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共感地景創作作品「龍泉生態月台」及「2/3 屋」

By 欣建築2020/07/24
article cover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

團隊秉持生態共存的觀念,將多數果樹保存並結合。生態農耕專家林暐翔運用農業與實驗林的概念設計《時序林帶》,由西側的明亮乾燥,到東側的陰暗潮濕,種植可以表現「演替狀態」的地域性植物,在空間中同時顯現時間的演替階段,形成一個人類依循自然作用而建構的環境劇場。共感地景創作與地景建築師高百慶合作的《地景圖譜》,將慣常機能取向的枕木與鋪面,轉化為「環境—地方」資訊與動態變遷的獨特載體,團隊聚焦在環境劇場中的植物與古地名,將圖示嵌入枕木上,成為對可見與不可見事物的「索引」。共感地景創作以「葉月台—圳棧道—迴身梯」,透過藝術性的空間詮釋,追求教育性和公共性的歷史現場再造。聲音創作團隊以「風景中的聲音」為主題,通過各種層次的「聆聽」來形塑路徑中的獨特節點;蔡宛璇&澎葉生《海枯土沃》採集與編輯已經消逝的聲音檔案,以聲音劇場呈現於葉月台中;張惠笙《散步》沿著軌道設置,形成聽覺路徑;劉芳一《路徑》以廣播喇叭沿著鄉間路徑設置,疊製時間感並強化感知;奈鳩.布朗《記憶的耳朵距離》設置於堤岸上的亭下,俯瞰遼闊的河床,偶爾出現的聲響,似乎將我們的土地生活經驗放到了對面,與我們自己相望。江玫芳以《群》的趨聚叢簇表現融入、開放與互利的蔓生關係。蕭佑任與鄒享想《織籬》運用編織的手法,將阻隔性的圍籬轉為與居民共創的文化路徑。

龍泉生態月台的獨特氛圍,是由場域中各種型態的「生命」的野生力量所帶出。我們在這裡看見了舊時代的狀況、環境的形塑的力量以及藝術修補所希望開啟的細膩感知與想像。換言之,龍泉生態月台不是回歸到某個凝凍時空的「復刻」(restoration),而是如何運用「修補」(bricolage)的技藝,來開啟人與自然之間的重新對話,鋪下蘊養未來的土壤。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圖片提供/陳宣誠

龍泉生態月台基地圖;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
2/3屋的場域改造是透過建築行動介入,和毀壞後所產生的新生命對話。一方面移除嚴重毀壞的1/3並重新整理構材,用來修補2/3的房舍;另一方面在1/3處植入一個植物生長的場所,讓原本的居所,成為對話性的場所。2/3屋的入口有兩處,一邊是通往新建的1/3處,團隊轉化原本老房子的角窗間,結合毀壞的圍牆,創作一個緩慢轉動的圓形空間,如同一個時間的轉盤,緩慢地將身體轉入新空間的場域,在這個圓形的轉動空間中,身體在等待時望向天空,觀看老房子被拆除後所剩下的屋頂痕跡。

1/3的新場域由幾個元素構成,首先是一座往外延伸的大山牆,是一條重新認識與從轉動入口進入老房子的關係界定。另一個部分是通往屋頂的弧形樓梯,引導觀者從老房子入口庭院的一端往屋頂弧線移動,用不同的視角經歷老房子,並緩步抬高看見周遭的紋理,於高處的缺口進入,經過屋頂、屋架、屋樑與屋身,再走進老房子中,彷彿時光機,從新的場域走進舊的環境氛圍中,另一方面也形成新的屋頂,減緩2/3的持續毀壞。

2/3屋的另一個入口是原本房舍的舊入口,團隊在進入場域中安排了三個方向的閱讀。一個是左側改造後的角窗間,成為一個下沉式的空間,可走進並坐在周遭的座椅上,成為可冥思與聚集的場所。中間方向可穿越老房子連結戶外場域,和戶外庭園共同形成新的觀看、移動與停留迴圈。往右側是整個場域中擁有最長景深的視點,團隊打開了原本阻隔兩棟房子的牆,形成和1/3處的嶄新連結,結合水霧系統和風扇空間裝置,一方面澆灌植物形成氣流,另一方面也創造隨風改變的模糊關係,在閱讀兩部分房子之間關係的同時,也讓觀看更有時間的向度。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2/3屋;圖片提供/陳宣誠

基本資料
作品名稱:龍泉生態月台
基地位置:臺南市麻豆區清水里
主要用途: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展覽場域
設計單位:共感地景創作
構造材料:鋼、銅瓦、黃檜木、磨石子、磚、黑泥、麻布袋
基地面積:12×110m
建築面積:8×18m
設計時間:2018/2-9
施工時間:2018/7-2019/3
造價:940萬

合作顧問
建築設計:共感地景創作
結構設計:共感地景創作

施工單位
建築:共感地景創作
景觀:共感地景創作
水電:共感地景創作
燈光:共感地景創作

團隊簡介
共感地景創作 ArchiBlur Lab 主持建築師陳宣誠

1978年出?於臺南,現居住及工作於臺南、臺中、桃園。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博士,現為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馬來西亞UCSI建築系客座教授、共感地景創作|ArchiBlur Lab主持建築師。創作實踐透過身體解剖學作為一種論述採集研究、群體感知、建築生成、消逝地景以至於島嶼群帶間,思考與方法上的參照,企圖在一個開放性的架構下,工作一種視見問題的方法;長期探索在身體與地景間發展另一種重新定義建築的尺度,企圖?最真實的身體感,反覆的去體會事物最根本的價值,讓建築成為?種關於?與非人的環境。主要的創作實踐為:2014臺北市?美術館「X-Site計畫」的《邊緣地景》、2015瀨?內藝術祭家屋計劃《屋橋》、《城市浮洲計畫》、?來西亞《綠洲聚落計畫》,法國《懸山.浮橋》,馬來西亞《懸山》以及2016台北雙年展、2017夏伽雙年展《共感群體》、巴勒斯坦美術館《存在的邊界》、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總策展...等。

【延伸閱讀】
陳宣誠-綿雨、浮島、懸橋:感覺的重量
==========
圖文提供/陳宣誠
編  輯/蘇琨峰
校  閱/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作品導讀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龍泉生態月台3分之2屋陳宣誠總爺藝文中心ArchiBlur Lab共感地景創作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