現在式成果座談:讓市民看見整建維護的新想像

>台北都市更新「整建維護」政策理念II/以「老屋新用」引領民眾認識、了解接受因而「進入狀況」

>認識老屋新用II:走讀萬華區/解決生活空間課題進而讓老屋「新用」有感

【延伸資訊】

> 老屋新用 臉書粉專

> 家香味食堂 臉書粉專

> 青田中室內制作 臉書粉專

> 家吶仔台式居酒屋 臉書粉專
==========
撰文、編輯/王彤
攝影/王彤、吳宜晏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台北老屋新用計畫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台北老屋新用計畫老屋新用整建維護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家香味食堂家吶仔台式居酒屋青田中室內制作意點創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