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台大校園的生活道路故事─「舟山路的發展和演變」

By 欣建築2017/10/16
article cover

舟山路

圖片說明:舟山路


由台大藝文中心舉辦的Action A 建築行動,此次邀請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的蔡厚男老師(現任金門大學副教授)擔任講師,介紹舟山路的發展和演變。舟山路申請廢巷的後期至台大推動改造這段期間,正是蔡老師擔任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的時候,可說全程參與舟山路的改造計畫,熟悉整體規劃發展和推動執行的過程,由蔡老師解說舟山路的發展,可說是不二人選。當日,蔡老師還提早半小時多抵達,自己重新漫遊舟山路一巡,回憶當時計畫推動的過程,同時見證當年改造設計構想和目前實際使用情形是否吻合。

時間:2017年9月16日
地點:台灣大學舟山路鹿鳴堂前

──────
舟山路的改造緣由
在台灣少有一條市區街道能像舟山路在四十五年中,由都市計畫的市區幹線道路,先蛻變為替代道路,再改造變成大學校園人行徒步林蔭道路。這段過程要從1967年7月1日台北改制為直轄市說起,1973年之前舟山路是屬於基隆路三段的路段,後來因基隆路局部改道而將舊基隆路三段局部路段更名為舟山路,並由主要幹道改為替代道路,不過平日上下班時的車流量仍很大。舟山路路幅原本是雙向的5.5公尺寬混合車道,再加上兩側各留有一米人行道的十三米寬道路。
台大校園地圖,圖中標註紅線即為「舟山路」;圖片來源:台灣大學官方網站

圖片說明:台大校園地圖,圖中標註紅線即為「舟山路」;圖片來源:台灣大學官方網站


1985年台灣社會及政治氛圍逐漸改變,逐漸走向開放民主,車行為主的舟山路,宛如同一把刀將台大公館校總區校園切成兩半,因為人車動線交互衝突,加上夜間安全照明不足,時有交通事故發生,且台大學生宿舍區就在舟山路旁邊,年輕學子的人身安全也有疑慮,因此校內始終有聲音期待校方能將這條產權屬於台大校園用地的舟山路,收回納入整體校園規劃之中。在經過約十六年的努力,在1997年通過台北市政府初步的廢巷申請,於1999年終於完成廢巷相關配合作業,而今日的導覽就放在舟山路廢巷,改造蛻變成為人行徒步林蔭道路這段過程。蔡老師選擇舟山路上幾個具代表性的地點,來解說當時推動改造過程面臨的關鍵課題和挑戰,而第一個地點是鹿鳴堂門口。
鹿鳴堂及前方舟山路

圖片說明:鹿鳴堂及前方舟山路

蔡厚男老師於鹿鳴堂前,解說舟山路改造的第一個破口處

圖片說明:蔡厚男老師於鹿鳴堂前,解說舟山路改造的第一個破口處


鹿鳴堂口
鹿鳴堂對面是今日台大有名的鬆餅小站,小站的前身其實是警衛崗亭,在廢巷之前道路兩邊都是貼滿十三溝面磚的台大校園圍牆,廢巷之後經過校內多次溝通協調緊鄰的教研單位,才逐步拆除舟山路兩側圍牆而將開放空間綠地開釋放出來,舟山路目前殘存的圍牆遺跡位在圖書館旁綠地擋土牆,這局部矮牆是刻意保留的。警衛崗亭邊側小門因其位置離公館商圈及台大行政區最近,加上附近共同教室上課學生人數多,因此進出人潮甚多,洽公或購物逛街約會都會出入此小門。因此2000年8月5日開始推動舟山路改造的第一個圍牆拆除破口就在此處,因為當時舟山路兩側許多館舍是台大教學單位和研究中心,這些單位長期以來習慣將館舍前的外部空間視為自己轄管專用的停車或活動專區,因此初期溝通協調要拆除圍牆時面臨很多為難和挑戰,蔡老師直形容計畫去拆牆就像是踹人家的大門般,非常困難。
舟山路旁鬆餅小舖,前身為警衛崗亭

圖片說明:舟山路旁鬆餅小舖,前身為警衛崗亭


長期以來,台灣城鄉各地常見違章建築,台大校園也不例外,因此當2000年教育部開始清查大學校園的違章建築,台大也有多件的違章館舍和實驗設施。舟山路改造的第一步拆除警衛崗亭附近圍牆之外,還要處理目前鹿鳴堂對面左側的販賣餐飲及福利社使用的建築,改造設計之前那原本是台大總務處事務組堆放破損及淘汰課桌椅的倉庫,但因此區餐飲生活設施空間不足,故當時由校規小組的兩位助理自行設計而將此倉庫變更設計為戶外開放式的餐飲販賣空間,活化使用後大家評價甚好。
舟山路旁舊倉庫改造為開放式的餐飲販賣空間

圖片說明:舟山路旁舊倉庫改造為開放式的餐飲販賣空間


1960至70年期間舟山路附近有些是日治時期留下老舊建築,但當時台大校園發展建設尚未到此,行政院當時函示台大同意租借許多土地給政府機關使用,例如今日的保管組當時是國立編譯館,鹿鳴堂原為僑光堂是提供給僑務委員會使用,地理系則為原子能委員會等等,這些館舍建築和土地,在舟山路廢巷申請的同時,也一併展開回收作業。這些建築收回後先經過結構耐震安全檢測無虞之後,都陸續撥交給校內行政單位和系所使用,以解決學生人數不斷成長缺乏教學空間的問題。蔡老師說明這些館舍整建修繕設計及工程經費編列等,都是由校園規劃小組負責協助先期規劃和基本設計。鹿鳴堂右側的廣場綠地,當時原本是水泥板圍閉的臨時停車空地,考量此處將會變成眾多校園師生步行休憩或停留等候的交錯節點空間,因此主張維持永久的開放空間綠地,規劃設計為可供停留休憩和社團活動集結的廣場公園。當時舟山路兩側仍是圍牆封閉,拆除圍牆之後,如何規劃保留設計一處自然綠意和人行友善的公共空間綠地,其實對台大教職生們具有具體呈現舟山路改造成生活道路的宣示意義。
鹿鳴堂右側的廣場綠地

圖片說明:鹿鳴堂右側的廣場綠地

鹿鳴堂右側的廣場綠地

圖片說明:鹿鳴堂右側的廣場綠地


羅斯福路和舟山路的交界處
接著往南步行來到羅斯福路跟舟山路的交界處,台大與銘傳國小的界面原本是小學圍牆,台灣地狹人稠,城鄉環境改造最難處理的是不同單位之間的界面,因為一班使用者會覺得自己的產權被侵犯。銘傳國小的側門開設在舟山路上,原來是供學校公務停車、家長接送小孩停候車空間使用,初期校方不同意拆除圍牆,也不贊成將舟山路改為人行徒步道,經多次溝通始終無法克服雙方的歧見,因此最後只能在臨羅斯福路的步道上設有一個分隔島,一邊是讓銘傳國小的車能駛入,一邊則是供人行步道及腳踏車使用的路。
蔡厚男老師於銘傳國小後門處,說明當時為打破圍牆的溝通過程

圖片說明:蔡厚男老師於銘傳國小後門處,說明當時為打破圍牆的溝通過程


舟山路與羅斯福路的交界處如何配合台大校園整體規劃,包括是否增設一處新校門?與學生宿舍的邊界安全管理等問題,相較銘傳國小非為同一單位,校內單位同仁相對容易溝通協調,因此當學生宿舍安全出入管理設計之後,學務處就同意將宿舍圍牆拆除,並採綠化植栽做為緩衝綠帶。雖然舟山路兩側土地租借給許多不同政府單位,不同單位建築和圍牆式樣都不相同,但路樹植栽種類,則多是保留原有喬木,後來決定新增樹種植栽花木,原則上是容易維護及能添增春秋色彩繽紛的開花植物種類。
羅斯福路及舟山路交口處,可見左側為人行步道,右側為銘傳國小汽車通道

圖片說明:羅斯福路及舟山路交口處,可見左側為人行步道,右側為銘傳國小汽車通道

銘傳國小後門處,用低矮盆栽區隔汽車及人行動線

圖片說明:銘傳國小後門處,用低矮盆栽區隔汽車及人行動線


除銘傳國小之外,舟山路圍牆拆除和路邊停車位的取消,當時也曾引起周邊里長和少數居民的抗議和反對,因為長期以來許多居民習慣夜間將自己的汽車停放在舟山路邊停車空間。蔡老師直說建築或景觀的設計只要有足夠的經費編列,其實設計和工程技術都不難,最困難的是處理「人」的問題,無論是內外部的協商溝通等都是。回想當年,他也曾灰心不懂為何要跟自己過不去,推動舟山路改造計畫而時常衝撞到既得利益群體或個體,彼此都不愉快,但是公共景觀改造專案計畫,邁向綠色人本的林蔭通道,是當時台大校園規畫和空間結構重組的一個關鍵架構和行動計畫方案,雖然千頭萬緒、困難重重,但仍然堅持必須要勇往直前。
由舟山路上看往地質科學館,可感受到圍牆拆除後的開闊

圖片說明:由舟山路上看往地質科學館,可感受到圍牆拆除後的開闊

由舟山路上看往展書樓處,用植栽取代圍牆,創造良好的空間體驗

圖片說明:由舟山路上看往展書樓處,用植栽取代圍牆,創造良好的空間體驗


?公圳生態池
在介紹完舟山路跟羅斯福路交叉口後,沿著舟山路往北走到第三個點「生態池(台大水工所前的水池區)」,一路上蔡老師邊走邊解說兩側景觀及建築的各種小故事,如台大農場農產品展示中心的出現由來,是因為2000年後台大的附設單位,需要自籌財務經費,因此農學院希望將原本老舊房舍活化利用生財,整理成小物店鋪、展示販售台大農場自產的相關農產加工品。
舟山路望向農產品展售中心

圖片說明:舟山路望向農產品展售中心


生態池旁邊的水道就是以前貫穿台大校園的?公圳殘存支線,但年久水源不繼、已乾枯中斷,為復原台大校園的?公圳而決定先在此設立生態池,另一原因則是設想舟山路的景觀改造設計,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台大校園只有樹木卻沒有水域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爭取經費復甦。但當計畫確定要設置生態池之後,真正的考驗才來,第一個考題在於水要從哪來?在基地調查和水理分析之後,決定引生命科學館舍建築筏基內的水(因地下水層較高而湧入),以及緊急乾旱期可以抽取台大農場地下水井補助。第二則是在生態水池的構築補採用防水層工法,但卻可維持穩定儲水量,因此池底的泥盤土壤的搗實防滲漏工法就是關鍵,所幸最後都逐步克服妥善解決。此處也是蔡老師最喜歡的私密休憩地點,常買杯咖啡坐在草皮上望景冥思發呆。
?公圳生態池

圖片說明:?公圳生態池

台大農業試驗場

圖片說明:台大農業試驗場

舟山路上風貌

圖片說明:舟山路上風貌


台大圖書館大草皮
台大圖書館後方的大草皮綠地,當時也是經過一番校內衝突抗爭才能保留, 舊址原是獸醫系舊館舍,為日治時期老舊房舍,獸醫系爭取到農委會計畫經費,想舊地重建新館舍,但校園規劃小組一來認為校園的開放綠地空間不足,二來是圖書館旁應該要有預留日後圖書館擴建的用地空間,三是舟山路長八百多公尺,徒步行走一半的四百多公尺處,也需要安排有開放綠地及休憩設施提供人們使用,因此跟獸醫系不斷溝通說服他們,最後才將建築往側邊及部分樓層轉移增建在獸醫醫院上,協商溝通期間也是爭執不斷,所幸最後妥協接受,才確保此處完整的開放綠地。此外,該處也為舟山路比較低漥的地方,保留開放綠地剛好也可以兼作暴雨滯洪池的功能。

蔡老師指對面建築,說明其為工科海洋所館舍(原造船系),同樣被要求拆除圍牆,並將前方綠地釋出開放,至於建築的造形式樣校規會不會干涉。旁邊為基隆路三段156巷便道,是從基隆路四段步行到圖書館距離最近的地方,因此許多學生會騎車停放在此,校規會就在此處旁邊規劃機車停車空間,讓師生能停放交通工具。
工科海洋所館舍

圖片說明:工科海洋所館舍


長興街跟舟山路的交叉口(中非大樓)
最後來到最後一站是位於中非大樓前方,蔡老師指出日治時代台大校園規劃留設的南北軸線是園藝系前至小福利社,再串連通至醉月湖地區的軸線,後來因為醉月湖的整治及舊化學館的座落而斷開。當時校規會設想若要再建構新的南北軸線,應該是從長興街連到辛亥路校門口,增設一個距離最短、穿越校園南北的人車通行軸線,中非大樓剛好坐落在南邊樞紐位置,未來拆除新建可以形塑具有門戶地標意象的校園建築,可惜長興街有部分土地產權並非屬台大,加上諸多老舊館舍尚未報廢拆除,以致未能貫通。蔡老師說明,舟山路的設計上平面採取截直取彎,讓車行移動速度變慢並增加彎道兩側休憩設施空間,當時也希望增加垂直道路線型的起伏變化,打造具有自然散步道氛圍的台大哲學之道,但在清查土地後,發現地下埋設有談北市自來水公司區域供水的幹管,若要做高低變化將會使管線外露,雖然景觀工程設計上能夠克服,但因為土地產權屬於自來水公司,因此只好作罷。而長興街車道兩側仍有圍牆未拆除的原因,也是因該地產權屬於自來水公司,無法要求對方去拆除而保留至今日。總之,都市發展演變其實是超乎尋常的想像,有太多細節跟來龍去脈要去梳理,尤其地權和介面問題經常是非常關鍵重要,還有埋在地下的都市維生管線(水、電),都是校園規劃和改造設計者在設計之前必須要先掌握的。
蔡厚男老師於中非大樓前,解說因部分產權屬於北市自來水公司所有,而做出的調整

圖片說明:蔡厚男老師於中非大樓前,解說因部分產權屬於北市自來水公司所有,而做出的調整


結語
今日舟山路上人行來往的熱鬧景象,確實是當時蔡老師心中改造規劃的藍圖願景,唯一沒想到的是發展盛況超出當時的想像,例假日不時仍有些人會將汽車駛入人行徒步林蔭道上臨停佔據。回顧既往,蔡老師很慶幸能有這個機會學以致用,雖然推動改造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面臨很多挑戰和冗長的簡報、協商和溝通會議,尤其是本位主義的單位協調溝通過程讓人倍覺氣餒灰心,其實推動舟山路的改造、轉換和發展計畫,最大的收益者其實就是緊鄰的教研單位,初期因各單位的本位私利而阻礙計畫或不合作行為,如今回顧或許是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最後能完成,其中辛酸苦辣其實都已不算什麼,畢竟只有改變建造出來的台大校園生活道路才是真實的。這幾年台大校園規劃和建設工作持續進行,面臨的課題和挑戰或許不同,但是偉大的大學風格和精神是需要一座自由包容、開放美麗和自然綠意的校園環境才能孕育形成的。
本次參加走讀學員於中非大樓前與蔡厚男老師合影

圖片說明:本次參加走讀學員於中非大樓前與蔡厚男老師合影


【延伸閱讀】
【 藝術之窗 】 校園尋美計畫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OpenWindowsOpenArts/
>尋找建築詩人王大閎一:第九女生宿舍、生化研究所、化工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6649-ActionA
>尋找建築詩人王大閎一:第九女生宿舍、生化研究所、化工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6649-ActionA
=====================
撰文、攝影: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臺大藝文中心-藝術之窗校園尋美計畫】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133513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蔡厚男舟山路台灣大學台灣大學藝文中心鹿鳴堂?公圳環境改造景觀規劃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