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深耕平林的毓繡美術館─專訪毓繡副館長徐子涵

By 欣建築2016/05/13
article cover

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與南投平林
初聞毓繡美術館,是來自於《台灣建築雜誌》2012年9月號的〈近看廖偉立特輯〉,此特輯中收錄了廖建築師該時期完工及預計完工的作品,毓繡美術館為其中一件。在經過四年的規劃及工程興建後,於2016年1月9日落成開幕,開幕展為「存在的情境─東亞當代寫實藝術展」。美術館展覽定位清楚,首展作品精彩豐富,加上美術館建築本體在設計及構築上的用心,在藝術及建築兩個專業圈皆掀起一陣話題。

毓繡美術館座落於人口約為一千兩百餘人的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從地理位置及人口來說,選址於此應是屬於非主流思考的,但若從環境跟平林的發展脈絡來看,又極為合理。在美術館基地的不遠處,有1996年由文建會規劃成立的九九峰生態藝術村,規劃當時邀請多位藝術創作者在此成立工作室,計畫打造國家級藝術村,但在1999年921大地震後,開發計畫宣告終止至今,且尚未有進一步的規劃,但已有許多藝術家定居於周遭,形成特殊的藝術聚落。而毓繡團隊在決定成立美術館時,團隊成員針對美術館的定位有深入的討論,其成立的主因是為推廣美術教育,並作為年輕藝術家發聲的管道,以及引進國外優質作品來台交流,而非追求績效的營利機構。二是葉毓繡董事長長期關注並支持偏鄉孩童的美術教育,城市裡的資源相對於偏鄉優渥太多,若仍設立於都市只是錦上添花,對偏鄉美術推廣意義不大,除此兩點之外,副館長笑答:「因為這裡的環境舒適靜寧,有多位藝術家的工作室或定居在此,是個文人薈萃的地方,加上不少好朋友在這裡,以前就常來這邊跟朋友喝茶,聊生活、談藝術,因而愛上了這裡的氛圍,也是重要的原因呢。」

毓繡團隊除找尋合適的建築師外,想到的是與平林地方居民的交流,希望居民能將美術館當成是平林的一份子。但九九峰國際藝術村計畫的喊卡,加上十餘年來政策的搖擺不定,造成平林居民對外來開發者的不信任。基於與地方居民交流以及作為興建美術館的工作站之需求,2012年3月1日在美術館基地動土前,毓繡團隊於平林承租空間成立了美術館籌備處。當時籌備處主要肩負幾項工作,一是推廣美術教育,定期舉辦藝術展覽,讓藝術家及大眾認知毓繡美術館即將於平林成立。二是作為與建築師、營造廠開會討論的空間,各項討論除圖面及模型外,更可就近至基地探勘。三是與地方交流的基地站,處內並設展間展示毓繡美術館的圖面及模型,讓地方認識美術館並感受團隊對平林的用心。並表示「當時還有成立媽媽教室,邀請居民來學陶藝、編織及書畫等,目前因為剛開館很多事情在忙,所以這些活動先暫停,等營運上軌道後再來規劃。」而與居民的破冰則在團隊推動平林「巷弄美學」開始之後。

巷弄美學的源起及影響
談及「巷弄美學」的源起,原來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平林在經過921大地震後,社區內有許多房舍倒塌,或是閒置鐵皮屋無人居住,久而久之成為社區內髒亂及治安的死角。藝術工作者喜愛整潔的環境,每每經過都覺得可惜,從成立籌備處開始,除將承租空間重新設計外,還邀請平林國小的學生,一起粉刷並將周邊環境進行清潔,讓社區環境變好。「當時我們感覺應該做些什麼,因此主動跟居民溝通,希望這些荒地能交由我們整理,剛開始居民擔憂是不是來炒地皮或搶土地,所以還請里長來協助溝通,最後才同意我們進行清理。而當空間整理乾淨後只當成公園太可惜,因此邀請多位藝術家一同參與,以在地美學的概念,將這些空間打造成戶外的美術館。」毓繡團隊持續將多處荒地清理活化後,居民感受到毓繡團隊真的想為社區做事,也開始主動關心自己的社區環境。而毓繡團隊也順勢邀請幫忙的居民來籌備處,一起喝茶聊天,將美術館的進度、未來面貌等介紹給居民認識。

而這樣的發展理念與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頗為相似,越後妻有始於西元2000年,其創立宗旨為:「以農田作為舞台,藝術作為橋樑,連繫人與自然,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承傳與發展,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社區的資源,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當詢問「巷弄美學」在構思時是否有者相似的計畫時,得到的答覆是「在做這些事情時,並不是有計畫性或很清楚的目標去推行,而是在那個時間點,看到這件事情應該做,所以決定去做。當時沒有社區營造的目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與地方居民認識聊天,邀請他們跟我們一起來讓環境變好。」
平林《巷弄美學》起點;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平林《巷弄美學》起點;攝影:王進坤


巷弄美學的成果
當「巷弄美學」在平林開始推展成功,並在2013年10月進一步舉辦《平林藝術季》獲得不錯的迴響後,平林地方的耆老及居民對毓繡團隊已漸漸接納。目前巷弄美學在平林共有十二個基地,每個基地都有不同的意義,除藝術家來平林創作外,其中一個基地對毓繡及平林居民有著特別的意義,即是〈平林故事屋〉。故事屋原本是一間廢棄的鐵皮屋,經過團隊及居民一同清理,並重新粉刷油漆布置後成為一間室內展示空間,毓繡團隊邀請當地的居民拿出他們最具紀念性、最懷念的照片來展示,用照片來呈現出居民彼此間的情感,以及平林的變化。「有位村民拿他自己五十年前跟現在的照片過來,老照片裡是他們一群朋友在國小時的合照,大家故意跟老照片裡站的位置一樣拍了張新的,兩廂對比之下很有趣味,也呈現了時間的流逝。而且照片裡的阿公阿嬤都很願意出來跟大家分享照片的故事。」

「巷弄美學」也會不定期更換展覽,原因各不相同,比如在第九個基地,原是藝術家王振瑋的作品〈森之迴〉,是將漂流木上色站立在地上,展現漂流木獨特的姿態,但因基地位於山區蟲多而毀壞,正在想該如何修復時,有位地主願將家中種植荔枝的地交由毓繡管理,當時這塊地因欠缺管理,枝葉亂長雜草也多,王振瑋看完基地後,愛上荔枝樹枝幹的姿態,因而將漂流木的意象,轉到荔枝樹幹上,在將多餘的枝葉及雜草清理,並局部於枝幹上色後,原本無人照顧的荔枝樹搖身變成一件作品,成為隱喻社區、荔枝樹有活力《活荔》。

除此之外,毓繡並跟各級學校的美術課合作,讓孩童來美術館上課參觀,並募集小小志工,接受導覽的訓練。這些年的推廣下,看到孩子們變得有自信,面對藝術作品時不會退怯,會主動去瞭解作品背後的成因,搶著發問。毓繡團隊認為,推廣不是刻意去灌輸孩子,而是要增廣孩子的見聞及發想,營造出更多的想像空間,讓他們自己自發地去想、產生好奇然後主動發問,這才是推廣的核心意義。

開館前的那一日
館長李足新教授在美術館對外開館前,特別為平林里民設計了一天「平林日」,邀請當地的老老少少一起參觀美術館。「當時他們好開心,幾百人一起來參觀讓我們很感動,不少村民戴著斗笠穿著雨鞋就進來了,他們不懼怕來逛美術館,而是把我們這群外來的人當成是社區的一分子了,也把美術館當成是社區內的好厝邊。」與副館長訪談過程,一直謙虛的表示,從未刻意計畫去達成任何事情,也表示做為私人美術館,其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但從其發展過程中,能看到當團隊深入地方耕耘,重視每次機會把事情做好,如此對的人、對的事情就會加入你、支持你,社區自然的活絡凝聚。

而回頭看毓繡深耕平林的這段過程,至少產生兩個重要的影響,一是美術教育的推廣,另一個則在於凝聚社區意識。台灣政府對美學的推廣多是上對下的宣傳,常用短期嘉年華會式的活動來推行,往往只是曇花一現,船過水無痕。而毓繡美術館以推展藝術就在身邊的方式,將藝術直接植入社區的角落,除讓觀光客能直接走入藝術聚落,感受獨特的社區氛圍,其中對當地居民的影響更為深遠,因每天上班上課經過的就是藝術,是舒適靜寧的空間環境,無形中就受到美的陶冶。而藉由居民自己動手操作來參與,也會對環境、對作品及參與的夥伴產生認同感,因而面對他人時能有自信不懼怕,其實這就是成功的社區營造了。(本文亦刊載於《台灣建築》2016年6月號)

平林巷弄美學地圖
巷弄美學地圖;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巷弄美學地圖;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1.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
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鳥居/張欣穎+平林國小學生(木材);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2.毓繡美術館籌備處
籌備處;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籌備處;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3.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
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彩球遊蹤/徐子涵(壓克力、油漆);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4.石雕群/許慶福(石)
石雕群/許慶福(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石雕群/許慶福(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石雕群/許慶福(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石雕群/許慶福(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石雕群/許慶福(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石雕群/許慶福(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5.「蜥」戲/柯適中(馬賽克)
「蜥」戲/柯適中(馬賽克);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蜥」戲/柯適中(馬賽克);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蜥」戲/柯適中(馬賽克);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蜥」戲/柯適中(馬賽克);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蜥」戲/柯適中(馬賽克);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蜥」戲/柯適中(馬賽克);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6.看雲/林善述(陶)
看雲/林善述(陶);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看雲/林善述(陶);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看雲/林善述(陶);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看雲/林善述(陶);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看雲/林善述(陶);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看雲/林善述(陶);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7.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
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平林故事屋/平林村民(攝影);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8.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
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一個美好的日夢/邱君婷(壓克力);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9.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
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活力(活荔)/王振瑋(壓克力彩繪荔枝樹);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10.「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
「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X棵菩提樹」第+029號/石晉華(菩提樹、玄武岩);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11.鋼鐵人/劉柏村(鋼鐵)
鋼鐵人/劉柏村(鋼鐵);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鋼鐵人/劉柏村(鋼鐵);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鋼鐵人/劉柏村(鋼鐵);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鋼鐵人/劉柏村(鋼鐵);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鋼鐵人/劉柏村(鋼鐵);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鋼鐵人/劉柏村(鋼鐵);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12.毓繡美術館園區
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說明:毓繡美術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受訪:徐子涵/毓繡美術館副館長
撰文:王進坤/欣建築採訪編輯

【延伸走讀】
南投:整合環境與藝術,構築新空間體驗
>日 期:2016.06.04(六)
>講 師:吳宜晏或王進坤
>洽詢電話:02-87939671
>報名及詳細行程:http://goo.gl/N2LstG


【延伸閱讀】
>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
http://yu-hsiu.org/
>[廖偉立] 毓繡美術館
http://goo.gl/OQ8be6
>【台灣建築走讀─中部旅遊計畫】一不小心愛上建築旅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7217-TCT
>【台灣建築走讀─中部旅遊計畫】去南投感受建築與環境的對話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7240-TCT
>【台灣建築走讀─中部旅遊計畫】在彰化看城市與建築的連動關係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7637-TCT
>【台灣建築走讀─中部旅遊計畫】與土地緊密結合的建築力量在雲林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67673-TCT
==========
受訪、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徐子涵
採訪、撰稿:王進坤


更多建築人物介紹,請上【欣建築-人物專訪】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31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YUHSIU MUSEUM徐子涵巷弄美學社區營造寫實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