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原鄉原生原創,從土地長出來的藝術節

By 欣建築2020/07/31
article cover

透過地方策展、城市節慶的手法活絡觀光,提振經濟,讓近十年台灣的各類藝術節活動蔚為風潮;能夠持續細水長流,而非花火般只求短暫燦爛的卻是相對少數。

如果以五年為一個觀察期,能夠連續舉辦五年或五屆以上的藝術節活動,到底有什麼樣的原因或能量是讓他們得以持續經營演化?或許有人會認為經費是重要的因素,但卻有不少例證是砸了大錢舉辦的活動變成一次性的煙火而後繼乏力的。對於環境地景類型的藝術節(或地方創生型的藝術節),近年最常被提起的觀點便是日本社區營造專家山崎亮的「我們要一個『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島』,還是『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島』?」,持續創生有不少關鍵要素,台灣有多個值得觀察的案例似乎都朝向這樣的價值與作法前進中。

永續的藝術節?要從土地長出來

台灣好基金會自2009年起在池上舉辦「秋收稻穗藝術節」,邀請眾多知名表演藝術團體在池上的金黃稻浪中享受自然人文藝術的豐收結晶;觀樹基金會在林務局委託下也陪伴雲林成龍溼地超過10年,透過國際環境藝術計畫與外界分享地方的歷史生態與美學;返鄉的鹿港青年從「保鹿運動」文化保存議題切入,「鹿港囝仔」從2012年開始的種種對故鄉地方的關懷輔以藝術活動形式的凝聚,在每年秋天舉辦「今秋藝術節」成為鹿港在地年年的盛會。這些令人動容敬佩的案例,都指出—永續的藝術節首先應該回到本質,它必須是「原鄉、原生、原創」,一種從土地上長出來的活動,才得以有根、才得以具備生命動能而成長茁壯永續。

2018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中雲門舞集在縱谷稻海中演出;圖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 攝影/劉振祥

從保鹿運動開始的今秋藝術節喚起地方的參與及榮譽感;圖片提供/鹿港囝仔

「原鄉、原生、原創」,如果從名詞的角度來理解,「原鄉」指的是蘊含人文自然地理的鄉土,「原生」指的是落在這個地方的常日生活,「原創」則是創作的具體呈現。如果改以動詞的角度來解釋,「原鄉」意指回到地方、回歸在地,「原生」則可以是從原初萌生,「原創」當然就是創新創造了。

藝術節,撒在土地的一粒麥子

有著「原鄉、原生、原創」特質與條件的藝術節,從場域(自然或人為)、人們的生活文化,以致於創意與美學表達的藝術形式能做完整交融與滲透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就能展現無比的生命力,深刻觸動每個遇上的旅人。一粒麥子,掉到土?,要在豐沃的土地涵構下,才能萌芽成長;需要澆灌施肥除草,需要細心呵護,才有機會收割享受豐碩甜美的成果。藝術如同那粒麥子,需要有原鄉原生原創做為養份沃土,策展人與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則是農民,如何耕耘如何收穫,才有成果呈現給到訪的人們。這樣的藝術活動往往成為另一種實驗教育,讓身處其間的各種角色都有面對議題與省思的機會,向地方學習;或者讓地方的人透過這些活動策劃與引導,重新認識熟悉卻陌生的在地。

藝術落入地方沃土中才能萌發並產生啟發人們的效益。成龍濕地藝術計畫作品;攝影/吳宜晏

成龍溼地環境藝術計畫是個長期的環境教育實驗,讓居民重新找到看待自身生活的所在的方式;攝影/吳宜晏

鹿港今秋藝術節在當地歷史建築中登場的劇場演出,吸引大人小孩參與觀賞;圖片提供/鹿港囝仔

海岸與縱谷,平行的東岸藝術節沃土熱區

台灣的東岸,已成為藝術節的熱區。為什麼?除了青翠山巒與狀闊海洋的得天獨厚自然地景,還有不受大型資本主義量化開發操作侵擾的人文歷史,相對緩慢但卻能積累發酵出有味道的生活環境,一個個慢活聚落有親切的人性尺度,沒有急功近利的倉促節奏,這樣單純細膩的人文社區發散出能吸引了志同道合新移民的氣味,創造並守護了東海岸的生活樂土,拉開與台灣西部都會區的差異。

東岸的海岸線與縱谷線,因著不同的自然與過去開拓的歷史,逐漸吸引著不同個性的新移民,在這二個平行的場域孕育出不同調性的人們與生活節奏及偏好,海岸線的奔放,縱谷線的雅斂。

在縱谷線上先民拓墾出阡陌良田,整個縱谷從北端的花蓮富里到南端的鹿野池上,帶狀的農業聚落,發展出一個個隨著春耕秋收的務農節奏而有的藝術活動,富里的「穀稻秋聲音樂節」、「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等,是一種歡慶豐收、謝天謝地,連結土地、物產、人與自然的藝術饗宴。至於海岸線,從早期原住民的漁獵生活到近年包括熱愛海濱文化與活動的台灣西岸與國外人士,擁抱這處難能可貴的天然海岸,享受海洋的恩賜,形成的藝術活動就充滿山海潮間的多元融合與奔放色彩,2015年開始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以及2018年的「南方之南—南迴藝術計畫」,從藝術家邀請、創作作品與海洋議題及地景的結合,都具有獨特個性與特色。「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最具知名度與號召力的活動「月光?海音樂會」,更是與自然天文景象結合下的場域、盛裝渾厚豐富原住民音樂的綜合藝術禮讚!

富里鼓稻秋聲音樂節一開始就選定這樣的場域來累積秋收歡慶地方文化;圖片提供/富里983

2016年富里穀稻秋聲音樂會主視覺—勾勒出地方環境與活動主題;圖片提供/富里983

富里穀稻秋聲音樂節活動;圖片提供/富里983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作品—李蕢至、Lua《開始與大自然的生命力融為一體》;圖片提供/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漂鳥197在金黃稻穗充滿的縣道上創作藝術—撒部?噶照《自然療癒》;圖片提供/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共好平台,展現生活,藝術節創造差異化價值

藝術節,如今已成為資源匯聚的平台,成為生活展現的平台,成為認識地方的界面。不僅向外人展示,更讓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文化,找到自己與地方的相處之道,對未來產生一個新的想像,建立共識與榮譽感。在地參與、在地經營,成為藝術節的核心價值。深切明瞭這樣價值的主辦單位或策展人,則成為搭台與撐台者,成為催化與觸媒,真正活化地方,創生價值 (質)。

因為原鄉、原生、原創,形塑出絕對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獨特差異,彰顯並創造價值。當全球觀光市場都在找尋獨特與差異的體驗時,從土地中萌發的地方創生型藝術節便成了新指向。或許這是在地居民們回看自己生活的土地、珍視自己的文化時,會產生的「副作用」!如果只把觀光效益當成主要目標去追尋,而忘了藝術節的本質應在原生的力道及生活展現的話,恐怕反而無法得竟其功,因為缺乏自身回望的目光,是無法吸引外來的凝視的。而身為外來的旅人,需要學習的則是尊重地方,帶著理解與欣賞的心去接觸人事物,因而能有嶄新且深入的體悟與學習。

當全球疫情真正過去,當邊境再度開放,這些原鄉原生原創的藝術節的場域與人們,也會是台灣打開大門歡迎世界朋友們來訪的最佳體驗基石。

藝術家周學涵在2020東海岸藝術節的創作前先至烏石鼻漁港淨灘;圖片提供/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富里穀稻秋聲音樂節活動在當地舉辦美感課程,透過實作來練習;攝影/鄭如珊

居民在穀稻秋聲音樂節的美感課程後以在地食材自行設計包裝呈現的餐盒;圖片提供/富里983

富里穀稻秋聲音樂節活動;攝影/鄭如珊

【延伸閱讀】

> 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邊界聚合」8/4正式開幕
> 東海岸二十年 她們懷中的藝術節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擁抱山海間最盛大的藝術浪潮

> 欣旅誌創刊號「藝術,觀光新引擎?」
> 欣旅誌郵輪特刊—郵輪跳島正當時

【延伸資訊】

> 鹿港囝仔與今秋藝術節
> 雲林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
> 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
> 池上鄉藝術文化協會與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 富里983與穀稻秋聲音樂節
>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 南方以南,2018南迴藝術計畫

==========
撰 文/林芳怡
校 閱/Florence Kao

更多風格旅遊觀點,請上【欣旅誌—跟著藝術節去旅行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藝術節地方策展鹿港池上東海岸成龍溼地今秋藝術節秋收稻穗藝術節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