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打開臺灣鐵路的黑盒子/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臺概念設計展覽「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

By 欣建築2019/08/23
article cover

展覽現場;攝影/吳宜晏

臺北機廠空間想像的對話開端

臺北機廠的修復、保存與活化近期成為焦點,更是臺灣鐵路與都市文化的重要指標,此次由文化部主辦,實踐大學建築系漆志剛老師策展,以火?、機械博物館的未來為主題,集結臺灣、美國、日本六組空間創作者,藉由對臺北機廠不同層次的認識,發掘出六種「物/元素」的空間創作。以六個提案為基礎,邀請觀眾透過現地探索、論壇與投稿,與專業團隊共同?與對臺北機廠的討論,開展對於鐵道博物館的願景。

文化部主秘陳登欽開場表示,本展覽希望透過這6組國內外優秀設計團隊,針對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臺所提的概念設計,讓大眾對臺北機廠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策展人漆志剛老師表示,這是一次頗為難得的策展經驗,能一次邀集6組國內外優秀設計團隊,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經過多次的內外討論後,以各自所善長的設計理念及手法,針對臺北機廠提出不同的提案想像,也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演講及座談活動,讓更多都市設計、建築及景觀等不同專業的人士來到臺北機廠,建構討論的平台,同時開啟想像的機會。立法委員吳思瑤則以日前北投車站展覽啟用為例,期待透過鐵道文化的串聯及推廣,讓臺北機廠的活化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進而促進文化資產活化行動能落實到市民的生活之中。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攝影/吳宜晏

策展人漆志剛;攝影/吳宜晏

立法委員吳思瑤;攝影/吳宜晏

分層閱讀的創作與策展

此次展覽邀請了來自臺灣、美國、日本共六個團隊,透過觀察發掘出六種臺北機廠的「元素」,如維修?廂的坑道、建築地基、軌道與吊運重物的天車、基地尺度、植物與水、與大型機具等,設計團隊除了以層次的概念思考它們彼此間的互動關係,並將這些「元素」轉化成人們在場域中的感受與經驗。

攝影/鄭?倢

探索臺北機廠留下?的空間、機械與記憶,「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將臺北機廠理解為許多不同層次的時間與物件交疊而成的動態系統,並思考其如何與新加入的機能融合,使過去的歷史古蹟與未來的博物館計畫交會,產生創造性閱讀,讓設計跨越重述已知的過去,啟動臺北機廠各種關係之間的系統性?新。策展人漆志剛強調了此次展覽的兩大特色,其一是在策展中使用了「考古學」的精神,試圖從大量的文物中去挖掘台北機廠龐大且錯綜複雜的歷史;其二則是「以場所特質」為描寫與發想的切入點,每個團隊並非都是以相同的主題概念作為設計起點,而是從相同的場所與構成當中去擷取不同的元素並拉出不同的軸線,呈現在不同角度下所看見的臺北機廠。

臺北機廠露天吊車現況;攝影/吳宜晏

六個作品,六種臺北機廠未來式

攝影/吳宜晏

「城市濾鏡/預景設計周書賢」:修復機械時代傷口的景觀實驗

城市濾鏡以自然與景觀為主題,試圖去思考臺北機廠作為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所遺留下的土壤汙染議題怎麼透過建築設計以及植被的重新種植來解決,城市濾鏡提出的長期的修復計畫,以「土壤」、「水源」、「植被」三個層面作為操作主軸,以「西露天吊臺」為修復中心點,重新為機械時代的產物找到新時代與自然共存的可能。周書賢建築師甚至在現場放置了一本能夠吸附汙染物的植被小辭典作為考古與研究的資料呈現,增添作品與自然對話的機會與可能性。
預景設計周書賢;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尺度失真與活動/增田信吾+大坪克?」:在機廠來場慢跑吧

增田信吾表示機廠的空間尺度是在一開始吸引他注意的地方,而這樣的大尺度空間在重新成為古蹟或是向市民開放的空間之時,到底該如何找到都市人在當中穿梭與生活的可能?設計一個慢跑步道是增田信吾與大坪克?的提案,透過三度空間的跑道設計,讓人能夠真正與臺北機廠共同邁向新的城市生活,更可以透過與空間的互動瞭解臺北機廠的前世今生。

增田信吾;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如果你是機器……/Jr.Gang建築研究室漆志剛」:空間的軌道遊戲與機械物件探索

臺北機廠中的各式軌道,在三度空間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何讓這個特質在這個空間被強調與彰顯,是漆志剛此件作品的重要發想之一,而如何展現台北機廠的物件與機械化時代的精神則是另外一個軸線。漆志剛試圖利用露天吊車臺本身的型態,將之轉換為建築結構的一部分,並將機器/天車的運作與「策展、佈展、活動、空間體驗」等…行為結合,創造新的都市經驗。
Jr.Gang建築研究室漆志剛;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塢/沈庭增建築製作」:機廠的9又二分之一月台

沈庭增在分享與導覽自己的作品時不斷強調臺北機廠空間的神祕感與巨大複雜,如何保留每個工廠的獨立性、精神與氛圍,並同時以中性的方式串聯這些場域,是這次作品的命題。沈廷增以西露天吊臺為中心,向下創造了一個屬於臺北機廠新的「入口」,並以地下的通道串聯各個工廠,彷彿每個工廠都是火車的月台,再次迎接新生的旅人與鐵道文化的未來。
沈庭增建築製作;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演化的機器/奧伊勒吳聯合事務所」:虛與實的整合

「演化的機器」試圖利用更加抽象化的角度來思考臺北機廠作為機械時代的產物,將之概念化之後重新詮釋其意義,再藉由不同程度的概念置入,重新塑造臺北機廠的樣貌。此作品透過設置步道、造景、建築空間、橋梁等…元素,甚至計畫在吊臺空間的中間懸吊火車型態的花園,為機廠提出新的設計概念與可能。

奧伊勒吳聯合事務所;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未知的轉向/大林工作室林佩蓉」:機廠尺度的都市針灸

相比於其他五件作品利用電腦繪圖的科技感受,林佩蓉作品的自動鉛筆畫作與機廠觀察描繪,則帶有滿滿的溫度與細膩的觀察,此件作品「口口:未知的轉向」企圖透過微小尺度的路徑設計與視線的建構,讓進入臺北機廠的人們可以更清晰地看見臺北機廠的原貌,並透過這個作品對於臺北機廠桁架構造的梳理,看見臺北機廠的發展歷史與脈絡。另一個小巧思則建構於林佩蓉對於機廠空間的虛構想像,利用建構地下坑道與機廠現存坑道的連結,創造出屬於臺北機廠地下冒險的想像,是個細膩又充滿童趣的作品。


大林工作室林佩蓉;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攝影/吳宜晏

一起打開臺灣鐵路與機械史的黑盒子

位於臺北信義區邊緣的臺北機廠,是臺北市的秘密基地,也是見證台灣機械與鐵道史的重大文化資產。近期臺北機廠已被認定為國定古蹟,在各界資源的挹注之下,聚集來自文化部、鐵道文化、文資保存以及建築等…領域的靈感與創意,逐步思考如何兼顧臺北機廠的保存與活化。

此次「臺北機廠露天吊車概念設計展覽: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便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試圖揭開臺北機廠長久以來的神秘面紗,串聯臺北機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西露天吊車為設計發想中心,試圖想像與建構臺北機廠面對大眾的新門戶。在這樣的對話當中,能夠淬鍊出怎樣的火花與新可能,等著每一位觀展人去挖掘與想像。

西露天吊臺;攝影/鄭?倢

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左四)、立法委員吳思瑤(右四)、策展人漆志剛(右五)與參展團隊合影;攝影/吳宜晏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臺概念設計展
展覽時間:2019/08/24〈六〉-2019/09/08〈日〉〈週一公休〉
展覽地點:臺北機廠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大禮堂 〈臺北市市民大道五段50號〉
主辦單位:文化部
策展單位:大氣設計〈Jr.Gang建築研究室〉
參展單位:預景設計周書賢、增田信吾+大坪克直、Jr.Gang建築研究室漆志剛、沈庭增建築製作、奧伊勒吳聯合事務所、大林工作室林佩蓉
更多活動資訊:https://trwama.com

【延伸閱讀】
>臺北機廠「北廠.北敞-鐵博公民星期日」共好共享,喚起社會關注

>「拼火車:臺北機廠職工生活展」科技藝術混合實境,呈現「拼」生活的時代意義

【延伸資訊】
>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籌備中)官方網站
==========
圖文提供/文化部
撰文、編輯/鄭?倢
攝影/鄭?倢、吳宜晏

更多作品及活動訊息,請上【欣建築-建築再利用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臺北機廠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國家鐵道博物館國定古蹟台北建築建築再利用漆志剛機械時代的失物招領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