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旅行

專訪基隆青年地方團隊:回家這段路

By 欣台灣2020/09/28
article cover

?基隆地方團隊:初見咖啡閎仁小鳳夫妻(左一左二)、雨都漫步懿倫(左三)、星濱山書豪(右三)、基青陣立儀(右下)、雞籠卡米諾Mike(右二)、委託行街區邱孝賢(右一)及欣建築主編吳宜晏(中)合影 /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回家,一點也不遠,只是回到家以後,我們該如何在基隆生存下來。」

2014年起,是基隆青年起心動念陸續回鄉打拼的重要時間點。他們,有的是基隆土生土長的孩子,有的是從海外或外縣市來的基隆女婿或基隆媳婦,因為看見基隆翻轉的機會,不想再把基隆當成只是通勤回家過夜的旅舍,決定留在這,創造自己跟家鄉的另一種可能。2020年9月,我們約了星濱山、基隆青年陣線、雞籠卡米諾、雨都漫步、初見咖啡、委託行街區同聚一堂,聊聊它們這幾年的耕耘,以及對基隆發展的感受與看法。

?2019 插畫節,開幕式港邊音樂表演 / 圖片來源:星濱山

Q1:就你們觀察,市府推動的建設和投入,與各位的在地團體是否有幫助、彼此怎麼銜接?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林書豪: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其實多少有幫助,尤其是2018年5月在正濱漁港完成的彩色屋,結合在地民間與政府推動,創造了一個地區的觀光亮點,帶來了人流。在他完工的同時間,我們也第一次運用地方贊助與群眾募資的方式舉辦了地方藝術節,當年完工的時間點是對我們活動是有達到加乘的效果。然而隨著人潮的出現,現今彩虹屋成為網紅打卡景點,地方店家變多,我認為後續更需要設法平衡地方的文化發展。另外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和平島遺址考古等一連串的發展都是民間、政府同時並進,像是我們星濱山在社區的營運空間與社區及社群的連結,也都在向前移動。

基隆青年陣線/城心文化總監 陳立儀: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基青陣是不支薪的團隊,成員們因不同的生涯規劃,而面臨在地與他鄉的去留選擇。2016年我決定要在基隆創造工作與生活,所以自己創立了城心文化。一來是實驗看看能不能生存下去,二來也讓想留在基隆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工作類型可嘗試。

自己跟政府的密切接觸就從這開始,初期仰賴一些文化規劃類標案,曾遇到政府標案條件限制不那麼合理,還曾經直接反映,這幾年慢慢也有感受到政府在標案各方面條件跟投標參與的多元。接觸標案一開始並沒有很順利,後來是很幸運找到老師指導合作,初期曾做博物館、地方文化館的規劃案,切入歷史文化相關,也開發過兩款基隆在地桌遊;也辦理基隆古蹟日,第一次有了市集、音樂會的活動型態,實踐不同於以往的作法。但我也發現不能一直依賴標案,雖然政府也需要有好的單位去執行作出好成果,但不可能所有的青年回來都作標案,這不是一個健康的方式,因此也思考除此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生存下去。

雞籠卡米諾 單彥博: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2019年自己毅然辭去原本工作,全心投入在原本兼職的雞籠卡米諾,專注基隆文化考證、導覽工作,希望把基隆的文史資料挖掘後轉化、轉譯成可傳播應用的資訊,例如卡米諾就開發了不同的導覽路線、桌遊以及實境解謎。卡米諾也接了政府的一些計畫,完成在基隆創業的目標,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對後代有影響。

雨都漫步 江懿倫: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基隆建設的歷史場景再現陸續完工,總算解決了每次帶導覽都只能讓大家看照片或只能仰賴想像的遺憾,但也因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促成更大的想像跟策展空間。比方說這兩年我們做中元祭也延伸進行當代藝術特展,邀請全台灣各地藝術家來基隆創作,當基隆素材或歷史背景資訊受限時,藝術創作只能靠文史研究去轉述或是自己去尋找。而有了大歷史場景這樣的空間後,他們就能透過這個空間去探索。

委託行街區/海吵娛樂/酇侯資訊管顧 邱孝賢: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當初回來基隆是因為基隆產業博覽會,覺得基隆正在改變,應該回來基隆做些什麼。一開始是以酇侯在基隆發展,因公司就在委託行附近,覺得委託行不應該這麼沉寂,因為基隆已經有許多地方文化團體在發展,所以我們專注在「委託行街區」的發展,目前在委託行有承租數個物件,希望未來能將委託行的精神承襲下來,讓委託行充斥著異國的風味與基隆在地的特色,也產出這時代下不一樣的面貌與定義。

另外我們在基隆辦音樂祭-海湧祭,第一屆雖然辛苦,但整體感覺有出來。今年非常幸運地獲得文化部的支持與補助,順利在9月12、13日兩天辦了第二屆的海湧祭,那兩天是基隆雨下最大也最猛的時候,但看大家下雨反而玩得更嗨時,真心覺得有達到我們的目標。同時,我們繼去年和雨都漫步合作後,今年更嘗試與ZOCHA(電動機車租借商)、和平島公園、星濱山、卡米諾…等其他基隆在地的團隊合作,希望能夠以音樂為媒介串聯起基隆的文化與觀光。

初見咖啡 小鳳、閎仁夫妻: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圖片來源:盧育君攝

我們可能跟政府的接觸不如其他團隊多,但現場受訪團隊彼此都有合作過的經驗,以攝影的部份我們跟基青陣、星濱山和雨都漫步等都有間接合作。其實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資源與角度,可以從文史、歷史等切入,像初見咖啡就以「新住民」的角度出發。如果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做整合或是合作,可能會有一些比較實質的衝擊與效益。現在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大家都是自媒體,運用這樣的工具來進行的話,效益會遠遠比政府資助還要快速。

Q2:針對政府現階段做法有什麼後續建議?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
我覺得就是直接面對「商業模式」,面對疫情後的商業模式、面對市府建設八年後的商業模式,而且大家應該更友善的去談賺錢,公司與在地團體都賺錢,之後才能投資到更遠的未來與方向。其實包括旅遊業與地方團隊都該長期發展,而我所說的友善循環其實就從此時此刻的合作開始,投資未來。

基隆青年需要更多陪伴和扶值,我們在談願景和目標時,發現很少著眼於此。其實公部門有這樣的資源發展文化和觀光,應把資源放在地方上的企業與團隊,或是透過像雄獅這樣的大型企業,做為政府與在地青年陪伴和扶植的媒介,例如文化觀光產業及相關導覽的培育,達成「共營」與「共贏」的目標。如果我們都從台北回到這個地方工作,但資源又只委託台北的公關公司,就始終缺乏機會和資源,其實很辛苦又很可惜。

基隆青年陣線/城心文化總監陳立儀:
我認同書豪所說「公私協力、企業合作」,也在筆記寫下這8字。覺得一路來的發展有些部份是斷裂的,沒辦法很順地串連,像是教育或培植。雖然基隆有旅遊觀光等相關科系學校,但目前看到的計畫跟校園、小型創業者的連結,感覺起來還是比較缺乏。

像86設計公寓是市政府很早就盤點出來,想給青年利用的空間,但礙於經費及種種困難,以及政策的限制,感覺發展比較緩慢。但我們滿努力在做青年創業,或串聯有意回基隆工作的青年,嘗試跟他們需求的整合,希望未來可以擴大跨局處的合作。其實青年回鄉創業的需求可能跟產發、都發、文化都有相關,有什麼機制可以讓這三者彼此溝通,並且規劃與在地小型創業者結合的機制,是接下來面臨很大的課題。而近期大基隆歷史場景,從無到有的這個過程我們都見證。看著它有很棒的發展,我們也希望它的發展在受到基隆市民、青年支持之下,也可以再回過頭來、回饋到市民跟青年創業者身上。因為單靠熱血真的無法無限制的燃燒,所以我想幫自己、也幫別人在這個城市存活下來,在這裡能有舞台,安穩工作。讓對基隆有想法人聚集在一起,也互相扶持合作。

雞籠卡米諾 單彥博:
大多數的地方團隊人單力薄,若要承接政府案,因期程長、分段付款,需要較多資金周轉。另外,也需思考文化政策除了打造出觀光亮點,是否願意持續推動在地文化?近年修復古蹟及建築,雖然硬體重建,美輪美奐,可以辦活動,但對其中的歷史應該有更深層探討,好比認識那個時代在基隆發生的生活大小事等。且政府在場館重建後,通常會委託財團、大企業經營,所以在全台都看到類似的商店,卻缺乏集結或委託在地團體進駐、經營出地方特色的案例。其實,回鄉不應該只是做「文化工作」,一個正常城市的發展,應該是什麼工作都有、都能做。

雨都漫步 江懿倫:
我最想提醒的是,當空間被建構出了以後,然後該怎麼做?之前在做當代藝術展尋找策展場所時,遇到策展空間尋找不易的問題,一方面是基隆本身展演空間有限,文化中心空間也不符合現在這時代的應用,甚至看到很大比例是跟基隆沒有相關的展覽,去年今年則陸續找了西岸旅客碼頭中心、Apollo11登月艙、三奇壹號等空間進行合作。希望政府能多一些補助性質政策,考量怎麼樣活化空間、同時幫助地方團隊有地方策展,形塑彼此受惠的政策。

委託行街區/海吵娛樂/酇侯資訊管顧 邱孝賢:
過去很多在地人或年輕人對基隆不認同因而對地方的事務冷感,我覺得認同要從歷史開始,而基隆脈絡其實等同是台灣脈絡的縮影,去找出脈絡拼出完整的拼圖,才能強化基隆年輕人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因此地方上有說故事的人相形重要,大歷史場景的布建也確實能帶大家了解過去脈絡,目前也看到愈來愈多人對基隆有信心。

除此以外,公部門更要跟基隆在地的民間私人團體合作,設計出良好機制讓地方上的團隊都能參與。藉民間私人企業來做在地導覽其實是非常合適的,因為在地團隊經驗豐富且熟悉地方,好比我們委託行也是基隆歷史脈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很同意民間串聯,畢竟靠政府需要時間,但目前觀察地方團對彼此同質性有點高,基隆的發展除了文化領域,還有樂齡、親子族群,也應該要有美景、娛樂、生活等面向的發展才會變完整。

初見咖啡 小鳳:
我自己來到台灣大約4年,以外國人的角度來看,真正要推動基隆應該要從「旅遊」開始。旅客來到一個地方,對於當地的歷史可能並不會有很大的興趣。舉例來說,因為自己喜歡旅遊,也造訪過很多國家,像是之前去埃及會覺得當地的文化歷史很有趣,因為當地的東西都很集中,周邊的娛樂、商店、設施都發展的很好,旅客除了可以滿足對當地歷史的興趣外,還可以購物或去看別的東西。如果基隆要發展成熟的運作模式,其實是需要整個基隆需要去配合的,不是只有特定的一群人做的很辛苦而已。像我自己很常帶香港朋友到基隆玩,以深度且生活的方式帶他們去體驗基隆的不同樣貌,每一位朋友的反饋都是下次來台灣下飛機後的第一個地方就是要到基隆。

基隆很需要一個能讓旅客有記憶亮點,可以持續深化。舉例像正濱的彩虹屋,很漂亮沒錯,但如果周邊沒有其他的配套內容或是吸引記憶點的亮點的話,真的去打卡了一次可能就不會想再去了。其實彩虹屋周遭很適合發展酒吧街,這個在香港很常見,也會很吸引外國人前往,除了喝酒或是吃飯外,可以有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待在那邊,旅客會願意慢慢去觀察並探索周遭,包含歷史與風景等。另外,大家都提到工作機會,工作機會怎麼來的,「旅遊」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項目,當一個地方變有名了,大家才會對當地的歷史有興趣。另外基隆還有另一個缺點,旅客若是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要行動其實是很困難的。

為什麼初見會想要做室內市集,是希望一個地方常態性的去經營就會變成是一個景點,大家來到基隆至少會有一個事情可以做,而不是來到了才想要做什麼,自己很多國外的朋友來到基隆會直接坐車去九份,其實很可惜,如果要發展至少要先把這個地方搞起來,當大家看見了,有興趣來了、知名度提高了,才會願意去深入了解這裡。大家在自己的領域都做的很棒,如果整個環節可以串連起來,每一個區域抓出自己的特色,串連成像是一日遊之類的,可以讓旅客對基隆更有記憶點,也會吸引更多人願意來。

【受訪團隊自我介紹】

1.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2016年我在瀨戶內海實習,在當地看到日本海島城市與鄉鎮都有在用藝術季作地方上的活絡,同年因國發會地方創生案回基隆太平國小社區,是我第一個起心動念。星濱山最初思考,基隆青年缺乏一個表現自己創作、設計、音樂、視覺等各種面向的舞台。我們工作室主要在經營地方的體驗經濟,包括「走讀」和「工作坊」是星濱海港學校的兩大重心。星濱海港學校接下來會串聯創意舞台空間,持續成為商業機制,每季每週提供服務給消費者,讓消費者來正濱體驗。目前我們團隊與夥伴包括星濱海港學校、星濱選品客廳、粼島旅宿等品牌。

星濱山-正濱港町藝術共創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zhengbinart

2.基隆青年陣線/城心文化

基青陣是一個NGO、不支薪的團隊,於2014年成立,當時是一群參與318太陽花學運受到啟發的青年,回到基隆後因自然氛圍集結形成的團體。當時接觸到梓桑文化祭,發現在外地散落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其實也很願意回到自己故鄉來做事,甚至希望能夠在這穩定發展,這算是一個雜牌軍變行動軍的起點。我們團隊從「我可以為這個城市做什麼?」展開行動倡議,再來接觸到歷史文化並且深入調查。不敢說是專業文史團體,但希望透過歷史文化的內涵去衍生行動。而基隆青年人怎麼在這裡生活、如何在這裡有未來,也是我們關注議題。

基隆青年陣線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YouthFront

3.雞籠卡米諾

在國外求學回國前,參加西班牙Camino朝聖之路旅程後,體悟「基隆必須要走自己的路」,不能仿造其他城市的模式。也曾發生外國朋友可暢談自己家鄉特色,但是自己要描述家鄉歷史卻語塞的窘境。畢業後在紡織廠實驗室做安全性認證工作,後到英國念國際商務的研究所,回台後在電子業當業務。後因文化部的「聽時光說古蹟」課程,活動期間的組織在活動結束後於2016年成立團隊,研究基隆文史。

雞籠卡米諾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eilangcamino

4.雨都漫步

我們團隊2015年成立,成員來自基隆土生土長年輕人或基隆媳婦,成立時主要推動以「再多一點點時間回家旅行」,邀請基隆人花時間回自己家鄉遊走。我們都是基隆小孩,長大後發現跟基隆的情感連結卻很少。我自己2018年生了小孩回來家鄉,希望把文化教育扎根帶給自己的小孩,漸漸也因著雨都漫步的小旅行活動,對基隆產生更多認同感。目前雨都漫步小旅行做各種嘗試,初期在港口週邊徒步,慢慢搭公車到比較遠的地方,今年則增加電動機車增加走覽廣度。我們自己的客人有一而再、再而三回流的現象,相信也是大家願意認識基隆的不同面向,帶動我們有不同嘗試。


雨都漫步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walk

5.委託行街區/海吵娛樂/酇侯資訊管顧

原本在台北開公司,回來基隆是2016年,以投資角度看來,當時因產業博覽會有看到基隆有從谷底翻身的態勢,因而把公司回基隆。在台北打拼,人生地不熟,怎麼做都很辛苦,回到故鄉朋友脈絡都熟悉很容易串聯。初期先從資訊顧問公司開始,以系統開發跟整合為主,可惜在基隆難生存,目前還是以外縣市的專案為主,但至少希望基隆資訊人才不要辛苦通勤。走到跟文化相關的部分,主要是公司搬遷距離委託行很近,議員跟里長有心為街區服務,也想做些不一樣的事。回基隆發展到現在,公司的主軸包括電商資訊公司、委託行街區發展、海湧音樂祭。

委託行街區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commissionedstore

6.初見咖啡

香港的小鳳跟台灣的閎仁3年前結婚回到基隆定居,因為很喜歡以前的老香港,也喜歡復古的東西,小鳳當時思考:「香港的一些文化在流逝,如果香港無法保存,我能不能自己保存?」因為這樣的動機,夫妻倆在基隆開了咖啡店。先生閎仁是攝影師出身,感受到大多數在基隆出生的人,後來都不在基隆工作,對基隆有一定的情感但卻又講不出在哪,希望藉由初見的創立,正向傳遞自己對基隆的情感,並用影像記錄自己眼中的基隆分享給大家。目前籌備二店,因為基隆一直沒有一個屬於當地的市集,所以未來希望將這個概念融入二店,可以像台中或台北等地一樣,有每週固定舉辦的市集,吸引外縣市的人來旅遊。

初見咖啡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chujiancafe

欣旅誌第10刊《基隆的城市靈魂》系列文章
《主企》
?以基隆海港山城「港城丘」海港人文地景「共創」海洋生活樣貌,「基隆經驗」成果指日可待!

《觀點》
?喚醒基隆親山親海靈魂 愛上港灣新風貌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將為基隆刻畫出跨越時間、空間及場域的旅行經驗!
?與青年共生,與未來共振:基隆青創力—與家鄉共創永續之路

《專訪》
?專訪基隆市長林右昌:基隆它,在雨中跳舞
?專訪基隆市都發處長徐燕興:期待「擴大參與」能成為基隆改變的核心動力!
?專訪基隆市文化局長陳靜萍:只有文化可以讓城市雋永
?專訪基隆市觀銷處長曾姿雯:將基隆生活日常融入觀光、2021基隆城市設計博覽會打造全城亮點
?專訪海科館長陳素芬:海科館2.0揚帆啟航 全齡海洋體驗基地 接軌2021基隆城市設計博覽會
?專訪基隆青年地方團隊:回家這段路

延伸閱讀!你可能有興趣
?欣建築「基隆都市再生」話體本

?「基隆潮藝術」臉書粉專
?「聖堂回想:和平島遺址藝術教育推廣計畫」臉書粉專
?「基隆旅遊網」臉書粉專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臉書粉專

-------------------------------------------------------

最新最完整的台灣旅遊資訊就在「欣台灣」!
歡迎關注 欣台灣頻道:https://solomo.xinmedia.com/taiwan
加入欣台灣Facebook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inTravelTW/
台灣行旅時光:http://bit.ly/3aCqksO
基隆雞籠卡米諾星濱山星濱海港學校雨都漫步基隆委託行初見咖啡基隆青年陣線基隆都市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