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代謝派建築與新生代建築師的發酵及單元

By 欣建築2013/09/13
article cover

撰文,攝影/何?融(何熊貝),楊書豪

戰後勇於面對當時社會環境與經濟條件的幾位日本年輕建築師,從川添登、大高正人到伊東豊雄與安藤忠雄,不斷地努力將代謝派建築理論的精神推向實踐的舞台,而這些對於都市與建築空間的想法與概念,並不是一種空泛的想像而是深植建築人們心中的一種崇尚理念,平田晃久與吉村靖孝就是其中的兩個人。本次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外部展場有兩個巨大的裝置作品就是他們的創作,雖然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創作時間太短」,但在這次的創作過程中,也得到了許多的啟發與樂趣。

平田晃久說:「我想透過“發酵都市”來呈現人工物件與自然物之間的關係,而建築應該猶如生物般存在。」本次的作品《發酵(Fermentation)》是他運用三個簡單的方塊相互交合而成,透過多層次的方法表現建築物在破落後被植物侵入的畫面,所以透過多個量體重疊、交融,其重複交疊之處與虛空間,因白色鋼板以及日本特有具吸水、降溫特性的褐色陶瓷板,使作品的層次更為接近自然物。某些轉角處都擁有一顆綠色的植物,讓人看似酵母在發酵與發霉的過程,也透過這樣的暗喻樣式去回應“新陳代謝”,從新生至腐壞的自然循環應該也要存在於都市與建築之中。常以“纏繞”來形容自我創作過程的平田也提到:「代謝派的那個年代與現代的建築思想之間的差異只在於面對不同的環境差異。」以微觀來看日本的話,日本正逐漸萎縮,而以宏觀看世界,它正在不斷的成長,他認為21世紀的人們應該要仔細思考如何與環境並存與發現更多議題,並真正地將“人”放入自然之中,不斷琢磨兩者之間的相對位置與關係。在每一次的創作過程都讓他將這樣的環境議題,放進自己必經的思考途徑之中,這樣的想法與構想模式,是代謝派建築理論帶給他最為深層的影響。





本次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同樣有作品展出的吉村靖孝,以完全不同的手法傳述著他對代謝派以及都市、建築的看法。吉村說:「其實我覺得本次創作最為困難的是,在看完森美館的3D CG示意圖,它是一個單純的白色貨櫃屋,放置於現在這作品的位置,雖然他做了許多貨櫃的作品,但不希望自己的創作只有是成為單純的空間,也不願辜負兩個單位的期待。另一個困難點是展覽其實是個短期的呈現,如何讓這個作品能夠在展期之後,繼續使用與呈現都會是我思考的出發點。」吉村使用貨櫃的手法其實是與代謝派的手法“單元”&“膠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然代謝派是在不斷的探討如何因應社會的環境以及讓生活所需的“內部”空間變得更多樣有趣,他則是運用本次的作品來探討“外部空間”的豐富性,並將機能開放給外部空間共同使用,這樣的想法是來自楨文彥運用有機地以實包覆虛空間的手法。面對21世紀的種種挑戰,吉村認為“建築”要成為完美的作品仍需要設計者與使用者兩方中間的界線必須越來越模糊,並且將它設為目標。以往的世界是單方面的輸出資訊給大眾,現在則反之,所以如能達到雙方溝通與互動的創作過程,因為真正良好的建築應該是使用者來創作,而專業的部分再交由設計者協同處理與解決,吉村自身也將自己的設計圖公開,不斷的以“資訊共享”成為他的目標,並期望建築創作與空間呈現,都能夠更貼近完美。


對建築師來說,“旅行”總是帶給建築人莫大的靈感、刺激與養分。平田在旅行的經驗中,他曾到過智利的沙漠中,也了解到建築空間與眾多的形式差別,都是為了更貼近當地的生活與自然環境而產生。學生時期的他,到翡冷翠造訪過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在作品中不斷地感受空間流洩的詩意,這樣的感動讓平田立下了成為建築師的目標。吉村則是在蒙古看見了讓他此生難忘的平民建築,即是“蒙古包”,這樣為了生活而產生的建築樣式,他在簡單的居住空間中看見了許多前人的智慧,在這些蒙古包中,卻能以現代科技產物“電視”收看到日本節目,也使他大為震驚;蒙古人也因四處為家所以並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如此自由的觀念讓身為都市人的他非常憧憬這樣的生活模式。




相關網站:

何熊貝代謝派
VIDEO
金門、沖縄でシーサーを探そう!|日本櫻花妹愛抓寶?!玩遍金門金沙鎮~📱尋找風獅爺抓不停啊
本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