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皇家鹽廠」及「國家圖書館」-十七、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下的奇想建築

By 欣建築2019/12/30
article cover

鹽廠及其相關建築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圈。中央為廠長室,它是其中一棟完工的建築,有著巨大的柱造門廊;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皇家鹽廠法國阿凱塞南(克勞德.尼古拉.勒杜,1770年代)

結合了象徵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理想城市

法國建築師克勞德.尼古拉.勒杜是十八世紀最著名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之一,他設計了法式城堡、市政廳以及若干座落在巴黎邊緣以方便徵收貨物關稅的稅務局。他被視為受雇於法國君主的掌權人士,不過卻非常熱衷於一種相當非主流的建築理念—會說話的建築(建物能夠透過外觀來說明自身的用途)。勒杜所設計的皇家鹽廠及其相關建物(位於阿凱塞南)就是以該理念進行設計的佳作,儘管磅礡但卻未能實現,它的形式推陳出新,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771年,勒杜獲命擔任法國東部洛林以及法蘭琪-康堤大區皇家鹽廠的監造員。當他造訪薩蘭萊班的鹽廠時, 他所感受到的黑暗、鬱悶的氛圍令他相當震撼:這個地方讓他聯想到地獄。擔任監造員兩年後,他獲得了改變現狀的能力,錄取了皇家建築學院,隨後成為法國最頂尖的建築師之一。這樣的經歷讓他有機會為皇家擬定建築計畫,開始著手規劃一棟更明亮、更通風、更具有效益的新鹽廠。勒杜一開始的決定是把鹽?搬遷到西北方的阿凱塞南,靠近秀克斯森林,鹽?的燃料正是仰賴這座森林的供給。勒杜認為,比起將沉重的木材運送12英里(20公里),引導水流較為簡單。他也在森林附近找到了一處合適的平坦地點。

勒杜在此地建造的建築表現出他對於古典風格的出色運用。主建物(廠長室)的圓柱令人驚嘆。從遠處看, 這些柱子似乎塗上了水平的條紋;近看才發現它們是由圓形以及方形的方塊交替建構而成,柱子的輪廓因此不再單調,看起來也更加高大。同時也表現出敬畏與崇敬之感,身為王室重要任務的負責人,心存敬畏之心,傳達這種情緒似乎毫不奇怪。

廠長室;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但是,勒杜「建築會說話」的概念可不僅止於這種象徵的意義。「會說話的建築」能體現於各種形式。可以只是單純的裝飾,例如美國建築師班傑明.拉特羅布(Benja­min Latrobe)發想出的「美國柱式」,古典風柱頭上的裝飾葉片被一些當地知名的物品所取代,例如玉米芯。但是, 這樣的概念還可以進一步推展,涉及建築本身的形式,這樣的想法驅策著勒杜。因此,雄偉的廠長室擁有了一座彷如洞穴一般的入口拱門,門口上方堆疊著宛如碎片一般的奇特磚石。這樣的效果讓人跳脫了質樸的世界,掉進勒杜複雜並且有序的古典主義世界之中。

法國的統治者為絕對專制君主,其採用宇宙象徵主義,因此,皇家鹽廠採用一種仰望天象的布局應該是非常合適的選擇。勒杜認為,建築群的形狀應該「就像行星圍繞太陽運轉一樣的純粹」,因此,他規劃出一個類似日晷的布局。他依照日照精心地排列建築物。當正午太陽爬升到最高點時,其位於廠長室的正上方。在一天結束太陽西斜時,它到達建築群西側文書辦公室的位置,文書人員是最晚下班的一群人,因為每天的產量記錄是由他們負責。

這位建築師的心中可不是只有象徵主義。鹽?的設計其實十分功能取向。宿舍以及辦公室與製鹽所產生的毒煙保持距離,並且也嘗試著依照建築物的用途進行排列。但是,如果以理性主義的觀點來看,這份計劃也有不盡完美之處:工人必須委身在狹窄的宿舍之中。

勒杜的太陽系設計於1770年代提出。然而1791年的革命讓法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和國也於隨後成立。但是,勒杜不僅沒有放棄他的鹽廠設計,反而增加了一系列擴建的建築,規模接近於一個理想城鎮,城中處處可見荒誕、奇異的建築風格。這些設計終究只存在於勒杜的畫板之上,這張畫板充滿著天馬行空的無限可能。河流管理員的房子即是一例,這棟住宅直接興建在河面上。水流從建物的中間經過,形成一個湍急的瀑布,這棟建築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以及好奇心,河流管理員也因此有了一個絕佳的監看地點,它不只具有象徵意義同時也具有功能性。這整棟建築以巨大拱門的形式建成— 由此也可以看出勒杜酷愛簡單的幾何圖形。

有時候,建物的設計圖會透露它的用途。勒杜將其稱為「歡快之屋」(Oikema)或者「性教育的殿堂」的建築便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這座建築的設計圖呈現直立陽具的形狀。學者有時候會把它解釋為某種廟宇,不過最有可能的還是最直觀的解釋—建築中設計了許多房間, 它的用途幾乎可以肯定就是妓院。

「歡快之屋」乍看之下是一座長方形的庭園建築(左圖以及底圖)。但是,定睛細看中央部分(右圖),陽具的形狀非常明顯;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計畫於阿凱塞南興建的還有兩座球形建物。其中一座是分配給農場經理的小房子。另一座更豪華、更壯麗的則是一座墓園。把死者的長眠之地建成球形是一種象徵性的表述。球體被視為最完美的幾何圖形,也是中世紀時對於宇宙的想像。在一個以太陽系的形式建成的建築群之中,球體一點也不突兀,不過,若是與另一個更令人驚艷的球形建物「伊托尼-路易.布雷的艾薩克.牛頓紀念碑」相比,它們就顯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上述的設計以及計畫中已完工的部分,讓我們對於鹽廠懷抱著無限美好的想像。這是一個理性設計的先驅, 同時也是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計畫;不論如何,阿凱塞南的建物仍然堅定地佇立在陽光之下。

國家圖書館法國巴黎(伊托尼-路易.布雷,1785年)

極致的啟蒙圖書館

根據布雷的描寫,圖書館內部是個廣闊的空間,學者們可以在此見面談天。某些人影的姿勢神似拉斐爾畫作《雅典學院》中所描繪的古希臘哲學家;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國家圖書館可不只是存放了大量的藏書。它是知識的殿堂、學者的聚集地以及重要的國家門面。法國是第一批擁有圖書館的國家,建築師伊托尼-路易.布雷為圖書館所作的設計堪稱他最為出色的作品之一。長度大約330英尺(100公尺),壟罩著巨大的穹頂、穹頂之下是層疊排列的書櫃,如果建成,它將是世界上最宏偉、最壯觀的閱讀空間。

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中世紀時皇家藏書以及手稿收藏地。此後收藏品穩定地增加,在十七世紀路易十三以及路易十四在位時增加的速度變快了,尤其是在路易十四治理下,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擔任財政部長的時期。他擔任財政部長的時間相當長,十分鍾愛收藏書籍。隨著收藏品的增加,收藏地點於巴黎境內多次遷移,直到十七世紀末,終於在薇薇安街(Vivienne) 落腳。1692年,圖書館向大眾敞開大門的旅程,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此時已經開始規劃把藏書遷移至更大、更合用的建築物,但是這些計畫未有成果,到了十八世紀,收藏又進一步增加,圖書館變得極度擁擠,另覓寬廣地點的需求更顯迫切。地點與想法的提案有如雨後春筍,其中最認真思考新計畫的建築師名叫伊托尼-路易.布雷。

新圖書館的設計者必須克服以下困難:尋覓合適的地點、收藏大量的藏書、為讀者提供空間、控制預算, 以及打造一座能容納世界上最為豐富的館藏的建築。布雷的設計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困難。這位建築師不依靠收購土地或者拆遷建築的方式來尋覓地點,他提議在一座330英尺(100公尺)長以及100英尺(30公尺)寬的狹長庭院上建造屋頂,如此一來便可以創造出一個開闊的空間。他設計了一座跨越庭院的拱形穹頂,格狀的天花板透露出一種宏偉的氛圍,天花板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天窗。層疊的書架沿著房間的長邊排列,中間則留有一塊寬敞的活動空間。

布雷不只克服了這些困難,還克服地十分巧妙。他的設計可以容納大量的書籍(多達30萬冊),室內映照著由上方灑下的自然光,現有建物包圍兩側以及書架遮擋的問題因此獲得了解決。在視覺上,他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在花費上,因其使用的是現成的庭院,它比一棟新的獨棟建築要便宜許多,當時曾經有人進行估算,如果按照布雷的計畫興建,造價只有全新建築的十分之一。

圖書館內,藏書收藏在開放式的書架上,面對著閱讀者。這與中世紀舊有的收藏方式大相逕庭,當時每一冊書籍都以鏈子栓在書架上。雖然古老,但這種鎖鏈式的圖書館當時仍然被廣泛地使用,與其他圖書館相比,布雷的設計讓書籍更加容易取用。為了強調這一點,布雷的設計圖中可以看見若干自在遊覽的閱讀者。然而, 圖中並沒有供閱讀者使用的書桌,這個遺漏令人費解, 不過寬廣的地面空間倒是也可以用來放置桌椅。

因為是利用現成建物的牆壁,建築師的主要任務是打造一座跨越庭院的屋頂,並將其轉化為室內空間。為此,布雷設計了一個結實的木架屋頂(右圖為局部放大);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建物內部的風格十分古典,採用樸素的托斯卡納柱式或者多立克柱式以及阿特拉斯的雕像,只不過更為簡單一些。巨大的穹頂天花板,呈現半圓柱體的形狀創造出了一個空間,可以看出布雷對純幾何學的熱衷,他的牛頓紀念碑也提供了相同的線索。上方的採光實用性十足,這也是布雷的另一項興趣,他稱之為「光影建築」,意指光線在三維空間之中的作用。

布雷心中充滿著熱情,他為了這項建築計畫繪製了一系列的設計圖,並且以藝術家的角度對光影進行了研究。這其實並不奇怪:布雷的心願是當一名畫家,因為父親的驅策才步上建築之路。圖書館的模型進行了公開展示,讚許的聲音居多。這個計畫看似就要實行,或者可以這麼說,在當時規劃中的文藝建物中(例如新歌劇院的提案),它是最有可能實現的一個。有了如此正面的回應且該計畫如此受到大眾注目,我們不難理解布雷心中的滿腔熱情。除了上述原因,建築師對本件作品的鍾愛,可能也出自於這棟建築將能夠妥善地收藏所有造就法國甚至歐洲文明的偉大文學作品。

身為一名古典主義者,布雷遙想著希臘與羅馬的古老文明,他在古老文明與現代歐洲之間找到了一種連結。某一天,他在梵蒂岡欣賞著拉斐爾的巨大壁畫《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心中反覆思忖。在拉斐爾的畫中, 一群希臘哲學家在古典風格的開闊空間內進行思辨,上方覆蓋著巨大的半圓形穹頂天花板。布雷突然想到,他可以對圖書館設計圖中的某些人物進行排列,藉此與拉斐爾的畫作遙相呼應,進而勾勒出這種相當傳統的學習之道。當代圖書館中的閱讀者與古代世界中的人物因此產生了連結,並且也象徵著法國以及這棟圖書館將是古代優秀傳統的後繼者。

儘管如此卓越,布雷筆下的閱讀空間最終沒有建成。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所有巴黎市中心的大型建築計畫全部告吹。直到1854年法國才建造了一座新建物來收容當時為數更多的藏書。而布雷筆下的設計圖,現在仍然保存在圖書館之中。

作者簡介

菲利浦.威爾金森
菲利浦.威爾金森是橫跨多項領域的自由撰稿者與作家,並在多家出版社擔任編輯委員。至今已出版五十多本書,橫跨藝術、宗教、音樂、建築等方面,暢銷全球,翻譯多達二十種語言版本。作品包括劃時代的《英格蘭建築專著》(The English Buildings Book)、屢獲殊榮的《驚奇建築》(Amazing Buildings)、《英格蘭修道院與法蘭克.洛伊.萊特》(England’s Abbeys and Frank Lloyd Wright),以及與 BBC專題系列「重建」有關的若干著作。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有:《改變音樂的50種樂器》(積木文化)、《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時報文化)、《細看建築:深度欣賞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傑作》(大石國際文化)等等。菲利浦.威爾金森現居於牛津。


譯者簡介

胡孝哲
一九八六年出生於台北。目前作為一名自由譯者持續探究自由的定義為何。生活在文學與音樂之間、東方與西方之間、工作與休息之間。持續累積譯著中。

《幻影建築:世界頂尖建築師最想建造的50個夢幻建築》

【購書資訊】

書名:幻影建築:世界頂尖建築師最想建造的50個夢幻建築
作者:菲利浦.威爾金森PHILIP WILKINSON
編者:胡孝哲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博客來:http://bit.ly/2EMeLkU

【內容摘錄】摘錄自典藏藝術家庭出版之《幻影建築:世界頂尖建築師最想建造的50個夢幻建築》

>建築史上最令人驚嘆卻從未被實現的建築!《幻影建築:世界頂尖建築師最想建造的50個夢幻建築》

>「維多利亞大道」及「弗里德里希大廈」-十九世紀後的擴張與現代化建築

>「伊利諾州大廈」及「曼哈頓的圓頂」-美國巨型玻璃建築挑戰

【延伸閱讀】

>歷史的意義在於藉回顧,來思考當下正進行的事情(談法國建築思想)/訪褚瑞基

>「我不相信和諧。我不喜歡妥協」/札哈˙哈蒂作品全集1976-2016

>聽雷震宇在怪房子裡說城市裡的故事

>卡希納空間美學-向大師經典致敬 柯比意五十週年展覽

>「2019紙上住宅國際競圖」山本理顯邀你一起思考新的住宅型態─第一階段評選結果揭曉!

===============
圖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編  輯/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幻影建築皇家鹽場克勞德.尼古拉.勒杜國家圖書館伊托尼-路易.布雷法國建築紙上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