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大地藝術祭

By 欣建築2014/09/19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文提供/遠流出版,編輯/何?融(何熊貝)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大地藝術祭──這個自然與人類交織的祭典,在越後妻有(新潟縣十日町市、津南町)的里山展開,每三年舉行一次。從2000年舉辦第一屆開始,現在已舉辦到第五屆。以里山為背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創作了超過兩百件作品,點綴在田間、農舍、廢校之間(為背景)。這些藝術作品更常設在六個區域(十日町、川西、松代、松之山、中里、南津),統稱為「大地藝術祭之里」。

第一屆有32個國家148組、第二屆有23個國家158組、第三屆有40個國家225組、第四屆有27個國家228組,到第五屆有29個國家與地區的175組藝術家參加。所有參與的藝術家,都有部分作品留下,散置於全區各處。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雖然當初有人建議「把作品集中展示,不但比較有效率,也比較容易吸引觀眾」,可是考慮到全區約760平方公里,且有200多個村落。到了冬天,冰雪封路,村莊便處於孤立狀態,村裡的人過著互相幫助,自給自足的日子,這便是他們生活的實況。同時各個村子之間有共通點,也有所差異,若能全部走一遍,應該會更深刻感受到越後妻有,或是日本山區的情況吧。

都市的特色是講求效率;日本的都市集中,並邁向所有物件均質化。但是越後妻有這個地方,與「尋求最大量的最新資訊,並且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的都市價值觀正好呈反比,這一點相當重要。我們徹底非效率、把藝術品到處散置在各個村莊,讓作品離散的作法,反而成為大地藝術祭的特色。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把作品當作路標,讓人們遍訪這個地區。從較遠的距離外觀看作品或者在作品之間移動,我認為體驗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觀看距離的不同,使得觀者自然而然感到耳目一新,並以新的角度觀賞下一個作品。

透過一年四季更迭以及大自然豐饒之美,層積的時間讓作品更加浮現,這一切使造訪的人五感開放,與自己遺傳因子相連的遠古記憶為之復甦。

大地藝術祭之旅也是我們的生活、時間之旅。

越後妻有這個地方沒有美術館或藝廊。藝術家想在某地創作藝術品時,首先必須獲得當地人,也就是地主的了解和同意。對於祖先傳下來的土地讓外人進駐這件事,當地人起初非常反對。不過靠著藝術家們不斷的研究、調查,與當地人反覆對話中衍生出企劃案、創作作品的原型來說服地主,並且建立起與地主或地方上的信賴關係。換不同的人發想提案,在他人的土地上耕耘、創作,不但超越我們固有的「私有」概念,也成為一種超越主張與立場差異的合作。

1999年春天,在冰雪稍融,但仍留下殘雪之際,俄國藝術家伊利亞.卡巴戈夫(IlyaKabakov)來到越後妻有。儘管身處共產主義政權之下,只要日常生活許可,便致力於從立體到繪本的多樣且龐大的創作。我相信他的力量,因此不管他做什麼都好。但是他在視察過程中,一直無法找到中意的地方。我們逛了一圈正想打道回府,不料站在等電車的車站月台上,他突然佇立不動,怔怔望著從車站可見的被澀海川包圍的城山,以及蔓延山麓的梯田。

卡巴戈夫從以前便經常構思立體作品,這時,他的腦海浮現一個與梯田的形態重疊的構想。卡巴戈夫說:「我想:『嗯,就是這個!』」這個構思真是棒極了。

他想以犁田、播種、插秧、除草、割稻、運到城裡去賣,這一連串農耕的過程為藍本,在對面的梯田置入許多人像雕刻,展現他們從事不同的農耕步驟的身影。其間澀海川靜靜流過。從展望台看出去,兩者融合成一幅圖畫。簡直就是立體繪本!

卡巴戈夫應該是想對那些在大雪地帶企圖從事稻米耕種,因而開墾山林、闢建梯田,縱使收成不佳只供溫飽的人們的嚴苛勞動致敬吧。卡巴戈夫明白,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中辛苦開闢的田地,卻不得不面對後繼無人的窘境;以及日本放棄農業的無理情況。於是他想無論如何也要吸引人們過來,而且必須花工夫讓大家了解這個情形。或許是這樣的直覺,讓他構思出這個作品吧。

梯田的主人福島友喜先生表示,由於大腿骨折,已經放棄農耕。可是當卡巴戈夫說要在梯田上製作裝置藝術時,他面有難色。因為,儘管田地已經荒蕪,仍是祖先留下的辛苦結晶。雖然我們後來知道福島先生是個溫厚的人,不過當初他堅持無論如何就是反對。或許最後藝術家對梯田所有者的敬意傳入福島先生的心中吧,福島先生終於點頭同意。俄國與日本農民的共鳴,在福島先生與卡巴戈夫之間萌芽。

更令人吃驚的是,福島先生在第三屆大地藝術季結束以後,又繼續開始耕作。其間過程只能用「團隊合作」來形容。福島太太身體狀況不佳,福島先生2006年春天在梯田上告訴我:「到今年已經力竭。」所以這個梯田後來由我們承接,和福島的外甥共同照顧。卡巴戈夫的「梯田」衍生出「梯田監護人制度」。

2003年在這裡設立《松代雪國農耕文化中心「農舞台」》時,為了觀賞「梯田」,還特別蓋了展望台。卡巴戈夫的作品,吸引民眾到這裡看「農舞台」,使這裡成為農田美術館,可說是目前越後妻有的代表作、日本梯田的象徵。卡巴戈夫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具有強大力量,牽引著整個藝術祭。

片段的風景若沒有藝術品展示,就只是山村、深山;可是一旦有了藝術品,那麼從舊中里村桔梗原看出去的清津川、芋川,就變成這樣的景致。作品給予土地光和影,或是特有的話語,特定場域藝術(Site specific art)就是這種藝術作品。如此越後妻有的作品在漫長時光堆疊而成的土地上,浮現出與這塊土地相連的固有性。

對住在當地的人而言司空見慣的風景、季節更迭,皆已變成實體化的農民曆、田圃、水田、或者是村落、屋舍和工具??。所有的物件、景象都是令外來的藝術家驚艷、感動的「事」與「物」。他們將這些發現以作品表現出來。然而這些創作不只是想表現作品所在場地的力量,也企圖突顯作品深處所展現的風景。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為了許多失去的窗戶》(2006-)內海昭子(日本)為了再發現從桔梗川到信濃川支流芋川能看見的越後妻有風景,設計了這扇窗戶。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山中堤─Spiral Works》(2006)戶高千世子(日本)這個蓄水池可以供給梯田足夠的水分,也可說是延續生命的水池。作者放入大約200個陶製品,讓其漂浮在水池中。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風之屏風》(2006)杉浦康益(日本)作者把超過2000個陶磚沿著梯田山溝,堆成約90公尺長的牆。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Bed for the Cold》(2000-2011)西雅秋(日本)池中飄浮著的白色的輪因用兩個錨固定,因此移動範圍有限。隨著四季更迭,作品周圍的景致也隨之不同。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I Built This Garden for Us》(2003, 2009)Stefan Banz(瑞士)從津南滑雪場的展望台眺望出去,在如今已廢村的樽田村一角,開墾了300公尺平方大小的花圃。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妻有之家》(2006)Leandro Erlich(阿根廷)彷彿在地上睡覺般的設計,再用鏡子反射出豎立的房舍影像。來參觀的人自由在地上翻滾,鏡中則展現出另一種有趣的影像。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魚板臉》(2006-)開發好明(日本)為該地區常見的魚板型屋頂的倉庫畫上各種表情,使造訪者會心一笑。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瓶中的訊息》(2006)Joana Vasconcelos(法國/葡萄牙)越後妻有也是酒鄉。將數百瓶一公升裝的酒瓶豎立成巨大的蠟燭,為奇那列(156頁)夜晚的水面增添光采。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接觸─足湯計畫》(2006)Prospecter(日本)在溫泉旅館「湯之島」境內,使用100多件家具廢材,建蓋足湯。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天笠》(2006)豐福亮(日本)從松代的家家戶戶,收集人們不再使用的農具、家具,漆上金色後,黏在空屋裡。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岡部昌生拓繪協作.松之山計畫「會遇見風之又三郎嗎?」(2000)岡部昌生(日本)把村中老舊的東西外表擦拭乾淨,把舊東川國小的校園當成博物館般展示出來。

與其只是單純的把作品放在戶外,如果把藝術創作整合為公共事業的一環,則會激發出更具活力的發展。藉由這個方法,可以好好地為地方留下常設作品。

卡撒克蘭特與琳達拉(Casagrande & Rintala)建築事務所創作的《POTEMKIN》,以及理查?迪根(Richard Deacon)的《山》、多明尼克?貝洛(Dominique Perrault)的《Butterfly Papilio》,這些作品不只將場地與藝術品做很好的結合,更可說是公共藝術的代表作。特別《POTEMKIN》是讓我確定這一點的第一個案例,因此印象深刻。

這個案例要處理的是倉?這個村落中遭非法棄置產業廢棄物的河邊樹林。我拜託卡撒克蘭特與琳達拉在這裡創作,心中已有成功的預感。

這個案例是新潟縣的「袖珍公園設置計畫」之一。以往這類把公園與藝術結合的公共計畫,幾乎都是得標的當地業者設置一座設計上沒什麼大問題但也沒什麼特色的公園,或者在遊戲設施的一旁,放置與周圍一點都不協調的雕刻。不過,在這裡不論是道路或公園建設,藝術家從一開始就能參與計畫,因此,既能保有做為「公園」的最基本要素,又能在公共預算額度內完成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藝術作品,而非一般的公園。

在卡撒克蘭特和琳達拉將覆滿雜草與垃圾的空地變身成為公園的企劃案中,他們盡力削減不太有意義的遊樂設施與植物盆栽等要素,用不鏽鋼做牆壁,致力於創作豐富、清冽的內
部空間。

進行製作期間,大家花了好幾個月討論牆壁要做多高、不鏽鋼要多厚,以及是否要設置三溫暖設備(結果是沒有)等問題。當地人從打掃現場開始,連藝術家停留期間的飲食起居,一切事務都照顧得無微不至。這樣的公共藝術,因為有當地居民參與,於是成更受當地居民厚愛的作品,也有這種優點。

當作品即將完成時,兩位藝術家帶著來自芬蘭、挪威、法國、阿拉斯加、波多黎各等世界119 《POTEMKIN》(2003-)Architectural Office Casagrande & Rintala(芬蘭)各國的學生參加工作坊,一起製作木頭長椅,並且完成《POTEMKIN》。

走進入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有著枯木的庭園,和鋪滿回收玻璃做成的細砂小徑。10棵巨大的山毛櫸,純白的碎石庭院,宛如龍安寺、銀閣寺的白洲。我想,這不只是借景,作者應該希望來參觀的人,能用自己的腳去體驗吧。走進石庭深處,鐵牆裡側搭建了一間簡單的小亭子。作者刻意將河流延伸進作品,因此在寧靜的亭子裡聽得到潺潺水聲,有種消融般溫柔的氣氛。

前方田埂邊有城砦般高牆阻擋住視線,讓人意識到是在河的內側。雖然僅只如此,但是這個公園創造的空間,刻畫出人們移動的序破急(能劇舞蹈)的節奏,開放人們五感,其清幽吸引人們再度造訪。

該作品受到其他建築家的讚揚,名列世界知名建築物之列。就連藝術祭時,也有不少人大清早就來參觀,並且駐足休憩,是個讓疲憊的人休息的好地方。

JR飯山線連接長野縣與新潟縣。從第五屆藝術祭開始,我們策劃了JR飯山線藝術計畫, 打算在越後妻有境內的飯山線車站展出作品,希望都市和鄉村的居民能以地區支線的「車 站」作基礎,加深彼此的交流;更希望「車站」能夠成為邁向其後的村莊與大自然的「港 口」。

越後妻有境內雖然有10個車站,不過2012年該計畫只在下條站和越後田澤站兩個車站實 施,以各站周邊的特色為主題,發展、設計。至於由藝術家包裝的飯山線列車「藝術列 車」,則委託讓—米歇爾?亞伯羅拉(Jean-Michel Alberola)設計。

日本各地的支線火車由於人口外移和汽車的普及化,因此使用者減少,大多面臨存續的危 機。這個情形在越後妻有也是一樣,比如觀光客大多開車來玩,因此使用者持續低迷。在 JR飯山線的企劃案中,我們將地方支線與藝術結合在一起。如此不但充實地方的特色,更 以鐵路不只是結合城鄉的物理性手段,本身也能成為交流的舞台,做為努力的目標。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藝術列車/Aller Retour─往返》(2012) Jean-Michel Alberola(法國) 作者在JR飯山線從越後川口站到森宮野原站 之間運行的火車上,畫了各種人的臉,並漆成 黃色列車。車廂還有「現在開始,再說一次 吧!」、「在這裡散步,天空和大地會對你說:
『日安!』」等來往乘客對妻有的大自然留下 訊息。

《下條茅草屋頂之塔》(2012-)橘子小組+神 奈川大學曾我部研究室(日本) 下條地區有很多蓋茅草屋頂的工匠,於是車站 旁出現邊長約2.7公尺、高12公尺的方型茅草 屋頂高塔。房內放置該地區的舊家具和農具, 簡直就像個小型民俗博物館。這個建築成為JR 飯山線藝術計畫的一環,也成為車站的象徵。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船家》(2012-)Atelier Bow-Wow +東京工業 大學塚本研究室(日本) 在這個與越後田澤站月台平行的細長建築物 中,收藏著河口龍夫的作品。由於內外牆緩緩 隔開,使得內部包覆在柔和的自然光中。這個 建築物連接站前廣場,希望能夠成為地方與都 市交流的起點。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航向未來》/《從水誕生的心之杖》(2012-) 河口龍夫(日本)
《船家》裡面展示的被無數種子覆蓋的漁船, 是為了「航向未來」的方舟。裡面房間湧出的 水柱在承接水的水槽上空飛舞,好像無數的手 杖,讓人聯想到這裡是生命的根源與對未來的 連結。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購書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6866

瀨戶內瀨戶內藝術季建築書訊建築書訊北川富朗北川富朗遠流出版大地藝術季大地藝術季瀨戶內海藝術季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