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WFD-專訪攝影師陳敬寶:從馬祖看西施 再嚐一下檳榔口味的青春

By 欣攝影2017/09/05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片刻濃妝》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馬祖好聲音

如果不是採訪的緣故,這種寒氣逼人外加暴雨的淡水,距離我所預想的目的地,可說是相當遙遠。「應該要穿雨靴的。」我心想,參雜了些懊惱成分。而將近一小時的路途,我除了昏睡,腦中還轉阿轉接下來的問題。「他的聲音十分好聽」,這是我在第一次打給他時留下的印象。只能說聲音好聽這件事,在還未碰面前,是好感度的最前線——好聲音,馬祖人,攝影師,小學老師:我於是註記。

見到面那會兒,可說是雨下得最激烈時刻。我才走到約定好的位置,便立刻看見了他,只見他不慌不忙地結束掉手機那頭的話題,親切的走向我。

「哈囉!」簡單開場後,他便隨即露出招牌笑容。
「您好。」我不甘示弱地回擊八顆牙式的裂笑。

攝影?繪畫?
刷開陳敬寶的搜尋頁面,一長串的簡歷、展覽以及評論的經歷,遍佈國內外。「攝影作為一個媒介,與繪畫是有相當大的區隔。」才開頭便立即點明;縱使兩者都是歸屬在「視覺」的語彙之內,卻是差異性十足。數位時代來臨前,攝影可視為機械複製的重要媒介,簡單來說就是現實世界的擬實影像;試想「一張蘋果的照片vs.一張蘋果的繪畫」相同嗎?

攝影具有索引性(indexicality)的本質,它不單單只是「美與不美?」又或是形式上的討論這麼淺薄。事實上,「它對現實的擷取以及開啟出何種意涵?」才是最重要的。陳敬寶更進一步提到,攝影是門廣闊的藝術,它可以是川流不息的時間與空間的抓取(ex:snapshot),也好比是將相機比擬為畫筆,所刻畫出的編導式攝影(ex:staged photography)。「但,這都只是部分。」他不忘強調。

他追尋影像,廣獵張照堂謝春德阮義忠Gregory CrewdsonWalker Evans等攝影脈絡,奔向大蘋果感受多元文化的衝擊,也深耕於教育傳承;陳敬寶的攝影路,從開始就與眾不同。時局變遷加上特殊的成長背景,讓他首次拾起相機,即是記錄眼中的——《家鄉馬祖》。「Nikon FM2,24mm鏡頭外加一顆閃光燈,就是我最初的行頭。」他笑著說。

獨善其身的客觀主持人
遊走在客觀與主觀意識之間的陳敬寶,在看似輕描淡寫的闡述語句中,掩蓋的是厚重的內心焦慮;焦的是個人創作的建構與延展,慮的則是台灣攝影的未來性。從《台北女郎》、《片刻濃妝》、《我的紐約》、《天上人間》、《尋常人家》到《迴返計畫》,自女體的慾望消費、都會即逝的享樂、神人靈住所的轉移到感嘆青春的不再。「Photographer拍出攝影作品,與Photographic artist創作出攝影藝術作品,是截然不同的脈絡與邏輯。」但其中的界線,卻是難以明確區隔,這也是他決定重拾書本的主要關鍵。

走在創作這條路,他驚覺自己的不足。其中,當代藝術的議題、理論以及思考模式更是他渴望理解的範疇;我只能說他很貪心,只顧著卯足向前卻一個都不能少:家庭、創作、教育工作。渴求自己能在這廣闊的藝術世界裡,如實且懇切地逐字咀嚼理解,並落實在教育及影像的創作上。「直到現在,我的家人還是無法完全理解我所從事的『創作』是什麼?」揹著相機,他穿越街道,見證時代堆砌出的檳榔文化,循著濃豔脂粉,拍下青春女郎。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陳敬寶卻只在意「拍了然後?」從最初的羞澀盲拍,到自信的按下快門,所直視的也不再是外顯清涼的「物」,而是「人」本身,只是這人恰巧有著雌性性徵。

可是__,已經回不去了
「《迴返計畫》開拍前我想了整整一年,只能說每個畫面都在我的腦海裡。」他透過紙上草圖、拍立得的悉心前置,最後才來到8x10蛇腹相機的階段。一幕幕一張張,如實地拍下孩子的身影,迴返曾經有過的青春,刻畫出時代的氛圍。想念嗎?嚐來有那麼些甘甜卻又苦澀的過往,奔跑在學校廊間那急促的身影。「是有那麼些想念。」淡淡的口吻,卻帶來濃濃的酸意,而那股苦酸交雜的氣味,其實來自「記憶的招喚」。我於是問:孩子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回不去的過去吧!」他說。

「目前為止,我重要的創作計劃,都是用底片拍的。」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在這數位狂潮中顯得獨樹一格又或是急於證明些什麼,而是「每位創作者又或是每件作品,都有他(它)最適合的創作方式。」底片機搭上燈光,對他這身老靈魂攝影師而言就十足合拍,猶如「儀式」般的靜默且難以割捨。「這樣的拍照模式,對被攝者來說,心態上也是完全不同。」

圖片說明:《家鄉馬祖》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台北女郎》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我的紐約》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天上人間》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迴返計畫》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迴返計畫》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迴返計畫》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迴返計畫》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尋常人家》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圖片說明:《尋常人家》系列作品。圖/陳敬寶 提供

人人為我,我為??

如今,「藝術」早被視為一種社會雕塑的展現方式,不再侷限於「看得見的造型物」,而是「人類的觀念生成」。那攝影呢?只能說陳敬寶的攝影「視」界,著重的是成像前的「觀點」,他嚴肅看待每次按下快門的心態,深深記下眼前即景,同時也沒忘卻揉合當代社會的議題。對此,即將開展的「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Wonder Foto Day,簡稱WFD)以「桌面代替牆面」的展覽主軸,想必涵蓋了不少無所限的議題以及攝影的包羅萬「相」。

20世紀的觀念藝術代表人物之一,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在當時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這話聽來格外熟悉,在機械工業工程普遍通用好用的爆炸時代下,只要會按快門「人人都是攝影師」?真是如此嗎?事實上,Beuys意指的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而是指「人人都具有使自己成為藝術家的創造力」;然而,之於攝影,不也是如此?「老實說,我有好多好多的創作想法都還沒執行出來呢!」道別前,他不忘這麼說。

本文授權範圍僅限欣傳媒,不得轉載

WFD官方網址: http://www.wonderfoto.com/
WFD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WonderfotoDay
陳敬寶作品網頁: http://www.chinpaochen.com/index.html
WFD相關專文報導將陸續出爐:
WFD-專訪攝影師吳毅平:窺視貓眼的孤獨彼端
WFD-專訪攝影師藍愛維Carrie Lam:找尋時光遺留下的刻痕
WFD-專訪攝影師青山裕企Aoyama Yuki:絕對領域的視覺攝計



陳敬寶檳榔西施迴返計畫WFD攝影師專訪酸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