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社區設計師山崎亮:光是設計建築或公園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台南市「街道美術館PLUS」講座紀實

By 欣建築2018/12/25
article cover


社區設計師山崎亮:光是設計建築或公園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台南市「街道美術館PLUS」講座紀實;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2018年8月下旬開張的台南市「街道美術館PLUS」,不只有裝置在海安路、中正路上的藝術作品,並在該市「加力畫廊」與成功大學,舉辦了三場針對社區設計、社會想像力,以及海安路景觀規畫的國際講座。主辦單位廣邀台南社區人士、都市發展局等相關人員、建築、景觀、藝術與設計學者專家參與,希冀能激發更深入、長遠的藝術造街活力。以下,即是日本設計師山崎亮發表的第一場演講紀實。

這三年多來有本書持續再版,它一點兒也不煽情八卦,但卻在社區工作者、景觀╱建築師、都市設計界之間,如漣漪般擴散影響力。正如這本書──《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的作者山崎亮所期待的讀者,「發覺光是設計建築或公園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之人」、「希望能為自己生活的地區盡一番心力,但不知道從何著手的人」、「深感行政手段及專家見解所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實在有限」的人……,不少有此想法者發現了這本書,口碑漸漸傳開,讓人重新思考「社區」的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所謂「設計連結」,以山崎亮與他創辦的社區工作室「studio-L」夥伴為例,雖然職稱是「社區設計師」,但是他們可不會一進社區就開始設計,而是確認當地居民的心意之後,才會順著現況調整出合理的社區發展計畫,並不是將自己的創作理念強加於人。

單是上述這一小段話,當然不足以道盡社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社區設計》中有相當多實際案例的執行細節,不妨參考。今年九月一日,山崎亮應台南市「街道美術館PLUS」主辦單位之邀來到台南舉行專題演講,則提供了更多書中沒有的最新案例與他的精闢歸納。




台南市海安路的「街道美術館」2004年即有首屆,只是當時稱為「美麗新世界」藝術造街計畫。14年來此地商圈與中島功能多變,如今終於再度還路於民;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演講題目為「如果用社區設計讓商圈被看見.成為讓人願意造訪100次的商圈吧!」,不過山崎亮也熱情分享了商圈型計畫之外的社區經驗。例如國人熟悉的「瀨戶內國際藝術季」,他即為創作者之一,但仍是以社區設計的方式與居民一起打造作品。他向來銘記在心:在社區計畫中不適宜發表個人作品。但是,無論山崎亮以何種手法創作,他總有高度的想像力讓作品驚艷。他以行動證明了:在參與式設計中,仍請相信專業者在社區設計中能發揮的力量。


「街道美術館PLUS」不只有靜態的藝術品,還有深度交流的講座。日本設計師山崎亮即為首場講者,為在場的社區居民、政府單位等帶來滿滿社區營造經驗;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聽眾中有相當多參與「街道美術館PLUS」活動的台南市海安路、中正路、正興街、國華街、友愛街等處的居民與商家。台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莊德樑一行人、關心社區議題的景觀、建築系師生,以及不少藝術家、設計家等也都踴躍到場。專家與素人齊聚一室,這群人的對話也許才剛開始,但這正是山崎亮最推崇也屢試成功的社區合作模式。

他在參訪「街道美術館PLUS」與周邊環境時,已注意到上述各種公民角色皆具全、奠定了基礎,因此他非常期待,在台南市民接下來的社區活動中,能真正啟動人與人連結的社區設計。「這個世界還有變得更好的可能。」很多人不太信這句話了,但是山崎亮毫不猶豫的將它以大字印在書中扉頁。讀一讀他與studio-L夥伴的實踐,聽一聽他熱情且快樂的演講,你會知道,那句話不只是標語。










山崎亮說,社區設計其實是在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街道美術館PLUS」的多項作品即有與觀眾互動的裝置,民眾就算只是來海安路散步,也有相遇的機會;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善用在地資源•集體藝術創作更發亮
案例一:「瀨戶內國際藝術季」之小豆島町「社區藝術計畫」

這項藝術季於2010年創辦,由北川富朗擔任策展人,是邀請各地藝術家至瀨戶內海群島上現地創作的地景藝術節。山崎亮是2013年的創作者之一。其實他本來是拒絕的,因為他正是因為不想再設計任何實質的「東西」,才離開原先工作的設計事務所,轉而自行創辦社區設計工作室。但是慧眼看出山崎亮的強項太符合藝術季旨趣,北川不死心的持續邀請,還請出山崎的師長來幫忙說服。他後來也覺得,如果真能與當地居民一起合作、而且只使用回收物資來創作,是應該參加一回這本來就很重視在地交流的藝術季。

無論如何,一開始時他頗擔心:小豆島居民願意接受以二手物、不花錢的方式,一起來創作藝術品嗎?但是,當他在小豆島碼頭一下船,就安心了:岸邊有一間小小的觀光案內所(資訊服務站),多處以回收物品搭建、布置,招牌之字還是以蟬脫下來的殼貼成呢。原來是島上一群熱愛蟬的大叔組成的俱樂部之傑作。

接著,山崎亮與大夥兒一起吃生魚片時,也觀察到一個非常獨特的動作。原來,小豆島的馬木地區盛產醬油,幾乎家家戶戶都對這產品熟得不得了。品質好的醬油比較清澄、透明,小豆島人使用醬油前先對光細看是在檢查好壞。這件小事,為山崎亮團隊的社區設計與集體創作,埋下了伏筆。

「不要品」調查,則是他們創作前的動作。山崎亮就是不想再為所謂的藝術品、設計物花錢買新材料。剛好,一位醬油工廠老闆正為廠中堆積無限的迷你塑膠醬油瓶傷腦筋。在日本餐廳用餐或買便當,常附這一款小醬油來調味,這一家工廠也生產此物。但是塑膠瓶有使用期限,批發進貨又往往用不完,因此製造了一座醬油瓶小山……。

發揮想像力•設計讓人開心聊天的機會
山崎亮突發奇想:分派給他的創作地點約三乘八米大,何妨將快過期醬油稀釋為不同濃度、再裝進這些千千萬萬的小瓶中,來組成一道醬油色彩之牆?打上燈光之後還更美麗,因為瓶身透明。燈光設計師也如醬油瓶一般,是現成的:當地燈具行老闆是也。

小豆島居民一開始無法相信真能辦到,而且這道醬油牆後來還從八米延伸為十三米長。山崎亮則是半開玩笑的說:「他們咬著牙做完了。」其實居民很有執行力,三人三人一組自己規畫了生產線,還分工讓各學校學生和養老院老人家去灌醬油,超有創意。做重複動作的手工時滿無聊,彼此之間就會講起話來:在這展覽空間做些什麼事好──這正中了山崎亮的計:集體創作只是手段,讓大家開始對話、溝通、實踐,才是真正目的。醬油牆前的臨時咖啡館,因此開張囉。

這道作品還很香。由於這類小醬油瓶會供飛機餐使用,因此不能完全密封,有個卸氣設計以因應艙壓變化、不至爆破。結果,展場充滿了從瓶中飄出的醍醐味……。總之,這件作品真是令很多人開心。提供醬油瓶的老闆高興消滅了屯貨,小豆島各醬油廠的歷史文物有了展示之處,網紅也多了漂亮的打卡聖地。








山崎亮的奇想力,加上社區的執行力,共同造就了2013年「瀨戶內國際藝術季」中,小豆島這面色香俱全的醬油藝術牆。重點是居民因此凝聚,繼續攜手迎未來;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素人與專家•攜手打造細長型遊園地
案例二:大分縣草津川跡地公園

草津川是日本的一級河川,注入琵琶湖段的河道後來經人工改道,原流域因此成為乾水道。這殘存的線狀敷地,如何再利用呢?Studio-L再度使出了必用招數:把大家抓來一起想。而且,這一回還用上了身體一起想。山崎亮團隊直接請居民一起造訪基地,以身體的尺度丈量現場,同時也一起「演」出將來想在這兒做些什麼。

因此,「空氣拔河」、「空氣籃球」等等沒有實體輔具的活動出現了,還有人演籃球架呢。工作人員則是忙著在一旁以拍立得紀錄,最後竟蒐集了439種可能的活動。

善用設計師專業•社區值得更美麗
設計師畢竟較能運用專業方法與工具,Studio-L夥伴也真札札實實製作了439個小模型,再搬到討論大會場上,讓居民實際沿著草津川跡地模型彈性擺放。這讓參與者能實際感受:此時如果沒有專業者從旁協助、一起規畫,超量的空間最後就會蔓延四處了。

有些比較晚來的居民,難免會問為什麼這裡要這麼做、那裡要那麼做。這時候,早一點參與的居民常主動跳出來,解釋之前大家已經有哪些討論了。山崎亮笑著說,從大家看模型的眼神以及說話的內容,大家也越來越有專業的樣子了呢。溝通還不只於此。這一大群人並回到基地現場,實際實驗這些計畫可不可行、各需要多少空間,接著調整範圍大小,可不是只在模型階段討論一下即執行。近日,「草津川跡地公園」的社區設計終於快完成了。

這正是山崎亮在《社區設計》一書中不斷強調的重點:「由許多素人與專家共同合作進行設計」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不是只有專家才能參與。「社區設計是由素人與專家共同產出美麗的『物』或『事』,雖不能說是專業的設計,卻也不是業餘。」

但是他也在該書的「台灣版序」中誠心提醒:社區企畫師如果沒有設計相關的經驗,往往會發生活動的立意雖然良好,呈現的方式則不夠帥氣、東西不甚好看等問題。山崎亮從事社區設計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好看、帥氣、有趣、療癒等訴諸感性的部分,在社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忽略了這一點,「就無法讓更多的人產生共鳴、增加認同,容易被外界認為只是少數人的活動而已。」










草津縣這道長線狀的基地並不方正,且分散頗廣。如果社區願意與具有專業能力溝通善意的設計師、建築師合作,往往能事半功倍達標使用目的,而且通常更美;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計畫不一定全套實踐,半套也好
案例三:宮崎縣延岡市車站周邊再造

一如日本眾多人口老化、逐漸沒落的偏鄉城鎮,位於九州東部的延岡市,車站周邊越來越冷清,居民改而由網路購物取代實體購物的習慣,也讓這兒的空屋空店越來越多。市政府想以在火車站前興建購物廣場的方式刺激經濟,但是,如此就有人潮嗎?

當山崎亮的studio-L接到這一個社區設計委託案時,則是逆向操作:建議先找居民來討論為要。不是直接蓋建築,「聆聽當地居民的心聲,是我們工作的第一步。」這是十多年來累積了無數成功案例的studio-L,實證之後的珍貴經驗談。無論如何,延岡社區最後可是花了兩年的時間來探討各種議題與需求。這是社區設計者得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他們一開始邀請社區人士參與討論時,人數不是問題。先邀了五、六十個非營利團體代表,大家又會邀熟識的朋友一起來,人數最後加倍為一百二十人左右。但是,六位商店街協會的理事長最後只勉強來了一位。山崎亮說,理事長們難免會覺得,花時間參加這種會議,有錢賺嗎?加上彼此的競爭心態,畢竟也會王不見王。山崎亮藉著這個例子提醒大家:在社區設計案中,一些商業單位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與設計者的關係,是得小心注意的。

遇到挫折別氣餒,一點一點試試看
最後,是studio-L的同仁一直拜託各位理事長:請人到、旁聽就好,不發言也行的,「而且會分開坐喔。」商店街諸公才慢慢來到了會場。

有趣的是,商店街理事長聽著聽著,也開始認同了:延岡要競爭的對手可是福岡、博多等其它九州城市,不該內部競爭,「而是慢慢一起變好才對。」態度鬆懈之後,其中一位理事長甚至提供了一間空屋,接著大家一起整修為一處聚會點,讓眾人──包括商家、居民、政府、研究者等人,能有個地方討論社區未來的發展,剛於今年四月開幕。有些空的停車場,也成為另類的社區活動替代空間。

在新的車站站體尚未竣工前,商店街上這一兩年來,也陸續舉行了各種實驗性都市活動,為未來的車站與站前複合空間氣氛暖身。有趣的是,建築師乾久美子設計的新站近日結構體已經完成,即將有蔦屋書店、市民空間等單位進駐,但是有些居民倒覺得,由理事長提供的空屋與停車場等,現在也滿好用的,不一定要將社區活動全數移進新車站內呢。

無論如何,延岡站公共空間未來如何使用,答案開放。社區設計師原先預想的計畫,不一定要全實現。山崎亮認為,社區設計不是只由政府來推行,也不是只由下(指民間)而上,而是最好能在一開始時建構適合的場域與時機,好讓眾人──包括商家、居民、政府、研究者等人,盡情討論。而且,最後社區計畫長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不是蓋新房子、產出什麼人氣商品等等,「藉由人與人的互動產生新的連結,才是最終的目的啊。」







商圈裡總是有各式各樣的人與經濟效益需求。社區設計因此得多方聆聽各方意見,才能真正到位。只要誠心,商圈的回饋也往往比想像中多。延岡車站案即是佳例;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演講後QA•台南人與山崎亮的精采交流
以上,是山崎亮在本次演講中舉出的日本社區設計案例。有趣的是,正如他在各社區活動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連結最核心,演講後觀眾的問題與他的答案,才是最活生生的社區設計「教材」。尤其,聽眾裡有非常多參與本次台南市「街道美術館PLUS」活動的周邊商家與居民,提出的問題與我們社區、尤其是台南市中西區的發展現況息息相關,非常值得為各地的公民、社區工作者、建築師、設計師等人參考。

以下,是山崎亮演講後的問答摘要。

問:請問山崎先生,你是否會在自己的住的地方做社區設計?

喔,我是會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但不會在自己社區做社區設計。我是覺得,由外來者攪和一下社區是比較有效的。尤其我生活的大阪、京都地區歷史非常悠久、複雜,有時候會有兩家人彼此說:「我們已經八百年不來往了。」這真是只有當地人才會知道、介意的關係。

外地人來做社區工作,反而可以試著擾動一下這些關係。萬一踢到鐵板,簡單說聲「啊,不好意思!」就好,最後還可以離開。無論如何,(交流的)事情已經發生,這就是好的,要怪就怪外來者(哈)。所以我心裡常常祈禱:可不可以有哪位外來者,來攪和一下我的社區啊?




「街道美術館PLUS」並非只邀請在地者創作,而是看作品本質。例如來自南投的游文富作品「Tag海安_愛的OS」,隱喻此地河運仍盛時人的交會。來自台中的林靖祐+沁弦國際設計,作品是「划水仙_光之渠」,則與一旁的水仙宮意像節合;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問:你走訪台南之後,覺得這裡做社區營造的優勢有哪些?

我昨晚先參觀了「街道美術館PLUS」的裝置藝術與周邊街道,也交了一些社區中的新朋友。吃完飯、參訪完畢之後,大家竟然帶我去冰果室吃新鮮水果,這經驗對我來說實在太難得了。

我覺得,台南人最大的優勢是比較開朗、柔軟、明亮,包涵著對家鄉的情懷與愛,這是最大的理想與潛力吧。願意與人串連與溝通的氣派,是進行社區設計時最大的優勢。但是,當對土地的熱愛強到一種程度時,會產生排他性。例如,會說「我們台南」、「我們台南的店」如何如何這一類的話。這麼一來就會推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是我比較小擔心的地方。

這種比較早就在各地存在,也不是不對。無論如何,在網際網路開通之後,一切就瓦解啦。例如,你可以在網路上說,我們這兒的什麼東西很好,但也可以(不排他的)說,他們的什麼東西也不錯。

找人家缺點是很容易的。但是,很多事好壞參半,你能不能說出它們的好處?如果每天思考這一類的話語,與人相處的態度以及吐出來的字,就會慢慢正向改動了。










台南的美食盛宴與台南人對生活的情懷,讓山崎亮大開眼界。但他也誠摯提醒:對家鄉的熱愛太強時,小心其排他性。(下圖左為「街道美術館」策展人杜昭賢。);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問:做社區計畫畢竟有些期程也有壓力,請問你如何排解計畫無法順利進行的問題?

我剛好來順道說明這份簡報,之前從來沒發表過。

我將「社區設計」這件事,以「仕事(日文,指工作)」與「地域營造」做個對比。如果社區計畫是份工作的話,基本上會有預定目標,然後去研究、分析、推測,例如做些關於「未來洞察」、SWOT的報告,然後去組織藍圖與願景。接著,尋找專業的執行者、發工作給他們,讓大家以有薪水的方式完成任務。這是以「工作」形式來執行社區計畫。

萬一某位工作者凸槌了,例如得製作一個正方形的物件,但是他做成導角狀,就是失敗。不過計畫主持人可以追究責任,請他重新製作。


山崎亮以清楚的對比圖,說明為「$」(薪水)而做的「工作」,與為「?」(開心)而做的「地域營造」,兩種不同心態的社區設計。但結合兩者並非完全不可能;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如果是以「地域營造」的方式來執行一項社區計畫,這流程就是反過來的。例如,我們想在台南進行社區營造,會先看看當地有什麼樣的百工與人才,把現況盤點好,再與大家一起創造、共贏,規畫這座都市的未來。

這時候,沒有所謂的預期目標,因為不是一個人的計畫,不會有執行失敗這件事。大家是將現有的狀態組織起來,它會長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如果參與者有些變化,計畫也會長成不同的樣子。因為這一類「地域營造」並不是工作,不是我們有了既定計畫,再指定能做的人去完成。

有時候先有社區設計師提出一項清楚的目標,但是這個結果沒有達成,而是社區人士最後討論的方向才比較合理、合群的,那我們就去調整目標。例如,某位藝術家提供的點子居民不喜歡,那藝術家可以試試看別的點子。

無論如何,雖然將一些突發奇想轉化為漂亮的事物,是設計師與藝術家最有能力做的事,請注意:進行社區計畫時,社區中並不是發表個人作品的場所。如果一開始的點子不行、居民不接受,那請別氣餒,再提提看別的點子。而不是只想做個能放在黑盒子、白盒子(指美術館)裡的作品,然後一心要改變人家。

大家交換的是金錢或是開心?可以平衡嗎?

此外,為什麼「地域營造」不等於「仕事╱工作」?因為,前者我們並沒有付錢。

在工作中都是貨幣交換,貨幣與責任、貨幣與成品、貨幣與工作等的交換。但是在「社區設計」中,大家聚在一起因而有認同感、成就感,開心是必須的。大家要的不是錢,是生活、是情趣。如果不開心,設計就不成立,這和工作中的媒介(錢)是不同的。

藉由人與人的互動產生新的連結,才是「社區設計」最終的目的。

相對來說,「仕事╱工作」的首要目標往往不是讓大家開心,而是要執行工作。次要的目標才是與夥伴和睦相處、順利完工。但無論如何工作目標得達成。

所以,雖說我在推行社區設計時也是有了委託案、拿了薪水去執行,但是如果只是一直按照執行計畫的方式去看這整件事,就會落入「工作」模式。例如,之前提到有些想在社區中做些藝術工作的朋友,如果只強調一定要把他的某件作品完成,常常就會落入偏向「工作」的思考。如果他天馬行空的發想,能扣住人與人之間新的交流與連結,那可能性反而無限。「地域營造」與「工作」兩者之間的平衡,的確很重要。






「街道美術館PLUS」得作品皆與在地環境結合,得與周邊商家或住戶商借場地與電力。這的確需要好好的溝通以求雙贏,例如這件位於中正路上的作品「弄裡光影」,最終獲得隔壁商家與里長伯的支持,因此也帶來令人開心的日夜街景;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能讓「土地銀行」同意,讓藝術家在這座國家一級古蹟上創作,實為「街道美術館PLUS」的一大成果。其實,不少行員都非常支持這些有意思的事,創造新意;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問:社區設計之後的延續也很關鍵,想請問你執行過時間最長的案例是什麼?是否有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社區計畫?最後,請問小豆島的醬油罐到哪兒去了?

我們陪伴一個社區,基本上都是以三年為一期。如果真的有些事難推動,就會跟業主實報,也許考慮縮短或延長期限。

根據我的觀察,社區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五個時期。一開始是「形成期」,大家先有個目標開始推動。第二階段是「混亂期」,大家開始意見不同。其實「吵」不是壞事,一邊平衡意見、一邊繼續往前推,慢慢會形成默契,進入第三階段的「秩序期」。接著,有些成果與機能開始運作,則是第四階段的「發揮期」。

無論如何,社區設計一開始時必須定下第五階段──「解散期」的時間。我們可以先大家一起玩玩看,玩個三五年,但一要定出結束點。這樣大家就不會做到死,而且看得出結果、終點在哪裡,也能讓大家比較有活力的維持行動。

這也正是我為什麼說,我們陪伴一個社區是以三年為一期。根據我的經驗,這是不錯的。關於延續活力這件事,不妨參考國、高中的社團運作。其實,社區設計也很像組織一個成人的社團。

能持久而健康、一直有人加入的社團,通常有七個要素:

1. 練習:以棒球社團來舉例,社員會定期練習。同時,也會蒐集相關案例、開會討論、舉行工作坊╱棒球營,就像是「社區設計」會做的事。

2. 試合:他們也會定期比賽,一開始是在社團內自己分組開始打。這就是社會實驗,以設計來進行各種活動。

3. 大會:再來就是參加更大的比賽,例如與別校的棒球隊比賽。在社區界中,就好像去參加一些社區營造大展之類的。

4. 主將:棒球隊內自己有沒有共識,誰是最適合的隊長?隊長的選拔與汰換機制是否健全?其實這也是一種角色扮演。

5. 勸誘:招募新隊員時,能不能拍胸脯?例如,台南人能自信說出家鄉有什麼優點嗎?這是指表現出台南的魅力,以招募對台南有興趣的人。

6. 卒業:學長畢業了,主將退位了,「活水循環」能不能做得好?

7. 部費:時間與經費的管理,是否能透明、健康的將事情攤開來講?

以上國高中社團的運作換在社區設計,也是一模一樣的。

至於小豆島的後續,醬油牆最後因為醬油過期已久而拆除。但是,最重要的「創作」留下了:當地居民因這次活動組成了協會,至今仍活絡於社區呢。




「街道美術館PLUS」於8月中舉行開幕式(上圖)與首場講座,居民參與踴躍。但這只是開始,之後的海安路還有長路要走,更需公部門、社區設計者一起攜手;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社區設計:重新思考「社區」定義,不只設計空間,更要設計「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作者山崎亮,譯者莊雅琇,臉譜出版,2015年;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展覽資訊】台南市「街道美術館PLUS」
>展期|即日起?2019.08.18(海安路作品將展至2020年)
>城市伸展台|中正路(忠義路至康樂街)
>城市的聲音|海安路(府前路至民族路)
>主辦單位|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畫執行|都市藝術工作室
>官方網站|https://www.smoa.ar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treetmuseumofartplus/
==========
撰文/馬萱人
圖片提供/studio-L、都市藝術工作室
編輯/吳宜晏



更多設計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設計思潮】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7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社區設計師地方創生山崎亮台南街道美術館PLUS台南台南建築社區設計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