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建築作為空間──《建築為何重要》

By 欣建築2013/10/09
article cover

作者 / 保羅?高伯格 資料提供 / 大家出版社

空間就是「無」,是實體的相反。所以我們常會忽略空間。然而,雖然我們可能會忽略空間,空間仍影響了我們,並控制我們的精神。建築師塑造空間,就像雕塑家捏塑黏土。建築師把空間設計成藝術作品。換言之,建築師藉由空間本身的途徑,讓進入空間的人萌生某些情緒。--傑佛瑞.史考特,《人文主義的建築》

將建物視為物件時,你思考的是整體形狀、正立面的特質,以及其他(看得到的)各面如何形成構圖。你會把建築視為量體、空體、體積,看見建物的線條、色彩、材料,並考慮建物和周遭建物的關係。

當然,建物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你走進內部時的感受。建造建物就是圍出一塊空間。建築既由形式構成,也由空間構成,兩者無分軒輊,而且建物內的空間感,意義不下於其他建築元素,有時甚至更重要。空間可能令人感覺大而開闊,也可能小而侷促;可能大得令人失去方向感,也可能小得令人有安全感;可能令人感到振奮,也可能令人感到壓迫;可能大器,也可能寒酸;可能清晰,也可能神祕;可能柔軟,也可能堅硬。即使是相同大小的空間,使用地毯及木質牆壁,給人的感覺就會比水磨石地板和水泥牆更柔和。光線也是如此。空間可能亮,也可能暗,兩個同樣大小的房間,如果一個採用自然光,另一個採用人工照明,感覺會完全不同。光線的變化無窮無盡,每種變化都會改變你對空間的看法,由此可知,「情境照明」一詞其來有自。

圖片說明:萬神殿內部,羅馬Interior view, Pantheon, Rome


同樣地,一樣大小的空間,充滿裝飾或毫無裝飾,感覺也完全不同。空間可能像倫敦地鐵路線,錯綜複雜如迷宮,讓你轉車轉得昏頭轉向;空間也可能一目了然,像是英國格林威治由英尼格.瓊斯(Inigo Jones)設計的皇后宅邸(Queen's House)大廳,幾乎是完美的正方體,長寬高都大約是十三.八九公尺。挑高的空間可能清楚直接,就像丹佛市布朗宮旅館(Brown Palace Hotel)的中庭,每一層走廊都像陽臺,能夠俯瞰中庭的空間,讓人同時感受紋理和規模尺度。亞特蘭大由約翰.波特曼(John Portman)設計的凱悅飯店可說是布朗宮最具影響力的現代版本。想像一下,如果這兩處的大廳只是一堵堵毫無裝飾的高牆,會是什麼情形?絕對不會令人振奮,只會感到壓迫。布朗宮的中央大廳足足挑高九層樓,看到的人總會驚喜交加,這正是魅力所在。看來冷冰冰的十九世紀旅館裡,居然有這樣一個廣大壯觀的空間,一走進去,就讓人很難壓下心頭的喜悅。

無論內部空間形式如何,激發的情緒總是比建物外觀更強烈。空間有引導作用,彷彿創造空間的目的就是鼓勵你走過;空間也有聚焦作用,讓人覺得似乎無需走過,也能有所體會。由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外形有如巨大的漏斗。這不止是壯觀的空間,天花板既高且陡,還有充分的自然光;這也是引導式的空間,漏斗般的外形引領民眾從大門通往海關和登機門。至於羅馬萬神殿則是宏偉的圓形神殿,不會讓人有穿過的念頭,你會覺得駐足在這圓頂之下,彷彿更能感受這完美半圓所包容的一切。身處萬神殿,你會覺得世界彷彿繞著你轉,即便你不在大圓的圓心(稍微站偏其實會有更強烈的感受),也會覺得空間的力量就像雷射一樣聚焦在你身上。你不想移動,彷彿一動就會打破某種魔法。你會發覺,該動的是光線──光線從圓頂最高點的圓窗射入,落在地上,正是太陽的圓盤形狀。

我們討論正立面,討論的是看來如何;討論空間,則是討論感覺如何。絕佳的空間如萊特的聯合教堂、索恩爵士的早餐室、密斯.凡德羅的芳斯渥斯宅邸,或是波洛米尼的聖艾弗教堂,都讓你萌生某種情緒。我不知道還能用什麼方式形容,那是一種敬畏和滿足交織的感受,覺得自己彷彿被拉到另一個比平常更高的感知境界。如果建築曾給你置身極樂世界之感,十之八九是因為你所處的空間,而非眼前的正立面。美學難以量化,想將身處偉大建築空間的感覺量化,更是難如登天。置身其間,你既讚歎又好奇,原因是你想在腦中分析各個部分,試圖明白建築師究竟是如何做出這種效果。然而,你也會感受到一股寧靜的喜悅,於是你時而努力思考這棟建築的組成,時而靜靜感受空間的張力,任自己沉浸其中。

即使是較為傳統的空間,也能帶來明顯的感受。我說過,有些空間有引導的效果,鼓勵人移動;有些空間有聚焦的效果,讓人想要佇足停留。同樣的,有些空間令人覺得壓抑、緊繃,有些則讓人覺得放鬆、開闊;有些空間似乎將你拉向中心,有的將你推向邊緣。空間若有很多窗戶,總是能將你拉向窗外景致,彷彿此處是開放的陽臺,而不是封閉的室內;若只有玻璃,如菲利普.強生的玻璃屋及密斯.凡德羅的芳斯渥斯宅邸,室內外界線會模糊不清,變成刻意曖昧的空間。有意思的是,強生的玻璃屋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草地和樹木幾乎與房屋地板同高,人的目光可直直穿過草地,內外曖昧的感覺因此遠比芳斯渥斯宅邸強烈。芳斯渥斯宅邸與地面相距幾階樓梯,基座的設計讓屋子看來像是漂浮在地面上幾十公分高。空間在此為自然加上了框,儘管牆面都是玻璃,自然景致一覽無遺,你仍會覺得自然被隔絕在外。站在芳斯渥斯宅邸內,你不會感受到一般建築的封閉感,也不會覺得身處戶外。對於這種感受,最貼切的描述或許是:雖然你漂浮在地面上,卻又覺得有股框架的力量將你下錨拴住。

圖片說明:菲利普.強生,玻璃屋室內景觀,新迦南,康乃狄克州Philip Johnson, interior view, Glass House, New Canaan, Connecticut


每個人對建築空間的感受都不會全然一致。大空間可能讓某些人感到歡愉,但也有些人會覺得像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海裡漂流。小空間可能會讓某些人感到興奮,但也有些人反而有幽閉恐懼。在艾羅.沙里寧的紐約甘迺迪機場TWA航廈中,我可能會覺得流過身旁的曲線是舒暢的,開啟了自己的感官。這棟建築給我一種溫柔而低調的歡愉。但你走進同一棟航廈,卻可能覺得彷彿置身卡通「摩登家庭」的建築中,只看到頭上形狀怪異的曲線,而非彷彿翩翩起舞的空間。天花板上波動的混凝土拱頂,讓我恍如置身絕妙的現代主義帳篷;但對你而言,拱頂雖有花稍的高低起伏,卻只顯得刺眼、愚蠢,讓人望之生厭。

圖片說明:艾羅.沙里寧,甘迺迪機場TWA航廈室內景觀,紐約Eero Saarinen, interior view, TWA Terminal, John F. Kennedy Airport, New York


在我心中,紐約中央車站的中央大廳就像紐約的公共廣場,是鐵路帶給紐約市的禮物,歷經了近一世紀的歲月,風采有增無減。這裡展現了布雜藝術(Beaux-Arts)的絕妙之處,運用古典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建築元素,打造出美麗崇高的公共空間。中央車站可說是紐約的玄關,廣闊的空間既能讓大量人群輕鬆通過,也提供了適當的殿堂去容納抵達和離開城市的儀式。中央車站也可說是紐約大門的象徵,給人的感受迥異於紐新航港局客運總站或現在的賓夕法尼亞車站,後者不過就是座比較華麗的地鐵站。若你由中央車站進入紐約,從走下火車的那一刻起,就會置身在一個足以激盪你靈魂的地方。這個無與倫比的空間告訴你,你到了。雖然中央車站是如此輝煌,但建築師華倫與?特摩事務所(Warren and Wetmore)及瑞德與史亭事務所(Reed and Stem)也很清楚該如何組織規劃,因此中央車站除了建築美觀之外,動線設計也極具效率。
即使是較為傳統的空間,也能帶來明顯的感受。我說過,有些空間有引導的效果,鼓勵人移動;有些空間有聚焦的效果,讓人想要佇足停留。同樣的,有些空間令人覺得壓抑、緊繃,有些則讓人覺得放鬆、開闊;有些空間似乎將你拉向中心,有的將你推向邊緣。空間若有很多窗戶,總是能將你拉向窗外景致,彷彿此處是開放的陽臺,而不是封閉的室內;若只有玻璃,如菲利普.強生的玻璃屋及密斯.凡德羅的芳斯渥斯宅邸,室內外界線會模糊不清,變成刻意曖昧的空間。有意思的是,強生的玻璃屋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草地和樹木幾乎與房屋地板同高,人的目光可直直穿過草地,內外曖昧的感覺因此遠比芳斯渥斯宅邸強烈。芳斯渥斯宅邸與地面相距幾階樓梯,基座的設計讓屋子看來像是漂浮在地面上幾十公分高。空間在此為自然加上了框,儘管牆面都是玻璃,自然景致一覽無遺,你仍會覺得自然被隔絕在外。站在芳斯渥斯宅邸內,你不會感受到一般建築的封閉感,也不會覺得身處戶外。對於這種感受,最貼切的描述或許是:雖然你漂浮在地面上,卻又覺得有股框架的力量將你下錨拴住。

圖片說明:華倫與衛特摩事務所,以及瑞德與史亭事務所,中央車站中央大廳,紐約Warren and Wetmore, and Reed and Stem, main concourse, Grand Central Terminal, New York

有時空間雖然壯觀,但仍存在某些問題。國家建築博物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舊退撫金大樓內,中央空間長九六.三公尺、寬三五.六公尺、高四八.五公尺,兩列巨大的哥林多柱式列柱(規模在全世界數一數二)打斷了空間的連續性,將之分為三部分。這個巨型大廳其實是有頂的中庭,令人目眩神迷,若用作宴會空間,華盛頓特區其他場所都只能甘拜下風。大廳帶有一種十九世紀誇張的宏偉風格,讓人想起尤里西斯.格蘭特將軍(Ulysses S. Grant)的馬上英姿,氣質粗獷,身上的銅扣卻閃閃發光。只不過,博物館舉辦的活動多半用不上整個大廳,於是一小群人就聚在過大的空間中,像是某件偉大事物殘留下來的孤獨碎片。整個巨大的空間似乎吞沒了一切,站在巨大的列柱旁,所有人看來都微不足道。

圖片說明:蒙哥馬利.梅格斯,國家建築博物館,華盛頓特區Montgomery Meigs,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Washington, D.C.


從某方面來說,空間正是建築師完成建築結構之後所遺留的部分。(退撫金大樓的情形正是如此。建築師蒙哥馬利.梅格斯將軍蓋的這棟辦公大樓就像長方形的甜甜圈,把屋頂放到洞上,造就出這片宏偉的空間。) 在十九世紀之前,建築師對空間往往隻字不提。他們蓋房間、庭院、走廊、大廳、沙龍、玄關,談的卻不是「空間」的概念,而是牆壁、窗戶、線腳、天花板該用什麼形式,畢竟建築師正是以此製造出各種效果。然而,這並不代表空間就只是恰好落在牆與牆之間的地帶。雖然建築師並非個個都會「形塑空間」(借用傑佛瑞.史考特的用語),但創造建築的一大動力,往往就是為了創造某種空間。建築空間的品質從來不是無心插柳,而是精心打造而成。許多建築師會先構思某種特定的空間概念,然後再打造出能夠實現此一概念的建築架構。沙里寧設計TWA航廈的時候,最大的動機應該是創造出「一飛沖天」的室內空間,而拱形混凝土貝殼結構就是他的手段。沙里寧為耶魯大學設計的英格斯溜冰場(Ingalls Rink)更是從空間出發,設計的重點就是要讓溜冰場有個高聳、波狀的屋頂,其室內空間在本質上就是「動」的象徵。沙里寧喜歡引述耶魯大學一位曲棍球運動員的話,他說溜冰時看著混凝土塑出的拱形,就會有「上吧!上吧!」的感受。至於TWA航廈,沙里寧是以列柱和拱頂強調挑高效果。這不是一個綁在地面上的建築,反而隨時都有即將起飛的感覺。

──摘自大家出版《建築為何重要》部份內文


《建築為何重要》
保羅?高柏格Paul Goldberger◎著  林俊宏◎譯
美國首席建築評論大師 第一本中文譯作 挑戰建築評論最具雄心的命題

「關於藝術方面的指導書籍很多,但是建築方面的卻寥寥無幾。本書便是其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艾倫?狄波頓(Aloin de Botton),作家,著有《幸福建築》、《旅行的藝術》等。建築可以激發我們的感受及思考。當建築在我們頭上張開一片屋頂,讓我們感到喜悅、悲傷、困惑、敬畏時,便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更有甚者,建物還代表了社會理想,代表了政治言論,也代表了文化象徵。建築毫無疑問是社區概念最重大的實體符號,能讓我們堅定表達出對於共同立場的信念。

建築為何重要?因為建築物告訴我們,我們是什麼、我們想成為什麼。而能提供最多答案的,有時正是那些平凡的建築。


更多內容介紹請上: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66011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
【欣建築】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

建築空間大家出版社
VIDEO
全台之最❗️600多個防空洞在基隆!洞裡還能吃牛肉麵?|🇨🇭瑞士小妞&🇲🇾馬來西亞台客~
本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