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玩戶外

【安全第一】戴安全帽的時候不要把整個額頭都露出來啊!

By 欣單車-單車讓生活更精采2020/03/05
article cover

一般會建議,配戴一頂合乎自己頭型、頭圍的安全帽的同時,安全帽前緣的「帽沿」和自己的眉毛之間「不要超過自己兩根手指橫寬的寬度」。先不論固定在下顎的頤帶要束的多緊,至少就是要保證安全帽前緣的帽沿保持在這個範圍。

可能會有人有疑問:這到底是哪門子的標準啊?

個人認為,這個「通則」,應該是基於安全帽「保護大腦」的原則產生的。人的大腦其實相當脆弱(據說軟硬程度真的和豆腐差不多)、而且受到創傷可能直接危及性命,因此才需要配戴安全帽,在顱骨之外多提供一個緩衝的物質,降低可能損害大腦的物理衝擊。

「安全帽前緣和眉毛的距離不要超過自己兩根手指的橫寬」,目的是為了保證安全帽確實的覆蓋大腦的區域,替「再怎麼硬都不比地球硬」的腦袋多預備一個緩衝的空間。


如何戴好一頂安全帽?


▲讓我們來看看瑞典防護用具專業品牌【POC】的安全帽宣傳照,這個帽沿的高度就非常理想。(圖片為POC Omne Air Resistance SPIN宣傳照 由 PENTAGON ASIA 提供)


▲「下顎的頤帶,最緊繃大概維持大約兩隻手指可以穿過的程度」這是很久以前教筆者騎車的一個前輩給筆者的建議。別把自己勒得太緊,但如果太鬆的話,安全帽有可能在發生意外的時候脫落。(圖片由 PENTAGON ASIA 提供)

部分的安全帽,臉頰兩側頤帶的Y型交會點可以調整上下的位置,建議也可以參考POC這張宣傳照。Y型的交會點盡量不要卡到自己的耳朵,否則在受到強烈衝擊的時候,滑動的頤帶有可能把耳朵劃傷。後腦杓的調整旋鈕也是盡可能在不影響舒適的情況下旋緊。


▲Youtube上搜尋「單車 安全帽」其實可以找到很多有關安全帽配戴的教學,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基本中的基本,但實際配戴的時候卻很容易被遺忘。


▲GCN這個影片也提到有關小帽的佩戴(這個有中文字幕喔XD)。

題外話:不知道各位戴小帽的車友們,帽沿是習慣朝下還是朝上呢?筆者我是......因為覺得要調整小帽對準安全帽正中央實在太麻煩了,所以我根本不戴小帽。


小帽不該影響安全帽的尺寸選擇

筆者曾經聽過一些車友為了配戴小帽,刻意選擇「比自己頭圍大一個尺碼的安全帽」這種做法......個人認為選擇一頂安全帽的時候,最好還是選一頂合乎自己頭圍的安全帽。單車小帽的質料一般來說和夏季車衣差不多薄,理論上,它並不會讓你的頭圍大上個幾公分,就算有配戴小帽的習慣,也不應該刻意選一個更大尺寸的安全帽,這樣安全帽配戴起來反而不牢靠。

筆者偶爾會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車友們的自拍照,有些人會不自覺的把帽子的前緣拉高、露出額頭,這種情況尤其會發生在配戴小帽的車友身上,希望這些都只是為了在自拍時讓臉看起來清楚一點所做的效果,平常就習慣這樣戴還真有點危險。


摔車之後臉部的傷勢?

有興趣的話,可以稍微做個實驗,戴好安全帽,臉朝桌面貼下去、試著抵住桌面左右旋轉自己的頭部,藉由這個簡單的實驗,可以大概預測發生意外正面撲倒、臉部可能會有哪些區域直擊地面(確保在四下無人的時候做這個動作,不然旁邊的人會以為你受到什麼打擊),這樣稍微蹭一下桌子其實就會發現,一般騎乘公路車所佩戴的安全帽,對臉部的防護效果其實真的不怎麼樣,臉頰、下巴甚至眼窩周圍,都有可能在撲倒的時候直接和地面磨擦。把安全帽的帽沿拉高、露出額頭再蹭一次桌面就會發現......原本就已經沒什麼防禦力的正面,變得更沒防禦力了。

以正確姿勢配戴,安全帽前方的帽沿還可以稍微降低鼻樑和地面接觸的面積,眼睛也大概還在保護區內,下巴、嘴唇都可能直接承受撞擊。帽沿拉高之後,臉部正面原本薄弱的防禦大概都歸零了,臉頰顴骨上方的區域(眼窩四周)都有直接承受撞擊的風險。

如果希望配戴的位置穩定一些、後腦杓和太陽穴附近多一點保護,找一頂登山車的半罩安全帽來戴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覆蓋的面積提高、配戴的起來也比較穩固。想知道自行車發生事故之後,顏面可能的受傷情形,可以稍微參考一下這幾個IG的連結,畫面有點血腥就放個連結就好.....

1.額頭可能因為安全帽的擠壓造成輕微挫傷,但大致上都不太嚴重。
*好的安全帽在設計的時候,也會考量到安全帽本身可能對頭部產生的二次傷害。
2.臉頰側面大面積的擦傷。
3.眼窩周圍挫傷

IG搜尋【#cyclingcrash】這個標籤,也能看到各種血淋淋的例子......

自行車的安全帽,大多都是「open face」的設計,面部的防禦本來就相對薄弱。但是,對於「追撞」事故,自行車安全帽大多都能提供有效的防護。


▲再以POC舉例,在他們與VOLVO汽車的合作項目中,就特別模擬了自行車騎士受到汽車撞擊後、可能受到的衝擊反映,這樣的實驗被納入了他們的產品設計中,或許也間接影響了POC安全帽的造型設計,看起來偏向「圓滾滾」的造型不是沒有原因的。


衝擊產生的旋轉力

過去,自行車安全帽的衝擊實驗,大多都是注重單一方向造成的衝擊,但根據近年的研究,衝擊瞬間其實會附帶一股旋轉的力量,這股力量或許不會造成外商,但傳遞到大腦上可能會有腦震盪的危險,近幾年開始有廠商研發出一些抵銷這個旋轉力的辦法。

比較廣為人知的是MIPS多向衝擊保護,這個系統目前也被很多安全帽廠商採用。POC的「SPIN」系統、TREK Bontrager的「WaveCel」保護技術,都有對抗這種旋轉力的功能,有機會再跟各位分享吧?


撞擊區域分析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搜尋【Crash statistics on helmets】,可以找到很多有關安全帽撞擊區域的調查報告,這有助於了解意外發生時頭部可能受到衝擊的位置。雖然絕大部分是以摩托車的全罩安全帽做解析,但也可以拿來作為自行車的參考。

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這個連結】,只看圖的話也很容易理解的?

注意:下顎受到撞擊的機率,其實是所有摩托車事故統計之中最高的,除了登山車使用的全罩安全帽,多數的自行車安全帽都無法針對這個區域加固。自行車行駛的速度通常不如摩托車,摔倒之後滑行造成的傷害比較小,撞擊下顎可能造成腦震盪,但或許不會有致命的危險。針對頭顱、後腦杓等較為致命的衝擊,合規的自行車安全帽都還是能提供相當程度的保護,前提是必須正確的配戴它。

如果各位讀者也有騎機車的習慣,建議一定要找一頂全罩的安全帽來戴,因為機車移動速度更快,摔倒之後如果跟柏油路面摩擦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總而言之,為了自己的安全,把安全帽調整到正確的位置,將它的防護能力發揮到正常水準吧。

公路車安全帽滑雪安全帽POC人身部品防禦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