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竹材的運用與推廣

By 蘇琨峯2023/11/01
article cover

清邁CLA事務所- Panyaden國際學校竹構造多功能集會空間;圖片提供/CLA

竹子在中國的歷史,不論在生活或是建築上,都曾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近年來在東南亞以竹材為建築元素的大量體竹構造建築也興起了一股風潮。如峇里島的IBUKU、越南武仲義事務所及清邁CLA事務所等,皆以竹材設計出巨大卻極為輕柔詩意的竹構造作品,在公共建築、學校及私人空間中,皆獲得正向回饋及國際上的獎項。在強調永續的當代,除了木構建築,我們也該將目光轉向本在台灣就有豐沛材料的竹材,同時也因Covid-19疫情讓全世界意識到國產材與地產地銷的重要性。台灣竹類本身就有超過50種,且因相較木料約40至50年的長成時間,竹材生長速度快,只需4年即可成材利用。因此林務局長林華慶也表示,竹與木在未來的建築趨勢中,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越南武仲義事務所作品-Sonla餐廳;圖片提供/武仲義事務所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同時也是台灣竹會理事長甘銘源建築師在台灣長期致力於竹構造推廣,並在林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的技術合作下,將竹材經高溫乾燥處理後已發展成不易龜裂與蟲蛀的穩定材料。從2013年雲林農博生態園區中運用在地孟宗竹並結合鋼材形成跨距達14公尺的大型桁架結構、2017年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再到榮獲建築園冶獎的桃米生態村夢蝶亭和蝶夢亭等,不僅歷經多次颱風洗禮依舊屹立堅固,在受歡迎的使用性及視覺美感上也巧妙地融於周遭地景之中。

2013年雲林農博壯觀的竹與鋼架大型桁架結構;圖片提供/蘇琨峰

連結全球永續思潮與在地資源的竹構築
臺灣竹會理事長甘銘源也表示,在台灣一般對於竹構造,印象中為以「展覽」或是「臨時建築」為主。今年配合2021年的台灣設計展在嘉義,由林務局指導,並由臺灣竹會策畫並由陳冠帆結構技師擔任總策展人的「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在六位業界建築師與設計師合作下,用竹材打造出與嘉義林鐵週邊紋理相呼應的地景構造物,於2021/10/22起在嘉義竹崎車站及阿里山林業園區展出,就是想透過這樣的展覽,試圖帶出台灣竹構設計浪潮,也希望呈現竹材更多的面向,並突破舊有對竹子的印象和框架。同時站在建築結構的角度,希望讓更多建築相關人士能思考使用竹構造的更多可能性。這次的「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能受到這麼多的注目,也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是有「竹子」這元素的,不論在生活或是歷代建築之中,對竹子是有情感的,同時透過設計師的巧手更能讓竹構造或是竹製品更有美感與親切感,也更容易與全球的永續思潮連結。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翩翩;圖片提供/朱逸文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竹軒.天井;圖片提供/朱逸文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李綠枝提到,和現今常見的鋼建材相比,竹子具備低碳、質輕的特性,以目前的保存技術若處理得宜,加上屋頂的保護,竹構築使用四五十年都不是問題。但以建材來說,像木材已開發出以集成材的工業產品提供建築使用,木構造甚至運用在都市的防火構造中。在建築市場上,還是需要有工業化及經濟規模的考量,才能將竹材廣泛運用在建材上;然目前若以竹材做成集成材,價格甚至會比木料製成的集成材更貴,因為竹材採伐成本高、加工度高,這是政府和產業界還需再努力的方向。當務之急,仍需讓專業界和民眾多體驗認識竹子運用在構築中,創造竹產業的需求。

竹構造與竹知識的培養與改良技術
林務局曾與臺灣竹會合作出版過《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這本書,從竹子的特性談到竹材處理、竹構的基礎施作,深入淺出地說明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而之後林務局會先從手規劃像是以竹子的小百科等書籍,來推廣竹子生態、種植與生產,或是與生活的關係等知識,在技職教育方面也會規劃相關的教材,如何認識竹材及利用等基本知識。

日常做起 讓大家更有感
竹構造的公共設施如涼亭及茶屋等設計,也可試著朝向「標準與模組化」的模式,在森林遊樂區或風景區等地,或者需要時就可使用,讓竹構造能有更方便與更容易被想起的方式來推廣竹構造建築。目前大家對於竹子的使用是較沒信心,也較不熟悉此種材料,因此若有機會在公共場合或是都會區中有機會設計較大量體的竹構造建物,像是在台灣的竹藝中心、高鐵站或是高速公路的休息中心設置竹構造建物,或者是在公園中設置小型茶屋等,讓竹構造建物都能有更多曝光與讓大眾更加熟悉竹材的機會,這也是李建築師在近年來推廣竹構造時建議的方向。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精靈之境.竹構芒果茶屋;圖片提供/朱逸文

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朱逸文

竹藝復興
今年參與「2021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的竹籟文創團隊表示,過去竹產業每年可為台灣帶來 1.5 億美金的外匯收入,然因面臨通貨膨脹、技術外移等問題,台灣竹產業自此逐漸凋零。同時,竹子在台灣建築觀念中,屬「窮人的建築材料」,但反觀東南亞與中南美洲,就地利用竹材,並結合現代建築工法與設計,創造出許多驚豔全球的竹構造建築,更囊括了多項國際建築獎項。而竹籟文創是台灣第一個以竹材囊括多個國際建築獎項的團隊,使台灣在國際建築獎項的舞台中沒有缺席,也引起了國際的注目。竹籟文創也以實做的「環保固碳竹公車亭」為例,表示竹子的固碳率為一般木頭的4倍,每座「環保固碳竹公車亭」平均固碳266公斤,實為綠建築的綠建築,為復興台灣竹工藝技術,並將竹構築置入於台灣的農村美學中,達到環保且固碳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台灣西岸首座「環保固碳竹公車亭」已於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完工,並定名為「竹跡亭」,並預計於12/17日舉行啟用典禮。而此次選定南投竹山「竹山鎮公所」為台灣西岸第2座「竹跡亭」,藉由為期5天的理論與現場實作之見學方式,培養竹工藝師,期將台灣竹工復興,繼續放豔國際。同時,也將在今年建材展中,林務局也再度聯手臺灣大學實驗林管理處與參展民間業者,共同打造觀展亮點「國產材臺灣館」。

環保固碳竹公車亭;圖片提供/竹籟文創

竹籟文創商品-天赦竹編;圖片提供/竹籟文創

竹籟文創商品-天赦竹編;圖片提供/竹籟文創

最佳環保天然材料
竹材堅韌的特質,早年已被臺灣先民及原住民廣泛使用,它的強度可達鋼材的70%,竹構造的CO2排放量卻只有鋼構造的2%,可說是碳足跡最小的建材。竹材經過適當安全的保存處理,加上合宜的深出簷等設計,竹構建築壽命可長達30?50年;再加上接頭設計不斷改良,能有效率地發揮竹材特性,也減少容易損壞的缺點,且工法施作容易,期許為竹構造的推廣開啟一扇窗。
建築師應是創造空間的設計者,創造出讓人們適合居住、思考及感受生活的空間。若能減少混凝土並多利用自然的材料,便能讓人們有更多接觸與了解大自然的機會;而使用更多的混凝土並不能解決都市中「熱」的產生。同時使用像是竹材等天然的建築元素,亦能讓自己的作品擁有獨特個性。我們非常希望建築師們能多利用天然的材料來設計作品,除了環保議題外,利用自然界元素來設計出現代化的作品。同時,林務局 在今年「第33屆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中,大力推動國產建材的運用與國材產標章,以確保廠商所生產的各類木竹材原料為國產且具法來源,也為保障消費者所購買的各類林產品是符合環保的永續消費,也誠摯歡迎大家12/09~12/12至南港展覽館建材展參觀。

峇里島IBUKU事務所於當地設計的竹構造渡假村;圖片提供/Rio

第33屆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海報;圖片提供/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

【更多資訊】
第33屆台北國際建築建材暨產品展
時間|2021/12/09 ~ 12
地點|南港展覽館
==========
文/蘇琨峰

欣傳媒欣建築構竹林鐵竹材國產材2021建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