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新地標!隈研吾「東京新國立競技場」 日本建築工藝再突破

擅長木構造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在其為2021東京奧運所設計的東京「新國立競技場」中呈現出他在的「負建築」理念中,所想表達在處理建築作品上價值與態度。建築不該是唯我獨尊的狀態,而是如何順應週邊環境的手法,這也是這位建築師在學習建築過程中,對於建築物過度飽和與對環境不友善的反思下所提倡的觀點,讓建築謙卑地存在於環境之中。同時在東京的神宮外苑這片僅存綠地,以及周遭如明治神宮等歷史建築下,新國立競技場所應對應的態度。
隈研吾-新國立競技場;Photo credit by Tokyo 2020
日本傳統建築
隈研吾曾表示在新國立競技場的設計上,以「明治神宮」及「奈良五重塔法隆寺」中的屋簷重疊中得到的靈感,認為可以將日本傳統的建築工藝,融入新世代的大型建築中。在這一點上,除了新國立競技場的高度因此而降到了47公尺以下外,若從側立面來看,其實屋頂在中央處是有稍微隆起的,這或許是為了排水等的考量,但看起來似乎也像是呼應了日本寺廟的斜屋頂樣式。日本從90年代泡沫經濟崩壞之後在許多方面在國際的競爭力上是節節敗退的,但在建築方面,卻是一直令人讚稱的,這從日本許多建築師持續得到普立茲克建築獎的現象上就可明瞭。如何以建築再次對全世界宣告日本的實力以及日本的民族精神,顯然在這次的國際競圖中是相當重要的。
若先不論及與伊東豐雄在競圖上的故事的話,一般民眾對於新國立競技場的木構造,那種對日本傳統建築的印象來說的話,這項目是會受到民眾喜愛的。在內外觀上,隈研吾成功地做出了一種親切,具有貴族般的日本彌生文化氣息的質感。而同時隈研吾又提出了從日本相當重要的世界遺產「奈良五重塔法隆寺」所得到的設計構想,這在評審團的認同上也應該是加分不少。若以伊東豐雄所設計的項目來說,在外立面以72根木柱撐起整座館場,這72根木柱的設計是為了重塑出日本的「繩文時代文化」,一種立柱及豎穴型的構造,一種日本最早的居住文化,這在伊東豐雄的的設計圖可便可看出端倪。因此在這二位建築師的競圖中,可看出二個支派的對決,一個是隈研吾優雅與洗鍊的貴族型彌生文化,另一個則是伊東豐雄較為粗獷、野性與爆發力的繩文文化,這也是此次競圖中相當有趣與值得觀察的部份。
奈良五重塔法隆寺;Photo credit by 雄獅旅遊
天時地利人和
在這次東奧主場館的競圖中,除了大家所知的英國建築師Zaha Hadid, 隈研吾及伊東豐雄之外之外,其實還有設計上甚至不輸給Zaha Hadid的日本SANNA團隊,但SANNA團隊卻因所使用的材料可能會因光反射而影響到賽道比賽的問題而無法被採用。以天時來說,當時日本正值修憲欲更改自衛隊可主動出兵協防盟國防衛的期間,對於Zaha Hadid所設計如外星建物般而像是盤據東京市之感是有所考量的,因此也趁機造成了Zaha Hadid這次已得標卻被撤銷資格的原因之一。地利上,隈研吾的事務所其實就在神宮外苑前,非常靠近新國立競技場,因此地利上占盡優勢。在人和上,當時研吾又剛好是東京大學的招牌教授(前一任為安藤忠雄),加上隈研吾是一個早期便從事很多商業設計案,是一位圓融且相當能與各行各業打交道與合作的建築師,因此之前與Zaha Hadid合作的建築團隊也找了隈研吾繼續合作,因而該建築團隊之前為Zaha Hadid所設計的相關資源亦可持續地在研吾的項目中被使用。因此可說在這次的競圖中,隈研吾可謂是得到了天時利地與人和的幫助。
Zaha Hadid所設計之新國立競技場;Photo credit by Zaha Hadid Architects
日本木造建築精神傳承
以新國立競技場的尺度來說,不太可能以全木造結構的方式來呈現,但是依然可看到的是隈研吾以大量木結構來輔助鋼構,展現出木材的材料特性與溫暖感。雖然也有人曾批評隈研吾擅長於以木材來做為外立面,而非以全木料的方式來做設計整體的結構。在這次的作品中,或許也有這樣的意象存在,但以如此大規模的設計來說,算是相當成功地以木材完美地遮蔽了內部的鋼構造,因而呈現出該有的日本傳統木造建築的精神,而隈研吾所設計的「馬頭廣重美術館」就是最佳的例子之一。
隈研吾的自然浮世繪-馬頭廣重美術館;Photo credit by takashi hira
日本傳統建築與東奧
以現代的大型體育館來說,已算是特殊且有相當既定化設計的建築規格,很難將小型木構造建築體放大設計來表現出戶外或是半戶外式的大型體育場,一般會以清水混凝土來處理如此的空間。而在新國立競技場中,是否就能以所看到的設計來完全呈現日本傳統建築的精神,是值得探討的。但是隈研吾創造出的是一種日本傳統建築空間中所呈現出的一種溫潤感,將原本只在室內所展現的木構造空間變成室外化了,這是相當巧妙的構想。若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會讓人看到日本傳統建築中那種室內外空間的連續性,甚至是內外部空間翻轉的驚豔感,也呈現出了舊時日本建築空間中的那種質感。
隈研吾於台灣新竹南園作品-風檐;Photo credit by 吳宜晏
謝宗哲
建築旅人,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前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2008─2015),並曾任教過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等建築名門。「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建築創作聯盟人,曾擔綱策劃「台日新銳建築交流展:自然系」(2012年)、「Home 2025:想家計畫」(2016),並受邀出任南方建築三年展(2019)策展人。持續透過翻譯|寫作|旅行|策展的方式來分享、推廣當代建築藝術文化與生活美學。
重要著作:《HO!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溫柔建築風景》;另譯有《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日本建築的覺醒》等多部著作。
【延伸閱讀】
>以東奧場館建築美學與整體規畫為例,探討國際級賽事與都市再生及台灣借鏡之處
>從新國立競技場到代代木競技場,看兩代日本建築的轉變與東奧的關聯
=========
內容專訪/謝宗哲
文字整理/蘇琨峰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