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藉《造化》談廖偉立建築中的各種可能/王增榮

By 欣建築2018/02/06
article cover


目前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正展出《造化:廖偉立的建築》展,廖偉立建築師為台灣重要的中生代建築師,其作品觸角廣泛,在公共建築及私人建案皆有相當優秀的作品,並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的肯定。本次展覽由建築評論家王增榮擔任策展人,並操刀展場設計,此次邀請他談談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


時間:2018.1.19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受訪:王增榮

王增榮表示本次的策展主軸,著重在突顯廖偉立建築師的創作特質─「能將不同層次的事情混雜在一起融合處理」,並採用建築模型、圖板及手繪稿等方式來呈現。為能夠在有限的場域中讓參觀者能認識廖偉立的建築理念及其發展脈絡,聚焦於三條主要軸線,分別是「教會空間」、「橋」、「美術館/展覽館」,並於展場入口及結束處,放置兩件在其創作生涯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別是東眼山公廁,以及高雄氣爆紀念裝置競圖作品。

建築是門「藝術」
王增榮認為建築師等同於藝術家,並舉國外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伊東豊雄為例,表示他們利用組織空間機能,創造出獨特並能挑動身體感知的空間環境,就如同藝術家藉由作品感動觀者一樣。在台灣雖少有人用這個角度來思考建築,但廖偉立就是其中之一,嘗試建立屬於自己的建築觀點,並逐步用作品加以實踐。

廖偉立這個世代的建築師,成長於台灣戒嚴時期壓迫的社會氛圍中,在建築專業養成後則經歷解嚴後大鳴大放的狀態,因此特別關注於台灣這塊自己生活成長的土地,想挖掘、理解什麼是台灣,以及要如何去呈現台灣,而非把建築當成是概念,因而當理解西方的建築形式及發展,是源自於其歷史文化及脈絡後,會開始思考什麼是台灣的建築,並藉由自己的作品來加以實踐,進而建立兩者之間的關聯。




何謂「造化」?
這來自於廖偉立自身對建築的獨特觀點,認為建築的操作其實等同宇宙。若建築是小型的宇宙,相對於大宇宙抽象、理性、精煉的狀態,小宇宙是由許多不同層的活動交織而成,就算是神聖的教堂,也會需要有洗手間等各式服務空間,因此對廖偉立來說,建築就如同宇宙一般,而這跟華人道家所說的「造化」相同,是去建造另外一個境界,在這境界會參雜各種不同的事情。

王增榮指出相較於西方「宇宙論」的觀點,是把焦點放在純粹、乾淨、抽象上,廖偉立的宇宙論是將多元、混雜、衝突的事物加以調和而共存,而廖偉立的宇宙論是其「雜木林」概念的延伸。王增榮進一步解釋,台灣是個面積不大的島國,但卻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並歷經不同民族的治理,因此自植物、種族、文化、生活型態等各個面向非常多元,廖偉立將這個狀態命名為「雜木林」,若從負面角度來看是亂,但若以正面角度思考,是非常豐富且有層次的,廖偉立以正面角度來思考,尊重生活中這些不同的事物各自的獨特性,雖然彼此關係可能是混雜的、矛盾的,比如最根本的物質性跟神聖性。廖偉立正視這個矛盾,將其當成是必要之事,將兩者同時存在其建築之中,並藉由建築樣貌、動線來呈現其關係。

西方的現代建築著重理性,因此他們的建築會越來越精練,但廖偉立認為因為台灣這塊土地的面貌,建築應該是越來越多元而豐富。而除「雜木林」到「宇宙論」外,廖偉立也談一種「野」,而在結構的表現就能呈現這個力量,因此這個彰顯結構是與其概念相輔相成的。





東眼山公廁
若要理解廖偉立的建築設計脈絡,2003年完成的東眼山公廁可以說是其起點,代表廖偉立大原則的建築方向,如「雜木林」概念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建築在自然環境的姿態,會採用非常極端的對比,大膽使用金屬材料,如鐵、鋼等人造材料來興建,去反射人類在自然裡面開放,或可說比較粗暴的活動,不要隱藏而是要顯露。而公廁中的小便斗、馬桶,他摒棄排排站的方式,而是有機的錯落放置,來仿造在樹木下尿尿的情境,並讓視野打開,能看向森林處。而這種在不同狀態下多元的組合,來產生非常有趣的生活真實性,王增榮指出廖偉立之後作品的平面配置,都沒有離開過這個主題,因此將東眼山公廁放在展場的第一個作品,可說是廖偉立建築發展的起點,而至此之後,其作品漸趨於成熟,課題也更顯得開放。





物質性與神聖性的並存
宗教空間是本次展場的第一大主軸,也是廖偉立「宇宙論」實踐的作品核心之一,王增榮表示過去台灣教堂空間的設計,會刻意與周邊雜亂的環境斷開,來表現出宗教的出世、純淨及神聖,但廖偉立的處理手法則是不迴避,既然基地位於都市鬧區之中,他會讓建築回應都市環境,並使之與都市契合,將不同層次的事情混雜一起處理,藉由設計手法將物質性跟神聖性的空間加以串聯使之共存。

王增榮並以救恩堂為例說明,廖偉立認為這間教堂應如同自石頭長出,而存在這個環境之中,因而必須面對周邊緊鄰的雜亂街景。業主基督救恩之光教會,希望教會落成後將是社區的一員,要與周邊社區能有緊密互動,因此不單只是教堂,也像是社區的活動中心。廖偉立將神聖空間置放在樓上,地下室及地面層則設計為對外開放,成為供獨居老人用餐的餐廳,以及供社區青少年舉辦活動的教學空間。兩者之間則藉由樓梯來轉換串聯,在這段往上的路徑中,利用自然光線進入產生的光影效果,以及挑空、轉折等手法,讓人慢慢沉澱來進入教堂之中。而這件作品將神聖、世俗、物質等不同的活動,緊密的串聯再一起,營造出完整的空間感受,而這真實反應出廖偉立所引述的宇宙觀。








跳脫單一,創造新的可能
展覽的第二大主軸是「橋」,一般在橋梁的設計上,多是只解決其功能性,也就是讓人能快速從此端抵達到對岸,但廖偉立認為橋也是空間,因此讓橋梁中同樣會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機能交織,將不同層次的事情混雜一起處理。王增榮舉2004年完工的彰王功橋為例,原本只是提供兩岸行人穿越的橋樑,藉由廖偉立刻意設計許多能坐、臥、靠的設施,使人能在此停留休憩,因而能產生超出原本只是交通機能,也讓橋梁的型態有更多變化。



本次並展出另一座交大景觀橋,在這個設計中廖偉立的野心更大,要在橋上設置一座咖啡廳,可惜最後並未落實,成為紙上建築。但廖偉立沒有放棄,放在心中持續醞釀,2017年讓他贏得雲林北港溪鐵橋設計競圖,未來將採鐵道橋遺址博物館的概念,將原本台糖的斷橋重新加以連接,在橋上舊鐵道增建可供人行及自行車行走的平台,讓鐵橋不只是交通機能,而有休憩、觀景、展示等,讓多種不同機能交織在一起。





毓繡美術館
在第三條軸線中,展出的是廖偉立近期的代表作毓繡美術館(2016),以及正在進行的台南左鎮菜寮化石文化園區、日月潭湖山水庫生態館等。王增榮認為位於南投平林的毓繡美術館,是廖偉立目前最成熟的作品。其利用圍牆、植栽遮掩,以及曲折的通道來拉長進入館內的動線,讓人可以逐漸擺脫現實環境的枷鎖,而美術館跟教堂相似的地方,在於皆要讓人能在空間中擺脫世俗的煩躁苦悶,而在這裡得到心靈的超越。而在這個基地之中,除了美術館之外,還有餐廳、賣店、藝術家駐村的空間,是非常完整的,這如同廖偉立所提出的宇宙論,毓繡美術館園區就如同一個小宇宙,裡面有非常多不同的機能彼此獨立,但又互相連結,最後共同形成一個空間主體。

王增榮並指出建築要能完成,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營造廠,建築師與其他藝術家不同處之一,在於很難用自己的手去把建築完成,是必須仰賴專業營造廠的施工。可惜台灣的營造廠素質良莠不齊,因此設計與完成樣貌常有不小的落差,而毓繡美術館是廖偉立與台灣相當優秀的營造團隊「清水工坊」合作,由廖明彬率領的清水工坊團隊,是能與建築師進行縝密的溝通,來實現建築師想法,也因此能完成這件作品。




高雄八一氣爆紀念碑競圖
將廖偉立的概念作品「隱沒之思」放在展覽最後,王增榮表示在這個競圖作品中廖偉立暗示一種深沉、潛在的,藉由通道往地下走入內部空間,巧妙的處理傷痛、追思,並藉由地面跟地下來反應不同的情緒,反應廖偉立設計中較少見面對內心的一面,這可能會是一個新的作品路線。

藉由本次這些作品來呈現建築師最主要的特質,即是他腦海中對於建築、空間深沉、動態、有趣的各種變化,並展現在不同類型作品中的嘗試。




【影片】廖偉立談廖偉立與他的創作


【活動資訊】

造化:廖偉立的建築

時間:至2018.2.28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大門左手邊)

造化對談
2018/2/11邱文傑X王俊雄X廖偉立
2018/2/24褚瑞基X廖明彬X廖偉立
時間:14:00-16:00
地點:台北科技大學設計館八樓演講廳


【延伸閱讀】
>造化:廖偉立的建築
https://www.facebook.com/ArchitectureOfWEILILIAO/
>廖偉立-毓繡美術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22717-AMBiStudio
>廖偉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忠孝路教會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22548-AMBiStudio
>廖偉立-北港復興鐵橋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22369-AMBiStudio
>[廖偉立] 書寫生活旅程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7347-SCIARC
=====================
撰文:王進坤
攝影:王進坤、蘇琨?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www.xinmedia.com/archi-channel
造化廖偉立建築展台灣建築台北科技大學王增榮東眼山公廁毓繡美術館救恩堂雜木林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