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帶你探索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

By 欣建築2020/05/25
article cover

法國羅浮宮;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貝聿銘如何以具有外交長才的人格特質樹立建築大師典範?
貝聿銘經典之作背後有哪些重要推手?
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竟是在反對聲浪裡誕生?


《探索貝聿銘》由黃健敏、黃承令、賴德霖及李瑞鈺等四位建築師及學者分別從現代主義、人格特質、建築空間、混凝土構築、現代玻璃構築及全球重要的貝聿銘相關出版品等面向撰述六篇重量級文章,探討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其人、其事、其作品所構築之不平凡的一生。

「中國園林大都占地狹小。一個很小的土地卻能極盡變化之能事,這是如何實現的?這就是因為步移景異。以為已經看到了最引人入勝的景物,但一轉身,你又看到了其他,再轉還有,就這樣不斷運動不斷變化。在空間設計中就必須這樣做。要製造驚奇,令人好奇。使人們左走、右轉或前行,要激發人們,就這個詞,去看和去探。」——貝聿銘

「貝聿銘稱自個的根是中國的,長出的枝葉是美國的,這真是最貼切的自我表述,也是最適當地說明了東西文化對於大師一生的影響與貢獻——貝聿銘是一位多元文化的建築師。」——黃健敏

「貝聿銘具有藝術家的情操與執著,企業家的謀略與敏銳,西方人的實事求是,東方人的念舊情懷,這些人格特質使他具有一種異於常人的毅力,亦有一種異於一般建築師的魅力。」——黃承令

「貝聿銘是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獨特的建築語言不僅見諸於強烈的幾何形體,也見諸形體所包覆的流動空間。對於貝聿銘,空間是一個營造建築戲劇效果的手段,更重要的它還是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歷史交流的路徑。」——賴德霖

「很少建築師能有這樣能耐,將建築形體設計與工程技術完美結合;羅浮宮增建的全透明玻璃金字塔的玻璃製造工藝與構架支撐,挑戰著建築工程技藝的極限。貝聿銘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堅持不變的完美要求者,他的建築說明了這一切。」——李瑞鈺


世紀大師
現代主義的貝聿銘


被譽為世紀建築大師的貝聿銘(1917-2019),其一生的作品於2008年出版的《貝聿銘全集》 (I. M. Pei: Complete Works)完整呈現。作者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是貝聿銘事務所的公關主任,該書自355頁至365頁羅列出貝聿銘所主持負責的項目,每個項目有位置、年代、面積暨參與者名單等資料。這些資料是瞭解作品的基本資訊,這全得歸功於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創設以來針對每一個項目所編輯的作品頁冊,與事務所的作品集專冊,這些經年累月有系統的資料,彙集成為探索大師的重要文獻。


獲獎榮耀

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專冊簡介了事務所之種種,以事務所獲獎紀錄開宗。1968年獲美國建築師協會事務所獎(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rchitecture Firm Award),肯定事務所同仁們合作無間,多年來持續地完成傑出的作品。1981年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認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卓越,在建築藝術領域創作了眾多優雅具美感的作品,特頒予伯斯創藝獎(Poses Creative Arts Awards)。伯斯創藝獎創辦於1956年,初始頒獎對象以在世的美國人為主,以繪畫、詩歌、音樂與劇場等領域為主,1967年起增加建築獎項,當年獲獎的建築師是凱文.羅區(Kevin Roche,1922-2019)與現代建築大師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1972年是路易.康(Louis I. Kahn,1901-1974)、1976年是菲利普.強生(Philip Johnson,1906-2005)與羅伯.范裘利(Robert Verturi,1925-2018)。

該獎自1981年之後就沒有建築領域者獲獎,貝聿銘成了絕後的得主。1988年伯斯創藝獎停辦,至2015年恢復。1985年美國伊利諾建築師協會、1992年紐約建築師協會分別褒揚貝聿銘建築事務所之貢獻,這兩個獎顯現同儕們對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極為推崇。1990年營建規範協會(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Institute,CSI)特針對營建技術頒獎予以肯定。

2004年二十五年獎 華府東廂藝廊;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館;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上述的五個獎項是針對事務所之組織,而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作品的獲獎紀錄多得不及備載,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美國建築師協會的二十五年獎(Twenty-five Year Award):2004年華府國家藝廊東廂(1968-1978)、2011年波士頓漢考克大樓(John Hancock Tower,1968-1976)與2017年巴黎羅浮宮第一期等。東廂石材細部被視為該建築的驚世設計之一(1983-1989),1981年建築石材協會(Building Stone Institute)頒予年度獎,1986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頒予榮譽獎。同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進行美國建築進行訪問調查,華府國家藝廊東廂被全美建築師選為美國最佳的十幢建築之一,從此紀錄可知貝聿銘受到建築專業界尊重的狀況。波士頓漢考克大樓是由貝聿銘的合夥人亨利.考柏(Henry N. Cobb,1926-)所設計,曾經因為帷幕玻璃墜落,造成工程延誤暨經費追加。此一事件使事務所成為許多企業的拒絕往來戶,導致經營一度陷入危機,迫使貝聿銘向新加坡開發業務。波士頓漢考克大樓於1983年獲美國建築師協會年度獎,波士頓建築師協會哈爾斯頓.帕克獎章(Harleston Parker Medal),一掃所經歷的陰霾,此大樓爾今是波士頓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

哈爾斯頓.帕克獎章成立於1921年,貝聿銘設計的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科學館於1965年、德雷弗斯化學館(Dreyfus Building)於1980年,亦曾獲此獎章。貝聿銘在其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有四件作品:地球科學館、化學館、化工館與藝術暨媒體科技館。羅浮宮第一期的榮耀更多,此作品獲美國混凝土協會紐約州中部協會的大獎,其具有極特別的意義,凸顯貝聿銘對混凝土的運用有其獨到之處。貝聿銘自認在羅浮宮項目的混凝土設計達到完美,是歷年所有項目中混凝土的極致表現。

機構建築

事務所的項目在作品集內被歸納為五大類:機構建築(Institute Building)、企業建築(Corporation Building)、投資建築(Investment Building)、住宅暨社區發展(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與都市設計暨規劃(Urban Design & Planning)等。機構建築排首位的是1965年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關於本案設計者的爭議,從文獻與職業倫理都應該是貝聿銘確定無庸置疑,這個公案要釐清還得費些周章。貝聿銘最膾炙人口的博物館作品悉在機構建築之列,《貝聿銘全集》一書將貝聿銘自貝考弗及合夥人建築事務所(Pei Cobb Fred & Partners)退休之後所完成的美術館悉收錄報導介紹,惟獨位在加州馬林郡(Marin County)的巴克老人研究院(Buck Institute for Age Research)未納入,此作品規模頗大,受限於經費,迄今只完成一期。

貝聿銘於1967年所完成的圓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Boulder, CO.)是早期建築生涯中極為關鍵重要的作品,或許爾後的佳構太多,以致晚期相似的研究學術機構作品未被各界給予應有的重視。貝克老人研究院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其設計頗有東廂藝廊的餘緒,忠實地實踐了貝聿銘著名的「讓光線做設計」的理念!

圓石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企業建築

貝聿銘所從事的企業建築不多,在他退休前夕以香港中銀大廈為顛峰之作,同是1989年尚有比佛利山莊創意經紀公司總部(Creative Artists Agency,CAA),不過此公司於2007年遷至世紀城(Century City),原公司總部由新力音樂公司進駐,創下年租金一百萬美元的天價紀錄。此作品在麥可.坎奈爾(Michael Cannell)所著的《現代主義泰斗-貝聿銘》(I. M. Pei: Mandarin of Modernism)一書有所著墨,業主邁克.歐維茨(Michael Ovitz,1946-)花了兩年尋覓心目中理想的建築師,邁克.歐維茨認為貝聿銘繼承1930年德國包浩斯的傳統,其古典的現代主義風格,是永不被流行風潮淘汰的高雅建築。透過好友紐約佩斯藝廊(Pace Gallery)負責人阿倪.葛利姆徹(Arne Glimcher,1938-)的引介,邁克.歐維茨有心請貝聿銘在洛杉磯為他創作一件足以代表企業的建築。

不過,貝聿銘拒絕了委託,一則是忙於羅浮宮、香港中銀大廈與達拉斯邁耶生音樂中心等大項目,二則這個企業總部的規模不大,總樓地板面積才六千九百餘平方公尺。邁克.歐維茨再三遊說,還邀了旗下巨星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1937-)與大導演薛尼.波勒(Sydney Pollack,1934-2008)與貝聿銘共進晚餐,鍥而不捨的熱誠感動了貝聿銘。結果邁克.歐維茨花了兩倍於市場的經費,以一千五百萬美元美元擁有了好萊塢罕有的高品味建築。有趣的是此建築的入口大門經風水師林雲指點,曾遭修改放大以利於集氣。貝聿銘是不相信傳統風水的人,香港中銀大廈曾經因為風水議題,有人力薦林雲來破煞,因為共產黨不信風水,所以此事不了了之。但是邁克.歐維茨信風水,在破土典禮時特請林雲大師舉行降福儀式,當天貝聿銘沒有出席典禮。

投資建築

關於投資建築,初始以老東家威奈公司(Webb & Knapp Inc.)的項目為主,如在丹佛的里高中心(Mile High Center)、五月百貨公司(May D&F Department Store)與丹佛希爾頓飯店等。可惜五月百貨公司已遭拆除,那是一幢薄殼建築,與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屬於相同的結構系統,但比路思義教堂早五年完工。有人以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薄殼結構系統是貝聿銘職業生涯中的孤例,而質疑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非出自貝聿銘之設計,事實早有五月百貨公司可供佐證,粉碎流言。

里高中心的帷幕立面以黑白的線條呈現韻律之美,這幢二十三層高的辦公大樓是丹佛第一個現代建築作品。1980年菲力普.強生將原本的露天廣場加蓋,使得建築與都市空間串聯的趣味盡喪。不過露天廣場對當地冬季酷寒的氣候是極大的考驗,畢竟人們不喜歡在低溫的室外活動。貝聿銘所設計的最後一幢投資建築是位在紐約的四季飯店(Four Seasons Hotel),業主是老東家威廉.齊肯道夫(William Zeckendorf,1905 -1976)的兒子齊肯道夫二世(William Zeckendorf Jr.,1929-2014)。四季飯店高五十二層,有四百個房間,建造費用高達每個房間約一百萬美元。當時正逢日本經濟高峰,日本金融業大舉投資美國的房地產,因此興建飯店的貸款來自日本六家銀行。飯店的外牆是米色調的法國馬格尼石灰石(Magny Limestone),這是貝聿銘偏愛的建材,從羅浮宮項目之後,此石材屢屢出現。

四季飯店是繼1984年紐約電話電報大樓(AT & T Building)之後,少數整幢建築以石材作為外牆的高樓。在層層退縮的屋頂處有裝飾性的鍛造燈籠,其幾何的造型與日後的盧森堡當代美術館、蘇州博物館有一脈相承的關係。除了這兩件飯店作品,貝聿銘於1986年在新加坡的萊佛士城(Raffles City)開發案中,亦包括了旅館。1982年北京香山飯店則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邀請貝聿銘回國設計的飯店。其職業生涯中的四座飯店作品建材的運用彼此大不相同,早期以混凝土、金屬帷幕為主,晚期是石材。縱然建材有所差異,相同的是精緻的細部,細部是貝聿銘作品的靈魂!

克羅拉多州丹佛五月百貨公司;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住宅暨社區發展

住宅暨社區發展的項目是貝是早期業務的主力,從1961年芝加哥海德公園大學園公寓(University Garden Apt),至1965年洛杉磯世紀公寓,共計有六個項目,業主全是威奈公司。1966年紐約大學廣場(University Plaza)的業主是紐約州政府與華盛頓廣場東南公寓公司(Washington Square Southeast Apartments, Inc.),這是因為基地有兩幢供紐約大學的師生住宿,一幢則是出租予低收入戶的合作住宅。為因應住戶性質的差異,在配置上貝聿銘將大學宿舍大樓面向街廓的廣場,廣場上設置了畢卡索的作品,合作住宅大樓的入口獨立朝向西百老匯街。所有建築都在工地以混凝土澆灌興建,以符合低造價的需求,造價雖低,品質沒打折扣,這件作品榮獲1967年美國建築師學會年度榮譽獎與1966年混凝土工業獎。

芝加哥大學園公寓;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作品摺頁

《貝聿銘全集》專注於建築設計項目,對都市設計暨規劃項目闕如,於1990年出版的《貝聿銘:一個美國建築的側影》 (I.M.Pei: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書末附有事務所曾執行的相關規劃項目,在四十一個項目中,貝聿銘負責了華府西南更新計畫、費城華盛頓東廣場案、奧克拉荷馬市中央商業區、新加坡河總體規劃等十四個項目,面積大至500英畝、小至3英畝。可惜都沒有圖片與文字提供進一步的瞭解,這實受限這些項目多半沒有實現,淪為紙上作業。相較之下,事務所的圖案設計部門(Graphic Department)為每一個建築項目編輯了四至八頁不等的介紹摺頁,摺頁內容豐富,有作品簡介、設計理念、建築圖、實景照片等,摺頁的封底是詳細的相關數據、參與人員名單等。此外尚有數量不等的彩色照片頁輔佐說明作品。有的作品在雜誌刊出,會有抽印本隨同摺頁、照片,作品集,彙整成事務所的公關利器,這也是事務所廣招業務的媒材。

貝聿銘於1990年退休,當時的事務所規模達一百四十人,八○年代中期,為促進同仁間彼此交流,事務所有一份內部刊物:IMPrint,版型與作品摺頁大小相同,每期頁數不等,內容以報導事務所的項目為主,如1985年6月號2期封面是設計中的香港中銀大廈,內頁則包括自1952-1956年的丹佛里高中心,至1984年達拉斯的SPG國際中心等事務所設計的四十六個辦公大樓作品,封底則是事務所的人事消息。雖然是箋薄數頁,倒將事務所的項目彙整完善的呈現,可以讓同仁瞭解事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失是良好的溝通交流平台。

貝聿銘建築師的事務所內部刊物IMPrint;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內部刊物IMPrint的內頁;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內部刊物IMPrint的底頁;圖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大師殞落

貝聿銘於2019年5 月16日辭世,從1935年8月 28日踏上美國國土,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成長為舉世揚名的建築明星,回顧其一生的豐功偉績,有太多值得研究探索的課題。紐約時報建築專欄作者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在長篇的訃聞中寫道:

貝聿銘始終是忠誠的現代主義者,他設計的建築雖然算不上舊式或傳統,他特有的現代主義——乾淨、矜持、稜角分明、大量使用幾何圖形,並且懷著成為紀念建築的抱負,有時似乎顯得像是一種復古,至少與最新的建築趨勢相比時是這樣。

貝聿銘的作品以俐落簡潔的幾何造型見長,與時代的發展趨勢相較似有些不符應潮流,在前衛和保守之間維持謹慎地均衡,他的逝世是現代主義的終結。

原刊2019年6月號《放築塾代誌》第48期

作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碩士
曾任文化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前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建築》雜誌總編輯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黃健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黃承令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城分校建築碩士
曾在美國芝加哥SOM、LSH、紐約貝聿銘建築師等事務所工作逾十年
前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系所主任、設計學院院長
黃承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賴德霖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美術史博士
美國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大學美術系亞洲美術和建築教授、美術史專業主任

李瑞鈺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建築碩士
前紐約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寶元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探索貝聿銘

【購書資訊】

書名:探索貝聿銘
作者:黃健敏、黃承令、賴德霖、李瑞鈺等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博客來:https://bit.ly/2TuE1nn

【延伸閱讀】

>《貝聿銘全集》最後的宣言/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聿銘全集》與兒攜手之作/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貝聿銘全集》在紐約郊區的度假別墅/貝氏私邸

>貝聿銘作品「蘇州博物館」─江南建築

>跳舞女人在柏林

==========
圖文提供/典藏藝術家庭

編  輯/王彤

更多書籍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探索貝聿銘貝聿銘現代主義建築世紀建築大師建築大師黃健敏黃承令賴德霖李瑞鈺羅浮宮建築書訊