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旅行

馬世芳的披頭八講筆記:「披頭狂潮」引爆英國(1963)

By 欣音樂2015/06/08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1963 年,四位小帥哥將掀起「披頭狂潮」,引爆英國。(翻攝自Youtube)馬世芳上次說到,1962 年,披頭四進了 EMI 的錄音室,在喬治馬丁的「調教」下,先錄了〈Love Me Do〉衝上英國綁的第十七名。接著又在 1963 年 1 月交出了第一首英國榜的冠軍單曲〈Please Please Me〉。從這受歌開始,直到披頭四解散前。他們只有一首單曲停在第二名而已。1963 年是披頭四產量驚人的一年。他們頂著馬桶蓋頭(Mop Head),錄下兩張錄音室專輯一共 28 首歌,以及 6 首不重複單曲;除了製作音樂作品,他們還要到 BBC 錄廣播節目,並完成 212 場的現場演出。一

圖片說明:1963 年,四位小帥哥將掀起「披頭狂潮」,引爆英國。(翻攝自Youtube)

馬世芳上次說到,1962 年,披頭四進了 EMI 的錄音室,在喬治馬丁的「調教」下,先錄了〈Love Me Do〉衝上英國綁的第十七名。接著又在 1963 年 1 月交出了第一首英國榜的冠軍單曲〈Please Please Me〉。從這受歌開始,直到披頭四解散前。他們只有一首單曲停在第二名而已。

1963 年是披頭四產量驚人的一年。他們頂著馬桶蓋頭(Mop Head),錄下兩張錄音室專輯一共 28 首歌,以及 6 首不重複單曲;除了製作音樂作品,他們還要到 BBC 錄廣播節目,並完成 212 場的現場演出。一年 365 天,不知道要消耗掉多少腎上腺素。倘若細細比較這年的歌曲,隨著時間推進,你也能聽見他們神速的進步。

為什麼要特別推出單曲呢?馬世芳替我們作了背景補充。在 1960 年代,當時年輕人用的,多半是「手提式單身道音響」,譬如:Dansette Record Player 等等,只有一個聲道。而播放載體則可以簡單地分成,錄製專輯的 33 又 1/3 轉的十二吋黑膠,以及錄單曲的 45 轉七吋黑膠。前者體積大,容量大,自然比較貴。對於收入較低的年輕人來說,七吋黑膠反倒是比較有能力購買的。想當然爾,單曲曲目最好別收在專輯裡,否則會讓買到的人有花錢買重複的不佳觀感。

圖片說明:Dansette Record Player(圖片來源:flick,作者:Chris)

媒介載體會影響內容,為了符合七吋黑膠正反兩面(A、B 面)的容量,歌曲多得在三份鐘內結束;同理,我們習慣一張專輯要有五十分鐘左右,也是因為當時的十二吋黑膠,一面能錄 23 分鐘。而在播放器材方面,因為大多數人頂多擁有一顆喇叭(能同時擁有左右聲道,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很奢侈的事),因此在混音時,即使有立體聲(Stereo)的技術,仍舊會以單聲道(Mono)為主。從這點我們就能想像,現在我們聽披頭四歌曲,其實跟當時年輕人聽到的感覺不太一樣。

1963 年 3 月 22 日是重要的日子,因為單曲的成功,他們趁勝追擊,發行《Please Please Me》的專輯。這張專輯的封面非常出名,是這四位小夥子從 EMI 的總部大樓上俯視的照片。而在六年後,披頭快要解散前,留成嬉皮長髮的他們還會再度到這裡來,為《Get Back》專輯拍一張一模一樣角度的封面。

圖片說明:左《Please Please Me》,與右《Get Back》(阿哼後製)

製作人喬治馬丁非常看重披頭四的現場魅力,本來還打算到利物浦的 Carven Club 錄音,直接捕獲他們的現場動能。可到達 Carven 才發現有諸多環境阻礙要克服,市場需求在即,沒那麼多美國時間慢慢嘗試啦。最後他們還是決定回到環境比較好控制的 EMI Studios,並安排一整段連續的時間,讓樂團能把錄音室當成現場演出舞台。

當時的錄音器材是只有兩軌的「BTR reel-to-reel tape deck」,一軌錄樂器,一軌錄人聲,最後再混音。披頭四馬不停蹄,指不離琴,一首接著一首地邊演邊錄,竟然在 585 分鐘內錄完了十四首歌,事後也只做了些許微調而已。譬如喬治馬丁的鋼琴,以及〈There's a Place〉裡,那段之後才加入的藍儂口琴;而麥卡尼還在〈A Taste of Honey〉疊錄了兩層自己的歌聲。國際披頭權威 Mark Lewisohn 日後如此描述《Please Please Me》的錄音過程:「這是錄音史上產值最高的 585 分鐘。」


▲The Beatles -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專輯 A 面第一首歌〈I Saw Her Standing There〉是保羅麥卡尼的詞曲,受到老藍調影響,有大量重複的旋律段落。而這短短兩分半鐘卻沒有冷場,結構嚴謹,歌詞有著早期披頭的直白生澀:「嗯...她當時只有十七歲,你懂的啦。」懂甚麼呢?自己想像吧!而在翻唱自 Arthur Alexander 的〈Anna (Go to Him)〉中,則有藍儂煽情、灑狗血但能抓緊少女之心的唱腔。

馬世芳說,披頭四並無門戶之見,不論原唱是男生女生,黑人白人,只要是好聽的歌就會拿來唱。〈Chains〉是美國 Doo-wop 女子組合 The Cookies 的歌,由了不起的女性詞曲唱作人 Carole King 所作。當時的 Carole 還未發片成名,卻已在紐約錫盤街(Tin Pan Alley)為歌手寫歌。這歌有著漂亮的 AABA 段落走法,以及三人好聽的和聲。


▲The Beatles - Chains

藍儂、麥卡尼熟聽流行音樂,非常了解一首好歌該怎麼寫,許多作品乍聽之下不難,真要彈起來卻有許多奇奇怪怪的和弦。這些暗藏的玄機往往是他們音樂厲害的關鍵。如果我們如今會把歌曲拆成前奏、主歌、副歌、橋段、尾奏等等,而副歌又往往是那最有記憶點的部分,那麼披頭四的歌就是副歌接副歌接副歌...。馬世芳舉〈There's A Place〉為例,這歌從第一秒開始就有讓人興奮的力量。

那 585 分鐘真是奇蹟,尤其當你知道藍儂彼時還得了重感冒。〈Twist and Shout〉是這張專輯的壓軸曲,需要藍儂扯開嗓子唱。喬治馬丁知道,這最終的錄音形同賭博,要是他唱不起來,這歌就完蛋了。錄音室裡每個人都忐忑不安,藍儂灌下身旁餘下的感冒糖漿,一口氣唱完,滿頭大汗,再也沒有力氣錄第二次了。如今你可以從當時的錄音聽見藍儂啞著嗓子,將自己逼到極限的嗓音。日後這歌也成了披頭四現場演出的大高潮,只要聽見喬治跟麥卡尼的「阿~阿~」合聲響起,女樂迷便會情不自禁的尖叫昏倒。


▲The Beatles - Twist and Shout

圖片說明:擠著要看披頭四現場演出的女歌迷。(翻攝自hanswisbrun.nl)

那年頭的女孩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時常昏倒。1963 年的披頭四,多半還是別人的暖場團,或著拼盤表演裡的一員而已。可從聽眾的反應你就能察覺得出來,他們是最受歡迎的,有時甚至超過主秀!

在發行第二張專輯前,披頭四又有兩首單曲上了冠軍榜,分別是〈From Me to You〉以及〈She Loves You〉。前者在往後一年紅到了全世界,甚至連台灣都有人填了中文歌詞以後拿來唱;後者銷售百萬張,一個月內就賣了 75 萬,這紀錄直到 1978 年才被保羅麥卡尼自己的歌擊敗。

〈She Loves You〉是披頭狂潮(Beatlemania)的主題曲,在錄這首歌的時候,在 EMI Studios 外紮營的女歌迷衝進了錄音室內,一邊狂叫一邊開門,想找到她們心目中的偶像。警衛保全當然是追在後面跑,可瘋狂的女歌迷是全世界最可怕的毀滅性武器,沒有人抓的到。披頭們聽門外有些不安的動靜,想探頭出去卻被工作人員阻擋。女歌迷最後沒見著披頭就被攆了出去,披頭卻被傳染了那份 high 勁兒,錄下歌裡青春躁動的氣息。


▲The Beatles - She Loves You

〈She Loves You〉對於當時的成年人來說,實在是太不入流,太粗魯了。怎麼不好端端地唱,要在那裏喊「Yeah Yeah Yeah」還用假音鬼叫著「ooh」呢?更難以理解的是,居然有這麼多女歌迷就愛他們這個樣子?每當披頭四在舞台上一現身,她們就會開始尖叫。吉他一刷,「阿!」。藍儂一唱,「阿!」。林哥鼓奏,「阿!」。若你問了曾經在那時到過披頭現場的人,他們肯定都會告訴你,半顆音符都聽不到。

少女們是為了「看」到披頭而不是為了聽,只要人在,拿掃把假彈也行。她們的尖叫當然也蓋過了披頭四舞台上的聲音。彼時的現場演出器材還不如今日齊全,連內場的監聽喇叭都沒有。根據後來調出的演出錄音,在夥伴們的演奏都聽不見,自己唱歌的聲音都聽不明的情形下,披頭四依然沒有掉拍、走音。那真的是他們經歷數以百千計演出後,所鍛鍊出來的火侯默契。

〈She Loves You〉之後的單曲是〈I Want to Hold You Hand〉,它的 B-Side 有一首美麗的歌〈This Boy〉。B-Side 通常都是放一些比較沒有賣相的作品,當作附贈的送給你。〈This Boy〉散發著早期 Doo-wop 的鬆活,副歌藍儂唱地激情四溢。你實在很難想像他其實很討厭自己的嗓音,往後還會想盡辦法在錄音時把歌聲搞地不像自己。


▲The Beatles - This Boy

圖片說明:《Meet the Beatles》(圖片來源:flick,作者:Lawren)

1963 年 11 月,披頭四的第二張專輯《Meet the Beatles》出現,取代《Please Please Me》登上冠軍。這張專輯的封面是他們四人黑著半邊臉,你可能已經在許多地方看過這在搖滾樂史上,被致敬過無數次的經典畫面。而由 Tony Barrow 在封底文案裡所寫的「The Fab(ulous) Four」,也從此成為披頭四的代名詞了。

這張專輯同樣有部分的原創曲,部分的翻唱曲。保羅、麥卡尼合作的〈All My Loving〉有銷魂的 Walking Bass;翻唱自摩城女子組合 The Marvelettes 的〈Please Mister Postman〉既純情又騷,把女歌拿來男唱,顛倒歌詞對象的性別也是披頭常玩的遊戲。馬世芳特別珍愛的一首較少提到的歌,那是 Smokey Robinson 的〈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又一首摩城出品的好歌)。由此可見,披頭四其實一直在表達他們對大西洋彼岸,美國黑人音樂的孺慕之情。而那似乎沒有文化的差距,英國白人唱起來也一樣能成立!


▲The Beatles - 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

《Meet the Beatles》的歌,音場又更加飽滿渾圓了。他們的作品越來越成熟,完全沒有走下坡的趨勢。彼時總有許多人認為,披頭四跟大多數的偶像團體一樣,很快就會消失結束,被忘在過去。畢竟少女的心也總是善變的阿。然而,我們都知道熱潮並沒有冷卻,反而還持續增溫擴散。而很快地,披頭瘋成為了青年文化的獨特現象,以貓王出現時更來地驚人。

1963 年年尾,披頭四受邀到英國皇室御前演出。叛逆的藍儂本來就很討厭上流社會的人物,覺得他們都是衣冠楚楚的虛偽份子。上台前他和經紀人艾普斯坦說,在開始唱〈Twist and Shout〉之前,他要唸一段話,衝衝台下的權貴,那句話是這麼說:「麻煩在比較便宜的座位上的觀眾拍手,而其他人則用你們他媽的珠寶發出聲音吧(rattle your fucking jewelry)。」艾普斯坦聽到他要在皇室面前講髒話,再三拜託藍儂為了樂團事業不要這麼衝動。

藍儂在正式上台時,到底有沒有說出這整句話來呢?就麻煩各位自己看啦。而在下一講,披頭四終於要進攻美國了,敬請期待...。


▲The Beatles - Twist and Shout (Royal Variety Performance)

【披頭四朝聖之旅】
馬世芳帶你朝聖披頭四,倫敦、利物浦10日遊,行程介紹。
馬世芳勸敗文:人生苦短,圓夢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