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焚風帶來的甜美 流淌著南美洲的熱情基因於台東茁壯-釋迦

By Jimmy2021/01/25
article cover

飄洋過海 釋迦在台灣找到溫暖的家

釋迦(Annona squamosal)原產於南美洲,在最早期曾被當地原住民當作上帝帶來的恩惠,將其當作萬靈丹來食用,直至大航海時代,葡萄牙探險隊進入了南美洲,也將釋迦帶回歐洲。而釋迦是如何到台灣呢?荷據時期是一大關鍵,在此期間台灣貿易版圖擴大,釋迦的種子也隨著商船傳播到台灣,因釋迦的外型與荔枝有幾分相似,所以當時有「番荔枝」之稱。而釋迦在台灣的種植要等到民國60年代才開始廣為人知,目前全世界的釋迦產量就屬台灣最高,而台東則是台灣的產量之冠,但在民國66年以前,柑橘以及鳳梨才是台東縣的主力生產水果,但因產量過剩以及成本增加,才使得農民開始尋覓其他作物,釋迦也是這時候才唄大眾所重視。

至於為什麼原產地在南美洲的釋迦會在台東種植成功呢?關鍵在「乾」與「熱」。釋迦只長在年降雨量大於 700 公厘的地區,並且年平均溫度要 25℃,若溫度低於 15℃就不易結果,且在結果時要在40℃以上,果實才會有甜味,而台東得天獨厚的「黑潮」與「焚風」彷彿專為釋迦量身打造,因有黑潮的經過才讓冬天溫暖且乾燥;西南氣流經過大武山的風,將雨水留在高屏地區,越過山頭的焚風,則使得台東乾又熱,剛好是果子成熟必須的條件,就是這麼地恰巧,簡直可以說釋迦釋上天賜與台東的禮物。

釋迦為屏東特產,其原生來自南美洲,因緣際會於台東茁壯(圖提供/農業易遊網)

管他是鳳梨還是釋迦 有甜就給讚

提到釋迦,就不得不提到鳳梨釋迦這個品種,是由釋迦與秘魯番荔枝雜交而生,因其果實比一般釋迦來的大又甜,所以備受民眾喜愛,而之所以叫做「鳳梨釋迦」,原因為其果肉帶有微微的酸,與鳳梨的酸甜滋味相似,故得其名,因此鳳梨釋迦與鳳梨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哦!在台灣,大目種的釋迦改良後,可以在8至2月收成,鳳梨釋迦較晚熟,可以在11至4月收成,兩種釋迦產期相互錯開,讓台灣一年幾乎都可享用釋迦的美味。

鳳梨釋迦的高甜度是眾所皆知的,一般的甜度可以達到20度以上,更勝於芒果、荔枝等水果,但因其高甜度的關係,不建議一個人完食完整一顆,與他人一同分享較無負擔哦!尤其是需控制血糖的民眾需要特別留意。而鳳梨釋迦除了甜以外,它的營養密度也是很高的哦!能夠從中獲取多種維生素以及營養,尤其每百克中含有258毫克的鉀,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並且能夠調節血壓,但若本身腎臟功能不佳,則要避免過量飲食哦!

轉型有機不容易 操起空氣噴槍對抗蟲害

位於花東縱谷南端的巒巒山有機農場,農場主人邢滿榮與太太林秀貞堅持使用有機方法栽種釋迦,但在耕種初期,邢滿榮與一般農民一樣採取慣型農法噴農藥栽種,為的就是讓釋迦大而飽滿,銷售較好也才能賣出好價錢,直到一次朋友的家人因農藥中毒離世,才驚覺長期以來自己都暴露在危險之中,歷歷在目的生死訣別讓邢滿榮轉念做起有機栽培。

民國八十九年巒巒山農場轉型有機種植,不僅從自身做起,邢滿榮還將這份理念傳遞給周遭農友們,認為只有乾淨的土地與果實,才能讓產業、生態永續發展下去,但現實總是與理想有段差距,蟲害則是首當其衝的問題,因不能噴農藥導致釋迦因蟲咬變黑甚至落果,賣像不好行商也就不會收購,因此轉型有機的前三年幾乎是零收入,而面對困境邢滿榮不退縮,費心研究如何防止蟲害發生,結合自己木工出身的專業技術,使用裝潢的工具-空氣噴槍,將黏附於釋迦上的粉介殼蟲噴掉,比起水柱沖洗更有效,且不會傷害到果皮。除此之外還費工地為釋迦套袋三次,第一次套上綠網防止果蠅與椿象叮咬;第二次則套上紙袋防止粉介殼蟲;最後一次則是果實長大再換一次紙袋,如此地小心謹慎就是不讓自己辛苦栽種的結晶被惱人蟲子破壞掉。

位於台東的巒巒山農場堅持使用有機方法,只為友善蒂對待消費者與環境(圖提供/里仁)

疫情中的溫暖 無法外銷就讓我們來吃吧!

鳳梨釋迦約有97%銷往中國,每年的1、2月是出口的最高峰,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出口大受影響,許多已經成熟的釋迦因無人收購只能任其過熟,一顆顆落在地上最終只能丟棄,收購的價格從一台斤六十元一路下探至三十幾元,逼近崩盤,只要價格一崩盤,農民勢必損失產重,幸好,疫情之中仍處處覓得溫暖,由農委會開一槍宣布補助因為封城而提高的運費,讓外銷勉強能夠支撐,而除了外銷,內需市場在當時也展現了台灣人溫暖的一面,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到民間,訂單需求蜂擁而至,差點讓釋迦從供過於求變成供不應求,如今也已過去一年,疫情尚未退卻,又到了鳳梨釋迦的產季,有了前車之鑑,政府早已開始佈局通路,讓我們一起用新台幣幫助農民挺過危機吧!

文/吉米

釋迦鳳梨釋迦台東有機農產品水果特產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