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林洲民]海科館:一座,雨天的博物館

By 欣建築2018/10/29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林洲民;攝影/吳宜晏


圖片說明:雨中的海科館


撰文 / 孫維利
攝影 / 陳德偉、方佩芳、吳宜晏
圖片提供/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這次由林洲民建築師親自導覽準備開幕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榮獲美國紐約建築師協會(AIANY)2013年AIA NEW YORK CHAPTER DESIGN AWARDS都市設計類榮譽獎(Urban Design Honor Award),堪稱規模浩大而工程細膩,甚至當林洲民建築師說:「這樣的尺度和設計手法,是屬於國際級的。」你會被那種執著的情緒所震撼,若說是台灣公共建築的重要里程碑一點也不為過。

圖片說明:海科館全景



圖片說明:從南邊基地回往海科館的夜景



這是一幢花了八年時間,把日據時代的火力發電廠,改建成新時代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地底層所挖出的三○年代、五○年代,以及現存八○年代的火力發電廠,如今賦予了現代博物館的功能,新舊建築、水(海洋)與火(火力發電廠)的意象交融,變成了這幢建築物最精采的展現課題之一。

想做一幢雨天的博物館

建築師林洲民說:「世界上的海都是不一樣的。」從沙子的顏色、海浪的輕柔猛烈、海邊的石頭、沿海的山脈,都很不一樣。他想把台灣北部的風貌,台灣的海、浪、石頭、風情詮釋在建築立面上。

圖片說明:回復原有北火電廠的開窗立面

圖片說明:原北火電廠內的發電機基座成為戶外景觀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流動的立面分割



也因為這座博物館設立在雨都基隆,反而更值得順應著雨天氣息,展露出其迷人之處。林洲民建築師以此為出發,決定設計一座「屬於雨天的建築物」,讓建築本身可以因為雨水而有更多的「建築表情」。不論是毛毛細雨,或是滂沱大雨,不同的濕雨凝結在抿石子牆面上,黑、白、灰建築主色之外,又出現了淡灰、深灰、漸層灰等不同的改變,水流下後的軌跡,滲透、蒸發,揮灑出不同的圖案,也造就了每次你我想要再度造訪的原因。

圖片說明:面向長潭里的立面外觀

圖片說明:象徵洋流的屋頂綠化

圖片說明:海洋廣場與海洋劇場



相較於海科館建築的冷色調,附近暖色的磁磚建築住宅,反而少了自我表述的魅力,林洲民建築師用黑灰白不同顏色的洗石子處理外牆、讓每個前來的人們透過不同角度,欣賞內外部多層次的展演內容。林洲民說,祥和的天氣,抿石子外牆是愉快的,雨落的時節,建築物又呈現出另一種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冷峻氣質,這就是林洲民想要做的,雨天的建築。

圖片說明:海洋廣場周邊景觀

圖片說明:海洋劇場

圖片說明:海洋廣場與主題館



圖片說明:海科館前長廊



這裡藏了一座火力發電廠

當二○○四年建築師林洲民來此基地時,發現了三○年代日據時期所留下來的火力發電廠,這火力發電廠到了五○年代時由台灣人接手管理,直到八○年代被現代技術給淘汰廢置。當林洲民建築師看到這荒廢的建築量體時,他被這大尺度的美給震撼到,看到了日本人運用鋼筋混凝土技術做成的火力發電廠、也看到了台灣人用鋼構技術完成的歷史,這個帶著台灣過往產業的建築群,他決定保留部分設施,述說當年的故事。

他認為,在今天,這座火力發電廠工作的人還仍存在著,可幾年之後,可能沒有多少人記得這裡曾經有過火力發電廠,甚至忘記了這曾在台灣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章節。因此,林洲民決定讓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廢墟,做為海洋館主體建築的入口。

圖片說明:北火電廠入口大廳新舊對照

圖片說明:北火電廠漏煤槽新舊融合



面對歷史建築

除了留下漏煤槽外,林洲民建築師認為,面對舊建築就是如何尊重建築─保持建築開口的原始面貌。但這樣並不能滿足他,為了表達煤礦的豐富度,創造燃燒的意象,除了開口保有原來的尺度外,厚重牆面改用透明玻璃,玻璃的前方還使用了沖孔板,透過這個沖孔板,光影落了進來,大廳變得更明亮,夜晚就像是正在燃燒的煤礦,讓每個建築隨著不同時段有不同表情。



圖片說明:開闊的北火大廳

圖片說明:金屬穿孔版的意象

圖片說明:四處串流的動線

建築主體分了幾個空間,包含主題館、區域探索館、海洋生展示館預定地、海洋劇場。主題展示館被設定成「置身海洋的博物館」,而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海洋流動展示長廊。大部分的博物館有明確地動線,然而海科館是無方向性的博物館,因此當人們走到這宛如深海遠洋般的長廊,在深七樓層、也就是三十三米的海域,人群就如同魚群般自由來去。當日出升起,玻璃帷幕上的圓形水泡,灑落在地面上,魚群這時候也鮮活起來,開始導引你到任何你想要前往的深海中。

圖片說明:通往海洋流動展示長廊

圖片說明:海洋流動展示長廊

圖片說明:挑空七層樓的海洋流動展示長廊



在一百三十五米的展示長廊中,連結了原本五○年代的鋼構空間原型、大片玻璃帷幕空間、帶狀性開放空間、以及舒適的大階梯。連老師們帶著學生參觀展覽後,稍作休息片刻會坐在大階梯上,回頭遠望遠方的船隻們,一連串的行為都被建築師給巧妙貼心地計算下來。在南北向的長形空間中遊走,光線折射將海中的泡泡、魚群投射在你腳邊,在水中穿梭自如,心情也跟著美麗了起來。

圖片說明:海洋流動展示長廊

圖片說明:海洋流動展示長廊端點的公共階梯空間

圖片說明:海洋流動展示長廊的挑空與海洋牆



從「海的最底層」往「海平面」仰望,海浪在每個層次、樓層中被垂直打了上來,除了大尺度空間外,這也是建築設計中的重點,努力去做各式各樣海洋的垂直化,包含鋪面、材質、預算,都與營造廠討論各種可能性,在極低的預算中努力追求好的呈現品質。不同的天氣出現了不同的迷人層次,陰雨天的迷濛、大晴天的開朗情緒,都像是在這奇妙的萬花筒中被一一呈現。

圖片說明:有如深海般深邃的七層樓挑空



圖片說明:海洋流動展示長廊與漏煤槽

圖片說明:海洋流動展示長廊與漏煤槽



林洲民說,這是一棟詮釋型的建築物,平常是一種安靜的宣言,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海一般的平靜,但他也足以讓你遠道而來十次、二十次,也許你會在某一個晴雨片刻,感覺到建築底層中,建築師對台灣的海、對台灣的土地、以及這棟建築物,最波濤洶湧的情感投射。

[延伸走讀]
林洲民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經典走讀 / 從想像到實踐:一座,雨天的博物館
http://goo.gl/xdGzHz

[延伸資訊]
欣建築|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相關報導
http://goo.gl/fA0prT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http://www.nmmst.gov.tw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NMMST.TW?fref=ts

慶陽海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海科館營運團隊)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cyam.nmmst?fref=ts


====================
Profile
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www.jmlin.com.tw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現為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及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紐約/台北)等主持人,曾任職於美國紐約市貝聿銘及合夥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美國紐約市Moshe Safdie & Associates及Araldo Cossutta & Associates等事務所。

海科館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