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旅行

是不是少了什麼? 台灣後搖滾閒話

By 欣音樂2014/10/22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聲子蟲,來自於台南的後搖滾樂團。(Mia Min Yen提供)時間:2014年10月11日地點:響板委員:Ricardo、阿Band、if、瓦瓦書記:瓦瓦後搖滾(Post-Rock)是1980年代後期開始,歐美獨立音樂界所發展出的曲風,融合了Shoegazing、Krautrock、Ambient及Free Jazz等風格,但,它在1990年代中期才正式被樂評所定義。後搖滾相對搖滾樂來說,常去掉了人聲主唱或是吉他英雄,一首歌的長度超過十分鐘是常有的事情。瓢蟲算是最早留下後搖滾錄音的台灣獨立樂團,她們當年在水晶唱片所發行的《Ladybug 1997》、《讓太空人跳舞》,這兩張作品至今仍

圖片說明:聲子蟲,來自於台南的後搖滾樂團。(Mia Min Yen提供)


時間:2014年10月11日
地點:響板
委員:Ricardo、阿Band、if、瓦瓦
書記:瓦瓦

後搖滾(Post-Rock)是1980年代後期開始,歐美獨立音樂界所發展出的曲風,融合了Shoegazing、Krautrock、Ambient及Free Jazz等風格,但,它在1990年代中期才正式被樂評所定義。後搖滾相對搖滾樂來說,常去掉了人聲主唱或是吉他英雄,一首歌的長度超過十分鐘是常有的事情。

瓢蟲算是最早留下後搖滾錄音的台灣獨立樂團,她們當年在水晶唱片所發行的《Ladybug 1997》、《讓太空人跳舞》,這兩張作品至今仍然是經典。但,瓢蟲不全然是支後搖滾樂團,還吸取美國當時另類風格,例如Lo-fi、Riot Grrrl、Slowcore等。

2001年,甜梅號發行《是不是少了什麼》,這張作品堪稱為台灣後搖滾的里程碑,影響到後來台灣、香港及中國的搖滾客,使得更多人朝此音樂類型發展,但,這些年輕樂團的創作,可能又更為多元(例如加入電子風格),並不再玩那麼「純」的後搖滾風格,其實這也算是一種顛覆。

而以後搖滾為號召的「不只是分貝音樂節」,今年也即將邁入第二屆,參與演出的十組樂團如Triple Deer、島嶼及Tree Murmur等,都是以後搖滾為基底的優秀新生代樂團,他們正替這個有點歷史的風格,創造新面貌。

欣音樂特地邀請到資深樂評Ricardo、PutsSound主辦人阿Band及聲子蟲的團員If,閒聊他們眼中的後搖滾。

大家第一次接觸後搖滾是甚麼時候?

Ricardo(以下簡稱「R」):差不多1995年的時候吧,當時還待在美國。

瓦瓦(以下簡稱「瓦」):那時候也剛形成那股風氣嘛,所以有看過哪些後搖滾樂團?

R:有看過Tortoise,個人是還蠻喜歡,因為我有在聽一些爵士的東西,那個味道是蠻符合我的喜好。

瓦:所以,那時候這些樂團就知道他們在玩後搖滾了嗎?

R:也不知道,因為其實後搖滾的界線還蠻模糊,樂手可能是玩爵士出身的,有些甚至曾玩過重金屬,後來他們大概覺得想要玩些新的東西,所以才有新的火花出來。

If(以下簡稱「I」):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叫後搖滾。因為我們一般接觸到的樂團,還是會有主唱,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主唱就等於是後搖滾,但我很喜歡沒有主唱的音樂,我覺得那是一種氣氛的營造。最早接觸這類型音樂,應該是Mogwai與Explosions in the Sky。

R:是甚麼樣的原因讓你聽到這些音樂?

I:看電影,還有透過朋友介紹,現在資訊流通很快。

R:那阿Band呢?

阿Band(以下簡稱「B」):我記得應該是民國87年,高雄的誠品書店開了。然後,那年開始一直買CD。我接觸第一個後搖滾團應該算Mogwai吧,那時候Matador Records有出一張合輯,聽到他們就覺得,幹,這是甚麼東西啊!因為以前國、高中就聽Hard Rock和Heavy Metal,後來越聽越重。其實在聽Metal的部分,吉他間奏的地方,很多也是像後搖滾,沒有任何的歌聲,只用鼓跟吉他去堆疊氣氛。

瓦:而且還蠻有長度的。

B:也不見得說很長,但,偶爾會有些歌曲,沒有人聲的部分會比較多一點。那時候比較年輕吧,所以聽的東西就比較重一點。然後誠品開了後,也開始接觸到Slowcore及Sadcore,像是Galaxie 500,這些曲風的人聲部分可能就一段,很多部分是在用樂句去堆疊,營造出整體的氣氛。

後來我聽到Matador Records那張合輯,Mogwai那首歌是完全沒有任何人聲,而且它的節奏是很強烈的,結果一聽就中,就開始去找這些東西。那時候放寒暑假,我一定會留一個禮拜來台北,然後去逛當時台大的誠品音樂館。也就是在那時候認識甜梅號的小白,就直接請他介紹類似的樂團,就是這樣慢慢累積。

圖片說明:甜梅號影響無數的台灣後搖滾樂團,但目前已經重新改組成「微光群島」。(李碧珊提供)


台灣後搖滾先鋒樂團

瓦:台灣第一支後搖滾樂團,應該算是瓢蟲,還是甜梅號呢?

B:其實甜梅號早期也不算是後搖滾,我覺得早期還是比較偏Slowcore一點。

R:也是可以這麼說,但「瓢蟲」好像一直沒有去轉型吧。

B:但他們第一張跟第二張就有差了啊,其實注意去聽,一開始瓢蟲就是四個人一起玩,到第二張就感覺琬婷比較主導整個樂團的曲風。你去聽瓢蟲第二張、錫盤街或是Varo,一聽就可以清楚知道這是琬婷所彈。但,我在台灣聽到的第一個後搖滾樂團,應該還是算甜梅號。

R:當時可能還都是一些比較零星的作品,在創作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找一些之前沒人玩過的元素。而甜梅號可能就是直接吸收當初國外那批後搖滾的樂團,開始比較明顯去走這個曲風。

目前台灣優秀的後搖滾樂團

I:2HRs。

B:2HRs是最近竄起來的,我第一次看到他們是在巨獸搖滾,那天晚上他們是最後一個團表演,聽聽就覺得這團還不錯。他們一表演完,我就邀他們之後來PutsSound表演。

瓦:那if你們算是後搖團嗎?

I:聲子蟲是啊!

瓦:那棋盤上的空格呢?

I:棋盤上的空格不算,但,他裡面會有後搖滾的元素。因為吉他手柯明的專長是彈後搖滾的東西。

瓦:台灣還有哪些比較優秀的後搖滾樂團?

B:晨曦光廊!但,他們不是純種的後搖滾樂團,混搭很多,後期又加了一些電子的元素進去。大約是三到五年前,我第一次聽到他們,開始覺得他們穿著怎麼那麼Grunge,人也比較粗曠,跟想像中聽到的音樂不太一樣,一開始聽到是覺得有點像Explosions in the Sky,例如他們吉他單音的部分或是鼓的情緒起伏。後來買他們的EP,接下來聽現場就覺得真的好聽。大港開唱那場,我聽到在台下一直流淚,因為他們有些歌曲有唱歌,覺得歌詞是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是有情感關注,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實我第一次看到晨曦光廊應該是在「當代秋樂節」,看完就馬上衝過去問他們說可以請你們來PutsSound表演嗎?!其實我喜歡的音樂並不只侷限在後搖滾,也希望來看PutsSound表演的人不是只聽國外樂團。而且我喜歡的樂團,一定敢說他是好的,這樣讓其他的樂迷也可以聽聽看。

其他還有Triple Deer,我第一次聽到他們是在去年十二月底的「不只是分貝音樂節」,我覺得他們沒有很成熟,但經過琢磨後應該會變得蠻有味道。他們跟現在台灣的後搖滾樂團又不太一樣,他比較偏歐洲那邊的後搖滾,類似EF一樣的玩法,但,偶爾又會有日本的那種變調,有點像Toe,並不落入俗套。

但,其實說後搖滾說實在習慣就是醞釀、分解和弦、爆炸,然後鼓激昂一下,開始收回來,然後再做Feedback、分解和弦……。大部分通常都會這樣,但我覺得這些新的樂團,不光只有做這些東西,還蠻有趣的。

瓦:那你覺得大象體操如何?

B:其實我覺得他們算是Math Rock,不算是後搖滾。

瓦:所以你覺得Math Rock,它不算是後搖滾麻?

B:對我來講,我覺得不太一樣。像上次小白兔跟PutsSound一起合作的Enemies,他們是比較西方的Math Rock,風格有點像90年代美國中西部,那種比較偏Emo的樂團,我是比較喜歡那樣子的東西。

而像是日本的Math Rock,我是覺得不錯,但,久了會膩,尤其是它旋律線如果沒有那麼突出的話。所以,我覺得他們不在我認知的後搖滾範疇內。

瓦:那Ricardo有沒有欣賞的台灣後搖滾樂團?

R:我覺得阿飛西雅進步還蠻大。

B:他們跟以前差很多,我前幾天在聽《蘿蔔二代》,那時候團名還叫做妮波寺,吉他手Shinji彈的東西比較實驗一點,後來才是換小蘇,而現在是維尼,我覺得維尼的東西很有自己的特色。雖然他剛開始進去阿飛西雅的時候,我覺得balance還沒調好,但,現在已經慢慢找到合適的位置。

當然,阿飛西雅跟妮波寺的東西本來就不太一樣,但,他們現在對於聲線及情緒的掌控,是比之前更有力道。

R:記得以前我還寫過一篇文章批評過妮波寺,當時他們狀況就是很不穩,受影響的層面也是比較多。

B:有時拼貼、實驗、後搖滾,那時候的東西比較多元一點,對當時的台灣獨立樂圈來說是蠻有特色的,跟甜梅號都算是獨樹一格的樂團。

瓦:那麼甜梅號呢?從過去到現在有甚麼變化。

B:還是最喜歡《是不是少了什麼》。

R:我也是最喜歡第一張。

B:他們一開始嘗試這樣的樂風,很專注在摸索這些東西,那些音樂是吸收很多東西,沒有甚麼修飾過,很自然而然所創作出來。

I:我覺得做音樂都會這樣,一開始的東西都會比較直接、純粹點。當做了有心得之後,會開始去規劃那種過程。其實有好有壞,因為可能後期的東西變得比較沒有那麼純粹,但,可以變得很細膩……

B:但,這也跟你甚麼時候去接觸他們有關係吧。像我剛開始接觸甜梅號,也是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聽到裡面的歌就覺得,怎麼做得那麼簡單,但是那麼有張力。現在甜梅號新的歌曲,應該都是後來自己再創作。但,小白的《自然人》有些歌曲也是從早期的創作,重新編曲而成。其實小白的創作力還蠻驚人的,但,對於歌曲的製作也是很挑剔,所以其實他們歌曲完成的速度並不快。

圖片說明:PutsSound,經常邀請國內、外優秀的搖滾團體演出,是台灣擁有悠久歷史的固定音樂活動。(阿Band提供)


國內後搖滾樂團與國外之間的差異

瓦:那你看國內與國外的後搖滾樂團,有甚麼差別?

B:其實這個問題沒辦法有個很完整的答覆。但,我只能講說台灣的樂團,風格不論是後搖滾或是龐克,編曲上感覺都比較偏向「小調」,很流暢,但是它沒辦法「放大」。

I:拿Mogwai跟Explosions in the Sky比,Explosions in the Sky多數是比較大調的感覺。

B:應該拿Mono,Mono跟Mogwai,或是Mono跟Explosions in the Sky。

瓦:所以,台灣後搖滾有偏比較小調嗎?

B:幾乎都是吧!

I:聲子蟲非常小調。

R:我是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喜歡用小調。

B:這是台灣人的習慣吧,像是我們聽到一些鄉村戲曲,大部分都是小調的東西。

R:我還是希望說,可以再看到比較多一點風格,因為在那麼大的範疇內,其實還蠻多東西可以玩。

I:我覺得最大的差別是生活環境,因為國外在做音樂的這些人,可能是從小就接觸這塊。他們可以很輕易就接觸到藝文方面的資訊,這跟我們是不同的,有教育系統上的差異,我們可能還在消化他們早已經消化過的東西。

B:他們可能幼稚園或是小學就在聽這些東西,我覺得那個扎進去的東西會更深。

I:我在國外遇到的同學,他們像是The Beatles的歌曲幾乎都會唱,對他們來說是很日常的東西。

瓦:那中國跟台灣呢?不同生活方式會影響創作嗎?

B:我覺得地形大小其實有差耶,當然這也很難說。其實也是要看人,像是Green Eyes的東西就是很美式,很Death Cab For Cutie,就會覺得這根本就不像台灣的樂團,所以還是要看個人對於音樂的解讀。

我覺得台灣跟中國應該都是壓抑。

瓦:不是還蠻適合後搖滾這個樂風?

R:其實後搖滾沒有特別的壓抑,應該說比較冷靜,壓抑可能比較像是Nine Inch Nails。

I:以英國來說,後搖滾或是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曲風,在他們那邊來講其實也都算是小眾的音樂,但,以人口數來說,他們的小眾,就是我們的大眾。

台灣後搖滾未來的發展

B:我覺得沒有必要去想這個問題,每個樂風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例如晨曦光廊,其實也沒有那麼後搖滾,那是希望那種很「純」的後搖滾一直存在下去,還是希望聽到更多有趣的東西,其實未來怎樣也不用去想,就是繼續去聆聽、觀察。畢竟,這也不是股市分析……

R:我比較想看「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準備開始要推廣的時候,這樣的體系之下有沒有類似後搖滾音樂的空間,還是一樣朝向所謂的「流行音樂」發展。

I:我覺得台灣樂團玩一個曲風可以超過三年,那其實就是真的很喜歡這個東西。像很久之前有一陣子很流行Nu Metal,台灣就很多人在玩Nu Metal。後來又有一陣子,很多人在玩後搖滾。現在則比較流行電子搖滾。所以,我覺得台灣的樂團普遍還是會跟著某種風氣去走,我覺得會持續不變往前進的樂團,就代表自己真的喜愛。至於未來,持續做就對了!

採訪整理/瓦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