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木荷作庭》效仿自然的住宅景觀設計

By 欣建築2020/06/17
article cover

《木荷作庭》效仿自然的住宅景觀設計;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木荷景觀在臺灣已有超過三十年的實務經驗,以效仿自然的園景拉近建築與人的距離,使室內與室外得以相容。在每件案子規劃初期,木荷景觀會從樹木的角度思考,為樹木建立良好的生長介質與空間。森林系出身的創辦人孫培強先生對植栽生態與空間架構皆十分熟稔,成長歷程亦透過插花與山水畫掌握空間中的美感與次序,他曾說:「園景中的自然是透過人的力量被拆解後再排列組合而成,因此如何不留下人為的痕跡,就是功力所在。」

木荷景觀所建構的庭園是讓人們得以休憩的空間,因此無論是自宅、社區或公共設施都期許能帶來「回到家」的感覺。本書收錄二十四件案例,包括十四件集合住宅、六件私人住宅、一件連棟別墅、兩件接待中心與一座莊園。這些設計圖面、文字與照片推衍著木荷景觀多年來的光陰荏苒,盼能給予有心踏入景觀領域者一些啟發,並拓展人們對園景設計的想像空間。

聯合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郭旭原、黃惠美/大尺建築+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童子賢/華碩電腦共同創辦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蔡明忠/富邦集團董事長

蘇喻哲/大硯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前言
一木山居.一荷水畔

木荷景觀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木荷」是一種臺灣原生的大喬木,山茶科,分佈於臺灣海拔兩千三百公尺以下山區,新竹以南為多。其白色的花朵綻放時如荷花般漂亮,因而得其美名,創辦人孫培強在讀書時期即對此樹種與樹名別有鍾情。

「源起應該是我很愛自然,想要在自然中做點事。」

在嘉義民雄鄉間出生成長的孫先生有個喜愛園藝的父親,種菜、種樹等農林之事皆是兒少時的日常。後來他考入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在學校時因興趣選修了一些園藝和景觀設計的課程,開始對這個行業有了初步的接觸與認識。但對他來說,學生時代最過癮的還是課餘在賞鳥社團與學長學弟一起玩樂、一起做生態環境調查的日子,舉凡植物、兩棲、鳥類??他們在社團中都有所涉獵,並享受著身處自然的無拘無束。

「養分來自老王園藝,創業從最基層做起。」

創立木荷之前,孫先生與同班同學一起來到臺北石牌的「老王園藝」工作,「在七○到九○年代,老王算是業界翹楚,他用料大膽,對空間、意境也有獨道的想法和表現,在他身上我看到一個平凡的人執著在自己想做的事,我對空間的想法其實也是他給了我一個苗。」在老王那工作一年多後,年輕氣盛的兩人自以為自己可以,該學的也都學到了,便雙雙出走,木荷因此誕生。公司成立之初,兩人懵懵懂懂,沒有人力、沒有經驗、沒有資產、沒有歷練,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幫別人打工,誰有案子就幫誰,或是一整個夏天蹲在海邊撿石頭當庫存材料。他們曾有個案子的任務是把八十包土從一樓搬到五樓樓頂,「學長問我們要不要賺,我們當然要啊!那時候這樣一天可以賺好幾萬塊,從早上搬到下午。搬完之後我們休息了好幾天,才發現錢真的不好賺。」

在別人的工地出入久了,辛勤勞動的背影總還是會被看見。孫先生回憶起兩人公司接到的第一個設計施工案,和業主首次討論圖面時,他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在發抖,然而這樣的真誠無矯飾也讓他們順利承攬,並完成了木荷的第一座住家後花園,之後隔壁鄰居的花園也就近委託上門。兩年後,兩個同伴因彼此的工作方式不同而拆了夥,孫先生繼續帶著木荷前進,從一個人設計、畫圖、接案,到後來案子多了,公司陸陸續續增加了設計師、工務,從兩、三個人,到十幾個人,三十年後的今日已超過五十人。

「和所有人一起努力工作、享受過程,一起被看見。」

今日,木荷擁有自己的設計部門、工務部門、保養部門、外場師傅,四、五十個全職的陣容在發包和派工文化興盛、不願「養師傅」的設計工程產業中實屬難得。之所以堅持聘用各部門全職的同仁,是為了保證每一景觀案件的品質,從設計、施工到後續的養護可以一氣呵成。而這樣的規模在各個部門的同仁各盡其能、各司其職地齊心完成同一案件時,不只老闆,所有的設計師、工務、第一線的師傅們,都能被業主信任與尊重,建立自己的專業自信,在工作中不斷自我提昇、進化。

然而在孫先生的心底,推動木荷完成一個又一個案子,無論零瑣或龐雜都不忘持續成長、茁壯的能量,還是那一份說破了也許落入老生常談,但卻又無法用其他言語取代的「愛」。「你要去愛這件事,非常愛,才有源源不斷地動能去做,不然人會疲倦,會覺得沒有支撐點,不管任何行業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自己喜歡做的事,那是很幸福的事情。」

在木荷的工地,總能看到親自捲起袖子的孫先生,仰望著吊車上的樹,全然地投入著。「一群人在同一個時間去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是一種幸福。工地收工後所有同事一起擠進電梯,整個小空間裡常常全是男生們的臭汗味,一個比一個臭!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多人流的臭汗,慢慢累積,卻可以把一個空間變美麗。」透過所有工種的努力,最後把最美好的樣貌交給業主。「享受這個過程,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一件事,那就不只是工作,更是興趣,是愛。」

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木荷有木荷的風格,我覺得那就是自然。」

在業界,很難不發現木荷的特色正是孫先生從小接觸並熱愛的「自然」。自然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卻也抽象,還有些人以「獨特的人文特質」來形容之。「我們的東西是安靜、舒服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空間中連結建築與室內。」換言之,木荷希望能透過景觀拉近建築、室內與人的距離,讓彼此相容。

往往,「建築」是座巨大剛硬的量體,而「景觀」能軟化、柔化此量體;讓景觀去碰建築,在碰的當中產生回饋,比如樹、光、影投影在建築上,節能減碳的同時也讓身處空間的「人」可以更加舒適。回歸庭園的本質,孫先生認為它就是讓人休憩的空間,不管是自宅、社區或公共設施,都要有「回到家」的感覺。

好的景觀從室內看去彷彿是一幅畫,這幅畫不但要帶有寧靜、安穩人心的魔力,同時還要可以使用,而不是只能看不能用的櫥窗。好的景觀能讓建築裡面的人打開門窗,從室內空間中走出來,若一座庭園景觀沒有辦法吸引人向外探,那肯定是景觀做得不夠舒適、不夠美好。好的景觀讓空間的主人也引以為傲,樂於邀請朋友到家裡、家外坐坐,分享並一起享受自在的氛圍。好的景觀只是一個介質,之中的元素往往取決於溝通,因應不同業主之需求有所差異,有些人喜歡簡單,有些人喜歡繁複,最重要的是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取得最大值。

「減法、插花、山水畫」

然而所謂「最大值」並不意味著「做多」或「求表現」,對木荷而言,一個適切的空間總要有捨有得。孫先生說創業初期的自己總是自以為是地想要盡情表現自己的能耐,而在空間中不斷往上「加」,彷彿你做得越多、展現得越多,就代表自己越厲害。而當自己進化到某一個程度、某一個階段時,才體會在為業主的客製設計中「克制」自己、落實「減法」,才是設計師有所領悟後的真功夫。

「畢竟園景中的自然是透過人的力量被拆解後再組合,如何在排列組合之後不留痕跡,讓那個味道是吻合的,我覺得那就是功力。一個人的歷練會讓這些事更水到渠成,但在人生中,有兩件事對我的美感訓練幫助很大。」孫先生將這兩件事列為木荷同仁們的基本必修課─一是插花,一是山水畫。

在孫先生眼中,美雖然主觀、無所謂對錯,但當中還是有些東西是相通的。好比花藝,如何在一個極小的花器中用幾個線條去區隔空間表現美感。就像景觀設計在種樹時要善加利用花藝裡的「主、客、使」,更巧妙運用「使枝」去挑空間,當線條出現之後,空間就會因為這延展性的美感而活了起來,不再只是一個方方正正、直直立立的格局,這就是一種生命。此外,中華花藝所蘊含的東方文化涵養也能讓同仁們對自己文化源頭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畢竟我們身處東方,當然我們可以接納各方的思想,但也起碼把自己的根本做好。」

而山水畫,是關於在二維平面中展演三度空間藝術─一幅畫中要有近景、中景、遠景,層層疊疊,近景有橋、有樹,過個橋、過個水之後,中景有平台、有樹林,遠景有山有水、有雲、有霧。孫先生說自己在二十多歲時和一個老師學了兩、三年的國畫,當時懵懵懂懂,後來回想起來,是對景觀設計的大大加分。「一幅畫裡透過皴、染、著色,把一張平面的宣紙變成一幅如此立體生動的畫面,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

「線條的展演就是生命的展演」

在孫先生的設計哲學裡,無論是二度空間的山水畫或三度空間的花藝和庭園景觀,最忌諱的是將空間「做平了」。我們常常看到一個空間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哪裡不對,該高不高、該低不低、該借不借、該藏不藏,很有可能是缺乏景深,忽略了疏、密鬆緊的對比關係,低估了分割與留白的趣味。孫先生更強調,空間越小更要放大比例,建立高低變化,做出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建築與室內設計因用料材質的特性,可以讓空間平直、幾何、有規律,但庭園景觀設計之難就難在它是自然隨性的,開放、無阻、邊界模糊。當景觀設計師寫意地在平面圖中勾勒出一條線時,來到工地現場後卻有各種的可能性,這條線在設計師的心中想表現的是路?是水?還是植栽?是要直白裸露在空間?還是隱約沒入空間?這些線條往往在現實的鋪面與鋪面之間彼此模糊、相容,你碰我、我碰你……比方一條小徑,小徑上的礫石或草可以漫過小徑的邊界,遮蓋了小徑本身,成為一條自然交錯、打破規則的曲線。

景觀設計工程結合了各種學問:人文、氣象、植物、物理、化學、力學、風水……太多太多的元素在其中攪和,最終還是得透過人為的手法表現大自然的意象,將這些意象傳送到已經遠離自然的都會人的居住空間。在此人為的商業行為中,木荷之所以與眾不同,無非是時時刻刻提醒著自身要常常回到自然之中。比如,去觀察一棵倒下的樹是如何在一個華麗的彎身之後繼續生長,展現強大的生命力,又或是將自然中最極致的高低差如懸崖帶入園景,為視覺帶來更多力道與震撼。

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我們做景觀要學習尊重生命,給樹木空間。」

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不但是景觀設計中的靈感與素材來源,也提醒著我們這些與自然齊心工作的人們,常保謙卑和尊重自然心。一棵樹的養成,經歷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的光陰,才能屹立不搖地與你我並肩而立,為周遭的人們與環境帶來的養分和回憶。因此,只要在木荷的能力範圍內,會盡可能地建議開發案或景觀設計案之業主們保留下原地的大樹,「我們沒有理由為了一己之私就結束它們的生命,千萬不可拿了斧頭就覺得人類是最厲害的,然後自私自大、恣意任意地傷害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孫先生耳提面命地叮嚀著。

「我們是要創造美,減少破壞,如果社會給我們這樣的機會,就要有所回饋,照顧好每一份子,那不只是人或業主,也包括我們種下的樹木。」在每個案子的設計規劃初期,木荷會從樹的角度思考設計,用最好的排水、最好的土壤,給樹最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空間的開創不能只顧當下,還要放眼十年、二十年之後,因此現下的設計也須保留樹木成長的空間,建立良好的生長介質,讓樹能夠衡穩生根。「這些都是我們景觀設計師可以做到的。」

舉排水之例,木荷的作法往往會是將三、四米深的黏土層挖除,鑿幾個井讓水能穿透底下的砂石層,再填上適合樹木生長的土。然而,許多建商一定不願意這麼做,因為成本會提高。但我們仍然要求自己把地底下看不見的事情做好,雖然當下的成本較高,但卻能省下後續的麻煩,樹與人皆是受益者。而那些埋在地底的努力也總會在時空的流轉中浮上表面,當木荷把自己種下的樹和鄰人家的樹相比時,同樣的樹種同樣在數十年前種下,很有可能鄰樹弱不禁風,我們的卻生機蓬勃,想當然爾,當初為樹木預備不同的生長環境,展演出來的風貌當然也大有不同,而這就是這個產業之下人與自然雙贏的良性循環。

「做事不難,做人難。」

在為客戶們創造庭園景觀的過程中,最難照顧的永遠不是石頭、不是花草樹木,而是人心;三十多年來,木荷遇到的許多挫折與關卡來自人的好惡、人的執念和與人相處的眉眉角角。然而,我們接受每個相遇都是把自己拋光磨亮的雙面刃,正如一座庭院裡交織、糾結著人們幾代又幾世的情感,如何透過景觀將一個人本心的真善美提取出來,也正是我們與業主可貴的深度交流。

從小,你的記憶深處中總有一些記憶點,而我們希望在庭院裡幫你「種」回來。好比一個人在年幼時常聞到檳榔的香味、柚子的香味,檸檬、艾草、芳香萬壽菊,如果他的生命初期有這些元素,長大要做花園的時候,就很有機會把這些元素再次喚回,提醒自己過往的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常會在設計初期的溝通過程中反問業主:「你希望種什麼樹?」甚至,當人有能力去建造一座自己的花園時,一定會渴望花園裡有些什麼元素是小時候想要而沒有機會擁有的。

同時,我們深信人和人之間的磁場關係,沒有所謂大案子、小案子、好案子、壞案子,「人」還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在互信之下的契合度是我們能否繼續合作的關鍵。一個案子是要讓雙方舒服自在、彼此欣賞,這也呼應著孫先生常常提及的核心精神:「信譽、態度、責任,是一間公司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木荷自始便深信,預算多寡皆是可以討論和努力達成的共識,但人與人之間真誠自然的互動與互信,則是一次又一次、一案又一案最務實且沒有捷徑的進階功課。

「傳承半甲子的歷練,實踐回歸自然之大願。」

本書所有文字和照片,推衍著木荷從成立至今三十年來的光陰荏苒─從一個二十來歲不太會做花園的毛頭小子,到今日全公司齊心合力完成一個個帶給他人美好風景的案子。其中,每張照片的風華凝結在攝影師按下快門的一瞬間,然而每個案子卻是一日一夜的心神、一點一滴的汗水所逐步累積。

木荷希望透過這些作品的文字和照片,給予未來有心想從事景觀的人一些啟發,也許是與某個場景的共感共鳴,也許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靈感或省思,讓更多人能看見臺灣有個木荷景觀在為景觀設計這個行業努力著,甚或是喚出大眾或同業們對花園設計的更多想像空間。就像當年的老王給予木荷充沛的能量,今日木荷有能力傳承自身的歷練,最要感謝的是老天爺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木荷相信萬事萬物有其時序,此書的誕生勢必也發生在最適合的時間軸上,由孫先生領頭將過去播下的苗、種下的樹、悉心打造的空間,如實綻放。

目錄

目錄;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圖片提供/田園城市

作者簡介

孫培強

木荷景觀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畢業於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求學階段在與山林自然的對話中獲得了很大的啟發與養分,進而踏入景觀界,並將插花及山水國畫的架構及元素,轉化為庭園的空間及意境。擅長透過人的力量將園景中的自然拆解後,再不留痕跡的排列組合,塑造出獨特的景觀庭園。

木荷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本著對自然及景觀設計之熱情,以獨具創意的設計風格結合嚴謹的工程管控,以及對於施工品質的自我要求,打造出效仿自然的庭園景觀。

《木荷作庭》效仿自然的住宅景觀設計

【購書資訊】

書名:《木荷作庭》效仿自然的住宅景觀設計
作者:木荷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出版社:田園城市
博客來:https://bit.ly/3h969qq

【延伸閱讀】

>打造與自然共生的居住環境-富邦天空樹、溫公館B宅及璞山鄰

>太研設計吳書原作品「水交社文化園區」

>星耀樟宜-除了驚豔 背後故事更不簡單

>日本景觀設計師荻野壽也不藏私,八十五個設計法則報給你知

>生長中的森林建築,蛻變中的城郊景觀—「PTT Metro Forest」

==========
圖文提供/田園城市

編  輯/王彤

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木荷作庭木荷景觀工程景觀設計田園城市建築書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