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故事(上)

By 欣建築2018/11/12
article cover

文字提供 / 台灣建築雜誌,圖片提供/仲觀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說明:海科館周圍環境



圖片說明:遠眺海科館。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位處基隆八斗子半島,東西端各鄰接八斗子漁港和長潭里漁港,占地四十八公頃。本案融合了都市規劃、舊建築再利用(八十年歷史的火力發電廠重建及再利用)、建築設計、展示空間設計與景觀設計。

圖片說明:海科館剖面圖之一


圖片說明:海科館剖面圖之二


主要展覽空間包括: .主題展示館區(主題展示館–海洋劇場–展示教育中心–行政教育中心) 2004–2012 .區域探索館2008–2012.海洋生態展示館2012–2016

未來,海科館將扮演海洋教育文化中心的角色,同時強調基隆與八斗子地區的文化與環境特色,連結鄰近的八斗子漁港與碧砂漁港,形成一生態博物館網路(ECO–MUSEUM),成為啟動台灣海洋教育與觀光的「海洋教育文化園區」。


海洋的渠道,使八斗子成為火力發電的最佳場所,歷史的堆疊,使發電廠成為地方的回憶。海洋及地方的回憶,呈現在建築量體的配置,一路從長潭里漁港,直望八斗子漁港。內含了海洋漁業、海洋文化、深海旅行、海洋科學、海洋兒童與海洋環境等展示主題。以親和的建築態度,面對八斗子地區對海洋的尊重,使海科管從大環境到室內展覽,都充滿對海洋教育及文化的期待,成為一個置身海洋的博物館。

圖片說明:主題館東側建築外觀與潮間廣場。



北火電廠於1930年代由日本人興建,1950年代台灣人擴展。存在超過七十年的歷史建築物,是極具挑戰性的案子,我們以此作為海洋文化園區的中心,連結至海洋。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鋼骨混凝土架構,維持歷史建築物的原始立面外觀該口分割,以沖孔板的透光不且不透明性,轉換建築物的是內外空間屬性,將舊有陰暗的鍋爐室轉型為明亮的博物館入口大廳,以符合博物館的使用需求,同時以一種深褐色的孔隙層疊外貌,訴說著火力發電廠與煤礦的過往歷史。

圖片說明:南向立面圖。



圖片說明:主題展示館入口大廳(2012),與原來北火電廠鍋爐室(2004)的比較圖。



圖片說明:沖孔牆細部圖。







將巡航的概念延伸,創造了博物館如海洋般的長 廊,讓觀眾的參觀動線維持在八米與十五米的高度,串聯各展廳的動線規劃,形成主題館內完整且 清晰的動線系統。在一百三十五米的展示長廊中, 串聯起50年代的保留鋼構空間、30年代的歷史建 築再利用及新建的玻璃帷幕空間與大階梯,在舒適 明亮的光線下,透過動線流動,串聯人與人之間的 交流,也連結空間之間的展示故事。

圖片說明:展示長廊的大階梯,與室內的光影變幻。



圖片說明:一路望向長潭里的展示長廊。




圖片說明:長向剖面圖。



圖片說明:挑高空間的展示長廊,充滿海洋元素。



圖片說明:展示長廊室內空間–短向剖面圖。











保留1950年代台灣人興建的建築鋼構,是我們 思考建築與歷史環境融合的開端。將保留之鋼構, 矗立於新建空間之中,以海洋元素的空間氛圍包 覆;將原始漏煤槽以原址重建之方式,融合成為展 廳空間。海洋之於鋼鐵,海水之於煤火,舊建築體 的存在與再現,成為了空間中鋼柔水火的融和趣味 之處,提供民眾新奇的海洋體驗,同時思考地方和 歷史的重要性,以及私人與公共、空間與環境的共 生意識,皆是我們在點綴這歷史建築物時,惦記在 心頭的初衷。

圖片說明:50年代存留的鋼構,矗立於新建的展示長廊(2012)。



圖片說明:北火電廠之漏煤槽(2004)。



圖片說明:原址重建之漏煤槽,作為展示廳入口(2012)。






海洋劇場位在主題展示館區內,是基隆第一座 IMAX劇場,以播放海洋教育相關影片為內容。劇 場建築物的設計概念源自於海浪的意象。海浪捲起 的姿態,是海洋與陸地接觸前的序曲,抬升的浪, 恰如其分地成為建築設計上,挑高的劇場空間。外 觀上,以台灣建築常見之抿石子材料,以模組化的 方式,設計造型模板,組成魚鱗板的造型,搭配深 淺變化的抿石子顏色,完成一座充滿海洋意象的海洋劇場。

圖片說明:海浪意象的建築外觀,回應海洋劇場的空間機能。



圖片說明:外牆造型模板,以深淺交錯的抿石子,構成有層次的視覺效果。






海科館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