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讀舊創新-曾泊銘X王俊雄/2020實構築展特刊

By 欣建築2020/03/30
article cover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本期《實構築季刊》為「2020 實構築展」特刊。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實構築展」,是台灣建築界的大事,自2009年由廖明彬(清水建築工坊主持人)倡議並贊助首次舉辦以來,實構築展已逐漸累積出其聲譽,有人稱它是「台灣建築雙年展」,而展覽專刊猶如每兩年一期的台灣建築年鑑。2020年是實構築展的第七屆,實構築學會邀請劉克峰擔任策展人,邱浩修和羅時瑋出任策展顧問,共邀集21件作品參展。

此次展覽該特別注意到的是,年輕一代活力的注入。除了邱文傑和田中央等少數熟面孔外,多數是少見的或是首次參加實構築展,如曾泊銘、王銘顯、李大威、黃卓仁、翁庭楷、彭文苑、戴嘉惠和林欣蘋等,顯見策展人有別以往的策展方向和用心。本次欣建築特別刊出《實構築季刊》王俊雄主編,專訪修復「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的曾泊銘建築師,談修復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選擇。

讀舊創新Innovating The Past
曾泊銘X王俊雄
時  間:2020年01月18日
地  點:實踐大學建築系辦
紀錄整理:編輯部
(以下內容以王代稱王俊雄主編,以曾代稱曾泊銘建築師)

王:將軍村還未進入設計前,龔書章老師已有滿完整的規劃,可否說明一下?
曾:
台灣大部份眷村屬於靜態的保留狀態,但將軍村鄰近交大清大,接近交通樞紐,恰巧這幾年台灣正興建許多大型圖書館,便以這些方向為前提,龔老師提出微型圖書資訊園區的可能性,結合眷村文化、歷史、當代社會議題,更進一步還有食安、農食等,將眷村變成轉化知識的載體,而非傳統圖書館的概念。


第一期先修復三棟,第一棟將原本的福利社(A棟)定義成慢食學院,第二棟將某位將軍的居住空間定義成社區客廳,第三棟則從另外十三棟中選一棟定義為「修復學」。早期因物資缺乏,修補與修復很常見,而這棟也承接其它十二棟將來修復的prototype。還有一大片原是醫務所及幼兒園的停車場,龔老師定位成可食地景。

過程中我們向市府提出因為金城一路是主要幹道,所以基本上是大門,金城二路反而是把將軍村一、二期介面切開的一條路。那裡原本沒有人行道,我們想加進人行道,市府也接受,遂把道路從八米變五米半,雙向改為單向。我們一直想做介面的縫合,一些特殊日子或大活動時,道路封起來就可以變徒步區,這也許在下個階段可以實現。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王:接下來是不是還有第二、三期?
曾:第二期是修復剩下的十二棟,以及把後面比較大的土地,還有地上建築物做成公共設施,例如公共廁所、儲藏區等。再把原本較茂密的樹林做疏林的動作,讓它不會陰森。第三期則調整旁邊的建功公園,因為舊公園在使用及介面上很破碎、老舊,對附近的長者、幼兒的推車有很大的困難。

王:這附近還有一座周書賢做的停車場?
曾:周書賢老師做的停車場在金城一路的對面,原本也在將軍村八十九戶的範圍內,現在因為在土地使用分區是停車場用地,我們進場時對面已經拆了,剩下一片荒蕪,因應將軍村將來可能會有人潮、車潮,市府就提早開闢成停車場,目前已經完成了。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王:我補充兩點,第一是這不是光禿禿的停車場,而是公園化的停車場。第二如果這是公園化的停車場,其實是在重新創造金城路的綠帶怎麼與此銜接,所以是都市在此區的綠色空間的重整,而將軍村圖書館是綠色空間的一部份。看起來案子最主要分兩部份,一是這三棟房子的修復及再利用,二是地景的處理。這幾棟房子沒有什麼珍奇性,修復上不需特別的技巧,你如何在這樣的狀況下思考建築保存?
曾:沒錯,這些房子的工藝價值不高,就是磚牆加木構造屋頂,還有當時較常用的水泥網。它被列入歷史建物只因過往住過的人,是軍方身分比較特別的高階將官,在台灣很少出現這樣的甲級眷村(獨門、獨院、獨戶)。所以我看的角度是,它如何讓那個時間點被留下來。這棟歷史建築大概有兩個狀態,一個是原本1958年蓋的主屋,另一個是之後陸續增建的部分。主屋盡量維持原來的狀態和表面的紋理,像A、B棟的瓦都還在,所以修建時依舊使用1958年的材料。C棟的修復學,屋頂已經是鐵皮屋頂,也就是原來的住戶可能認定修復瓦很困難,他們置換成經濟上或取得上容易的材料,所以我們把那個時間點留下來。現在看到的是鐵皮浪板屋頂,那我們就換比較耐久的金屬鋼板屋頂,讓時代這件事可以被閱讀到。

後續對增建區域作的修復,則選擇清水模工法,因為只要一脫模就結束,和早期砌磚後要粉光、上漆,這種多層次的構造形式很不一樣,可以與原本的形式進行對話。材料都是水泥,質感、顏色趨近,能盡量維持原本將軍村樸素、簡單的空間感。

我們還改變了一些門窗細節。早期木窗與紅磚結合,在台灣的氣候條件下,若木頭本身不太好,很快就腐朽、長白蟻或變形。能否讓木窗使用年限拉長?我那時就想用與環境比較搭配的鋼材:耐候鋼。不需額外上漆,一生鏽就會形成一層表面的coating,不會再裂化,也符合我所說的一次性。鋼窗並非單純一片,還是維持一些作法,凹、凸、滴水、洩水,不是直接一個四平八穩的鋼框,讓它與四周的紅磚做一個斷開。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王:你表達兩件事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第一你想回應這地方複雜的歷史,剛開始是日本兵工廠,後來國民政府搬進,有美援的影響,台灣當地工法全部混在裡面,還有建築物自己的歷史變遷,你試著去回應、保存將軍村的建築構造史。再來你找到縫隙,其中一個是1958年蓋的一些非正式的構造物,在文資認定上較有彈性,還找到另一個縫隙是他們原來工法上的缺陷。基本上有一種批判性的看法。一般修復是順服性的,原來長怎樣就修回去,但你顯然不是用這種順服的態度面對它,為什麼?
曾:它不是古蹟,不必回復到當年建造的狀態。我認為歷史建物有一種彈性,在2018年的狀態下,能否閱讀到它一些時間點停留下來的軌跡?如果很鄉愁地修回1958年的樣子,其實還是一件假的事情。其實我隱約有個願望是,也許下一個五十年,有另外的建築師來修復時,會看到更有趣的事,激發更多修築的看法,這樣將軍村的時間點就更豐富了。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王:它本來是住家,現在這個住家要變成公共的場域,所以圍牆就變成很辯證性的元素。
曾:圍牆處理到最後大概有三個type。一個是保留原本的狀態,第二個是試著變透明,第三個甚至就不見了,讓人可以進來。早期圍牆是保護家的第一道實體,當轉變成公共建物時,存在形式似乎可被討論。修復學那棟圍牆原就崩塌一半以上,如何維持本來庭院的尺度感,又兼具都市轉角的視覺感?所以我們用了舊的水泥瓦,改變組立方式,讓牆面的視線可以半穿透。另一個是讓它看起來像花架的鋼棒的做法,一格一格,若從立面看,約略是一個磚的比例關係,原本的紅磚圍牆將磚隱藏在內,現在打開來,這些鋼棒組成的Module,暗示它曾經是紅磚,只是用鋼棒去呈現。B棟比較大膽的做法是,拆掉圍牆,只在地上留下一條耐候鋼的痕跡,告訴人家這裡曾經有圍牆。我們希望這「客廳」是一個easy come easy go的地方,把圍牆拆掉是徹底打破這件事,讓它真的變成民眾不小心就會走進來。只有簡單種了一些果樹和可食用喬木,軟性界定空間的尺度感。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王:其它的地景元素呢?
曾:先說可食地景。它並非以生產為主要目的,而是為教育民眾生態的概念、土地的倫理,也就是這不再只是普通公園,而是可以讓人學習到早期農村、生態知識的區域。我們首先打開柏油,鋪上碎石,讓土地自由呼吸;再來建構水系統,在窯灶區下有一座近一百噸的雨水回收池,供給現在這條人造溪的水循環,讓水滲透可以逐漸到每個灌溉區。可食地景分幾個區域,包括短期作物區、長期作物區。靠近房子從短期快速生長的,常綠的,到中間有一段香草療癒的,或爬藤類的,最後面一層就是果樹區,讓人有種空間感的變動,大概是一個美學上的看法。過程中還挖出一個防空洞,當時營造廠已經施工半年,四月的某一天早上打給我說挖到一個怪怪的東西,之後確定這是一座非官方構築的防空洞。於是隨即變更部分可食地景的設計,對這防空洞再規劃一次。像屋頂遮雨的天棚,很反差地讓它是一種陽光的狀態,形式上也反映防空洞,一個亮的去回應當年躲在地下一個暗的樣態。最後人行道舖面上大部分是陶磚,但會看到花崗石,這希望在二期有機會連過來,形成一個行走過程中可以理解縫合這件事情,也暗示每一戶都有一個入口連到可食地景,所以它會出現一節一節,不同寬度、長度的樣子。

整個規劃上比較困難的其實是排水,我們一直努力解決排水的問題。這地方的土質偏黏土性,路滲不佳,因此整地時故意讓兩邊是高的,靠近溪流,裡面這條微低,盡量讓大型的土地面都是收水面,水可以流到人造溪裡,再回到最下池的一百噸蓄水池中。第二個問題是馬路的水溝,因為馬路現在是平的,原本可食地景的高程就比馬路高十公分,我們又要再往外延伸約兩米的人行道,既有的水溝會被包住,但又要比路面高十公分。最後的解決策略是,路緣石寬到有很多小格柵,基本上都是導溝,讓水透過格柵,而格柵能擋掉樹葉、石頭。又因為是人行道,所以用了大量的化妝蓋板,讓人能夠安全走在上面。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王:最後一個問題,到現場我發現施工品質非常好,在台灣公共營造的水準之上,你應該有義務介紹一下營造廠的努力。跟營造廠如何合作,最後才能呈現如此優良的品質?
曾:營造廠來自台東,已經認識了十多年,他做事就是要做到最好。也因後續維養、保固對營造廠而言都非常耗成本,所以寧可一次把事情做對。溝通的過程相對辛苦,因為他們希望事情是清楚的,細節要討論很久。這案子每個禮拜有例會,每個月也會向公部門進行一次會報,私底下更是每天密切地溝通進度、細節。若圖面不清楚,我們事務所也要趕快,不論用什麼方法,要讓營造廠知道我們的態度。我們會講出需求,他們也會即時回饋若那樣做有什麼問題,如何調整。因此很多事情是在兩造一直討論的狀態下,才讓成果是好的。

王:謝謝你今天接受我們的採訪。

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購書連結】

《實構築季刊》「2020 實構築展」特刊


鴻根雅筑;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大和頓物所-竹田德興碾米廠改建計劃(第一期);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山屋;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緣宿;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新竹關埔國小(第一期)-;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璞園春生生;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圖片提供/實構築季刊


【展覽資訊】
>2020實構築
總策劃:邱浩修
顧 問:羅時瑋
主 辦:實構築學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協 辦:東海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系、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暨空間設計學系、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合作媒體:欣建築

> 2020實構築─構造詩
策展人:劉克峰
日 期:2020年3月21日至5月3日(延至5月17日閉展)
時 間:10:00-18:00(每周一休館)
地 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國際展演館
地 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東海現代性─陳其寬建築文件展
策展人:郭聖傑、邱浩修
日 期:2020年3月28日至5月3日(延至5月17日閉展)
時 間:10:00-18:00(每周一休館)
地 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國際展演館
地 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2020實構築學生工作營─向OO學習
策展團隊: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范承宗
指導師資:陳建同、劉字禎、蕭俊碩、蔡孟廷、賴明正、龔紋莎、陳冠帆
地 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國際展演館
地 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延伸閱讀】
>向OO學習/2020實構築學生工作營

>構築是一組材料詩/「構造詩-2020實構築」策展宣言

>東海現代性─陳其寬建築文件展/2020實構築平行展

>訪2018實構築策展人林聖峰,談「實驗」、「地域」、「世代」如何交織?

>「2016實構築」策展主題篇─為何需要「實構築」?

>「2016實構築」展場設計篇─談談風箏的輕如何應對建築的重

=====================
圖文提供/實構築季刊
撰文整理/王進坤
校  稿/王彤


更多實構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實構築建築展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實構築構造詩實構築學會王俊雄邱浩修劉克峰羅時瑋實構築季刊曾泊銘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