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旅行

台北爵士現場走透透:Sappho─迷人夢幻的現場爵士酒吧

By 欣音樂2014/01/28
article cover

第一次到Sappho,輕快的旋律、搖擺的節奏,加上燈光色彩所營造的氛圍,你能很自然地找個位置坐著,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隨音樂律動擺動著,感覺來了便到吧台點杯調酒,如朋友般的bartender很快就和你聊起來,一切那樣輕鬆自然,就像走進你心中熟悉的那間轉角小酒吧。「Sappho」是那位著名的希臘女同志詩人,也是一間座落於台北大安區的現場爵士酒吧。最初Sappho的確是設定為一間同志酒吧,才取了這個名字,但若只經營這族群在當時是很難持續生存的,三個月後,股東找來了目前的負責人梁月我幫忙規劃,於是加入現場爵士表演,從2005年開店至今,將近九年的經營與成長,Sappho如今成為台北地區最熱門的爵士場

第一次到Sappho,輕快的旋律、搖擺的節奏,加上燈光色彩所營造的氛圍,你能很自然地找個位置坐著,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隨音樂律動擺動著,感覺來了便到吧台點杯調酒,如朋友般的bartender很快就和你聊起來,一切那樣輕鬆自然,就像走進你心中熟悉的那間轉角小酒吧。

「Sappho」是那位著名的希臘女同志詩人,也是一間座落於台北大安區的現場爵士酒吧。最初Sappho的確是設定為一間同志酒吧,才取了這個名字,但若只經營這族群在當時是很難持續生存的,三個月後,股東找來了目前的負責人梁月我幫忙規劃,於是加入現場爵士表演,從2005年開店至今,將近九年的經營與成長,Sappho如今成為台北地區最熱門的爵士場景之一,一週六天都有現場表演。

這些豐富的表演節目,來自梁月我的安排策畫,一路下來,Sappho提供台灣與外國爵士樂手們相互激盪的舞台,成為許多在台外國友人聽音樂的聚集地,也是爵士樂迷們喜愛的現場聆聽場所。

「什麼都聽,但還是最喜歡爵士樂」

梁月我,朋友們都稱呼她阿梁,店裡的bartender更是稱呼她為爵士媽媽。初中便和家人移民至美國的馬里蘭州,一個華人較少的小城市,她從小便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讀書的時候我其實玩過不少樂器,有鍵盤、鼓,也待過合唱團,有人需要就湊團一起玩,但其實自己覺得對演奏音樂沒有天分,大學就到費城藝術學院主修攝影,也是那時候開始愛上爵士。我住的那條街上,有不少酒吧與電影院,每天都能接觸各種音樂,甚至我家對面就是一間很有名的爵士酒吧,打開窗戶就能聽得到音樂,也看得見是誰在表演。」

不論是生活或朋友圈都包覆著音樂,阿梁描述這像是物以類聚,很自然地生活周遭的人都是喜愛爵士樂的朋友,一起看表演、玩音樂。「我什麼都聽,但還是最喜歡爵士樂。」在費城讀書的她,便很常去紐約聽音樂會,一方面也想往大城市去,畢業後一年就決定去紐約,先做餐廳的工作,再慢慢找兼職的攝影工作。

「紐約房租貴,大部分的人都要兼兩三份工作,許多餐廳其實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兼職之一。後來我慢慢建立起人脈,開始專職攝影,我擅長人物攝影,待過報社與雜誌社,後期則多跟雜誌合作。」

走遍全世界攝影,最後回台推廣藝術

阿梁在紐約一待就是12-13年,但她也想「就這樣了嗎?好像該去別的地方看看了?」於是她揹起攝影器材,到世界各地旅行,報導每個旅途上的風景、人文與當地故事。「其實紐約算是一個基地,固定會回紐約繳件,但有十年的時間,我在同一個地方不會待超過六個月。」阿梁說著那時候還都是用底片攝影,常常要背上一堆的器材走訪各地,現在可能沒體力這樣到處跑了。

「跑了許多年,我媽媽的身體開始不好,行動較不方便,她一直覺得看不到我,便叫我回去看她,希望讓她跟我一起住。」後來阿梁便決定到舊金山定居,又待了六年才回到台灣。「其實這六年,我媽都沒有來跟我住,她只是擔心我,希望我可以定下來,不要再到處跑。」

從初中開始阿梁便隨家人移民至美國生活,偶爾會跟著他們回台灣遊玩,一直到了1997年9月,才正式回到台灣工作。「當時是台北現代藝術協進會請我回來主持一個空間,我很喜歡那個地方,但也發現若只做純藝術還是比較靜態的,所以加入一些表演藝術與音樂的活動。」回台後,她開始做藝術推廣的工作,不僅辦展覽也策劃藝文表演,到了第三年,則剛好接管一位藝術家范姜明道的空間,成立另一個藝文空間「Aliang & friends」。
 
「我回台灣後,很想念以前在紐約聽音樂的地方,所以也想在自己的空間營造音樂氣氛,開幕當天邀了一位在西班牙認識的吉他手來表演,之後陸續邀一些國外朋友來玩爵士樂,那時候很多藝文界的朋友都會聚在這裡,氣氛很好,也有很多以前的常客,現在都自己開店了。不過因為音樂表演常被鄰居抗議,加上租約到期,維持三年後就沒有再持續經營。」

開啟Sappho爵士表演,培養聆聽現場文化

2005年,Sappho剛起步三個月,裝潢、硬體已完成了,股東找來阿梁幫忙軟體與節目設計,「我跟他們說我想做爵士樂,除了是自己的喜好外,這一塊當時也比較少人在做,他們同意後便開始安排表演,先從假日的時間試試看,之後再慢慢增加。」

阿梁說明最早的表演都是她主動去找的,或是邀請自己認識的外國樂手,大概三年之後便慢慢穩定,也以現場爵士為主題,第五年之後就比較輕鬆,許多當初還是學生年紀的樂手也留學回國,國內的樂團數量開始增加,整體氣氛也越來越好。

圖片說明:現場表演實況


阿梁也說現在如果只做純爵士的表演節目,還是屬於小眾,客源較少,無法只靠這個營利。近期,他們開始增加不同音樂類型的表演,拉丁爵士、雷鬼、世界音樂等。「但禮拜二我們還是固定會有open jam,不會設定表演時間,玩到沒有人在台上為止,或是不知道他們在玩什麼的時候,我才會阻止(笑)。有時候會一路玩到凌晨都還在表演,甚至台上的樂手都比台下的客人多,很有意思。」

「來Sappho的客人有一半都是外國人,在國外的周末大家出門看表演是很普遍的,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來台灣生活也會想找一個這樣的地方,但台灣沒有這樣的文化,大家比較習慣去唱卡拉OK,看現場表演反而變成很特別的一件事。」

在台灣經營展演空間確實不容易,但這九年經營下來,特地來Sappho看表演的本土客人其實也增加不少,不僅如此,也有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樂手來到台灣,帶來更多刺激。「這個文化需要時間培養,也許再10年便自然了。」

「好的音樂是會繼續流傳下去,不會被淘汰的。」

「三年前,我曾因為理念短暫退出Sappho,後來負責人決定轉讓,我就跟朋友一起把它頂讓下來。今年六月我將內部裝潢做了些許改變,讓場地更加舒適、更適合看表演。這幾個月以來,我將節目安排變得更豐富多元,不只純爵士,也有更多我覺得值得介紹給大家的好音樂。這是一個音樂交流的娛樂場所,希望大家來這輕鬆地享受好音樂,然後下次再來。」

如今,阿梁為Sappho的負責人,看著這幾年的成長,令她最開心的是這個空間成為一個音樂的凝聚點,許多老朋友、新朋友聚集在此,大家玩音樂也聊音樂,談話中激盪彼此想法,那種感覺很好。

「我跑世界各地那麼多地方,最令我懷念的還是人。我覺得人是最重要的,人是可以改變空間的,即使當初我來Sappho時,樣貌都已成形,但在不同人的組合下,也會有不同的故事發生。」目前阿梁專心經營Sappho,她覺得好音樂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好樂手來這裡表演,彼此激盪出更好的東西,讓各方面更為成熟。

她也鼓勵年輕人走進來聽現場,不只流行音樂,任何音樂都可以去嘗試,培養自己的音樂品味。「好的音樂是會繼續流傳下去,不會被淘汰的。」

圖片說明:Sappho負責人梁月我



Sappho
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102巷1號B1
爵士現場演奏:每週二至日

採訪、攝影/-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