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廖偉立建築師作品「北港復興鐵橋/女兒橋」

By 欣建築2015/06/30
article cover


設計案概念

日據時代,佔據台灣產業第一大宗的「糖業」文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抹滅的記憶。北港台糖鐵道及北港復興鐵橋因日治時期製糖產業的發達而建起,除了糖業運輸帶動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新港鄉的經濟成長,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香火鼎盛,香客頻繁往來及學生通學利用也使得嘉北線成為台灣糖鐵的黃金路線,近年歷經台灣社會變遷及產業轉型,糖業逐漸沒落,即使是昔日的黃金路線也終至停駛。

或許台糖鐵道形式上已不復在,但我們企圖沿著這條充滿文化、記憶且於城鄉風貌中獨具特色的路徑,賦於舊鐵道新生命,以「新舊對話」與「低度開發」為設計原則,規劃一條線性綠帶空間,串聯周邊綠地、鄰近街道延續、傳承北港文化為主題,與整個北港鎮的都市紋理緊密結合,導入都市空間的綠廊。並提供當地居民更多元且親近週遭自然地貌和水域的戶外空間,同時結合復興鐵橋在嘉義新港端已完成的建設,將台糖鐵道、復興鐵橋和北港溪形成一連貫之「綠帶」和「藍帶」的觀光休閒資源。

連結北港溪對岸之嘉義新港板頭社區所完成之改造為主軸。舊鐵道新生命的線性綠帶空間概念,將引導市區人潮至北港溪堤岸,將台糖鐵道、復興鐵橋和北港溪形成一連貫之「綠帶」和「藍帶」的觀光休閒資源。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設計說明

北港台糖鐵道人行景觀步道以北港糖廠為起點,沿舊台糖鐵道路徑繞行北港次級道路進入北港鎮中心,考量交通安全性及社區活化的主軸精神,將護坡從大同路退四米才開始爬升,以木紋石板鋪面及鐵道枕木起始,企圖配合周遭紅磚牆面圍塑出原本北港驛站氛圍,除了讓出一個社區廣場空間外也能串聯道路兩側商業行為。

原有糖鐵護坡在糖鐵停駛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城市中就像是個無故隆起的土堤,土堤從地表緩升至一層樓高,將原有的城市紋理切割成了正面與背面,失去舞台的黃金路線漸漸成為鄰里環境中的雜亂源頭,我們除了利用透水鋪面、舊鐵道意象、及景觀家具來綠美化外,更大的企圖在於將城鎮較為髒亂的背面也翻轉為正面,整條景觀步道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兩側住戶(保留住戶的直通出入口),培養常民對舊台糖鐵道的認同感才能真正達到永續利用的價值。

文化路為每年慶祝媽祖聖誕的【真人藝閣】遊行必經之路,因此跨文化路鋼構景觀橋比一般陸橋最低限高四米六還高出一米,兩端基礎埋設於護坡中並且利用圓弧橋面及通透扶手設計降低鋼構橋在城市中的量體感,並於端部設置一座鋼梯作為行人進出景觀步道的節點。

糖鐵護坡在城鄉風貌中獨特的地形除了讓人體驗行走於樹冠高度的趣味,亦提供了不同的高度及角度來欣賞北港,為保持護坡上既有的茂盛植栽,利用簍空的鍍鋅格柵板作為人行步道的鋪面,並抬昇至距離護坡表層上方約30公分的高度,人的視線得以穿透感受到景觀步道的綠意盎然,花草植物的末梢亦能穿過格柵板與人親近,人與植物保持著一種互相尊重、欣賞的距離。

景觀步道的末端懸挑出去一個鋼構平台指向佇立於北港溪的復興鐵橋,暗示昔日台糖鐵道與復興鐵橋相連,遠眺昔日榮光。跨防汛道路混凝土人行景觀橋之橋體結構在舊鐵道護坡尾端以RC深樑板結構的形式出發,於中段時結構轉換為「盒」的板牆系統,將原本「行走在橋面上」的單一路徑體驗轉而「走入橋體空間內」,在橋內透過橋體的框景望見復興鐵橋斷橋遺址,這種由開闊而壓縮,由壓縮而聚焦的感官體驗彷彿是一種經驗時光流動的過程,結構與構造的轉換與空間體驗的層次感相呼應。

(編按:糖鐵綠廊整體規劃設計的第一期工程,是重新連接起北港溪兩岸,遞補復興鐵橋斷橋後所喪失的連結功能,RC橋的工程在部分的復興鐵橋原址進行,新建的女兒橋為一座人行陸橋,長約117公尺,橋面寬約3公尺。)


女兒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橋不只是橋也是
地景
裝置
建築
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一切在此延伸 聯結 轉化
過去 現在 未來
在此
浮現
消失
浮現
周而復始
與天相遇
與地相連
與人相合

走到北港溪堤防上回望,30米混凝土構造的跨防汛道路景觀橋所展現出來的「沉穩」與超過100米跨北港女兒橋的「輕巧」產生強烈的對比。

北港女兒橋為抵抗北港溪凹岸強烈沖刷,河床將橋墩及基礎設計為RC構造且因應水流方向成圓形端鼻等流線型體,呼應橋體圓管鋼構造型並將對北港溪流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也因此超過一百米的單跨橋是本案結構上最大的挑戰;橋面為鋼承鈑面貼馬賽克磚及抿石子,利用地坪的分割營造湖面倒映夕陽餘暉的情境,增添行走於橋面時的趣味性。

橋體結構以較為輕巧的圓管鋼構將橋面包覆如船體骨架的空間感,合理且不多餘的以構造方式回應設計訴求;最外層以沖孔金屬板包覆局部橋體鋼構來產生微量的量體感及達到遮陽的效果,以一種躍動的韻律感輕觸河面穿梭於北港溪兩岸。

北港溪潺潺的流水
像母親的溫柔
淘洗著時代不同的容顏
時間的巨輪在此周而復始與輪迴
我們一代傳著一代
希望延續著希望
展現著北港人永恆的堅強與不變的熱情
我們藉著橋的聯結
頹廢已久的兩端重新被接通
鄉親們被疏遠的熱情重新被燃燒
城市的香火再次地鼎盛 繁華 熱鬧
的街路
我聽到人們的腳步聲逐漸喧囂起來

「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紅樓夢》

我們期望做出屬於北港當地的城鄉風貌,因為北港當地獨有的信仰文化背景與昔日糖業興盛的光景才能孕育出此地豐富、堅毅、熱情的人文風情,而我們的任務便是將北港豐富且多層次的人文、水文、地理透過空間想像聯繫在一起,而這種空間想像不只是一味討好觀光產業,也適切地回應北港常民對友善景觀環境的渴求。

橋墩及基礎設計因應水流方向成圓形端鼻等流線型體,呼應橋體圓管鋼構造型並將對北港溪流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北向立面圖;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南向立面圖;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剖面圖;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剖面圖;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橋面平面圖;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北向立面;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平面;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南向立面;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結構單平面;圖片提供/廖偉立

RC橋sketch;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sketch;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sketch;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sketch;圖片提供/廖偉立



女兒橋sketch;圖片提供/廖偉立

基本資料
作品名稱:北港復興鐵橋週邊景觀改善規劃設計、北港女兒橋

作品地點: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溪畔
業  主:雲林縣政府
主要用途:景觀人行陸橋、景觀步道綠美化

建  築

事 務 所: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主 持 人:廖偉立
參 與 者:陳柏齊、陳俊言、張家澍、黃宥鈞
結  構:富田構造設計事務所

施  工

營 造 廠:祐鎮營造有限公司

材  料

建  築:橋墩、基礎/清水混凝土;橋體結構/鋼構、沖孔鋅鋁板

基地面積:2682㎡
建築面積:1243㎡
設計日期: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
工程日期: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
圖片提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攝  影:陳弘暐、林福明、汪德範

團隊簡介
廖偉立/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廖偉立生於台灣苗栗縣通霄鎮,現為台灣註冊建築師,大陸一級註冊建築師(2009)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碩士,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建築碩士, 師事Coy Howard與Eric Owen Moss 2001年在中台灣(台中)成立,立.建築工作所(AMBi Studio)以台灣中西部的地景、人文為基地與背景。

企圖從台灣這一個政治、文化、歷史…浮動不定的島國(National Island)及多樣性生態、地景與駁雜的常民力量的觀 照、挑戰中,實踐、思考、反省建築,並展現出台灣建築多元差異中的生猛能量而且與環境、人的活動相融相合。

作 品廣見於本國及世界重要著名建築雜誌:德國Bawalt、日本SD雜誌、Architecture Asia亞洲建築、TA時代建築、WA世界建築、Singarpore Architecture、建築師雜誌、TA台灣建築、傢飾雜誌、室內雜誌等。並曾獲得台灣建築獎、WA中國建築獎、遠東建築獎、日本SD Review建築獎、第八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等多項殊榮,2012年並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延伸資訊】

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官網

【延伸閱讀】
>[廖偉立] 離家,是為了回家。
>[廖偉立] 書寫生活旅程

==========
圖詩/廖偉立
文/陳柏齊
編輯/鄭?倢
校閱/王彤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欣建築-作品導讀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廖偉立北港復興鐵橋台灣建築北港女兒橋橋梁雲林北港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