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Follow Us

享受吧!環遊世界,勇敢歸零去冒險,踏出夢想的第一步。一點勇氣,一點熱情,一點快樂,一點挑戰

  1. 首頁>
  2. 生活

【嬉皮維基百科】把花朵插在士兵的槍口上「Flower Children」

By 欣音樂2014/02/24
article cover

test

【嬉皮維基】又擱來啊!這次「說文解字」要跟大家介紹的是「Flower Children/花孩子」。花兒,代表美麗、青春、生命力、及脆弱的意象;而孩子,就是孩子,還沒成為大人前的就是孩子,有時候成了大人也還想回來當一下孩子。圖片說明:Flower Children,圖片來源:http://all-that-is-interesting.com/「Flower Children」跟「Hippie」幾乎是同義詞,指的就是1967年夏天進駐舊金山滿懷理想主義的那群年輕人。身上配戴花的主題、給路人贈花是「花童」的慣有作風,花兒象徵宇宙歸屬、愛與和平。當時媒體採用了「Flower」這個字眼廣泛地指稱所有嬉

【嬉皮維基】又擱來啊!這次「說文解字」要跟大家介紹的是「Flower Children/花孩子」。
花兒,代表美麗、青春、生命力、及脆弱的意象;而孩子,就是孩子,還沒成為大人前的就是孩子,有時候成了大人也還想回來當一下孩子。

圖片說明:Flower Children,圖片來源:http://all-that-is-interesting.com/


「Flower Children」跟「Hippie」幾乎是同義詞,指的就是1967年夏天進駐舊金山滿懷理想主義的那群年輕人。
身上配戴花的主題、給路人贈花是「花童」的慣有作風,花兒象徵宇宙歸屬、愛與和平。當時媒體採用了「Flower」這個字眼廣泛地指稱所有嬉皮相關的事物,Allen Ginsberg(垮掉一代詩人)的作品中曾提到「Flower Power」,是用和平的方式抗議戰爭殘酷無情的一股力量。

圖片說明:入圍普立茲獎《Flower Power》(Bernie Boston, 1967, Pulitzer''s Prize nominated)


花兒的意象來自一名在1967年二月參加反越戰示威運動的遊行者送給五角大廈外守衛的武裝警察一朵花兒,花童們在衣服上繡上花朵或以鮮明的色彩,在頭上戴花,送花給每一個人,來傳達花這個符號所象徵的寓意。

圖片說明:Flower Children,圖片來源:all-that-is-interesting.com


【假如你到舊金山,記得頭上戴朵花】
John Phillips(The Mamas & the Papas 成員)為他的朋友Scott McKenzie(注:心理學家、作家,可參考【嬉皮維基】「Summer of Love」)寫了《San Francisco(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一曲,1967年5月13日發行後,馬上造成轟動,而這也順勢為Monterey Pop Festival(史上第一場「戶外大型搖滾音樂祭」,John Phillips是主辦人之一),作了最好的宣傳,促使成千上萬的年輕人來到舊金山,圓他們的嬉皮夢。

▲The Mamas & the Papas – California Dreaming
(注:「媽媽與爸爸」這個合唱團是兩對夫妻的組合,筆者非常喜歡,如果有活著做完這個專題,有一天想到會再跟大家介紹的,拭淚中...)

《San Francisco》歌中寫道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如果你到舊金山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記得頭上戴朵花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如果你到舊金山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你會在那兒遇到一些好人兒

歌曲十分暢銷,在英國和歐洲多國均拿到榜首,據說這張單曲在全球賣出超過七百萬張,並成為嬉皮國度非官方的國歌。

▲Scott McKenzie –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Oracle/舊金山神諭報第五期(1967年一月號),封面是「A Gathering of the Tribes for a Human Be-In」活動海報,這個有著第三隻眼的人底下寫著(字很小,請拿放大鏡看,不然點這裡看大圖):
"Bring food to share. Bring flowers, beads(珠鍊), costumes, feathers, bells, cymbals, flags."

鼓勵參加者來參加時身上配戴花兒,一同追尋不一樣的價值觀及生命經驗。
Time Magazine/時代雜誌寫道:「行其所欲,無論時地;從你現知的既有社會中抽離出來吧!完完全全地! 炸了那些大人們的腦袋,打開他們的頻道,調到Drugs、Beauty、Love、Honesty跟Fun,讓他們眼界大開。」

夏天尾聲Diggers(行動劇團)舉行了一場假的喪禮「嬉皮之死」,埋葬雕像象徵嬉皮統治時代結束。

圖片說明:The Death of the Hippie,圖片來源:media.tumblr.com


主辦人Mary Kasper說:
「我們在此宣示,一切都結束了,留在你原本的地方吧!把革命帶到你生活的所在,別來。因為一切都結束了,沒搞頭了。」

這場活動之後,許多加入不久的花童在秋天返回家園回到大學上課,帶著新的造型、新的觀念、新的行為模式,並將之介紹給主流世界的「大人」們。

就像演唱會不可能一直開下去,夏天也會結束,當Penny Lane再次回到家裡,她已經不是當初那個Penny Lane。

圖片說明:Penny Lane(Almost Famous, 2000)


一個夏天,可以發生很多事;一群孩子,可以改變全世界。
現在有哪個大人,可以跟我說他沒聽過搖滾樂?有哪個主流的商業藝術,不帶有任何搖滾樂的元素?
在花孩子的世界裡,搖滾樂就是一切;他們一心想逃離「大人世界」,當他們返家時卻帶回搖滾樂,顛覆了世界的整個樣貌。

想知道更多嬉皮、搖滾樂、花童的故事,歡迎來參加對搖滾樂文化有深度研究的馬世芳老師系列講座,聽師一堂課,勝讀千篇文。

文/Kei

【花的子民.愛在舊金山】嬉皮系列講座 

3/4 從「花童」到黑豹黨:淺談「嬉皮」時代文化(上)
3/11 從「花童」到黑豹黨:淺談「嬉皮」時代文化(下)
3/18「愛之夏」的引爆點:談Monterey Pop音樂節
3/25 音樂祭的神話國:談Woodstock音樂節

Follow Us

享受吧!環遊世界,勇敢歸零去冒險,踏出夢想的第一步。一點勇氣,一點熱情,一點快樂,一點挑戰

close_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