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紙本音樂雜誌的意義與視覺系音樂推廣的使命 專訪樂窟音樂編輯群

By 欣音樂2015/09/24
article cover

網路閱讀習慣越來越根深柢固,我們的書報架上幾乎已見不著只談音樂的紙本雜誌了。有時跟一些年紀稍長的樂評前輩聊天,言談之間總嘆昔日的音樂雜誌、專刊如何啟蒙他們的聆聽歷程,而今卻難再尋。近年嘗試經營的純音樂誌,要嘛倒閉,要嘛轉型成生活誌,壓縮音樂篇幅,不這樣便無法生存。我們如今活在一個,搖滾天團閉關錄專輯的宣言,是給財經雜誌當作封面故事的島上。以上種種現狀,正是樂窟音樂(RAKU MUSIC)的存在,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原因。圖片說明:樂窟音樂旗下共有兩本實體發行的音樂雜誌,分別是以視覺系為主的《視覺樂窟VISUALZINE》,及廣泛介紹JROCK/JPOP的《搖滾誌ROCKZINE》。(樂窟音樂提供

網路閱讀習慣越來越根深柢固,我們的書報架上幾乎已見不著只談音樂的紙本雜誌了。有時跟一些年紀稍長的樂評前輩聊天,言談之間總嘆昔日的音樂雜誌、專刊如何啟蒙他們的聆聽歷程,而今卻難再尋。近年嘗試經營的純音樂誌,要嘛倒閉,要嘛轉型成生活誌,壓縮音樂篇幅,不這樣便無法生存。我們如今活在一個,搖滾天團閉關錄專輯的宣言,是給財經雜誌當作封面故事的島上。

以上種種現狀,正是樂窟音樂(RAKU MUSIC)的存在,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原因。

圖片說明:樂窟音樂旗下共有兩本實體發行的音樂雜誌,分別是以視覺系為主的《視覺樂窟VISUALZINE》,及廣泛介紹JROCK/JPOP的《搖滾誌ROCKZINE》。(樂窟音樂提供)

由 deen 與 sho 兩人經營的樂窟音樂,旗下共有兩本介紹日本音樂的季刊,一本是以視覺系為主的《視覺樂窟 VISUALZINE》,另一本是廣泛介紹 JROCK/JPOP 的《搖滾誌 ROCKZINE》。他們沒有別的正職工作,一年四季就把時間與精力全投注在這八本雜誌上頭兒。儘管視覺系普遍被視為小眾音樂,可他們的新刊每回推出,總能登上博客來銷售榜冠軍;且不僅在台販售,還逆輸入到日本「母國」,過季舊刊也不滯銷,仍有人會買來收藏。

此回,欣音樂有幸約訪到總編輯 deen 與副總編輯 sho 兩人,聊聊他們這四年,經營音樂雜誌的心得,以及他們鍾愛的視覺系音樂。

為什麼數位時代還堅持做紙本雜誌?

台灣的音樂雜誌短命者多,殉道的前人無數,每位發夢者似乎都有點受虐的傾向。投入紙本雜誌肯定需要一點理想與衝動,然而 deen 與 sho 也是嗅聞到了時機才投入雜誌市場。

《視覺樂窟》創刊之前,2010 年,樂窟音樂主辦了「藝術之秋‧視覺音樂祭」,並發行一年份的 Free Paper 報導音樂祭與視覺系。沒想到 Free Paper 不僅被搶光,甚至還有人主動來信索取。做完一年之後,兩人搭上在千禧年之後,隨唱片業整個滑落低谷的視覺系音樂,逐漸復甦的氣象,毅然決然地放下原本的工作,實體發行、販售《視覺樂窟》。

圖片說明:樂窟音樂出版的兩本雜誌,每回推出,總能登上博客來銷售榜銷售即時榜前兩名。(樂窟音樂提供)

為什麼要堅持紙本呢?副總編輯 sho 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網路上面的文章免費,但是免費就無法顧到品質。」身為總編輯的 deen 也補充道:「網路上的文章,過幾天大家就會忘記,因為網路上的話題更新速度很快。」此外,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日本藝人來台開演唱會,若沒有紀錄,「大家根本就忘記這個團來過,我們覺得這樣還蠻可惜的,也許那場演出真的很精采;或著是,也沒有人採訪他們,他來了唱完就走,其實在台灣沒有留下甚麼,所以我們會希望,既然人都來了,是不是有機會做報導。」

報導初期,他們只是單純想留下一個紀錄,幫助樂迷與樂團,在物理世界中有一份回憶的依據。尤其對沒有錢北上看演出的中南部小朋友,雜誌更是一次身歷其境的機會。沒想到越做越有成績,題材也逐漸多到,得從一本擴充為兩本。他們不僅對堅持對音樂的討論,也在「可讀性」上下足功夫。

從圖文排版到詞句使用,從字體與背景的顏色到大小;兩本雜誌一本直排,一本橫排,誰的英文字要正著,誰的要倒著,都參考日本雜誌規格製作。考量到讀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兩本雜誌也有許多微小的差異,例如日文團名在《ROCKZINE》得翻成中文,加註拼音,而《視覺樂窟》則不用,否則那些已經有日文底子的讀者反而會看不懂。

圖片說明:視覺系雜誌的圖片質素自然不能馬虎。在照片處理上,編輯也見識到了日本人嚴謹的態度。圖為2014年,D=OUT封面攝影側拍。(樂窟音樂提供)

畢竟是視覺系雜誌,影像、照片自然不能馬虎。deen 解釋,照片是他們製作雜誌初起,最耗費心神在處理的事情。因為「日本人對於外在的要求很『那個』。」 從照片的使用規範,到紙本的印刷品質皆相當要求,每一張都要經過確認才能使用,來來往往,修修改改,常常一個團就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處理。不過,迷路久了總會識途,隨著合作時間拉長,溝通時間便大幅縮短,而他們也發現,若照片有經過細心確認,樂團也會更願意在推特上告訴歌迷自己的受訪消息,進而帶來雜誌曝光。

當像這樣長時間的溝通消磨,對於強調即時的網路媒體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季刊雜誌沒有即時新聞的壓力,反倒能嚴謹地把照片調整到最好的程度,淬鍊高品質。不過,也「不是照片弄完就算了。排版出來還要給他們看過,他就算中文看不懂,可哪個歌名拼錯,他也會抓出來。」兩人表示,自己甚至碰過藝人,會把中文翻譯成日文檢視內容,不過,會要求更動文句的並不多,理由也大抵是保密,不想讓未到現場的樂迷知道安可曲是哪一首。

可難道不會擔心,同樣的題材兩個月前就有網路文章,甚至演出已經被淡忘了嗎?除了雜誌,樂窟音樂當然也有經營臉書粉絲頁,張貼一些較即時的消息,或專輯開箱文與網友互動(炫耀),並在發布之後提醒:請期待下一期有更完整的內容。「雖然是有一點時間差,不過對藝人來說也是好事,他整個宣傳期可以拉得很長。」在 deen 想法裡,演出熱潮冷卻並不是問題,因為雜誌核心設定在保存記憶,實際上,大家的接受度也果真很高。他們有自信,只要把內容品質搞好,絕不會輸給早兩個月貼出的網路專文。

圖片說明:2012年11月16日,日本朝日電視台BREAK OUT節目介紹了《視覺樂窟》。(樂窟音樂提供)

訪談中你可以深刻感覺到,樂窟音樂對雜誌內容品質的堅持。和所有曾經身處類比時代的聽眾一樣,sho 以前就會看《余光》、《MCB音樂殖民地》,deen 也常買日本雜誌回家啃:「我想聽日本的樂迷都一樣,也都會去買日本的雜誌來看。買來都會覺得,怎麼會跟台灣的雜誌差這麼多?人家好厲害,那個排版什麼的不用講,它內容的豐富性、多元化,都會覺得好羨慕。」創刊初期,兩人便希望能做出不要輸給日本雜誌的內容,可實際運作才發現落差很大。

身為海外媒體,你並不真的認識這些藝人「你不像國語大報的某個記者去訪周杰倫那樣,從小訪到大,20 年,周杰倫在幹嘛他都很清楚,還是朋友。他們在日本也是這個情況阿,還沒出道前雜誌就在,這本雜誌訪他訪到他現在上了武道館,一路上對他們都是很熟悉的媒體。可是對我們來說,就算一年見一次好了,也就是這幾次的見面,你很難多深入啦。」deen 感覺到,很多初次見面的樂團會當你是外國人,訪問語帶保留。幸好,隨著來台演出的樂團頻率增高,嫻熟的樂團也變多,反而有樂迷會問說怎麼這團每次來都上雜誌阿。

圖片說明:對於以銷售為主的雜誌來說,封面樂團特別重要。圖為SID封面攝影側拍。(樂窟音樂提供)

「我覺得我們跟一般的雜誌比較不一樣的是,一般雜誌都會有一個月的主題(deen:台灣的雜誌很喜歡那樣做。),好像每一個藝人都要嵌進去那個主題裡面,或著發展出其他東西。可是對我們來說這很難,因為不是國內的藝人。可我看國外的雜誌即使沒有這樣做(設定主題),內容也還是很好看。」sho 認為,這是他們不受議題的時效性框框限制住,讓雜誌特別保值的原因。

而對一個銷售為主的雜誌,封面上的樂團實在很重要,但他們也不會扒著天團天王不放,deen 說:「當然也是有一些,我們覺得很有潛力的團,也許他的歌迷沒有那麼多,但我們覺得放上封面後,也許反應會很不錯,那這本(視覺樂窟) 有雙封面,我們就會試試看另外一面。」 

《視覺樂窟》慢慢累積起聲望,隨演出環境的沸騰,題材也多了起來,光一本雜誌實在放不下,再加上,有些唱片公司會在意自己的藝人被放在視覺系雜誌裡,因而採訪不到,於是擴出一本《ROCKZINE》。deen 回想出版後的情況 「也蠻奇怪的。我們當初做《視覺樂窟》時,蠻多人覺得我們是什麼偶像雜誌,沒有人會覺得我們是音樂雜誌。直到做了《ROCKZINE》之後才會說:最近多了一本音樂雜誌欸。」

反過來想,這也代表自己觸碰到了新的族群,稱得上是好現象,可《視覺樂窟》絕對不只是偶像雜誌。對樂團、樂手的著迷固然有,可由 deen 自己操筆的內容,仍相當重視音樂面向的書寫,包括:節奏、編曲、配器等等。而《ROCKZINE》起初,專輯評析也不少,當時她覺得,這些藝人若沒來台,宣傳就僅限唱片架相當可惜,於是挪出很大的版面讓台壓片有宣傳空間,只是後來發現唱片太重時效性,所以逐漸減少。

圖片說明:除了雜誌,他們也會舉辦講座,做音樂知識普及的工作。圖為ROCKZINE在誠品音樂館開的講座。(樂窟音樂提供)

在唱片不賣的今天,全世界唯獨日本人仍舊不捨實體 CD。喜歡日本音樂的台灣樂迷也一樣愛買 CD 嗎? 兩人異口同聲地答:會!

「魚韻前年在演唱會還是訪問上說過,他們的 CD 就是一張,沒有很多版,但他靠這張 CD 也可以很賣,他不是靠改版去加數量。他覺得,你音樂夠好,樂迷夠有品味,大家就會來支持這個東西。我覺得有時候還是會有這樣子的樂團跟消費者存在。」deen 能理解,如今買唱片多少有收集偶像周邊的成分在,可那正是因為你對他的忠誠度夠,而有的不可替代的感覺。sho 附和道:「或著是,這種類型的音樂,同儕之間的口耳相傳也很重要。」訪問前天,他們才在臉書貼出 The GazettE 新專輯的開箱文,留言便有人跟著展示自己的唱片,好像沒有買的就很遜。

「我以前是在唱片公司,所以當然可以理解支持(實體)背後的原因。而且我們在做這個東西,也必須要有各家唱片公司的支持,如果今天唱片公司不支持,那我們媒體要做什麼?」deen 認為,串流再怎麼厲害,還是無法取代唱片。諸如台壓的翻譯歌詞、包裝概念都是網路上感受不到的。sho 也附議:「這跟雜誌很類似,可以實際上觸摸到、看到的那個感覺,跟網路上的數位音樂,只是聽的感受還是不太一樣。」

圖片說明:編輯sho個人力推的視覺系樂團Lacryma Christi。(樂窟音樂提供)

提到本地殘存的音樂雜誌如 KKBOX 出的音樂誌,deen 不諱言:「我覺得一開始,KKBOX 它的訪綱真的還蠻深入的。他就算是訪那種很主流的如 SHE,可我看他內容也不是很膚淺的哦,還是會講音樂蠻深入的。我就覺得還蠻厲害,蠻感動的,真的是很聊音樂的雜誌。但到後來就有點......比較少看到了。」而如果有人想辦雜誌,deen 建議「想清楚再做,不能只有熱血。」這絕不是一個適合一般新鮮人的工作,不可能大賺錢,只是挾著看不見的使命感,他們自己捨不得不做。

「視覺系」 最早,是 X JAPAN 的吉他手 hide 提出來,用以定義日本從 80 年代以降,打扮誇飾造型上台的化妝樂團,爾後漸漸被日本音樂雜誌如《FOOL'S MATE》、《SHOXX》拿來使用,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類型。雖然,視覺系日後與各種音樂支流如電子交會,形貌越來越多樣,但在唱腔、編曲上,仍舊具有一定的辨識度,而早期的視覺系樂團,也常見與跳脫現實世界的造型相呼應的歌詞世界觀,樂團跟樂迷之間也發展出自己的互動文化,隨特定歌曲做特定動作,同樣是「衝撞」,卻與金屬樂的方式不同。

對 deen 與 sho 而言,絕對不只是一種穿著打扮而已。視覺系確實是一種音樂類型。

圖片說明:被總編輯deen評為目前視覺系最有代表性的團,the GazettE在2015年5月23日JAPAN NIGHT in TAPEI的演出。(樂窟音樂提供)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視覺系音樂仍有 GLAYDIR EN GREYthe GazettE 等持續開枝散葉,樂迷跨越全球。然而,一般人聽到視覺系仍會有些刻板印象。sho 舉例,「像大陸會把『視覺系』和他們的『殺馬特』文化,就是那種,頭髮弄得很爆,視覺很像妖魔鬼怪的外型(deen:但是看起來又很像鄉下人。),但他臉上是沒有化妝的。」將殺馬特與視覺系輕易畫上等號,表示大眾對視覺系的了解其實非常地淺,只流於表面。

有意思的是,有些視覺系樂團自己也會想擺脫這樣的標籤,「因為不論在台灣或日本,聆聽的年齡層偏低,有人會到某個年紀就不聽這類型,所以會給人一個印象是,這些都是小屁孩在聽的。甚至有樂團走紅到一個程度後,就說你不要再叫我視覺系,我不上視覺系雜誌。」sho 解釋,他們兩人做《視覺樂窟》正是為了讓一般人能以理解取代汙名,不要讓視覺系被當成不入流的東西,而面對國內聆聽場景,「不敢說要讓它(視覺系)多興盛,至少維持住歌迷不要流失掉。」

圖片說明:樂窟音樂每期都會有讀者回函。除了文字之外,讀者還會畫圖,甚至加信紙,把句子寫得密密麻麻。(樂窟音樂提供)

做雜誌的過程中,他們確實照顧到許多人:「很多樂迷寫讀者回函都會跟我們說:我在班上阿,聽這個音樂很孤單,可是看到雜誌上面或是臉書上面,發現很多跟我一樣喜歡的同好......。講得很像我們是他們的歸屬,有時還會跟我們吐露心事。」經營三、四年,甚至會有許多,從高中寫讀者回函寫到出社會的讀者在。「我朋友每次看到他們寄過來的回函,都會驚嘆說:『哇,這個年代居然還有人在寫讀者回函!』。」兩人興奮地說,許多讀者感覺寫不夠,畫畫之外,自己還會添加信紙,掏心掏肺地傾訴,不只是為了回函贈品而已。

近來,他們觀察到許多能理解自己的魅力來源,認同自己的音樂根源並戮力發揚的日本視覺系樂團,甚至有堅守崗位的演出場地,譬如鹿鳴館這樣小型的 Live House,比 The Wall 還小。他明明很有歷史,超過二十幾年,可以拓展出他的世界版圖。我覺得像他這種老字號的店,X JAPAN 都唱過,你所知道的視覺系樂團都唱過,他要拿這個去發揚光大,何嘗不行呢?可他就是覺得他要培育新人,他就是只要做這個小眾,他就是堅守住這塊做好,我覺得是他的使命。」

兩人認為,「原汁原味」的視覺系音樂,還是得到日本親臨現場演出才可感受到。在日本,再小的視覺系團,現場都會和歌迷有互動的橋段。也不管台下幾個人,他們都當萬人演唱會在唱,那整齊劃一的程度是難以想像的。而傳到海外的過程,這種舞台上下的互動正是最難移植的,於是有些視覺系樂團便會開玩笑說,不在歌曲間做整齊動作的台灣樂迷比較「自由」。

圖片說明:編輯兩人也自組了奈落樂團,玩視覺系音樂。身兼樂迷、媒體與音樂人的角色,相當了解本地視覺系樂團發展的困境為何。(樂窟音樂提供)

本地死忠的視覺系樂迷,肯定是嘗過日本源頭的視覺系音樂,這時候回過頭來聽台灣的視覺系音樂,那種落差感會特別明顯。sho 與 deen 兩人也有組視覺系樂團(奈落 NARAKU),認為樂迷的高標準,會是台灣視覺系樂團的最大考驗:「真正的樂迷一定是會聽台灣視覺系,也會聽日本視覺系;(如同)聽台灣金屬,他也會聽國外金屬。那如果你水準差太多,歌迷就會沒有興趣。金屬就是這樣靠實力嘛,技術不夠強,雙踏不夠快,他就會覺得你很弱。可是視覺系的話,又多了一個『外型』。如果你水準沒有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比較難去吸引到真正喜歡視覺系的台灣樂迷。」

因為工作,他們常會問許多視覺系樂團,對台灣玩團年輕人的建議,近期專訪的頹美派視覺系樂團 Moran 的主唱 Hitomi 便提到,你的團若想成功,就必須「要盡量找到好的設計師,組成一整個團隊,打理好樂團的整體造型。」正呼應了他們的說法。

圖片說明:頹美派視覺系樂團Moran的主唱Hitomi。(樂窟音樂提供)

直至 2015 年七月底,《視覺樂窟》已經出了 18 本,《ROCKZINE》也出到第 8 期。掐指一算,四個年頭,對本地的音樂雜誌來講已算長壽。他們在城市角落做著看似不被環境眷顧的事情,忠於理念並吸引到一群能支持他們繼續做下去的讀者。身為經營音樂媒體的同行,筆者對他們備感尊敬。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