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
Follow Us

享受吧!環遊世界,勇敢歸零去冒險,踏出夢想的第一步。一點勇氣,一點熱情,一點快樂,一點挑戰

  1. 首頁>
  2. 藝術文化

X-site_浮光之間─沈庭增建築製作

By 欣建築2016/01/18
article cover

test

圖片說明:《浮光之間》鳥瞰模擬圖;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製作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前廣場介於人造與自然領域兩種脈絡之間,空曠的廣場因北邊緊鄰基隆河畔而成為風口,空氣對流單調而強勁,令得人與人的相遇、故事與故事,難以發生。《浮光之間》留住了基地上風的概念,置入懸浮風箏,並以島嶼意象引入獨屬的光色,使廣場開闊而凝聚。讓人們重新憶起年少時那些風與光浮動著的午後。

《浮光之間》是風箏天棚及曲面島嶼進行上下繫結構成的亭子裝置,欲做出將人造領域與自然領域相互繫結而統合為一之空間表達。無論日或夜間,參觀者都可停留、探索,透過頂部的風箏盒子、拔地而起島嶼,重新耙梳風的存在,浸淫於流光之中。

風箏天棚
風箏天棚的基本單元形式仿擬北美館大廳頂部格子樑,成為格子風箏。整片風箏天棚透露給棚下人們風的存在與表情,以及裝置與北美館建築之角色延續關係,人造與自然領域也在此刻,進行了微妙的身份互換。此外,不同時間的日照,讓風箏天棚成為曳影變換的光色轉換器,向下傳遞光與影的多重面貌。

曲面島嶼
在天棚下方置入自邊緣往中心隆起的曲面地表,彷彿一座漂浮島嶼,一個具凝聚力的空間。在周沿,風箏運作的幻變光色灑下,曲面上的光影連動。人們或坐或躺,或繞行其中。島嶼內部形成球形虛空(void sphere),在原本無表情的大廣場,界定一處具身體包覆感的尺度與內聚的形廓,在這個空間裡,人回到靜的狀態,伴隨著天光而記憶湧現。

上下繫結
仿擬風箏的繩線,極細的柱子將天棚與島嶼做緊密繫結,創造一處具引力感的懸浮場域,帶領人們回到放風箏的記憶場景。

圖片說明:《浮光之間》配置圖;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製作

圖片說明:《浮光之間》平面圖;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製作


圖片說明:《浮光之間》剖面圖;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製作

圖片說明:《浮光之間》立面圖;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製作

圖片說明:風箏Mockup試作;圖片提供:沈庭增建築製作



【沈庭增建築製作簡介】
沈庭增建築師,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2002)、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2006)、沈庭增建築製作主持建築師。
事務所成立於2013年,以臺灣臺北為工作基地,致力於建築設計製作,期盼創造全新的建築空間與生活場景。

作品名稱:2016第三屆「X-site 計畫:浮光之間」
作品位置:台北市立美術館前廣場
業 主:台北市立美術館
用 途:地景裝置

設計團隊:沈庭增建築製作
建 築 師:沈庭增
團隊成員:李雅琪、黃馨儀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工程顧問
燈光設計:瓦豆─WeDo Group
承 包 商:峰承鋼構、大晶木業、冠勝塗裝、黃景楨藝術風箏
建築材料:鋼構、木夾板、塗料、風箏

基地面積:1,080m2
建築面積:233m2
樓地板面積:233m2
造 價:新台幣300萬元整
設計日期:2015年9月14日
工程日期:2016年4月(完工)


【延伸閱讀】
>第三屆「X-site計畫」首獎由沈庭增建築製作以《浮光之間》獲首獎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59767-Xsite
=====================
圖面、文字/沈庭增建築製作
整理/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北美館實構築沈庭增建築製作X-site展覽
Follow Us

享受吧!環遊世界,勇敢歸零去冒險,踏出夢想的第一步。一點勇氣,一點熱情,一點快樂,一點挑戰

close_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