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呂彥直作品「中山陵」及楊廷寶作品「中山陵音樂台」/江南建築

By 欣建築2016/06/16
article cover

從碑望向祭堂;攝影:王進坤從碑望向祭堂;攝影/王進坤

中山陵一直是我非常想去的景點,原因在於台灣的中正紀念堂,求學時期在爬梳陳年建築史時,對於兩蔣時期各種重大公共建築競圖趣聞略有瞭解,這類趣聞包括台北士林故宮、中正紀念堂、1970年中華民國大阪世博館、國父紀念館及台北市政府等,趣聞多在於強調評審選出的優勝作品,最後不一定能蓋出來,因為還需要兩蔣點頭同意,甚至評審最後跳下來自己把案子做完了。而這樣的事情也不只存在過去,今日仍時常耳聞。

設計中正紀念堂的楊卓成建築師,在接受訪談時就已明白點出,他不認為政府會想要一個現代建築類型的陵寢,而該是一個傳統、紀念性的建築,並且不避諱的說自己是參考學習其他四個建築作品,而中山陵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對我來說,此次擔任江南建築主題之旅的小講師,終於讓我能一遊中山陵,親眼所見用身體感受這個可稱為中正紀念堂父親的建築作品了。

兩者雖然落處不同地形,但中正紀念堂刻意強調的中軸線、同樣的白色大理石石階及屋頂藍瓦,象徵青天白日。除此之外,祭堂內的雕像及天頂形式也極為相似。對我來說不同之處,在於中山陵的音樂台位在遠方,且已不再作表演使用,而中正紀念公園兩側的戲劇院及音樂廳,則是全年無休。中山陵仍屬於紀念孫中山,而中正紀念堂及公園現在已是屬於全民了。

中山陵興建緣由及呂彥直建築師介紹
中山陵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興建,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1日病逝北京,生前遺願是葬在紫金山,即是南京鍾山。1925年5月13日,公告《陵墓懸獎徵求圖案條例》至同年9月15日,共收到40多份投件作品,最後在9月20日由呂彥直建築師贏得競圖首獎。

呂彥直於1894年7月28日生於安徽省滁縣(今滁州),1911年17歲時考取清華大學留美預備部,19歲考取公費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1918年24歲時獲康奈爾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畢業後進入亨利?墨菲(Henry Murphy)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亨利?墨菲為美國建築師,在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設計多所重要大學的校園,並主持國民政府南京的「首都計劃」,是當時中國建築古典復興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呂彥直在1921年夏天返回中國上海,進入墨菲在上海分公司工作,隔年與朋友黃檀甫合夥成立「真裕公司」負責設計業務,當時對外皆已真裕公司承接業務。1925年31歲時贏得《南京中山陵》競圖,並於贏得競圖後兩日,成立彥記建築事務所承接中山陵興建業務。呂彥直為《中山陵》興建工程耗費了大量心血,終因辛勞過度病倒,1929年3月18日因肝癌病逝,工程由好友兼合夥人李錦沛和黃檀甫接手完成,於1931年興建完成。

中山陵整體配置圖;圖片提供:https://goo.gl/X5k1k8中山陵整體配置圖;圖片截自/wikimedia commons

1925年呂彥直提交的陵墓圖案,平面布局恰似警鐘,以墓室為鍾鈕,陵門前的廣場與牌坊組成鍾錘;圖片提供:https://goo.gl/OOPG651925年呂彥直提交的陵墓圖案,平面布局恰似警鐘,以墓室為鍾鈕,陵門前的廣場與牌坊組成鍾錘;圖片截自/wikimedia commons

祭堂正面視圖,呂彥直繪製;圖片提供:https://goo.gl/mWwrv0祭堂正面視圖,呂彥直繪製;圖片截自/wikimedia commons
中山陵的設計概念
中山陵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中山陵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並布置大片綠地,將陵墓建築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完成。

各空間用台階將之連為整體,整個軸線上共有台階392級,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其中從碑亭到祭堂前平台的石階共290級,分成8段,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這些平台既為祭奠活動提供了空間,又賦予這條石階路以節奏的變化,使人在登臨的過程中不至於感覺枯燥。這種台階與平台交錯的設計還形成了頗有特色的視覺效果:向上仰視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向下俯視則只見平台,不見台階。

中山陵牌坊;攝影:王進坤中山陵牌坊;攝影/王進坤
從牌坊遠望陵門及祭堂;攝影:王進坤從牌坊遠望陵門及祭堂;攝影/王進坤
墓道望向陵門;攝影:王進坤墓道望向陵門;攝影/王進坤
陵門內窗扇細部;攝影:王進坤陵門內窗扇細部;攝影/王進坤

陵門望向碑亭;攝影:王進坤陵門望向碑亭;攝影/王進坤
碑亭內的墓碑正面:攝影:王進坤碑亭內的墓碑正面:攝影/王進坤
碑亭內的墓碑,因無法用言語表述國父孫中山的功過,因而留白;攝影:王進坤碑亭內的墓碑,因無法用言語表述國父孫中山的功過,因而留白;攝影/王進坤

中山陵祭堂;攝影:王進坤中山陵祭堂;攝影/王進坤
祭堂內國父孫中山先生坐像及天頂樣貌;攝影:王進坤祭堂內國父孫中山先生坐像及天頂樣貌;攝影/王進坤

祭堂平台回望中山陵台階;攝影:王進坤祭堂平台回望中山陵台階;攝影/王進坤
中山陵與台灣中正紀念堂之關聯
中正紀念堂是為紀念前總統蔣中正所興建,1975年4月5日前總統蔣中正病逝,1976年舉辦《中正紀念堂 中正公園》競圖,最後由和睦建築師事務所楊卓成建築師贏得競圖,1976年10月開始興建至1980年3月完工落成。楊卓成建築師為戰後第一代台灣建築師,受前總統蔣中正及蔣宋美齡夫人賞識,因而參與設計多項台灣戰後重要建設,除中正紀念堂外包括兩廳院、慈湖陵寢、台北清真寺、圓山大飯店等。

楊卓成建築師在受《建築師》雜誌專訪時表示,不認同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設計改採用國際化的現代主義樣式,因此在設計中參考了美國的林肯紀念堂、印度的泰姬瑪哈陵、北京天壇和中山陵等建築,所以競圖設計在整體配置、構成元素及建築意象皆受到上述四座紀念性建築物的影響。

中正紀念堂;攝影:王進坤中正紀念堂;攝影/王進坤
中山陵音樂台設計緣由及建築師介紹
為中山陵的配套建築,位於中山陵廣場東南面,主要用於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是一座占地面積4,200餘平方米的露天舞台。該建築由楊廷寶建築師設計,利源營造廠承建,造價9.5萬元,費用源於當時旅美舊金山的華僑和國民黨遼寧省黨部的捐款。1932年秋動工,1933年8月建成。

楊廷寶建築師生於1901年10月2日,為河南南陽人。如同呂彥直一般在1915年入北京清華學校,1921年畢業後赴美國賓州大學學習建築,1924年獲得碩士學位。1927年回國加入關頌聲主持的基泰工程司(關頌聲後隨蔣遷台發展),主要負責建築設計。除設計建築外,並參與古建築的修繕調查工作,曾在《中國營造學社會刊》中發表研究成果。於五零年代相當活躍,並與梁思成齊稱為「南楊北梁」。2005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整理楊廷寶與??直、劉敦貞、童寯、梁思成四位中國現代建築師資料,出版《建築五宗師》可見其之重要性。

中山陵音樂台設計概念
其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利用自然環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收古希臘建築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築物的細部處理上,則採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形式。其平面布局呈半圓形,半圓形圓心處設置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舞台及照壁。照壁既為舞台背景,又能起到反射聲波作用,表面以水泥斬假石鑲面。照壁上部及兩側,雕刻有雲紋圖案。上部雲紋圖案之下,雕有三個龍頭,突出牆體之外。在舞台邊緣處有數道波浪形台階,階內填土以栽花草。舞台正前方有彎月狀蓮花池,用以匯集露天場地的雨水,池水終年不涸,有增強舞台音效的作用。舞台前為觀眾席。設計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設計成由高到低的半圓形觀眾席,草坪上可容納觀眾3000餘名。

中山陵音樂台;攝影:王進坤中山陵音樂台;攝影/王進坤

中山陵音樂台;攝影:王進坤中山陵音樂台;攝影/王進坤

中山陵音樂台;攝影:王進坤中山陵音樂台;攝影/王進坤


【延伸閱讀】
=====================
圖片轉載/維基百科
攝影、撰文/王進坤
整理/邱佩儀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作品導讀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江南呂彥直中山陵中國南京楊廷寶孫中山楊卓成跟著建築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