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羅耕甫建築中的光影自然/型塑減法的場所精神

羅耕甫設計師解說碳佐麻里高雄時代店;圖片提供/吳宜晏
近年來建築界非學院派出身的設計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新一代台灣建築界注入不同於以往的創意刺激。心理系背景出身的羅耕甫設計師,說起話來溫文儒雅,聽他講起他的設計就像在做心理諮商一樣,從感覺的起點開啟設計的旅程。
京城「京硯」;圖片提供/橙田建築│室研所
京城「京硯」
今日(9月21日)欣建築走讀與各位夥伴們來到兼具完美的地理位置與頂級齊全的公設—京城建設「京城」;相對於京城貫徹「竹」意象的建築設計,羅耕甫在操刀單戶室內設計「京硯」時,最大化地保留光影的舞台。各個空間在循環動線的基礎上,拓展了使用者在家的日常路線;簡單的擺飾軟裝,加上過渡空間的面積切割與色彩明暗,強化公私領域的心境轉換。雖然羅耕甫說有些空間的起心動念十分無厘頭,但何嘗不是設計創造時的有趣之處呢?
各個案子都親自設計的羅耕甫分享:反覆吸收經驗、認真聆聽業主需求、與優質廠商保持良好關係,在行業中取得第一,才能主導市場的方向。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設計師不強做設計,呈現非人為控制的「自然」就是最好的設計。
京城「京硯」的主臥與衛浴的連接空間;圖片提供/橙田建築│室研所
羅耕甫設計師解說京城「京硯」;圖片提供/吳宜晏
「碳佐麻里」高雄時代店
南台灣燒肉連鎖店「碳佐麻里」的商業空間多由羅耕甫所帶領的「橙田建築│室研所」設計,而高雄時代店更可謂點睛之作。我們品嚐完精緻的燒肉料理後,跟著羅耕甫來到戶外,吃飽散步之餘,了解這件被稱為亞洲最美燒肉餐廳的建築設計理念。
碳佐麻里高雄時代店;圖片提供/原間影像工作室
有別於靠近市區中心的餐廳,碳佐麻里高雄時代店的基地選在捷運站與輕軌站的中介點,企圖降低交通碳排放;將近1800坪的基地面積,種植超過200棵樹,一層一層的綠遮蔭,創造空間的冷導效果;建築材料除了清水模之外,多選用可回收再利用之環保材質,在熱島效應的城市裡,打造永續性的用餐環境。因為餐廳與戶外自然氛圍的塑造,人們來到這裡除了用餐,綠意盎然、白天與夜晚的視覺差異,更能享受到時間差與自然所帶來的感動。
南台灣的消費習慣,讓餐廳難以只是餐廳,但這間偏複合式的建築作品從開工到驗收只有短短兩個月。羅耕甫以簡單的設計原則,創造多層次的用餐景象,延伸空間維持自然光的穿透性,以「做建築」更有效地改變外在環境,並打造人們健康自然的快樂生活。
碳佐麻里高雄時代店;圖片提供/橙田建築│室研所
碳佐麻里高雄時代店室內用餐景觀;圖片提供/吳宜晏
我們在羅耕甫的建築中發現光影的自然;圖片提供/吳宜晏
【延伸閱讀】
>【吉園走讀】從建築看生死—淺介大吉座
【延伸資訊】
>吉園官方網站
==========
圖片提供/橙田建築│室研所、吳宜晏、原間影像工作室
撰 文/Florence Kao
校 閱/邱佩儀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走讀筆記】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